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余杨;何利珍;张佳佳;李楠
目的 探讨氢氧化锌[Zn(OH)2]对IPV-HBV联合疫苗诱导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将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IPV(Ⅰ、Ⅱ、Ⅲ型各1×107 pfu)-HBV(2 μg)+ Zn(OH)2(0.5 mg)组、IPV(Ⅰ、Ⅱ、Ⅲ型各1×107 pfu)-HBV(2 μg)+ Al(OH)3(0.5 mg)组和IPV-HBV组,经大腿肌肉内侧免疫2次,间隔4周.分别于初次免疫后第4、8、12、16、20和24周采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各抗原的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 各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在初次免疫后4周时均产生针对各抗原的特异性IgG抗体;8周时达高,并能持续较长时间.IPV(Ⅰ、Ⅱ、Ⅲ型各1×107 pfu)-HBV(2 μg)+ Zn(OH)2组产生的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结论 Zn(OH)2能明显增强IPV-HBV联合疫苗诱导的小鼠体液免疫应答,其免疫佐剂效应优于Al(OH)3佐剂.
作者:张晶;刘国超;乌美妮;王海漩;胡云章;胡凝珠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脑实质生长抑制与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β(Growth arrest and DNA-damage inducible gene β,Gadd45β)的表达变化,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I/R对照组和四氢化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组,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和脑I/R对照组均在缺血再灌注后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PDTC组经腹腔注射等剂量的PDTC( 100 mg/kg).采用Zea Longa评分法对患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灶周边脑组织中Gadd45β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缺血灶周边脑组织中Gadd45β mRNA的表达.结果 脑I/R对照组和PDTC组大鼠在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相同变化趋势,PDTC组大鼠在72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脑I/R对照组(P<0.05).脑I/R对照组大鼠缺血灶周边脑组织中Gadd45β蛋白的表达在缺血再灌注后6h开始增高,24h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PDTC组大鼠Gadd45β蛋白的表达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低于脑I/R对照组(P<0.05);脑I/R对照组大鼠Gadd45β基因mRNA在12 h的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24h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但72 h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PDTC组大鼠Gadd45β基因mRNA的表达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低于脑I/R对照组(P<0.05).结论 PDTC可抑制大鼠脑缺血灶周边脑组织中Gadd45β的表达,Gadd45β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李建瑞;李长清;刘迎梅;刘彬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一种用于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EPO)糖基化分析的更灵敏、更稳定的检测方法.方法 比较固相pH梯度与载体两性电解质pH梯度等电聚焦电泳在灵敏度及EPO糖基化分析上的差异,并考察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电泳条带分布与唾液酸含量的关系.结果 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电泳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明显高于载体两性电解质pH梯度等电聚焦电泳,可以更为客观地反映EPO的糖基化不均一性.周相pH梯度等电聚焦电泳的条带分布与唾液酸含量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电泳是一种更为理想的糖基化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分析EPO及其他重组蛋白药物的糖基化程度.
作者:潘婷琪;易小萍;孙祥明;张元兴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制备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6,rhIL-6)和聚乙二醇化rhIL-6(PEG-rhIL-6)理化工作对照品和rhIL6冻干体外生物学活性工作标准品,用于PEG-rhIL-6制备过程中各步样品纯度、理化指标及体外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 制备rhIL-6和PEG-rhIL-6,并对其进行全面检定,作为理化工作对照品.另取精确定量的rhIL-6,用含冻干保护剂的缓冲液稀释分装冻干,制成冻干制品后对其进行全面检定及稳定性考察,作为体外冻干生物学活性工作标准品.结果 两种理化工作对照品和冻干体外生物学活性工作标准品各项常规检测指标均符合暂定规程要求;两种理化工作对照品结构分析结果证实与理论值相符;冻干体外生物学活性工作标准品加速稳定性试验证明其体外活性稳定.结论 制备的两种理化工作对照品和冻干体外生物学活性工作标准品可用于PEG-rhIL-6中试工艺的研究和评价.
作者:袁涛;张珂;李征;王智杰;邓杰;周宇;赵兆;饶海林;张雪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清HE4、CA125和T淋巴细胞亚群联合检测在卵巢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EIA)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 IA)法分别检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85人、卵巢良性肿瘤患者120人和健康对照者150人血清中HE4和CA125的水平,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卵巢恶性肿瘤组与健康对照组及良性肿瘤组比较,血清HE4和CA125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亚群下降,CD8亚群上升,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0.05);HE4、CA125和T淋巴细胞亚群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3.7%,特异性为98.6%;Ⅰ ~Ⅱ期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阳性率低于Ⅲ~Ⅳ期患者,C D4/CD8比值显著高于Ⅲ~Ⅳ期患者(P<0.05).结论 HE4、CA125与T淋巴细胞亚群联合检测可提高对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水平,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凯;余杨;何利珍;张佳佳;李楠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白细胞介素-29( Interleukin-29,IL-29)是近年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又称为干扰素λ1(Interferonλ1,IFNλ1),其与IL-28A和IL-28B同属IFNλ家族(IFNλs).IL-29通过结合特殊的异二聚体受体复合物起始信号的转导和发挥生物学作用,其与Ⅰ型IFN共享相同的Jak-STAT信号传导途径,促进一组共同基因的表达.因此,IL-29表现出一些与Ⅰ型IFN相同的性质,如抗病毒、抗增殖、体内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等生物学活性.IL-29的特异受体复合物是由特有的结合亚基IL-28R1和辅助亚基IL-10R2组成.表达IL-28R1的细胞谱系较少,因此,IL-29作用的靶细胞有限,主要包括外皮细胞和肝细胞.这些性质提示,IL-29作为药物的副作用可能比Ⅰ型IFN更小,有望成为临床疗效高且副作用小的新一代干扰素药物.本文就近年来有关IL-29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郑海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脑心肌炎病毒( 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抗体双抗原夹心ELISA检测方法,用于EMCV血清学调查及临床检测.方法 采用EMCV基因重组蛋白VP1、VP2和2C作为包被抗原,HRP标记EMCV作为酶标抗原,建立EMCV抗体双抗原夹心ELISA检测方法;用内部参考血清对建立的方法进行评价,并与间接ELISA法进行比较;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1 475份人血清和l 309份猪血清进行检测.结果 建立的双抗原夹心ELISA法的佳抗原包被浓度为7.5μg/ml,封闭液为l0%马血清或2%鱼蛋白胨,酶标抗原稀释度为1:400.该方法的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热稳定性较好;与间接ELISA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3.5%.应用建立的方法检测人血清和猪血清中的EMC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6.8%和63.4%.结论 已建立了EMCV抗体双抗原夹心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可靠、稳定、特异、敏感、操作简便,为EMCV抗体的临床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作者:樊得英;冯若飞;李向茸;张海霞;凡静静;沈心亮;马忠仁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氢氧化锌与低分子量透明质酸(Low molecular weight hyaluronic acid,LHA)复合佐剂对甲肝乙肝联合抗原诱导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在甲肝乙肝联合抗原中加入不同配比的Zn(OH)2与LHA复合佐剂,经皮下免疫ICR小鼠,并设铝佐剂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单纯抗原组.分别于免疫后4、8、12和16周采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AV IgG和抗-HBsAg IgG水平.结果 除对照组小鼠血清检测不到抗-HAV IgG抗体外,其余各组小鼠血清抗-HAV IgG水平在12周时达峰值,抗-HBsAg IgG水平在8周时达峰值,以后逐渐下降;免疫后4、8、12和16周,多数复合佐剂组抗-HAVIgG和抗-HBsAg IgG水平与抗原组和铝佐剂组相比,显著增强(P<0.05).且抗体水平持续时间较长.结论 适当剂量配比的氢氧化锌与LHA复合佐剂能增强甲肝乙肝联合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作者:施建东;胡凝珠;赵蕊蕊;沈霏;段志青;胡云章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筛选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灭活疫苗免疫小鼠后诱导的细胞免疫抗原表位,探讨EV71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机制.方法 以EV71 BJ08株(C4基因型)病毒结构蛋白氨基酸序列为模板,合成覆盖EV71 VP1~VP3的256条合成肽(每条肽12个氨基酸),分别以其为刺激物(80 μg/ml),采用ELISPOT法测定EV71灭活疫苗免疫小鼠脾单个核细胞( Mononuclear cell,MNC)诱导IFNγ分泌的斑点形成细胞数(Spot-forming cell,SFC),筛选细胞免疫抗原表位.从脾MNC中去除CD4+或CD8+T细胞及封闭MHCⅡ类分子或MHC Ⅰ类分子,分析抗原提呈途径.结果 通过对256条合成肽的筛选,获得3条可刺激小鼠脾MNC高水平分泌IFNγ的合成肽.以3条合成肽作为刺激物时,小鼠脾MNC分泌IFNγ SFC均值(单针免疫组:22.3、12.8、17.4;两针免疫组:29.3、44.1、28.5)较乙肝表面抗原对照肽S28-29(单针:2.1;两针:5.2)显著升高(P<0.01).当MNC中去除CI4+T细胞或封闭MHCⅡ类分子后,IFNγ SFC均值显著下降(P<0.05);而去除CD8+T细胞或封闭MHC I类分子时,IFNγ SFC均值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已成功筛选出3个EV71细胞免疫抗原表位,分别位于VP1、VP2和VP3区域.3条合成肽均属MHCⅡ类限制性多肽.
作者:高帆;王一平;方鑫;毛群颖;朱凤才;杨静玉;程刚;鲁凤民;梁争论;李凤祥;王军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早期生长效应因子1(Early growth response l,EGR1)基因的表达,探讨SLE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挑选位于SLE染色体连锁位点上的EGR1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LE活动期及相对静止期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与T、B淋巴细胞亚群中EGR1的表达.结果 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中,EGR1基因的△Ct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表达明显下调;在B淋巴细胞亚群中,EGR1基因的△Ct值略微升高,表达也呈下降趋势.在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EGR1基因的表达在活动期与相对静止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患者基因表达量下调趋势更为明显,SLEDAI积分与基因表达水平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EGR1基因可能是位于5q31.1区段的一个SLE致病候选基因,且与疾病的活动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任莉莉;李富荣;刘冬周;齐晖;欧阳志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原核表达、纯化靶向性抗肿瘤VEGF-α-Gal融合蛋白,并检测其体外靶向性和抗肿瘤效应.方法 从人肺腺癌A549细胞中扩增VEGF-α-Gal融合基因,插入pQE30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QE30-VEGF-α-Gal,转化至大肠杆菌M15中,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重组融合蛋白的表达量及表达形式,Western blot分析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经Ni-Agarose His标签蛋白纯化试剂盒纯化重组融合蛋白rVEGF-α-Gal,包涵体复性后,通过体外细胞黏附试验评价其VEGFR靶向性,血清杀伤试验分析其α-Gal模拟表位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pQE30-VEGF-α-Gal经双酶切及测序证实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8000,诱导5h表达量高,约占菌体总蛋白的15%,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重组融合蛋白可分别与抗VEGF、抗α-Gal抗体特异性结合;纯化的重组蛋白纯度约为90%,可黏附VEGFR+的A549细胞,且其α-Gal模拟表位在人新鲜血清的参与下,对A549细胞产生了明显的溶细胞效应.结论 成功表达并纯化了重组融合蛋白rVEGF-α-Gal,该蛋白不但具有VEGFR靶向性,还兼具α-Gal表位功能,为研发新型靶向肿瘤生物制剂奠定了基础.
作者:郑毅;陈全;蒋攀;刘革力;张路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甘丙肽受体2(Galanin receptor 2,GalR2)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其mRNA集中分布于下丘脑、海马、杏仁核、皮质部分区域和背根神经节.甘丙肽(Galanin)与GaIR2结合,参与调节机体摄食、认知、学习与记忆、痛觉、情绪反应、炎症、肿瘤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GaIR2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抑郁和焦虑、疼痛、代谢综合征及肿瘤等疾病潜在药物作用的靶点.本文就GaIR2受体的结构、分布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张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应用γ分泌酶抑制剂(Gamma-secretase inhibitor.GSI)阻断Notchl信号通路后对人结肠癌耐药细胞株SW480/L-OHP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以反复诱导、逐渐递增奥沙利铂(L-OHP)浓度的方法,体外构建耐药细胞株SW480/L-OHP.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株对L-OHP的耐药指数,RT-PCR法检测survivin、notch1、hes1、cyclinD1基因mRNA的转录,Western blot检测Notch1和Hes1蛋白的表达.将耐药细胞分成对照组、L-OHP组(3.0μmol/L)、GSI组(10 μmol/L)和GSI+ L-OHP组,分别处理后,检测各组细胞的抑制率、凋亡率及survivin、notch1、hes1、cyclinD1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和Notch1、Nicd、Hes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W480亲本细胞相比,SW480/L-OHP细胞中survivin、notch1、hes1和cyclinDl基因mRNA转录水平及Notch1和Hes1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GSI组耐药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GSI+L-OHP组抑制作用更明显;GSI组耐药细胞survivin、hes1、cyclinD1基因mRNA转录水平下调,Nicd和Hes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GSI+L-OHP组下调更明显.结论 GSI通过阻断Notch1胞内段Nicd的释放,影响下游Hes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SW480/L-OHP细胞增殖,提高其化疗敏感性;且与L-OHP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胡敏;李少林;袁犁;王勃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构建人FBP17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检测其在人正常肝细胞LO2中的表达及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方法 用EcoR Ⅰ和BamH Ⅰ双酶切pEGFP-C1-FBP17质粒,胶回收FBP17基因片段,与p3X FLAG-CMV- 10载体连接,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3XFLAG-CMV-10/FBP17,LipofectamineTM法转染人正常肝细胞LO2,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细胞中FBP17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和蛋白的表达水平,XTT法检测其对转染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p3XFLAG-CMV-10/FBP17经双酶切及测序证实构建正确;转染该重组质粒的LO2细胞FBP17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且该质粒转染对细胞存活率无影响.结论 成功构建了FBP17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其可在LO2细胞中表达,且对细胞的存活率无影响,为进一步研究FBP17相互作用蛋白及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蕴红;张乾英;朱重阳;李鑫;张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节点蛋白在人肝癌细胞株QGY中的表达及其对QGY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人正常肝细胞株LO2和QGY细胞株中TLR信号转导通路关键节点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TRAF-6-siRNA沉默关键节点蛋白TRAF-6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沉默效果,MTT法检测TRAF-6基因沉默后QGY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QGY细胞与LO2细胞相比,MAL和TRAF-6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TRAM和TRIF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siRNA后QGY细胞TRAF-6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 TLR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节点蛋白MAL和TRAF-6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在正常肝细胞中的表达水平;TRAF-6对肝癌细胞的增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望成为分子靶向治疗原发性肝癌新的作用靶点.
作者:徐灿;杨惠洁;余爽;陈楚;鲍依稀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2010年吉林省麻疹减毒活疫苗(简称MV)强化免疫及2009~ 2010年麻疹类减毒活疫苗常规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发生特征,探讨MV强化免疫及MV类常规免疫的安全性以及减少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措施.方法 通过全省AEFI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MV强化免疫和MV类常规免疫AEFI报告的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吉林省2010年MV强化免疫AEFI报告发生率为287.68/100万剂次;接种后≤3d,AEFI报告333例,占总数的87.17%;2009~ 2010年MV类常规免疫报告AEFI发生率为62.35/100万剂次;接种后≤3 d,AEFI报告30例,占总数的58.82%.两种接种形式的AEFI报告中,男性均多于女性;临床损害均以过敏性反应多见,绝大多数病例预后良好.结论 MV类常规免疫较MV强化免疫AEFI报告发生率低,各地区的AEFI报告发生率存在一定差异,需进一步加强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AEFI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及时性;接种MV后≤3d是监测的重点,应加强对受种儿童的访视,做好AEFI的主动监测,对出现的异常反应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
作者:陈超;周剑惠;李大强;刘影;付思美;曹凤瑞;田鑫;林琳;侯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姜黄素( Curcumin)对脓毒血症诱导的心肌功能障碍(Sepsis-induced myocardial dysfunction,SIMD)小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SD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血症组(Sep组)、二甲基亚砜组(DMSO组)和姜黄素组(Cur组),Sep、DMSO和Cur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复制SIMD模型,造模24h后,Cur组经腹腔注射200mg/(kg·d)姜黄素,Sham和Sep组经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DMSO组经腹腔注射等量DMSO.造模成功后0、6和12 h,各组小鼠经从右颈动脉插管使用BL-410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左心室收缩压(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LVEDP)、左室内压力变化大上升和下降速率(Maximum rate of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 development and decay,LV±dp/dt-max);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TGF-β1蛋白的表达.结果 Cur组小鼠24和72 h存活率均高于Sep组;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LVSP、LVEDP和LV±dp/dt-max)在各时间点与Sep组比较,均明显上升(P<0.05或P<0.01);各种心肌损害的病理学改变与Sep组相比,从6h开始明显减轻;心肌组织中TGF-β1蛋白的表达量较Sep组明显下降(P<0.05).各指标DMSO组与Sep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病理学改变、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及TGF-β1蛋白表达变化在各时相点存在一致性.结论 姜黄素对SIMD小鼠的心肌保护作用与抑制TGF-β1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林时辉;徐昉;刘琼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培养过程中即时监测细胞浓度的可行性.方法 将6~8周龄的SD大鼠处死,分离MSCs,在24孔板上半连续灌注培养和自制的生物反应器上连续灌注培养,通过实时检测培养过程中的葡萄糖消耗率(Glucose consumption rate,GCR)、乳酸累积率(Lactic acid production rate,LPR)及相应的干细胞浓度,并计算葡萄糖的比细胞得率( qGlu)及乳酸累积比细胞得率(qLac),分析其稳定性及细胞浓度与GCR和LPR之间的关系.结果 所分离培养的MSCs形态均一,轮廓鲜明,呈典型的短小梭形.在24孔板上半连续灌注培养的qGlu和qLac分别为1.84和1.74 mg/(106个·d);生物反应器连续灌注培养的qGlu和qLac分别为1.66和1.61 mg/(106个·d),二者比细胞得率均为恒值.结论 MSCs培养过程中,GCR、LPR与细胞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对葡萄糖浓度和乳酸浓度的测定,可以实时监测MSCs的浓度.
作者:郑琛;孙海英;齐念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西洋参皂甙的抗氧化功能及其对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P)所致小鼠遗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应用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C)和抑制超氧阴离子(O2-)活力试剂盒检测西洋参皂甙的TAC和抑制O2-的活力;水杨酸比色法检测羟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检测O2-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给昆明小鼠每天灌胃不同浓度(10、50、200 mg/kg)的西洋参皂甙,第6天起按25 mg/kg以CP染毒,连续5d,用试剂盒检测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的水平;常规Giemsa染色观察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的形成并计算微核形成率;构建小鼠遗传损伤模型,常规Giemsa染色观察小鼠精子畸变程度并计算精子畸变率.结果 西洋参皂甙在体外模拟系统中的TAC和抑制O2-生成活力较高,分别达80和160 U/ml,对OH-和O2-的清除率达70%~80%,且呈剂量效应关系;西洋参皂甙干预可显著提高CP染毒小鼠血清中GSH-Px和SOD的活性(P<0.01),降低MDA的水平(P<0.05),拮抗CP对精子和骨髓细胞的损伤作用,西洋参皂甙各剂量组小鼠的精子畸变率和微核形成率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 西洋参皂甙具有较强的体内外抗氧化活性,对CP所致小鼠遗传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和增强小鼠的抗诱变能力有关.
作者:吴华彰;赵云利;费鸿君;李静;刘晓佳;吴守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人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Human neutrophil lipocalin,HNL),又称人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 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在急性细菌与病毒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双抗体夹心原理建立NGAL/HNL ELISA一步检测法.采用单盲法,随机抽取2010年4月~2011年3月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8医院就诊的单纯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250例(单纯急性细菌性感染150例,单纯急性病毒性感染100例),采用所建立的NGAL/HNL双抗体夹心一步检测法对全部受试者血清中NGAL/HNL的含量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诊断结果、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检测结果,对NGAL/HNL用于急性细菌和病毒感染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细菌感染组血清NGAL/HNL、CRP、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T)及NEUT百分比均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P均<0.01);血清中NGAL/HNL的含量检测用于急性细菌与病毒感染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67%和95%,其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均高于CRP、WBC、NEUT和NEUT百分比.结论 NGAL/HNL用于急性细菌与病毒感染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较血常规、CRP等更高,鉴别诊断能力更好.
作者:贾芙蓉;张宇;王超;王百惠;郝富勇;李勇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