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层析法纯化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及其制备的多糖蛋白结合物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王雪薇;刘钰;陈敬;焦小玲;王平;张燕斌;林海涛;刘梅影

关键词:C群脑膜炎球菌, 多糖, 阴离子交换层析, 结合物, 安全性, 免疫原性
摘要:目的 采用层析法纯化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以替代冷酚抽提法,并对制备的多糖蛋白结合物进行初步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评价.方法 采用温和的表面活性剂去氧胆酸钠对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进行前处理,并用Capto adhere 和Capto DEAE阴离子交换凝胶柱串联,对多糖进行柱层析纯化,再通过脱盐去除残留的去氧胆酸钠,获得精制多糖.对缓冲液中的去氧胆酸钠浓度、缓冲液pH值、样品的前处理时间及离子交换流速进行优化,并对建立的层析纯化工艺进行放大,纯化3批多糖,按照《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要求检测各项质控指标,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检测纯化后的多糖结构.将层析法和苯酚法纯化的多糖分别与破伤风类毒素结合,制备多糖蛋白结合物,对结合物进行异常毒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免疫原性检测.结果 经优化,确定缓冲液的去氧胆酸钠浓度为1.0%,pH值为8.0,样品前处理时间为6h,离子交换流速为2.0ml/min.放大工艺制备的3批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各项检测指标均合格,多糖回收率均大于70%,明显高于苯酚法制备的多糖.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层析法与苯酚法纯化的多糖主要峰基本一致,层析法未改变多糖结构.层析法纯化的多糖制备的多糖蛋白结合物异常毒性试验合格,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与苯酚法纯化多糖制备的多糖蛋白结合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小鼠后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结论 层析法分离杂蛋白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工艺易于放大,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可替代苯酚抽提法用于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的纯化.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E蛋白基因及氨基酸序列稳定性分析

    目的 分析2003~2011年连续9年出口韩国的23批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E蛋白基因及氨基酸序列的稳定性.方法 提取出口韩国的23批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及其生产该疫苗的主种子和工作种子病毒RNA,RT-PCR法扩增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病毒E蛋白基因片段后进行测序;将23批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E蛋白基因序列中8个关键位点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乙型脑炎病毒弱毒株SA14-14-2应用AlignX比对软件进行分析;检测23批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及生产该疫苗的主种子和工作种子病毒滴度.结果 23批疫苗与生产该疫苗的主种子、工作种子的病毒E蛋白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株SA14-14-2 E蛋白基因序列完全一致,均由1 500个核苷酸组成,并编码500个氨基酸,同源性100%; 23批疫苗E蛋白基因中与弱毒力密切相关的8个关键位点的氨基酸均未发生改变,与生产该疫苗的主种子、工作种子以及GenBank中登录的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株SA14-14-2(D90195)E蛋白相应位点一致性为100%;生产23批疫苗的主种子和工作种子病毒滴度变化幅度较小,为6.72~7.17 lgPFU/ml,而23批疫苗的病毒滴度变化幅度也较小,为7.02 ~7.61 lgPFU/ml.结论 连续9年出口韩国的23批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病毒E蛋白基因稳定,一致性良好,该疫苗质量稳定,安全可靠.

    作者:杨会强;倪谦枝;刘杰;汪伟;孙艳;李玉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小鼠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β基因重组腺病毒质粒的构建及其在小鼠乳腺癌4T1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构建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β基因重组腺病毒质粒,并在小鼠乳腺癌4T1细胞中进行表达.方法 用HindⅢ和Xba Ⅰ双酶切质粒pcDNA-Zeo-STAT3β-C4 flag,获得目的基因STAT3β,克隆至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中,将构建正确的重组穿梭质粒pAdTrack-CMV-STAT3β经Pme Ⅰ酶切线性化,转化至含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的感受态大肠埃希菌(E.coli)BJ5183中,获得重组腺病毒质粒pAd-STAT3β,转染HEK293A细胞,包装出重组腺病毒,经扩增、CsCl梯度离心纯化后,检测病毒滴度.收集病毒,以50 MOI感染小鼠乳腺癌4T1细胞,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STAT3β水平.结果 重组穿梭质粒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重组腺病毒质粒经单酶切鉴定,证明构建正确;扩增、纯化后重组腺病毒滴度可达1.1×1013 pfu/ml.重组腺病毒Ad-STAT3β感染的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在转录和蛋白水平上均有STAT3β基因的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重组腺病毒质粒pAd-STAT3β,并在小鼠乳腺癌4T1细胞中表达目的基因STAT3β,为进一步研究乳腺癌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唐浩;党微旗;曹红;王林;陈婷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猪细小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目的 建立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进行验证及初步应用.方法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PPV NADL-2株序列,针对VP2区设计引物,以提取的PPV核酸为模板,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优化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并进行专属性、重复性和敏感性验证.用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辛酸沉淀及L、P、S公司生产的纳米膜过滤器去除制品中PPV的效果.结果 优化后的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Eva Green预混液7.5μl,上下游引物各0.5μl,模板DNA 1μl,补加dH2O至15 μl;反应条件:95 ℃ 3 min,95℃10s和60℃10s,共40个循环;模板浓度的对数值与循环数的相关性较好(R2=0.999),扩增效率为102.5%.该方法可特异性扩增PPV,而对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牛细小病毒(bovine parvovirus,BPV)、鼠细小病毒(minute virus of mice,MVM)及猪肾细胞PK-15无扩增反应;试验内CV为0.79%~2.81%,试验间CV为1.23% ~2.21%,均<5%,低检测限为102 copies/μl.辛酸沉淀可使样品中PPV浓度下降5 Logs;不同公司生产的20 nm膜滤器过滤量及过滤效果均有明显差异,其中S公司生产的滤器效果好,可使样品中的PPV滴度下降4Logs.结论 已成功建立了PPV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为快速、准确的检测病毒去除工艺对PPV的去除效果奠定了基础.

    作者:郑朝共;许锬;容新宗;黄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抗白细胞介素-13疫苗治疗哮喘的研究进展

    哮喘是仅次于癌症的世界第二大致死、致残疾病,造成的经济负担超过结核病和艾滋病的总和.严重的哮喘目前尚不能治愈,迫切需要新的有效的疾病干预手段.临床研究显示,白细胞介素-13 (inteffeukin-13,IL-13)与哮喘密切相关,动物模型研究也表明,IL-13在哮喘病理机制中处于核心位置.目前,IL-13单克隆抗体治疗哮喘在国外已处于Ⅱ期临床试验,以疫苗形式诱导持续的IL-13中和抗体,对哮喘这样的慢性疾病而言较之单抗更具应用潜能.本文对抗IL-13疫苗治疗哮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唐增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miR-451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croRNA,miRNA)-451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在Lipofectamine 2000介导下,将miR-451模拟物(miR-451 mimics)及mimics对照分别转染高糖培养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另设高糖未转染组和低糖未转染组,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iR-451的表达水平;MTT法检测miR-451对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靶蛋白Ywhaz、p-p38 MAPK和p-MKK3的表达水平.结果 miR-451组细胞中miR-451的表达水平较mimics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miR-451组第2、3、4天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高糖未转染组(P均<0.05),第3、4天明显低于mimics对照组(P均<0.05);与mimics对照组和高糖未转染组比较,miR-451组细胞中Ywhaz、p-p38 MAPK和p-MKK3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miR-451可抑制Ywhaz蛋白的表达,降低p38MAPK信号途径中p-p38 MAPK和p-MKK3蛋白的表达,从而降低高糖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的增殖.本实验为研究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尹频;贺勇;查何;周吉;文利;彭惠民;张政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生产用毒株传代稳定性分析

    目的 分析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生产用H1N1、H3N2和B型流感病毒毒株主种子批、工作种子批及疫苗病毒收获液的传代稳定性.方法 对制备的H1N1、H3N2和B型流感病毒毒株主种子批、工作种子批及疫苗病毒收获液进行全面的生物学特性检定;采用RT-PCR法从3个型别流感疫苗生产用毒株主种子批、工作种子批及疫苗病毒收获液中扩增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及神经氨酸酶(neuramidinase,NA)基因片段,进行全基因序列测定分析.结果 制备的3个型别流感病毒毒株主种子批、工作种子批和疫苗病毒收获液的抗原性与WHO推荐毒株相一致,生物学特性均符合《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标准;HA及NA基因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均一致,除H3N2型毒株的NA基因序列外,均与GenBank中登录的相应毒种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结论 本公司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毒种制备及疫苗生产工艺,能够保持生产用毒株传代生物学特性的一致性及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作者:程鹏飞;马雷钧;王瑜新;杨菲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抗甲型肝炎病毒卵黄免疫球蛋白的制备及应用

    目的 制备抗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卵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of yolk,IgY),并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法,用于测定甲肝疫苗中的HAV抗原含量.方法 用纯化的HAV免疫健康产蛋母鸡,制备抗HAVIgY,采用多步骤分离纯化IgY,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纯化IgY的蛋白含量,还原型SDS-PAGE分析IgY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纯度,间接ELISA法检测IgY的效价、特异性及其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以纯化的IgY作为包被抗体,HRP标记的抗HAV单克隆抗体作为二抗,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疫苗生产过程中的HAV抗原含量进行测定,并与市售ELISA试剂盒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亲和层析纯化后的抗HAV IgY浓度为3.67 mg/ml;重链和轻链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6 000和27 000,纯度为96.78%;效价高为1∶16000;纯化的抗HAV IgY只与HAV呈阳性反应,与脊髓灰质炎病毒和肠道病毒71 (enterovirus 71,EV71)均不反应;纯化的抗HAV IgY在25~ 70℃条件下处理15 min及经pH 3.0~ 10.0的Tris-HCL缓冲液处理2h,其抗体效价基本无影响.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HAV浓度在15.62~2 000.00 ng/ml范围内,HAV浓度的对数值与A450值之间呈线性相关,R2=0.935,低检测量为7.81 ng/ml,与市售试剂盒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52 7.结论 制备的抗HAV IgY浓度、纯度、效价均较高,特异性较强,稳定性良好,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可用于检测甲肝疫苗生产过程中HAV的抗原含量.

    作者:夏青娟;李树林;孟凡东;赵淑杰;徐晓霞;惠琪;刘令九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重组抗血管生成素肽-Fc融合蛋白的质控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建立

    目的 建立重组抗血管生成素肽-Fc融合蛋白的质控方法和质量标准.方法 分别采用分子筛高效液相色谱(size exclusion-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SE-HPLC)、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everse phase-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和还原毛细管电泳(reduced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sodium dodecyl sulfate,rCE-SDS) 测定3批重组抗血管生成素肽-Fc融合蛋白成品的纯度;采用AlphaScreen组氨酸检测试剂盒进行重组抗血管生成素肽-Fc融合蛋白受体配体结合试验测定效价;采用ELISA法进行鉴别试验;蛋白含量、pH值、渗透压摩尔浓度、Tween-20、不溶性微粒、外观、澄清度、生物学活性、水分、内毒素、无菌试验、异常毒性、渗透压等项目的检测按《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规定进行.结果 SE-HPLC、RP-HPLC及rCE-SDS测定3批供试品的纯度分别为>98%、>80%和>99%;重组抗血管生成素肽-Fc融合蛋白对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与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 kinase with immunoglobulin-like and EGF-like domains,Tie)结合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3批供试品与标准品的剂量反应曲线相同,呈典型的倒S型,R2均>0.98,结合效价均在平均值的正负25%区间内;3批供试品的S/N值均>1.60;其他项目检测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相关规定.结论 建立的质控方法具有保证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特点,可用于该类产品的常规检定.

    作者:范文红;韩春梅;李响;毕华;丁有学;刘兰;饶春明;王军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D34+CD38-群细胞在NOD/SCID与NSG小鼠体内增殖能力的比较

    目的 比较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CD34+CD38-细胞群在非肥胖糖尿病(non obese diabetic,NOD)/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t,SCID)小鼠与在NOD/SCID基础上敲除IL-2Rγ链的小鼠(NOD scid gamma,NSG)体内的复制能力.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ALL患儿骨髓CD34+CD38-细胞(作为阳性细胞)及其他各群细胞(CD34+CD38+、CD34-CD38-、CD34-CD38+,作为阴性对照细胞),经尾静脉分别注射于NOD/SCID或NSG小鼠体内,104个/只,连续监测小鼠的发病情况并记录小鼠生存时间;进行小鼠外周血白血病细胞计数及外周血、骨髓血涂片检查;将濒死小鼠处死后,取肝、脾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CD34+CD38-细胞注射入小鼠体内后,NOD/SCID小鼠的存活期为56 ~ 150 d,NSG小鼠的存活期为13 ~ 120 d;NOD/SCID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缓慢升高直至死亡或处死,NSG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从第7天开始升高,至75 d左右达高峰;NOD/SCID小鼠和NSG小鼠分别于注射CD34+CD38-细胞3周和2周后外周血涂片可见白血病细胞,NSG小鼠外周血涂片发现更多的蓝染幼稚细胞;NSG小鼠骨髓涂片中发现更多的圆形、外源整齐、蓝色深染的幼稚细胞;NSG小鼠脾脏组织中有明显的炎细胞团块,且组织疏松,NOD/SCID小鼠脾脏组织中未发现明显的炎细胞团块,且组织相对致密,两种小鼠的肝脏组织中均未发现明显的炎细胞团块和组织结构改变.结论 ALL CD34+C38-细胞在NOD/SCID小鼠及NSG小鼠体内均能增殖复制出白血病,NSG小鼠复制白血病的时间更短,恶性程度更高,且白血病的复制过程更接近人类白血病的病理过程.本实验为白血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和临床用药的评价提供了更好的载体.

    作者:刘姗;周晓燕;秦茹;舒逸;邹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国产第四代HIV血液筛查试剂的质量评价

    目的 评价国产第四代HIV血液筛查试剂的质量.方法 利用HIV-1 p24抗原国家参考品和HIV抗体国家参考品,对2012年3月~2013年3月间7个厂家(A~G)生产的33批第四代HIV血液筛查试剂进行评价.分析A(进口)、B、C试剂对HIV-1 p24抗原弱阳性国家参考品P5检测的S/CO值的变化趋势,及其对HIV-1 p24抗原弱阳性国家参考品P5、强阳性HIV-2型抗体国家参考品18号和中等强度阳性HIV-2型抗体国家参考品19号检测的批间变异系数,计算不同试剂的低检出量理论值.结果 各试剂均符合国家参考品的要求,除A(进口)和C试剂外均有非特异阳性出现.国内、外试剂检测结果均较稳定,未见超过±3 SD的异常结果.P5、18号、19号参考品的批间变异系数均不高于25%,A(进口)试剂的批间精密性优于国产同类试剂.p24抗原参考品低检出量均值为3.2 IU/ml.82%(27/33)试剂优于HIV-1 p24抗原低检出量国家标准要求,70%(23/33)的试剂优于HIV抗体低检出量国家标准要求.结论 2012年3月~ 2013年3月期间国产第四代HIV血液筛查试剂均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但与进口试剂相比,国产第四代HIV血液筛查试剂在低检出量和批间精密性上尚有提高的空间.

    作者:宋爱京;许四宏;李秀华;聂建辉;赵晨燕;刘强;黄维金;王佑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汉逊酵母重组表达的人乳头瘤病毒58型类病毒颗粒的免疫效果

    目的 评价基于汉逊酵母系统的重组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58型L1蛋白类病毒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的免疫效果.方法 将HPV58 L1重组汉逊酵母工程菌转种于3.7L发酵罐中,经甲醇诱导15h,收集菌体,高压均质破碎菌体后,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HPV58 L1蛋白,纯化后的HPV58 L1经重构后,经透射电镜观察VLP形态,动态光散射仪分析比较重构与未重构VLP粒径大小及分布情况.将HPV58 L1蛋白(1 μg/ml)及HPV58 L1蛋白+佐剂(蛋白含量1μg/ml,铝含量0.41 mg/ml)分别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4周采血分离血清,假病毒中和试验比较铝佐剂吸附与未吸附免疫效果;将HPV58 L1蛋白+佐剂(蛋白含量1μg/ml,铝含量0.41 mg/ml)免疫5组BALB/c小鼠,每组免疫时间均为0、1、3、5、7周,于初次免疫后第1、2、4、6、8周采血,分离血清,假病毒中和试验检测HPV58 L1免疫效果.结果 纯化后的重组HPV58 L1蛋白纯度约90%,可与小鼠抗HPV58 L1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在相对分子质量约56 000处,可见特异性条带.重构的HPV58 L1VLP直径约为50 nm,界限清晰,颗粒均一度较高,更接近天然病毒的颗粒形态;流体力学直径与天然病毒颗粒更接近,颗粒大小分布更均一,无较小半径的单体或五聚体.HPV58 L1蛋白+佐剂免疫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滴度明显高于HPV58 L1蛋白免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滴度在初次免疫后1周即开始升高,第6周达到高,重构的重组HPV58 L1蛋白可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中和抗体.结论 应用含铝佐剂的HPV58 L1 VLP免疫小鼠,具有较好的免疫学活性,可作为多价HPV疫苗的组分抗原.

    作者:靳玉琴;侯俊伟;张靖;陈实;李启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层析法纯化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及其制备的多糖蛋白结合物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目的 采用层析法纯化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以替代冷酚抽提法,并对制备的多糖蛋白结合物进行初步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评价.方法 采用温和的表面活性剂去氧胆酸钠对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进行前处理,并用Capto adhere 和Capto DEAE阴离子交换凝胶柱串联,对多糖进行柱层析纯化,再通过脱盐去除残留的去氧胆酸钠,获得精制多糖.对缓冲液中的去氧胆酸钠浓度、缓冲液pH值、样品的前处理时间及离子交换流速进行优化,并对建立的层析纯化工艺进行放大,纯化3批多糖,按照《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要求检测各项质控指标,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检测纯化后的多糖结构.将层析法和苯酚法纯化的多糖分别与破伤风类毒素结合,制备多糖蛋白结合物,对结合物进行异常毒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免疫原性检测.结果 经优化,确定缓冲液的去氧胆酸钠浓度为1.0%,pH值为8.0,样品前处理时间为6h,离子交换流速为2.0ml/min.放大工艺制备的3批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各项检测指标均合格,多糖回收率均大于70%,明显高于苯酚法制备的多糖.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层析法与苯酚法纯化的多糖主要峰基本一致,层析法未改变多糖结构.层析法纯化的多糖制备的多糖蛋白结合物异常毒性试验合格,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与苯酚法纯化多糖制备的多糖蛋白结合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小鼠后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结论 层析法分离杂蛋白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工艺易于放大,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可替代苯酚抽提法用于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的纯化.

    作者:王雪薇;刘钰;陈敬;焦小玲;王平;张燕斌;林海涛;刘梅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人参皂苷单体Rb1对人慢性粒白血病细胞K562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单体Rb1对人慢性粒白血病细胞K562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其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K562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20、40、80、160、320 μmol/L)的Rb1,MTT法检测其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加入浓度为160 μmol/L Rb1,收集培养24、48和72 h的细胞,经Wright染色后,镜下观察Rb1诱导K562细胞成熟分化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培养12、24、48和72 h的细胞中JAK2、STAT5、p-JAK2及p-STAT5的表达水平.结果 浓度为20~160μmol/L的Rb1对K562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作用48 h时抑制率达高;经Rb1诱导后,K562细胞体积缩小,核直径减小,核和浆的比例降低,细胞向成熟方向分化;JAK2的表达水平随Rb1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提高,p-JAK2的表达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各组间STAT5蛋白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p-STAT5表达于作用48 h时开始降低,并持续至72 h.结论 人参皂苷单体Rb1可抑制人慢性粒白血病细胞K562增殖并诱导其向成熟方向分化,JAK2和STAT5的酪氨酸磷酸化在细胞增殖及诱导分化的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为治疗白血病天然中药的研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柯大智;王建伟;王红宁;顾恒伟;陈地龙;龙轩;王亚平;李春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动物体内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目的 评价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在动物体内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 按《中国药典》三部(2005版)方法进行异常毒性试验.将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实验组小鼠分别经小鼠后腿胫前肌肌肉注射不同血凝素含量(15、30、45 μg/0.5 ml)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同时设疫苗对照组(相应规格的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及阴性对照组(PBS),注射剂量均为0.1ml/只,间隔21d加强免疫1次,分别于初免后0、21、28、35及42d采集眼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血凝抑制(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I)抗体水平.结果 异常毒性试验结果符合《中国药典》三部(2005版)判定标准.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初免后21、28、35、42d,各剂量实验组小鼠血清抗体水平均明显升高,21 d即上升到较高水平,28 d达到峰值(P均<0.01);初免后0、21、28、35、42d,除35 d外,均高于相应剂量疫苗对照组(P均>0.05).初免后21d,15、30、45 μg/0.5 ml剂量实验组小鼠血清中HI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0%、90%和90%,HI抗体保护率分别为100%、90%和90%,与相应剂量疫苗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初免后28、35、42d,15、45 μg/0.5 ml剂量实验组HI抗体阳转率维持在80%以上,30μg/0.5ml剂量实验组HI抗体阳转率略低,而各剂量实验组HI抗体保护率均在90%~100%之间.结论 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在昆明小鼠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作者:赵大鹏;李晓波;任琦;王亚军;支百惠;李晓辕;吴业红;郭雪;张雪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c-ski基因重组腺病毒质粒的构建及其对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构建携带c-ski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质粒,并检测其对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增殖活力的影响.方法 以pcDNA3-c-ski质粒为模板,PCR扩增c-ski基因,与腺病毒穿梭载体pAdTrack-CMV连接,构建重组穿梭质粒pAdTrack-c-ski,经Pme Ⅰ线性化后,转化感受态大肠埃希菌BJ5183,获得重组腺病毒质粒,经Pac Ⅰ线性化后,转染HEK-293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经扩增及纯化后测定病毒滴度.将纯化的重组腺病毒感染乳腺癌CAFs,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感染细胞中c-Ski蛋白的表达水平;MTT法和细胞计数法检测重组腺病毒对CAFs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结果 重组腺病毒质粒经Pac Ⅰ酶切鉴定证明构建正确;转染HEK-293细胞48 h后可见大量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纯化的重组腺病毒的滴度为3.11×1010IFU/ml;感染重组腺病毒的乳腺癌CAFs中c-Ski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病毒组和空白对照组(P<0.001),且增殖活力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成功构建了表达c-ski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质粒,其可明显促进CAFs的增殖,为进一步研究c-Ski对CAFs增殖分化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王黎阳;赵浏阳;彭琼乐;孙艳;柳满然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不同配方的冻干保护剂对人凝血因子Ⅷ制品干热法灭活猪细小病毒效果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配方的冻干保护剂对人凝血因子Ⅷ制品干热法灭活非脂包膜指示病毒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效果的影响.方法 取人凝血因子Ⅷ原液,分别加入A、B、C3种配方(氯化钠浓度为C<A<B)缓冲液,经超滤透析制备人凝血因子Ⅷ半成品后,加入>6 LgTCID50/ml的指示病毒PPV,进行冻干、干热法灭活(100℃30 min),检测残余PPV滴度;用筛选出的佳配方制备3批人凝血因子Ⅷ半成品,进行冻干和干热法灭活,检测残余PPV滴度,验证PPV灭活效果;按照《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人凝血因子Ⅷ的成品检测要求对人凝血因子Ⅷ效价、外观、水分、复溶时间和复溶后外观进行检测.结果 在100℃30 min条件下,可有效灭活配方A制备的人凝血因子Ⅷ半成品中的指示病毒PPV,确定配方A为佳冻干保护剂配方;3批凝血因子Ⅷ经干热灭活后,可使残余PPV滴度下降(4.08±0.02) LgTCID50/0.1 ml,且灭活过程对人凝血因子Ⅷ的生物学活性无明显影响,步骤活性回收率为(91.1±2)%.结论 已成功研制出1种冻干保护剂配方,应用干热灭活法对人凝血因子Ⅷ制品中非脂包膜病毒PPV具有较好的灭活效果,该方法与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solvent/detergent,S/D)法联合去除/灭活病毒,可有效提高人凝血因子Ⅷ产品的安全性.

    作者:李策生;邹莉;李陶敬;胡勇;邢延涛;彭焱;周雁翔;李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不同截留分子量超滤膜包浓缩狂犬病病毒的效果

    目的 比较不同截留分子量超滤膜包浓缩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的效果.方法 将RV固定毒3aG-V株按0.01 MOI比例接种至Vero细胞中,制备RV原液,分别用截留分子量100 KD和300 KD的膜包超滤浓缩60倍,B-丙内酯灭活后,验证病毒液浓缩过程膜下液的病毒灭活效果;采用Sepharose 4FF凝胶层析纯化灭活的病毒浓缩液,Lowry法测定病毒浓缩液和纯化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酶联免疫法测定病毒浓缩过程膜下液、浓缩液和纯化液中的RV抗原含量.结果 100 KD和300 KD的超滤膜包均能有效截流RV,3次试验膜下液RV抗原含量均为0 IU/ml,观察期内小鼠均健存.300 KD膜包超滤的浓缩液和纯化液比100 KD超滤膜包超滤的浓缩液和纯化液中杂蛋白含量低,抗原含量高.结论 截留分子量300 KD的膜包比100 KD的膜包更适用于RV的浓缩.

    作者:赵永强;杨丽;白春杰;刘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不同种类与剂量乙型肝炎疫苗在青年中的免疫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不同种类与剂量乙型肝炎疫苗在青年中的免疫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在江西省上饶市卫生学校抽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阴性、健康状况良好的15~20岁学生910名,随机分为A、B、C3组,按照0、1、6月免疫程序,分别经上臂外侧三角肌全程接种3针10 μg/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20 μg/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和10 μg/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全程免疫后1个月采集接种者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抗-HBs水平,并进行安全性观察.结果 全程免疫后1个月,A组与C组抗体阳转率、抗-HBs GMC水平和分布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抗体阳转率、抗-HBs GMC水平和≥500 mIU/ml的分布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均<0.01),抗-HBs GMC< 10和10~ 499 mlU/ml的分布显著低于A组和C组(P<0.01或<0.001).有1名接种者在接种后0.5h有局部疼痛症状,第2天疼痛消失,未见其他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接种高剂量乙肝疫苗的抗-HBs阳转率和抗-HBs GMC水平均高于低剂量乙肝疫苗,提示青年应接种高剂量乙肝疫苗,以建立有效的防御乙肝的免疫屏障.

    作者:郑俐敏;黄素玲;孙志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融合表达及纯化

    目的 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融合表达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huma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hIGF-1),并进行纯化及鉴定.方法 根据大肠埃希菌密码子偏好性对hIGF-1天然基因序列进行同义突变,并人工合成,PCR扩增后,克隆至pET48b(+)载体,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Trx A-hIGF-1经Ni2+亲和层析进行纯化,纯化产物经肠激酶酶切后,进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pET48b-Trx A-hIGF-1经菌落PCR及测序证实构建正确;表达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6 000,表达量约为菌体总蛋白的40%,主要以可溶形式存在于菌体裂解上清中,可溶性蛋白占总目的蛋白的比例不低于90%,纯化后纯度不低于90%,蛋白浓度为0.5 mg/ml;纯化的Trx A-hIGF-1融合蛋白可被肠激酶切割为相对分子质量约为8 000的hIGF-1蛋白和18 000的Trx A蛋白,hIGF-1蛋白可与兔抗hIGF-1多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结论 成功表达了hIGF-1融合蛋白,为其生物学活性的研究及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作者:曹玉锋;李霄培;陈子杨;王健;常东英;贾媛;张健锋;吴菲;王伟善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多种方法结合去除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中Vero细胞残留DNA

    目的 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去除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中Vero细胞残留DNA.方法 采用滤芯(滤板)澄清、鱼精蛋白处理、核酸酶处理、Sepharose 4FF层析纯化或澄清、核酸酶、Sepharose 4FF层析纯化结合的方法去除Vero细胞培养的狂犬病病毒液中的Vero细胞DNA,检测Vero细胞DNA残留量、抗原含量、核酸酶残留量及疫苗效价.结果 0.45 μm UB玻璃纤维澄清病毒液,抗原损失率较小;鱼精蛋白去除Vero细胞DNA,抗原损失量较大;核酸酶处理后,病毒液中Vero细胞DNA残留量仍高于1 ng/ml;经Sepharose 4FF层析纯化,能有效去除浓缩后经核酸酶处理的病毒液中的核酸酶及一定量的Vero细胞DNA;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去除病毒液中Vero细胞残留DNA,DNA残留量<100 pg/ml,疫苗效价≥4.0 IU/ml,均达到《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要求.结论 多种方法结合能有效去除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中Vero细胞DNA残留量,且疫苗效力达到《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要求.

    作者:刘杰;刘辉;杨会强;康庄;孙艳;毛川成;何敏;李玉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