学术投稿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张亮;张国利;陈萍;朱平;岳玉环;吴广谋;田园;刘雪;冯越

关键词:葡萄球菌, 金黄色, 肠毒素B, 原核细胞, 基因表达, 纯化
摘要:目的 原核表达并纯化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taphylococcal entertoxin B,SEB).方法 以合成的SEB全基因序列为模板,PCR扩增SEB基因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SEB,转化E.coil BL21 (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经硫酸铵盐析、SP阳离子层析柱、Chelating金属鳌合层析铜(Cu2+)柱纯化后,用Thrombin切除组氨酸标签,再经Chelating金属鳌合层析铜(Cu2+)柱和DEAE阴离子层析柱纯化.结果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SEB经双酶切及测序证明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1000,主要以可溶性形式表达,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30%.终纯化后的重组SEB蛋白纯度可达90%以上.结论 成功构建了SEB基因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了重组SEB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理及防控方法奠定了基础.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相关文献
  • 层析介质使用寿命缩小模型的建立和确认

    在现代生物制药工艺路线中,层析是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层析技术所需要的层析介质是药品监管的重点项目之一,其中层析介质的使用寿命(使用次数)必须经研究确认,并经药品监管部门审核和批准.在缩小模型上进行前瞻性研究是被广泛接受的层析介质使用寿命的研究方法.本文就层析介质使用寿命缩小模型的建立和确认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杨红艳;隋礼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西方马脑炎病毒E2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目的 克隆并原核表达西方马脑炎病毒(Western equine encephalomyelitis virus,WEEV)E2基因.方法 采用PCR法从重组质粒pVL1393-C-E中扩增E2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0a(+)-E2,转化E.coli BL21(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pET-30a(+)-E2经PCR、双酶切及测序证明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2 900,诱导6h目的蛋白的表达量较高,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3.5%,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可与鼠源His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结论 克隆并原核表达了WEEV E2基因,为E2蛋白免疫原性及WEEV亚单位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马金柱;王化磊;郑学星;赵永坤;高玉伟;王铁成;黄耕;杨松涛;夏咸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RNA干扰Apg-2基因表达对BaF3-MIGR1和BaF3-p210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RNA干扰Apg-2基因表达对BaF3-MIGR1和BaF3-p210(Bp210)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取BaF3MIGR1和Bp210、稳定抑制Apg-2表达的BaF3-MIGR1-Hspa42和Bp210-Hspa42细胞及阴性对照Bp210-HspaHK和BaF3-MIGR 1-HspaHK细胞,采用瑞特染色法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 干扰Apg-2基因表达后,细胞出现肿胀、胞浆空泡、核染色质聚集、核碎裂,部分细胞可见凋亡小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明显减少.与BaF3-MIGR1和Bp210细胞相比,BaF3-MIGR1-Hspa42和Bp210-Hspa42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Bax蛋白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干扰Apg-2基因表达可促进BaF3-MIGR1和Bp210细胞凋亡增加,其可能是通过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来实现的.

    作者:陈熙;钟梁;肖青;王欣;李春莉;冯文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腮腺炎病毒临床口漱液样本的一步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目的 建立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临床口漱液样本一步法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为腮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免疫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101份采集自中国南部3个省、自治区(云南、四川、广西)的临床疑似腮腺炎患者口漱液样本,分别采用细胞培养-MuV特异的巢式PCR法及TaqMan探针Real-time PCR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检测MuV的灵敏性.结果 细胞培养-MuV特异的巢式PCR法共检出31份MuV阳性样本,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31株MuV均属于F基因亚型;TaqMan探针Real-time PCR法共检出41份MuV阳性样本,其中包含了细胞培养-MuV特异的巢式PCR法检出的31份阳性样本,TaqMan探针Real-time RT-PCR法对MuV的检出率(40.59%)高于传统细胞培养-巢式PCR法的检出率(30.69%).结论 TaqMan探针Real-time PCR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和简便性均优于传统的细胞培养-MuV特异的巢式PCR法,可应用于腮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免疫防控.

    作者:施海晶;王晶晶;陈俊英;陈巍;潘明;赵钢;孙强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系统生物学在疫苗学中的应用及前景

    近年来,系统生物学应用芯片、测序、质谱等高通量检测技术,结合相关数据库,应用计算机模型,对所得数据进行综合研究,在生物、医学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特别在肿瘤、糖尿病等复杂人类疾病的预测和治疗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就系统生物学在疫苗学中的应用和前景进行综述.

    作者:吴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抗感染单克隆抗体的临床研究进展

    多药耐药性细菌及新型病毒的出现使抗生素疗法面临重大挑战.众多临床前研究数据表明,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在治疗细菌及病毒感染,尤其是在院内感染方面有很大优势,极具开发潜力.目前国内外仅有一种抗感染单抗被批准用于临床,还有许多单抗正处于不同临床研究阶段.本文就目前在研单抗的临床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作者:王茶;魏敬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肺炎链球菌DnaJ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保护效果

    目的 原核表达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热休克蛋白40(heat shock protein 40,HSP40,DnaJ),并探讨其免疫保护效果.方法 从2、3、6B、14、19F、R6型肺炎链球菌基因组DNA中扩增DnaJ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DnaJ,转化大肠埃西菌(E.coli) BL21(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重组DnaJ蛋白经Ni-NTA树脂纯化后,分别经腹腔和鼻黏膜免疫小鼠,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和唾液中特异性IgG和IgA抗体滴度;用重组蛋白刺激小鼠脾细胞,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特异性抗DnaJ血清结合到肺炎链球菌表面的能力;检测抗DnaJ血清抑制R6型肺炎链球菌黏附A549细胞的能力.结果 6株肺炎链球菌的PCR扩增产物均可见1 119 bp的DnaJ基因片段,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登录的序列一致;重组表达质粒经双酶切鉴定构建正确;纯化的重组DnaJ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8 000,纯度达90%以上,可与DnaJ小鼠免疫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腹腔免疫DnaJ可使小鼠血清产生高滴度的特异性抗DnaJ抗体,鼻黏膜免疫DnaJ可增加小鼠血清和黏膜中抗DnaJ IgG和IgA抗体水平(P<0.01);鼻黏膜免疫DnaJ可使小鼠脾细胞释放高水平的细胞因子IL-10、IFNγ和IL-17A;抗DnaJ血清对肺炎链球菌具有更强的结合能力,且可抑制肺炎链球菌黏附肺癌上皮细胞A549.结论 DnaJ可诱导小鼠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提示其具有作为肺炎链球菌蛋白疫苗抗原的潜力.

    作者:游文献;曹炬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小鼠B淋巴细胞活化刺激因子可溶性片段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纯化及其生物学活性的初步鉴定

    目的 在毕赤酵母中表达小鼠B淋巴细胞活化刺激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 belonging to the TNF family,BAFF)可溶性片段(msBAFF),纯化后检测其生物学活性.方法 采用RT-PCR法从BALB/c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扩增msBAFF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PICZα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PICZαA-msBAFF,转化巴斯德毕赤酵母GS115,甲醇诱导表达.表达的重组msBAFF蛋白经硫酸铵沉淀及Q Sepharose XL阴离子交换柱纯化后,分别单独及与antiIgM共同作用于BALB/c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检测其对B淋巴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pPICZαAmsBAFF经双酶切鉴定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msBAFF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0 000,诱导60 h表达量较高;经硫酸铵沉淀、透析除盐及Q Sepharose XL阴离子交换柱纯化,获得了较纯的msBAFF,BCA法测定纯化蛋白的产率为20 mg/L;重组BAFF蛋白具有促进小鼠B淋巴细胞活力的作用.结论 成功在毕赤酵母中表达了重组msBAFF蛋白,纯化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小鼠BAFF基因的功能及基于BAFF的佐剂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奠定了物质基础.

    作者:欧子强;唐勇;向军俭;吕卫东;林婷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重组人干扰素α1b滴眼液中苯扎氯铵的含量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重组人干扰素α1b(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α1b,rhIFNα1b)滴眼液中苯扎氯铵(benzalkonium chloride)的含量.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rhIFNα1b滴眼液中苯扎氯铵含量,色谱条件:流动相:乙腈:5 mmol/L醋酸铵[含1%三乙胺,用冰醋酸调节pH值至(5.0±0.2)]体积比为65∶3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62 nm;进样量20 μl;柱温:室温.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并应用该方法检测3批rhIFNα1b滴眼液中苯扎氯铵的含量.结果 该方法检测苯扎氯铵专属性和系统适应性良好;低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53 μg/ml和1.48 μg/ml;苯扎氯铵在10~50μg/ml浓度范围内,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1;连续6次进样,峰面积的RSD=1.78%;苯扎氯铵理论浓度为22、24、26 μg/ml的加样回收率平均为97.90%,RSD=0.96%.3批rhIFNα1b滴眼液中苯扎氯铵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9.27、19.89和19.76 μg/ml,分别为标示量的96.34%、94.46%和98.80%.结论 HPLC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测定rhIFNα1b滴眼液中苯扎氯铵的含量.

    作者:牛晓霞;曹艳;吴美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Sabin株和野毒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在恒河猴体内不同免疫方案的比较

    目的 评价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abin strain 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sIPV)和野毒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Wild strain 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wIPV)在恒河猴体内不同免疫方案的免疫原性.方法 将25只恒河猴随机分为5组:sIPV组(免疫3剂sIPV)、sIPV/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ral attenuated poliovirus vaccine,OPV)组(免疫2剂sIPV后,再免疫2剂OPV)、wIPV组(免疫3剂wIPV)、wIPV/OPV组(免疫2剂wIPV后,再免疫2剂OPV)和对照组(免疫3次稀释液M199),每组5只.OPV口服接种,IPV和M199经上臂三角肌处肌肉注射,2剂间免疫间隔时间为1个月.首次免疫前和每剂免疫后1个月采血,分离血清,采用微量中和试验法测定血清中抗脊髓灰质炎病毒Ⅰ、Ⅱ、Ⅲ型中和抗体效价.结果 除对照组外的4个试验组全程免疫结束后,恒河猴血清中均可检出较高水平的中和抗体,且所有恒河猴血清中Ⅰ、Ⅱ、Ⅲ型中和抗体全部阳转.Ⅰ型和Ⅲ型抗体免疫应答中,接种sIPV的2个试验组中和抗体水平高于接种wIPV的2个试验组(P<0.05);Ⅱ型免疫应答中,接种wIPV的2个试验组中和抗体水平高于接种sIPV的2个试验组(P<0.05).采用wIPV/OPV序贯免疫,Ⅰ、Ⅱ、Ⅲ型抗体免疫应答均可获得与单独接种wIPV同样的效果;而采用sIPV/OPV序贯免疫,Ⅰ型抗体免疫应答效果低于单独接种sIPV,Ⅱ型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抗体第4剂免疫后水平也有所上升.结论 sIPV和wIPV在恒河猴体内均可诱导良好的免疫应答,初步证实了IPV/OPV序贯免疫的可行性,为今后免疫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作者:杨卉娟;陈俊英;和占龙;李华;杨耀云;叶君;岳俊;孙强明;施海晶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特异性杀伤肝癌细胞的噬菌体药物载体的构建

    目的 以T4噬菌体为载体,构建特异性杀伤肝癌细胞的噬菌体药物载体,并对其选择性细胞毒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通过噬菌体文库筛选肝癌细胞特异性结合肽(tumor specific peptide,TSP),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和噬菌体体外展示技术,将其与噬菌体小衣壳蛋白Soc重组,并展示在T4噬菌体表面.同时通过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级基)碳酰二亚胺[1-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l)carbodiimide hydrochloride,EDC]化学法,将表阿霉素(epidoxorubicin,Epi)偶联在噬菌体衣壳表面,采用MTT法在细胞水平上检测噬菌体药物载体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和正常肝细胞HL-7702的选择性杀伤作用.结果 Soc-TSP融合蛋白以846拷贝/噬菌体颗粒的密度展示在T4噬菌体表面,Epi载药率达每个噬菌体颗粒表面近2 000个药物分子.与游离的Epi相比,构建的T4噬菌体药物载体对肝癌Bel-7402细胞的杀伤作用提高了4~6倍,而对正常肝细胞HL-7702的影响不大.结论 肿瘤特异噬菌体药物载体可提高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以及肿瘤细胞对药物分子的摄入,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

    作者:李嵌;赵晨阳;惠林萍;何琳;于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结核分枝杆菌Rv0057-Rv1352融合蛋白的制备及其初步应用

    目的 制备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d)Rv0057-Rv1352融合蛋白,并通过化学发光酶免疫法分析其抗原性,以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Rv0057和Rv1352蛋白序列,合成Rv0057和Rv1352基因片段并进行扩增,分别插入质粒pET30aSETB中,构建重组质粒Rv0057/pET30aSETB和Rv 1352/pET30aSETB.用Nhe Ⅰ和Xho Ⅰ双酶切重组质粒Rv1352/pET30aSETB,Spe Ⅰ和Xho Ⅰ双酶切重组质粒Rv0057/pET30aSETB,将回收的Rv1352基因片段插入Rv0057/pET30aSETB质粒中,构建重组质粒Rv0057-Rv1352/pET30aSETB,转化感受态大肠埃希菌BL21 (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包涵体蛋白经His.Bind蛋白纯化试剂盒纯化后,以其作为抗原建立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中抗结核抗体,并与市售M.tb抗体诊断试剂盒和痰涂片法进行比较.结果 构建的重组质粒Rv0057-Rv1352/pET30aSETB的核苷酸序列与设计序列完全一致;表达的重组融合蛋白Rv0057-Rv1352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0 500,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30%;纯化的重组融合蛋白的浓度为1.6 mg/ml,纯度为95%;以其为抗原建立的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中抗结核抗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6.70%和90.00%,而市售M.tb抗体诊断试剂盒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0.00%和63.33%;30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经痰涂片检测,灵敏度为20.0%,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灵敏度为66.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成功制备了M.tb Rv0057-Rv1352融合蛋白,以其为抗原建立的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抗结核抗体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在结核病血清学快速诊断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阳幼荣;冯金栋;张俊仙;赵卫国;刘宇;梁艳;白雪娟;王兰;吴雪琼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山奈酚对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山奈酚(kaempferol,KA)对二硝基氟苯(dinitrofluorobenzene,DNFB)诱导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 将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生理盐水对照组、DTH模型组、环磷酰胺(cytoxan,CTX)组(20 mg/kg)、KA低剂量(2 mg/kg)、中剂量(4 mg/kg)、高剂量(8 mg/kg)组,每组10只,用DNFB致敏,同时给药,连续给药7d.致敏后第5天于小鼠右耳背涂1% DNFB 5μl诱发DTH,左耳涂等量的丙酮/橄榄油溶剂作为对照.连续给药7d后,称量小鼠体重及脾脏和胸腺湿重,计算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DNFB激发后48 h,剪下小鼠左右耳廓,称重,计算小鼠耳廓肿胀度,并将剪取的右耳耳廓制成冰冻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耳廓局部组织的病理变化;无菌取脾,制备脾细胞,MTT法检测经ConA刺激的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力.结果 KA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DTH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P<0.01或P<0.05);KA中、高剂量组能明显抑制DNFB所诱发的小鼠耳廓肿胀度(P<0.05或P<0.01);KA能明显减少DTH小鼠耳廓局部组织淋巴细胞的浸润,并抑制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P<0.05或P<0.01).结论 KA对DTH小鼠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佟春玉;曹宁;刘振华;崔玉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重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免疫原性及其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免疫增强作用

    目的 探讨重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的免疫原性及其对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免疫增强作用.方法 用透射电镜观察HBcAg、HBsAg及HBcAg+ HBsAg混合抗原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的形态.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阴性对照组(NS)、HBcAg组(C)、HBsAg组(S)、HBsAg+铝佐剂组(S+Al)、HBsAg+ HBcAg混合组(S+C)及HBsAg+ HBcAg+铝佐剂组(S+C+Al),用相应抗原免疫各组小鼠,分别于第0天、第14天经小鼠双侧大腿肌肉进行初次和加强免疫1次,间接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HBsAg和HBcAg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分析HBsAg特异性抗体亚类,ELISPOT法检测各组小鼠脾细胞中HBsAg特异性IFNγ、HBcAg特异性IFNγ及HBsAg特异性IL-4水平.结果 电镜观察可见HBsAg和HBcAg均呈大小均一的VLP结构,二者混合后有聚集现象.初次免疫后,S+C组的HBsAg特异性抗体水平与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加强免疫后,S+C组HBsAg特异性抗体水平明显高于S组(P=0.002),C组和S+C组均可产生高水平HBcAg特异性抗体.S组HBsAg抗体亚类以IgG1为主,S+C组以IgG2a为主.S+C组HBsAg特异性IFNγ斑点数明显高于S组、S+Al组和S+C+Al组(P<0.05),C组与S+C组HBcAg特异性IFNγ斑点数均较高,与S+C+Al组比较,S+Al组HBsAg特异性IL-4斑点数明显升高(P=0.026).结论 HBcAg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增强HBsAg的免疫反应,使反应向Th1方向极化,为治疗性乙肝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计来;徐静;王娟;吴刚;赵莉;许丽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云芝糖肽对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4的作用

    目的 探讨云芝糖肽(polysaccharopeptide,PSP)对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的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乳腺癌患者或健康人PBMC,并将其分别分为PSP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25μg/ml的PSP和终浓度为100 μg/ml的PHA)和对照组(只加入终浓度为100 μg/ml的PHA),采用TLR4单克隆抗体对各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将乳腺癌患者PBMC分为空白对照组、TLR4抗体组、PSP组和PSP+ TLR4抗体组,采用Q-PCR检测各组PBMC IL-12、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 健康志愿者对照组PBMC荧光强度较强,而健康志愿者PSP组PBMC荧光强度较弱;乳腺癌患者PSP组与乳腺癌患者对照组相比,细胞荧光强度更弱.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LR4抗体组PBMC IL-12和组TNF-α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SP组PBMC IL-12、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或<0.01);与PSP和TLR4抗体组比较,PSP+ TLR4抗体组PBMC IL-12、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或<0.01).结论 TLR4可能是PSP的作用受体之一.

    作者:王静;余爽;陈楚;董冰;鲍依稀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狂犬病病毒aG株糖蛋白遗传稳定性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研究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aG株糖蛋白(glycoprotein,GP)的遗传稳定性,并对GP基因组进行序列测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采用RT-PCR法扩增6代次aG株RV(4aGV4、4aGV5、4aGV7、4aGV 11、4a-GV15、4aGV18)G区基因,分别将产物克隆入pGEM-T载体中,测定序列并进行拼接;测定6代次aG株RV的滴度、荧光滴度和毒力;应用DNAStar和Mega4.0软件包中的相应软件对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并与我国近期分离且具有地域代表性的RV街毒株进行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 6代次aG株RV GP基因保持高度稳定,未出现核苷酸突变位点;6代次aG株RV的滴度有所不同,但其毒力指标基本一致;RV aG株与我国街毒流行株GP抗原区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且膜外区同源性远高于跨膜区及膜内区;aG株RV第147位关键位点氨基酸与街毒流行株该位点不同,其余各关键抗原位点在各毒株间均高度同源;6代次aG株RV关键毒力位点均未出现氨基酸突变,传代稳定,aG株RV与各街毒流行株关键毒力位点均高度同源;aG株病毒信号肽结构与我国多株流行株高度同源,而其GP则与法国巴斯德原株PV2061株及分离自美国的HEP-Flury株高度同源,与我国流行街毒株亦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结论 RV aG株GP遗传稳定,且与我国近期分离的街毒株高度同源,本研究为完善该毒株的质量控制及全面评价其在我国的适用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李加;曹守春;石磊泰;王云鹏;吴小红;刘景华;唐建蓉;俞永新;董关木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目的 原核表达并纯化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taphylococcal entertoxin B,SEB).方法 以合成的SEB全基因序列为模板,PCR扩增SEB基因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SEB,转化E.coil BL21 (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经硫酸铵盐析、SP阳离子层析柱、Chelating金属鳌合层析铜(Cu2+)柱纯化后,用Thrombin切除组氨酸标签,再经Chelating金属鳌合层析铜(Cu2+)柱和DEAE阴离子层析柱纯化.结果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SEB经双酶切及测序证明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1000,主要以可溶性形式表达,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30%.终纯化后的重组SEB蛋白纯度可达90%以上.结论 成功构建了SEB基因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了重组SEB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理及防控方法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亮;张国利;陈萍;朱平;岳玉环;吴广谋;田园;刘雪;冯越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人凝血因子Ⅶ在CHO-K1细胞中的表达与鉴定

    目的 在CHO-K1细胞中表达人凝血因子Ⅶ(human coagulation factorⅦ,hFⅦ).方法 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表达质粒pcDNA3.1-FⅦ和空载体pcDNA3.1分别转染CHO-K1细胞,经900 μg/ml G418筛选抗性细胞株.收集细胞培养上清,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rhFⅦ的水平;PT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的凝血时间;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rhFⅦ的表达.结果 共获得3株抗性细胞,分别命名为CHO-FⅦ01 ~ 03,空载体转染的细胞命名为CHO-CK;CHO-FⅦ01~ 03细胞培养上清中均检测到了rhFⅦ,但含量均低于阳性对照;CHO-CK细胞培养上清的凝血时间分别为CHO-FⅦ01~03细胞培养上清的2.4、2.1和3.1倍;CHO-FⅦ01~ 03细胞培养上清中含目的蛋白rhF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0 000.结论 成功在CHO-K1细胞中表达了hFⅦ,为下一步hFⅦ的深入研究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肖薇;赵睿;李长清;边国慧;肖小璞;林方昭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T-钙黏着蛋白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人子宫肌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目的 探讨T-钙黏着蛋白(T-cadherin)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 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在人子宫肌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以探讨二者在子宫肌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1年9~12月间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子宫肌瘤并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50例,取其子宫肌瘤组织(A组)及同源正常子宫肌层组织(B组),同期收集经该院诊断为良性疾病并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确诊未患子宫肌瘤的10名患者正常子宫肌层组织作为对照组(C组).50例子宫肌瘤患者根据术前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和激素水平进一步分组比较.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组织中T-cadherin 和bFGF蛋白的定位,Western blot和RT-PCR法分别检测子宫组织中T-cadherin和bFGF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基因mRNA转录水平,并分析二者与CDFI分级和激素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A组T-cadherin主要定位于肌瘤细胞膜,bFGF主要定位于肌瘤细胞浆;A组子宫组织中T-cadherin和bFGF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且二者明显呈正相关(P<0.01);T-cadherin和bFGF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随CDFI等级的升高而增强(P<0.05或P<0.01).结论 T-cadherin和bFGF在子宫肌瘤组织中高表达,提示二者在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作者:王丽芳;唐良萏;贾莉;曹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丙型肝炎病毒中和抗原表位与乙型肝炎病毒S抗原嵌合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构建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中和抗原表位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S抗原嵌合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并在293T细胞中进行表达.方法 从含HBV全序列的质粒pHBV中扩增HBV S抗原基因,在HBV S疏水区127和128位氨基酸序列处引入Age Ⅰ酶切位点,将HCV E1和E2区保守的线性中和抗原表位及HVR1的模拟表位基因分别插入该位点,获得嵌合HCV中和抗原表位的重组HBV S基因,将该基因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I-neo中,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I-HBSE1~4.将4种重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293T细胞,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嵌合基因的表达.结果 4种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经双酶切证实构建正确;4种重组质粒转染的293T细胞胞浆内可见较强的绿色荧光,Western blot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约27 000处可见蛋白条带.结论 成功构建了HCV中和抗原表位与HBV S抗原嵌合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其在293T细胞中可有效表达,为进一步制备嵌合HCV中和抗原表位的HBV S抗原VLP,研究中和抗体对HCV假病毒颗粒(HCVpp)和JFH-1HCV体外培养系统(HCVcc)感染的抑制作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舒放;雷迎峰;林芳;王希;李斌;张利军;董轲;张惠中;韦三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