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平顶山市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分析

张俊杰;杨恒丹;崔振铎;王晓明;魏海涛;杨秋锋;赵克娜

关键词:麻疹疫苗, 强化免疫
摘要:目的 分析平顶山市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有关数据及经验,为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 对收集的平顶山市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数据和现场评估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年全市共摸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1043294人,接种1016848人,接种率为97.47%;强化免疫期间,全市共报告麻疹疫苗相关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ffec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20例,发生率1.97/10万,其中严重AEFI 2例,发生率为0.19/10万;共调查了747790名强化免疫目标儿童的免疫史,其中0剂次占1.01%,免疫史不详占3.81%;采取抽样调查方法对强化免疫活动进行了快速评估,全市共调查应种10455人,实种10146人,接种率为97.04%.结论 我市首次实施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迅速降低了目标人群的麻疹发病率,形成了有效的免疫屏障,为全市消除麻疹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全市免疫规划工作的规范开展.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目的 原核表达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1,NDM-1),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方法 以临床分离的产NDM-1的臭鼻克雷伯杆菌为模板,PCR扩增NDM-1基因,克隆入pET-28a载体,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NDM-1,转化E.coli BL21 (DE3) pLyss,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表达的重组蛋白经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层析、Ni亲和层析及分子筛层析纯化后,免疫日本大耳白兔,制备NDM-1多克隆抗体.抗体经硫酸铵沉淀和SPA-Sepharose亲和层析纯化后,Western blot鉴定其特异性.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pET-28a-NDM-1经PCR及测序鉴定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8000,诱导表达的重组菌破菌上清存在较强的β-内酰胺酶活性,表明NDM-1蛋白为可溶性形式表达;终纯化获得的NDM-1蛋白纯度高于95%;制备的NDM-1多克隆抗体能与诱导表达的重组菌胞外蛋白特异性结合.结论 成功原核表达了NDM-1,并制备了其多克隆抗体,为NDM-1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赵祖国;喻云梅;刘炜;许壁榆;张腊喜;刘仿;杨银梅;王凯;周小棉;徐军发;丁元林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DV50纳米过滤去除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中的病毒时流速的影响因素

    目的 分析DV50纳米过滤去除静注入免疫球蛋白(Human immunoglobulin for intravenous injection,IVIG)病毒时流速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别采用浊度仪、密度仪检测IVIG原液的浊度及浓度,随机选取5批浓度相近、浊度不同的IVIG原液及5批浊度相近、浓度不同的IVIG原液,分别经同一批号纳米滤芯过滤,计算平均流速;随机选取5批浊度、浓度相近的IVIG 原液,经不同批号的纳米滤芯过滤,计算平均流速.结果 随着制品浊度的升高,平均流速逐渐降低;制品浓度与平均流速不呈线性对应关系;不同批号的纳米滤芯,纳米平均流速相差较大.结论 制品浊度对流速具有一定的影响,浓度对流速基本无影响,纳米滤芯对流速的影响大.本实验为实际生产中控制纳米过滤去除病毒时的流速及改进生产工艺提供了参考.

    作者:郑丰平;王炳;郑琪;吕家成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和神经纤毛蛋白2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分别阻断和联合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VEGFR3)及神经纤毛蛋白2(Neuropilin 2,NRP2)基因的表达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SGC-7901细胞株分为3大组,VEGFR3阻断组、NRP2阻断组和VEGFR3+NRP2阻断组,各大组中又包含空白对照组、脂质体转染组、无义链转染组(NSODN组)和不同浓度反义链转染组(ASODN组).转染后的各组SGC-7901细胞株经RT-PCR法检测VEGFR3-mRNA及NRP2-mRNA的转录水平.分别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 反义链转染组VEGFR3-mRNA和NRP2-mRNA的转录水平明显低于其各自的空白对照组、脂质体转染组和NSOND组,表明该组成功阻断基因VEGFR3和NRP2的表达.各组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在相同条件下,单独转染VEGFR3-ASODN组对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及促凋亡作用优于单独转染NRP2-ASODN组,而联合转染组对细胞增殖的抑制及促凋亡作用明显.结论 阻断VEGFR3基因的表达对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大于阻断NRP2基因,联合阻断两个基因的表达,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明显大于单独阻断组.

    作者:王璐璐;吴小翎;刘波;连海峰;李本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狂犬病病毒抗原定量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 建立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μs,RV)抗原定量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以应用于疫苗生产过程中RV含量的监测.方法 将RV aGV株纯化抗原经腹腔注射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RV单克隆抗体,纯化后以HRP进行标记,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以狂犬病疫苗(效力检定用)国家标准品为定量标准,建立剂量-反应曲线,确定该方法的灵敏度,并对该方法的专属性、精密性及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 制备了2株针对不同抗原位点的单克隆抗体1E9和2H1,间接ELISA法测定腹水效价为1:105~1:107,纯化后蛋白含量分别为10.285和7.64 mg/ ml.建立的ELISA法对RV抗原的低检出限为1.03 mIU/ml,标准曲线的佳线性范围为1.03 ~ 66 mIU/ml,相关系数为0.9919.该方法对检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杂质和添加物(人血清白蛋白、牛血清、Vero细胞培养上清)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检测3个浓度(20、12.50和3.13 mIU/ml)狂犬病疫苗(效力检定用)国家标准品的试验内和试验间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7.78%和14.0%;用该方法检测不同毒株、不同细胞生产的狂犬病疫苗的RV抗原含量的平均值在0.67 ~4.86 IU/ml之间.结论 成功建立了RV抗原定量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可对来自不同毒株、不同细胞的狂犬病疫苗的RV抗原进行快速定量检测,为疫苗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简便的监测手段.

    作者:崔文广;杨屹;常军亮;井伟东;张秀霞;苗丽;丁丽丽;周长军;郭秀侠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甲型肝炎病毒与水痘病毒感染2BS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目的 观察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水痘带状孢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分别感染与共同感染二倍体细胞2BS株时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电镜观察HAV单独感染21、23、25 d,VZV单独感染1、3、5d及HAV感染21 d后再以VZV感染1、3、5、7d的2BS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与正常对照2BS细胞相比,单独感染HAV的2BS细胞超微结构无明显变化;单独感染VZV的2BS细胞的超微结构主要出现核膜破坏;HAV与VZV共同感染的2BS细胞核内出现VZV包涵体,核膜缺失,胞浆中可见HAV与VZV形态,且细胞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膨胀,内质网小池内有致密颗粒.结论 HAV与VZV共同感染的2BS细胞的超微结构与两种病毒单独感染的细胞的超微结构存在不同的变化规律和形态特征,先感染HAV后感染VZV的2BS细胞比单独感染VZV的2BS细胞受到的破坏程度轻.

    作者:蔡岩;赵晓青;何巍;姜崴;周长军;张金岩;付博;刘建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铜绿假单胞菌3型O-特异性多糖-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特性分析

    目的 研制铜绿假单胞菌3型0-特异性多糖(O-specific polysaccharide,O-SP)-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结合疫苗,并分析其免疫特性.方法 采用热酚水法提取铜绿假单胞菌国际抗原分型系统(International Antigen Typing System,IATS)3型菌株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LPS),去除类脂A后纯化O-SP,用1-氰基-4-二甲胺基吡啶四氟硼酸盐(CDAP)活化O-SP,己二酸二肼(ADH)作为连接臂,在碳二亚胺(EDAC)作用下,与TT结合制备O-SP-TT结合疫苗,检测其理化性质,并分析结合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结果 O-SP收获量相当于水解LPS量的30%,其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均低于1.0%,O-SP衍化度为3.83%,O-SP与Tr的结合率约为40%,多糖蛋白质比(w/w)为1:2.18.O-SP-TT结合疫苗可刺激小鼠产生高效价的IgG抗体,与O-S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疫苗免疫小鼠能保护5 LD50和10 LD50活菌的攻击,小鼠免疫O-SP-TT后兔抗血清对3 LD50和5 LD50活菌攻击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结论 制备的铜绿假单胞菌3型O-SP-TT结合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该疫苗有望成为防治IATS 3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有效疫苗.

    作者:谢茂超;陈明拓;姜晓;杨硕;吴鸿舟;王学林;赵高梅;葛永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抗原工程菌发酵工艺的优化

    目的 优化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抗原工程菌的发酵工艺,为其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方法 以目的蛋白的表达量及菌体浓度作为综合评价指标,对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抗原工程菌的摇瓶发酵温度、初始pH值、溶解氧、IPTG浓度及诱导时间进行优化;以摇瓶发酵结果为基础,进一步对发酵罐培养工艺中诱导时机、诱导时间及补料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以确定的罐发酵工艺条件连续发酵5批,验证该发酵工艺.结果 适摇瓶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为37℃,初始pH值为7.0,高溶氧,IPTG诱导浓度为0.05 mmol/L,诱导时间为4h;适罐发酵工艺条件为:菌体A600值约为40时开始诱导,诱导时间为4h,补料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5%,MgSO4·7H2O 0.5%.按照确定的工艺连续发酵5批,终菌体A600均达50.0以上,目的蛋白的表达量均高于15%.结论 优化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抗原工程菌的发酵工艺稳定性良好,已达到中试生产规模的要求.

    作者:徐军;曹玉锋;时成波;李铮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性评价

    目的 观察儿童接种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性,为制定水痘疫苗接种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分层随机原则及“入选和排除标准”选择天津市滨海新区年龄在1 ~ 12岁的健康儿童作为观察对象,并按照生理特点分为幼儿、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组.采取主动和被动监测结合的方式,观察接种冻干型水痘减毒活疫苗后42 d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共有效观察7546人,失访62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8%;不良反应以Ⅰ级反应为主,占81.27%;不良反应中以发热为主,占89.51%,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幼儿、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3个年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90%、6.88%和6.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病时间为接种疫苗后30 mm ~ 12 d,多数集中在接种疫苗后1~3d,占89.51%.结论 接种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高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疫苗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作者:李永成;高志刚;陶航;张颖;张之伦;韩永刚;董晓静;王伟;庄振荣;曲江文;骆晓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人源溶菌酶基因在杆状病毒系统中的表达

    目的 在杆状病毒系统中表达人源溶菌酶(Human lysozyme,hLY)基因,为其临床应用和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方法 将人工合成的含信号肽和不含信号肽的溶菌酶基因克隆至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载体中,构建重组穿梭质粒,转染sf9细胞,SDS-PAGE和Western blot验证蛋白的表达,溶菌试验验证表达产物的溶菌酶活性.结果 重组克隆质粒PFastBac HTA-signal-lysozyme和PFastBac HTA-lysozyme的PCR产物分别可见444和393 bp的目的基因条带,测序结果证实重组克隆质粒构建正确.PCR结果显示Lysozyme-1、Lysozyme-2、slysozyme-1、slysozyme-2、slysozyme-3、slysozyme-4号重组穿梭质粒可扩增出目的条带.sf9-PHLY和sf9-PHSLY的表达产物经12% SDS-PAGE分析,分别可见相对分子质量约17500和19300的特异蛋白条带;表达的两种重组蛋白均可与鼠抗6×His单抗特异性结合;表达产物具有溶菌酶活性.结论 成功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表达了hLY基因,为其临床应用和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

    作者:陈锐;孙晓宇;万一;门欣;路鹏鹏;李玥;沈卫荣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福辛普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组织ACE和ACE2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福辛普利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大鼠肝组织ACE 和ACE2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为阐明NASH的发病机制及探索新的治疗策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用普通饲料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C组,普通饲料+生理盐水1 ml灌胃)、高脂组(HC组,高脂饲料+生理盐水1 ml灌胃)、药物对照组[NF组,正常饲料+福辛普利3.6 mg/(kg·d)灌胃]和药物干预组[HF组,高脂饲料+福辛普利3.6 mg/(kg·d)灌胃],每组10只.给药24周后,分析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甘油三酯(Triglye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ACE2、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和Ang-(1-7)的水平;RT-PCR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ACE和ACE2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的表达水平.结果 给药24周后,HF组非酒精脂肪性肝病活动度评分和肝纤维化程度与HC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01);HF组血清中ALT、ALP、TG、LDL、TGF-β、ACE和Ang Ⅱ的水平均明显低于HC组(P<0.05),而ACE2和Ang-(1-7)的水平均明显高于HC组(P<0.05);福辛普利可显著降低肝组织ACE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P<0.001)和Collagen Ⅰ蛋白的表达水平(P<0.01),升高ACE2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P<0.01).结论 福辛普利可能通过下调ACE和上调ACE2的生成和表达,从而降低AngⅡ和升高Ang-(1-7)的生成,具有改善NASH和抗肝纤维化作用.本实验为阐明NASH的发病机制及探索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刘波;吴小翎;张霞;张伟;吴蓉;肖晓秋;张凤;周华梅;王璐璐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人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基因逆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对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构建人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逆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质粒,并检测其在人乳腺癌相关的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CAF)中的表达及其对CAF增殖的影响.方法 扩增pIRES-EGFP-hTERT质粒,酶切回收hTERT片段,正向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puro上,构建重组质粒pBABE-purohTERT,转染PT67细胞,进行逆转录病毒的包装.将PT67细胞上清感染原代培养的人乳腺癌CAF,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hTERT基因在人乳腺癌CAF中的转录和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重组质粒pBABE-purohTERT经酶切和测序证实构建正确;与未处理的人乳腺癌CAF和感染pBABE-puro的细胞相比,感染重组质粒的人乳腺癌CAF 中hTERT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强,其增殖指数也明显增加(P<0.05).结论 成功构建了hTERT 基因逆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质粒,其能增强人乳腺癌CAF的增殖能力,为乳腺癌微环境CAF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细胞模型.

    作者:彭琼乐;王黎阳;赵浏阳;孙艳;柳满然;彭惠民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3种细胞基质制备的麻疹血凝素效价的比较

    目的 比较3种细胞两种培养基制备的麻疹血凝素的效价.方法 分别采用含10%新生牛血清的MEM培养基和含0.2%水解乳蛋白的199培养基培养原代人羊膜细胞、传代人羊膜细胞(FL)和Vero细胞,以0.01 MOI麻疹病毒L4株感染细胞,收获原制血凝素,采用Tween-80/乙醚处理,经血凝试验监测血凝素佳收获时间,并测定原制血凝素和血凝素效价.结果 采用MEM培养基培养的FL和Vero细胞在感染麻疹病毒后10~11d,血凝素效价高,均可达1:16,原代人羊膜细胞在感染麻疹病毒后14 ~ 15 d,血凝素效价高,可达1:128;采用199培养基培养的FL和Vero细胞所制备的麻疹原制血凝素和血凝素效价均大于1:32,高于MEM培养基组(1:16),而原代人羊膜细胞所制备的麻疹原制血凝素和血凝素效价均为1:128.结论 3种细胞两种培养基均可用于制备麻疹血凝素.

    作者:李海燕;闫磊;赫宝双;金向男;彭岩松;崔国庆;王玮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疫苗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活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流式细胞术的评价疫苗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活性的方法,以完善疫苗及基因治疗药物的评价方法.方法 用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succinimidyl ester,CFSE)标记淋巴细胞,利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模拟杀伤淋巴细胞,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确定CFSE和PI的浓度及作用时间.利用已确知有较强细胞免疫作用的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小鼠,分离特异性淋巴细胞并用特异性肽刺激,分离未免疫小鼠的淋巴细胞作为靶细胞,并用特异性抗原肽致敏,并从靶细胞的标记、效应细胞培养时间,效靶作用时间、效靶比几方面进行优化,确定试验方法的操作流程.结果 采用CFSE/PI双标记能有效分离实验所需各组群,细胞分为CFSE+PI-、CFSE+PI+、CFSE-PI+、CFSE-PI-4个组群,可区分活细胞和凋亡细胞.CFSE标记靶细胞的时间为6h;效应细胞培养时间为72 h;效靶作用时间为6h;效靶比可使用100:1和50:1.结论 建立了基于流式细胞术的评价疫苗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活性的方法,该方法可有效和精确地评价CTL杀伤效应,完善了疫苗及基因治疗药物的评价方法.

    作者:卫江波;徐然然;付志浩;郑秀玉;饶春明;高凯;杜丽芳;王军志;沈心亮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脑膜炎球菌W135群多糖含量和分子大小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目的 建立检测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多糖疫苗(Groups A,C,Y,W135 menign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MPV4)中W135群多糖含量和分子大小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 以抗W135群Nm多克隆抗体作为包被抗体,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法,采用棋盘滴定法筛选包被抗体与酶标抗体的佳工作浓度,对W135群Nm多糖进行特异性定量测定,并验证线性关系的重复性;对建立的ELISA法进行特异性、准确度、精密度及定量限的验证;采用建立的ELISA法检测10批W135群Nm多糖样品和10批无关流脑多糖样品,进行W135群Nm多糖的鉴别试验;采用建立的ELISA法测定MPV4多糖含量、多糖分子大小和回收率.结果 经棋盘滴定法确定双抗体夹心ELISA法的佳包被抗体工作浓度为10 μg/ml,佳酶标抗体工作浓度为1:15000稀释,W135群Nm多糖在2.5~ 20 ng/ml浓度范围内剂量反应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采用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W135群Nm多糖为强阳性,检测其余样品的结果均为阴性;试验内及试验间测定16、8、4 ng/ml W135群Nm多糖含量的变异系数在1.1%~9.0%之间,回收率在87.5% ~ 105.0%之间,定量限为4 ng/ml;检测W135群Nm多糖的阳性符合率和无关多糖的阴性符合率均为100%.采用该法测定3批MPV4中W135群多糖含量、分子大小及回收率均符合申报MPV4疫苗暂行规程关于W135群Nm多糖的质量标准.结论 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可用于MPV4中W135群多糖含量和分子大小的测定.

    作者:潘殊男;肖詹蓉;王宇星;张霖阳;史雨舟;孙芳芳;张萍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比浊法检测疫苗中TritonX-100残留量的方法学验证

    目的 建立检测疫苗中Triton X-100残留量的比浊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方法 将TritonX-100与5%苯酚溶液充分混匀后,室温静置15 min,采用比浊法测定340 nm处吸光度值,与经同样处理的标准品绘制的标准曲线比较,计算样品中残留TritonX-100的浓度.由4名试验人员连续3d测定12次,评价不同试验人员建立标准曲线的成功率;由同一试验人员在同一试验内和不同时间内及由4名试验人员在不同时间内分别测定低(15μg/ml)、中(25 μg/ml)、高(45μg/m1)3个不同浓度的TritonX-100的浓度,验证该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并检测BSA对试验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影响.结果 4名试验人员连续3d的12次检测结果均满足标准曲线的成立条件,成功率为100%;同一试验人员在同一试验内对低、中、高3个不同浓度的TritonX-100溶液重复测定10次,变异系数分别为分别为5.33%、1.19%和1.39%,回收率分别为99.33%、105.60%和110.67%;同一试验人员在不同时间内连续测定3次,变异系数分别为4.94%、7.49%和3.46%,回收率分别为87.75%、93.85%和95.51%,4名试验人员在不同时间内连续测定3次,变异系数在1.73% ~ 12.17%之间,回收率在89.55%~99.26%之间,灵敏度为10 μg/ml,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BSA对试验准确度和精密度无显著影响.结论 该方法快捷、简便,可灵敏、准确地定量检测TritonX-100的含量,可用于疫苗样品中残留TritonX-100的质量控制.

    作者:陈平;罗珊;钟静;刘杰;孙艳;何敏;范凤鸣;曾献武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我国百日咳疫苗生产用菌株主要抗原片段基因序列分析

    目的 对我国百日咳疫苗生产用菌株主要抗原片段基因进行序列分析,为我国百日咳疫苗的研制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从我国百日咳杆菌疫苗生产用菌株CS株基因组DNA中扩增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外膜蛋白(Pertactin,PRN)、菌毛蛋白2(Fimbriae 2,FIM2)、菌毛蛋白3(Fimbriae 3,FIM3)基因,克隆至pMD 18-T载体,测序,并与GenBank 中登录的百日咳杆菌其他菌株的PT、PRN、FIM2、FIM3基因序列进行比较,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百日咳杆菌CS株PT、PRN、FIM2和FIM3基因的扩增产物大小均与预期一致.CS株PT基因与国内的另一疫苗生产株18323亲缘关系近,在同一分支上,且与国际标准株Tohama在同一亚分支内;PRN、FIM2和FIM3基因与国际标准株Tohama均在同一进化分支上.结论 百日咳杆菌CS株与国际标准菌株Tohama亲缘关系较近,与临床分离的其他流行株亲缘关系较远.

    作者:姜崴;竭晶;杨红育;惠琦;付博;郑晓丽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戊型肝炎病毒ORF2蛋白与新型融合标签Halo Tag的融合表达

    目的 在大肠杆菌KRX中表达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 ORF2与新型融合标签Halo Tag融合蛋白.方法 采用RT-PCR法从4型HEV毒株中扩增ORF2基因部分片段(aa 382 ~ 620),插入含新型融合标签Halo Tag的原核表达载体pFN 18the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FN 18the-ORF2,转化大肠杆菌KRX,鼠李糖诱导表达Halo-ORF2融合蛋白,纯化后Westem blot分析融合蛋白的反应原性.结果 经RT-PCR扩增出717 bp的目的基因片段;重组表达质粒pFN 18the-ORF2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构建正确;表达的融合蛋白Halo-ORF2相对分子质量为57900,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15%,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纯化后纯度达90%以上,可与HEV IgG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结论 在大肠杆菌KRX中表达了Halo-ORF2融合蛋白,为HEV结构蛋白抗原表位的筛选及戊肝血清学诊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马天武;黄芬;井申荣;曾韦锟;禹文海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斑马鱼模型评价BCG-CpG-DNA的安全性

    目的 用斑马鱼模型对BCG-CpG-DNA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 以斑马鱼胚胎为实验材料,将BCG-CpG-DNA设置4个浓度组(0.15、1.5、15、75 mg/L),暴露斑马鱼,以胚胎培养液暴露为空白对照组,以三甲基氯化锡(TMT)和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暴露为阳性对照组,胚胎期6 hpf(受精后6h)脱膜,8 hpf进行暴露毒性实验,研究其对斑马鱼发育、遗传、免疫以及行为的毒性影响.每组做3个重复,试验重复3次.结果 未观察到BCG-CpG-DNA各浓度组的斑马鱼胚胎明显的畸形和孵化死亡情况,其自主运动、触摸运动、行为检测、免疫强度检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MT对照组暴露对斑马鱼生长、发育、免疫及其神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心胞肿大,对光暗刺激反应敏感,相对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嗜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对炎症的敏感性增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CG-CpG-DNA暴露对斑马鱼生长、发育、免疫及其神经均无明显的急性毒性作用,在斑马鱼的胚胎暴露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王勇;赵爱华;陈将飞;陈保文;陈元红;王国治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O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目的 原核表达并纯化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O(Listeriolysin O,LLO).方法 PCR扩增LLO hly基因,并插入pET-32a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hly,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 (DE3),IPTG诱导表达,切胶纯化重组蛋白,并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克隆的hly基因长1515 bp,与GenBank中登录的hly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重组表达质粒pET-hly经酶切鉴定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5000,表达量占细菌总蛋白的45.2%;纯化的重组蛋白可与单增李斯特菌阳性血清反应.结论 已成功原核表达并纯化了LLO,为下一步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曲祖乙;杨松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B群脑膜炎奈瑟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随着A、C、W135、Y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Nm)多糖疫苗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接种使用,相应菌群引起的流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得到有效控制,而B群等其他群别引起的流行性脑膜炎发病率有所增加.因B群Nm的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CPS)或多糖-蛋白结合物免疫原性均较低,目前采用常规方法尚未生产出有效的B群Nm疫苗.本文对B群Nm CPS疫苗、外膜囊泡(Out membrane vesicles,OMV)疫苗、脂寡糖(Lipooligosaccharide,LOS)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谭亚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