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组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质控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建立

高凯;陶磊;史新昌;裴德宁;王兰;李响;饶春明;王军志

关键词:重组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受体-抗体, 质量控制
摘要:目的 建立重组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TACI-Fc)的质控方法和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以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作为配体的受体结合法测定TACI-Fc的生物学活性;反向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蛋白含量及纯度;ELISA法分别测定残留CHO细胞蛋白和蛋白A;胰蛋白酶酶切后分析肽图;其余检测项目均按《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规定进行.结果 用建立的方法对重组人TACI-Fc原液和成品进行检定,各项指标均符合《人用重组DNA制品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和《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的要求.结论 建立的质控方法和质量标准具有保证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特点,可用于该类产品的常规检定.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相关文献
  • 载脂蛋白E和血红素加氧酶-1在人脑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载脂蛋白E(Apoprotein E,ApoE)和血红素加氧酶-1(Heime oxygenase-1,HO-1)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并探讨二者在胶质母细胞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人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肿瘤组织标本41份及胶质母细胞瘤旁脑组织标本14份,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标本中ApoE和HO-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ApoE和HO-1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poE和HO-1蛋白在胶质母细胞瘤中表达的阳性率(82.9%和92.7%)与瘤旁正常组织(均为7.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且ApoE与HO-1的表达呈正相关(rs=0.321,P<0.05);患者性别、年龄、术前KPS评分、手术切除范围、肿瘤大小、术后放化疗情况与ApoE、HO-1蛋白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ApoE和HO-1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判断胶质母细胞瘤的预后及治疗提供了新的参考.

    作者:雷荟仔;余天平;罗红池;李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重组人B7-H1IgV工程菌生物学特性的稳定性

    目的 检测重组人B7-H1IgV(rhB7-H1)工程菌生物学特性的稳定性.方法 将重组质粒pQE30-B7-H1IgV转化的大肠杆菌rhB7-H1/DH5α工程菌连续传代50代,每隔10代进行工程菌B7-H1IgV蛋白表达量检测、扫描电镜观察、革兰染色、各项生化反应及质粒的酶切鉴定.结果 各代工程菌中B7-H1IgV蛋白的表达量均为菌体总蛋白的10%左右;各代工程菌提取的质粒双酶切后均可见381 bp的目的基因片段;各代工程菌均呈典型的大肠杆菌形态,革兰染色显示为阴性杆菌,各项检测结果与原始菌种无显著差异.结论 该工程菌生物学特性稳定,可作为生产用菌种用于大规模生产.

    作者:陈霖;李伯安;毛远丽;张伟;张英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外源性S100A6对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外源性S100A6对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MTT、台盼蓝拒染、Hoechst、Western blot、免疫细胞化学、免疫荧光和荧光素酶活性分析法检测S100A6对B16细胞增殖、凋亡、β-catenin的水平和分布、β-catenin/TCF4转录活性及经典Wnt信号途径(即Wnt/β-catenin信号)的下游靶基因c-myc表达的影响.结果 GST-hS100A6可抑制B16细胞的增殖,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GST-hS 100A6作用72 h后,B16细胞的凋亡率较GST对照组增加1.43倍;携带S100A6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S100A6作用72 h后,B16细胞中β-catenin的表达量较对照腺病毒AdGFP组增加43.9%;GST-hS100A6可使B16细胞中β-catenin的表达增加,且以胞核增加为主;GST-hS100A6作用后,B16细胞的β-catenin/TCF4转录活性增至GST对照组的7.4倍,且该信号途径的靶基因之一c-myc的表达也增加70.4%.上述结果与GST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或0.01).结论 S100A6具有抑制黑色素瘤增殖、促进凋亡和上调其Wnt/β-catenin信号途径活性的作用,且上调Wnt/β-catenin信号途径活性可能是S100A6对黑色素瘤抑制性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陈英华;孙双双;卫佳;李星星;游莉;邹正渝;黎玉叶;何通川;周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我国人用狂犬病疫苗株病毒糖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测定我国人用狂犬病疫苗株4aGV、CTN-1V和PV2061株病毒糖蛋白G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RT-PCR扩增3株病毒糖蛋白G基因,分别克隆至pGEM-T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DH5α,筛选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应用DNAstar MegAlign软件分析3株病毒糖蛋白的同源性,AntheProt 5.0及DNAstar Protean软件分析3株病毒糖蛋白的结构及潜在B细胞抗原表位的差异.结果 4aGV、CTN-1V和PV2061株病毒均属基因Ⅰ型狂犬病病毒;其糖蛋白G区基因同源性为76.0%~88.4%,G区ORF基因同源性为84.4%~91.5%,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0.5%~92.2%;3株病毒糖蛋白前19位氨基酸中均存在潜在信号肽结构,其中第19位氨基酸为三者潜在信号肽断裂位点,第17位氨基酸为4aGV株病毒糖蛋白潜在信号肽断裂位点;3株病毒糖蛋白分别在第463~476、464~475及463~475位氨基酸存在潜在可折叠螺旋的疏水性区域,为明显跨膜区域;4aGV、CTN-1V和PV2061株病毒糖蛋白氨基酸残基均富含潜在α螺旋、β折叠及卷曲结构,其比例分别为30%、31%、39%,28%、30%、41%和29%、30%、41%,易发生扭曲、折叠,形成丰富的二级结构;3株病毒糖蛋白潜在B细胞抗原表位位置与数量相似.结论 已对3株人用狂犬病疫苗株G基因进行了全面生物信息学分析,为完善我国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用毒种的质控标准提供了支持.

    作者:李加;曹守春;石磊泰;唐建蓉;田宏;高向东;董关木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代谢性胰岛素抵抗对肥胖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耐受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代谢性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IR)对肥胖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MI/R)耐受性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组)、罗格列酮组(Rosi组)和肥胖组(Obes组),Rosi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的同时灌胃罗格列酮,Obes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并灌胃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各项生化指标、心肌组织总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TG)的含量及胰岛素敏感性.制备大鼠MI/R模型,并取Obes组和Rosi组大鼠,输注磷脂酰肌醇-3羟基激酶(PI3K)抑制剂渥曼青霉素,分别记为Obwt组和Wort组,检测各组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伊文蓝染色测定大鼠心肌缺血面积,2,3,5一氯化三苯四氮唑( 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原位末端标记凋亡细胞(TUNEL)法分析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中PKB/Akt和GluT-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MI/R前,与Cont组相比,Obes组大鼠心肌TG及血浆中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 TG和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葡萄糖输注率(Glucose infusion rate,GIR)显著降低(P<0.01);而Rosi组大鼠血浆中TG、FFA和FINS水平较Obes组显著降低(P<0.01),GIR显著升高(P<0.01).与Cont组相比,Obes组大鼠MI/R后,心功能恢复差,梗死面积扩大,心肌细胞凋亡增多,并伴PKB/Akt和GluT-4表达水平下降;Rosi组与Obes组比,MI/R恢复能力增强,梗死面积缩小,细胞凋亡减少,PKB/Akt和GluT-4表达水平增加.Wort组大鼠可逆转Rosi组的抗凋亡作用,下调PKB/Akt和GluT-4的表达水平;而Obwt组大鼠MI/R后,心功能、心肌细胞凋亡数及PKB/Akt和GluT-4表达水平与Obes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肥胖大鼠心肌IR增加了 MI/R时的易损性,与PI3K-PKB-GluT-4信号通路下调、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及心功能恶化密切相关.

    作者:段雅倩;周波;孙芳;毛锦宁;吴豪杰;陈运贞;张素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重组人源化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重组人源化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单克隆抗体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方法 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作为基质细胞,对23支重组人源化兔抗VEGF单抗参比品、24支供试品原液和10支成品进行生物学活性测定,并计算参比品和供试品的IC50值,计算变异系数;对参比品进行活性赋值后,再计算供试品活性,计算变异系数.结果 重组人源化兔抗VEGF单抗参比品、原液和成品的IC50值分别为(49.41±23.60)、(47.42±19.45)和(39.13±16.25 )ng/ml,变异系数分别为47.76%、41.02%和41.53%;参比品活性赋值为5.08×104 U/ml;供试品原液活性为(0.88±0.19)×106U/ml,变异系数为21.6%,供试品成品活性为(1.49±0.41)× 106U/支,变异系数为27.5%.结论 成功建立了重组人源化兔抗VEGF单抗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确定了参比品的活性单位,为重组人源化兔抗VEGF单抗生物学活性的检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作者:范文红;毕华;饶春明;王军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微波诱变法筛选木聚糖酶高产球毛壳霉菌株

    目的 微波诱变法筛选遗传稳定的木聚糖酶高产球毛壳霉菌株.方法 活化球毛壳霉菌种,制备孢子悬液,在不同功率条件下对其进行辐照处理60s,选择致死率在80%左右的辐照功率,在此功率条件下对其进行不同时间的微波诱变,经初筛和复筛后,采用DNS法测定木聚糖酶活性,筛选木聚糖酶高产菌株,并分析其传代稳定性.结果 在微波辐射时间80 s,功率240 W条件下处理的球毛壳霉孢子,致死率为89.5%;经诱变及菌种筛选,获得1株木聚糖酶高产菌株W80-8,其酶活力为7520U/m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24%;经6次传代培养,W80-8株木聚糖酶活力未见明显降低,未发生原位回复突变.结论 成功筛选获得1株遗传稳定的木聚糖酶高产球毛壳霉菌株.

    作者:姚笛;王艳丹;杨健;于长青;钱丽丽;佟丹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旋毛虫新生幼虫期特异性T314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表达

    目的 构建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is)新生幼虫期特异性T314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并在BHK细胞中进行表达.方法 从旋毛虫新生幼虫RNA中通过RT-PCR技术扩增无信号肽T314全长基因,定向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中,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T314-pEGFP-N1,脂质体法转染BHK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314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T314-pEGFP-N1经双酶切及测序证实构建正确;转染的BHK细胞48 h转染效率高;表达的T314融合蛋白可与旋毛虫感染的猪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 已成功构建了T314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T314-pEGFP-N1,并在BHK细胞中融合表达,为进一步研究旋毛虫包囊形成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于建立;白雪;吴秀萍;刘明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重组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质控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建立

    目的 建立重组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TACI-Fc)的质控方法和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以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作为配体的受体结合法测定TACI-Fc的生物学活性;反向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蛋白含量及纯度;ELISA法分别测定残留CHO细胞蛋白和蛋白A;胰蛋白酶酶切后分析肽图;其余检测项目均按《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规定进行.结果 用建立的方法对重组人TACI-Fc原液和成品进行检定,各项指标均符合《人用重组DNA制品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和《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的要求.结论 建立的质控方法和质量标准具有保证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特点,可用于该类产品的常规检定.

    作者:高凯;陶磊;史新昌;裴德宁;王兰;李响;饶春明;王军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两株灭活轮状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

    目的 研究轮状病毒(Rotavirus.RV)P[8]G1和P[2]G3株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及不同血清型间的交叉识别作用.方法 采用Veto细胞转瓶培养RV,经纯化灭活、佐剂吸附等工艺,制备RV P[8]G1和P[2]G3株灭活疫苗,分别经肌内免疫Wistar大鼠和猕猴,采用ELISA法和微量病毒中和试验检测大鼠和猕猴血清中RV特异性抗体效价和中和抗体效价,流式细胞术检测猕猴血液中CD4+和CD8+T细胞的数量.结果 P[8]G1和P[2]G3株疫苗样品的RV抗原含量分别为10 240和5 120 EU/ml;免疫2次后,P[8]G1和P[2]G3株疫苗诱导大鼠产生的血清IgG抗体GMT分别为(43 407.71±1 654.51)和(41 520.61±2047.61),诱导猕猴产生的血清IgG抗体GMT分别为(13 654.45±3 125.27)和(10 350.68±997.83);单一血清型疫苗免疫后产生的中和抗体具有型间交叉识别作用;2株疫苗免疫猕猴后均能刺激其CD4+T淋巴细胞增殖,CD8+T淋巴细胞无明显变化.结论 2株RV灭活疫苗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及型间交叉识别作用.

    作者:吴晋元;易山;张光明;李鸿钧;谢天宏;李思成;郜岩;贾琴妹;杨星;赵晓南;孙茂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佛山市南海区免疫规划儿童免疫水平的监测与分析

    目的 了解佛山市南海区免疫规划儿童的免疫水平,评价疫苗免疫效果,为进一步做好免疫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9~ 2011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法对佛山市南海区1~7岁年龄组共420名儿童进行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白喉、破伤风、百日咳、麻疹等免疫规划相关疾病的抗体水平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20名儿童中,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为73.33%,脊髓灰质炎Ⅰ、Ⅱ、Ⅲ型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6.43%、95.95%和97.38%,百日咳抗体阳性率为60.71%,白喉抗体阳性率为78.57%,破伤风抗体阳性率为85.48%,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8.33%.结论 本次检测人群中,脊髓灰质炎抗体和麻疹抗体维持在较高水平,已形成稳同有效的免疫屏障;白喉、破伤风抗体水平基本达到可控制疫情流行的标准;乙肝(抗-HBs)、百日咳抗体阳性率偏低,显示其免疫屏障不牢固,存在疾病流行的潜在风险.

    作者:曾鸿;黄志雄;张桂玲;陈妙芬;吕海韵;梁洁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我国自主研发的卡介菌多糖核酸(BCG polysaccharide nucleic acid,BCG-PSN)是采用热酚法从BCG中提取其有效成分而制成的免疫调节剂,临床上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慢性气管炎、感冒和哮喘等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本实验以BCG-PSN免疫小鼠,观察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孙宝华;宋水燕;房丽君;董纪英;薛云;周华伟;陆璐;颜淑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高尔基体囊泡转运蛋白P115基因沉默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高尔基体囊泡转运蛋白P115基因沉默对胃癌BGC-823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相关机制.方法 将含p115基因的重组质粒P115 shRNA-1318转染BGC-823细胞,并设shNC(阴性对照)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测转染效果;RT-PCR法检测细胞中p115和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115、MIF及核内肿瘤抑制蛋白质P53的表达水平;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分布.结果 转染后48 h,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表明转染成功;与对照组相比,p115 shRNA-1318组细胞中的p115和MIF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细胞核内P53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细胞的增殖活力明显下降(P<0.05),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加(P<0.05),G1/C2期细胞数量明显增多,S期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沉默p115基因可促进胃癌细胞的凋亡,其调控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MIF因子来完成的.

    作者:屈玉玲;易永芬;邓玮;文雪;闫田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肠道病毒71型相关动物模型实验的研究进展

    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是导致人类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的主要致病原.HFMD已成为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因此,尽快了解EV71的致病机理及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建立相关动物模型是研究EV71致病机理以及评价EV71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一步.本文就目前EV71常用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黄坚;王晶晶;刘龙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重组免疫毒素EBI3-Luffin P1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

    目的 构建重组免疫毒素EBI3-Luffin P1的原核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纯化后初步检测其生物学活性.方法 从质粒pET-32a-EBI3中扩增EBI3基因,与合成的Luffin P1基因连接,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重组质粒pET-32a-EBI3-Luffin P1,转化E.coli BL21(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重组EBI3-Luffin P1蛋白经亲和层析纯化后,Western blot检测其反应原性,体外试验初步鉴定其生物学活性.结果 重组质粒pET-32a-EBI3-Luffin P1经双酶切及测序证实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EBI3-Luffin P1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0 000,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诱导8h表达量可达菌体总蛋白的44%;纯化的重组蛋白纯度约为98%,可与EBI3蛋白免疫小鼠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并可显著抑制小鼠脾脏细胞分泌IFNγ.结论 成功构建了重组免疫毒素EBI3-Luffin P1的原核表达质粒,表达并纯化了重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缓解、治疗免疫性疾病及红白血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吴昊;陆强;高闻达;陈柳茜;任翠平;沈际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恒河猴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基因合成、原核表达及纯化

    目的 人工合成恒河猴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aca mulatta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GM-CSF)基因,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并纯化.方法 根据大肠杆菌遗传密码子偏爱性优化设计并合成mGM-CSF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43.1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43.1a-mGM-CSF,转化大肠杆菌BL21-CodonPlus( DE3)-RIPL,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重组mGM-CSF蛋白经Sephacryl S-200分子筛层析纯化,复性后,Western blot检测其反应原性,MTT法检测其生物学活性.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pET-43.1a-mGM-CSF经双酶切及测序证实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5000,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30%,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纯化复性后的重组蛋白纯度可达95%以上,并可与大鼠抗人GM-CSF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比活性为1.2×107 IU/mg.结论 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了重组mGM-CSF蛋白,纯化复性后的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

    作者:刘娟;陈丹;李璐;刘新颖;王冉;史洪娜;王维龙;沈林;刘勇;李鼎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全反式维甲酸对大鼠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及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大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治疗作用及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LI组和ATRA干预组,后两组经尾静脉注射5ml/kg的脂多糖(LPS)复制ALI模型,ALI组在注射LPS前5d,每天以植物油灌胃1次,0.5ml/(kg·次),注射LPS后,经腹腔注射植物油,1ml/kg;ATRA干预组在注射LPS前5d,每天以含30 mg/kg ATRA的植物油灌胃1次,0.5 ml/(kg·次),注射LPS后,经腹腔注射含5 mg/kg ATRA的植物油,1ml/kg.对照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注射生理盐水(0.5ml/kg).腹腔注射ATRA 8 h后,处死各组大鼠,测定大鼠动脉血氧分压(PaO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ial 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蛋白含量、肺组织湿/干比重(W/D),并观察肺组织形态,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肺组织中MMP-9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ALI组大鼠肺组织炎性细胞明显增多,动脉PaO2明显降低(P<0.05),W/D、BALF中蛋白含量、肺组织中MMP-9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ALI组相比,ATRA干预组大鼠肺组织炎症反应减轻,W/D、BALF中蛋白含量、肺组织中MMP-9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或P<0.01),其动脉PaO2也明显改善(P<0.05).结论 ATRA对大鼠ALI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MMP-9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张媛梅;张婷;周向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毒理基因组学在预测肝、肾毒性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毒理基因组学是将基因组信息和技术应用于毒理学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采用以DNA微阵列为代表的高通量技术,其快速发展为毒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对毒理基因组学在非临床毒理学研究,主要是在预测肝、肾毒性方面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潘东升;范玉明;李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斯氏艾美耳球虫兰州株Rhomboid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目的 克隆并原核表达斯氏艾美耳球虫(Eimeria stiedai,E.stiedai)兰州株Rhomboid基因.方法 通过分析基因保守区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与3'RACE技术相结合,扩增获得兔斯氏艾美耳球虫Rhomboid基因cDNA全序列,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将获得的Rhomboid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转化E.coli Rosetta (DE3),IPTG诱导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Rhomboid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774 bp,编码257个氨基酸残基,预测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28 120和8.64,与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tellan)Rhomboid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4.44%;构建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Rhomboid经双酶切和测序证实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9 000,并可与兔抗E.stiedai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 成功克隆并表达了Rhomboid基因,为其生物学功能及以其作为斯氏艾美耳球虫疫苗候选基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曲晗;宫鹏涛;张西臣;张国才;杨举;李赫;李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人细小病毒B19结构蛋白VP1的表达及IgM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目的 原核表达并纯化人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HPVB19)结构蛋白VP1,并初步建立IgM ELISA检测方法,用于B19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 采用PCR法从B19 IgM阳性血清中扩增VP1基因片段,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2T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2T-VP1,转化大肠杆菌BL21( 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疏水纯化后进行Western blot分析.以纯化的重组蛋白包被酶标板,建立IgM间接ELISA检测方法,确定Cut-off值,并进行初步应用.结果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经双酶切鉴定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1000,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纯度为96%,可与B19 IgG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Cut-off值为0.102,灵敏度为91.7%,特异性为98.6%,与对照试剂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7.1%;用建立的方法检测4 500份健康献血者及39份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的B19 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4%和10.3%.结论 原核表达并纯化了HPVB19 VP1蛋白,并初步建立了IgM间接ELISA检测方法,为B19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参考.

    作者:梁莉莉;叶祥忠;周厚清;张娜;李良红;李益民;刘岩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