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采用基因拼接方法构建人源特异性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Fab噬菌体抗体库

张爱华;闭兰;端义坤;张智;赵亚杰;孙可芳;闫莹;王志友;余模松

关键词:基因拼接, Fab噬菌体抗体库,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摘要:目的构建人源特异性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Fab噬菌体抗体库.方法从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高滴度(1:1024)的人全血中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RT-PCR分别扩增出轻链可变区和重链可变区,再以噬菌体质粒为模板分别扩增出轻链恒定区(Cκ)和重链恒定区(CH1),将轻链可变区和轻链恒定区(Cκ)及重链可变区和重链恒定区(CH1)进行第1次基因拼接,分别形成κ轻链和Fd重链,再以κ轻链和Fd重链作为模板进行第2次基因拼接,形成完整的Fab基因,与pComb3H-SS噬菌体质粒连接后,电穿孔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结果通过多次电穿孔转化,获得总容量为4×105库容的噬菌体抗体库.结论构建的Fab抗体库可用于筛选特异性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Fab抗体分子.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相关文献
  • 问号钩体Ⅱ型分泌系统相关基因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问号钩体Ⅱ型分泌系统相关基因特征.方法根据问号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全基因组数据库,应用BLAST,Tmpred,Pfam等软件分析问号钩体Ⅱ型分泌系统的基因组成和编码蛋白的结构特征,并比较问号钩体与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K12Ⅱ型分泌系统组成蛋白的同源性.结果问号钩体中与Ⅱ型分泌系统相关的蛋白有11个,其中6个为一般分泌途径蛋白,5个为Sec分泌途径蛋白,问号钩体中可能存在Ⅱ型分泌系统,但一些辅助蛋白未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结论初步预测了问号钩体中Ⅱ型分泌系统的作用模式,为深入研究问号钩体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作者:顾艳;杨宏亮;李文俊;姜叙诚;郭晓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国家标准品的研制

    目的研制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国家标准品.方法按WHO有关要求制备并检测标准品,以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国际标准品为标准进行协作标定.结果冻干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国家标准品经外观、水分、无菌、分装误差、效力检测,均符合要求,在4℃保持60个月效力稳定.协作标定平均值为10.55 IU/支,CV值为4.7%.结论该批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标准品可以作为国家标准品,效价定为10IU/支,批号为001.

    作者:赵建荣;顾磊;马霄;雷殿良;张庶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大肠杆菌表达的破伤风毒素C片段的免疫原性分析

    目的分析大肠杆菌表达的破伤风毒素C片段(简称TTC)的免疫原性.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破伤风毒素C片段,用阴离子交换层析和金属离子螯合亲和层析方法进行蛋白纯化.参照2000年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的方法检测表达产物的效价.用间接血凝实验检测免疫动物血清中的破伤风抗体单位.结果重组蛋白的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15%.纯化后蛋白纯度达到96.5%.免疫效价为18.706 IU/mg,ED50为20μg.1μg TTC经4次免疫能诱导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保护动物免受破伤风毒素的攻击.结论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开发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基础.

    作者:谭亚军;雷殿良;张庶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Al(OH)3佐剂对疫苗残余牛血清检测(RPHA法)的影响

    WHO及2000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中分别规定残余牛血清蛋白含量不得超过50ng/人份和50ng/ml,因此准确测定疫苗制品中残余牛血清蛋白含量是质量控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作者采用RPHA法对含不同Al(OH)3的缓冲液及3批HAV灭活疫苗,进行残余牛血清蛋白含量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陶林;马波;阳选祥;代云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臭氧气体与臭氧水灭菌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臭氧气体与臭氧水对纯化水贮罐及输水管道的灭菌效果,并确定佳的应用方法.方法采用碘量法[1]和直读式臭氧采样器检测开启臭氧发生器不同时间段,贮罐内臭氧气体和溶于纯化水中的臭氧浓度.用不同浓度的臭氧气体和臭氧水进行杀菌实验(大肠杆菌8099株).结果向贮罐内通臭氧气体5 min,大肠杆菌杀灭率为98.43%,10 min,大肠杆菌杀灭率达100%.在装有纯化水的贮罐及管道内通入臭氧气体10 min,大肠杆菌杀灭率达98.69%,30 min大肠杆菌杀灭率达100%.结论采用臭氧气体与臭氧水结合的方法可达到对贮水罐及管道系统彻底消毒灭菌的目的.

    作者:代淑艳;张可畏;王慧明;徐志宝;王殿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赖株LipL4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鉴定

    目的对钩体黄疸出血群赖株LipL41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及鉴定.方法采用高保真PCR,从我国钩体黄疸出血群赖株基因组中扩增全长LipL41基因片段,并构建原核表达系统.结果所克隆的LipL41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已发表LipL41基因序列(Genbank L46794)同源性分别为96.25%和98.87%;所表达的目的蛋白经Western blot证实为具有良好免疫反应性的广谱抗原.结论可作为研制基因工程疫苗的候选抗原.

    作者:阮萍;丁威;严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吸附纯化乙型脑炎灭活疫苗的研制

    目的建立简便、适合大规模生产的纯化工艺,用以生产纯化乙型脑炎灭活疫苗,提高乙型脑炎灭活疫苗的质量.方法按乙型脑炎灭活疫苗的制造方法获得灭活的乙型脑炎病毒液,经超滤浓缩、凝胶过滤柱层析纯化以及氢氧化铝吸附制备试验疫苗,并按新生物制品注册要求考察质量情况.结果纯化后的层析收集液有效地去除了原疫苗中的大部分杂蛋白,制备的试验疫苗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规定.结论用此工艺制备的纯化疫苗质量可靠,有希望成为原制乙型脑炎灭活疫苗的换代产品.

    作者:徐程林;王强;黄浩;唐巧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采用低pH法灭活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中的病毒

    目的考察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于低pH孵放下,其病毒灭活情况,及对抗-HBs效价、IgG组份的影响.方法将HBIG原液调pH至4.0于24℃±1℃孵放21 d,以及将成品于2~8℃放置3年比较抗-HBs、IgG各组份指标的变化.结果HBIG原液按上述条件病毒灭活效果可达到7.00logTCID50/0.1 mL以上,抗-HBs效价、IgG单体与二聚体(D+M)的含量均有所下降.成品2~8℃放置3年,抗-HBs效价、IgG单体与二聚体的含量较稳定.结论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经低PH灭活病毒法灭活病毒有效,灭活后,抗-HBs效价、IgG单体与二聚体之和均有所下降,但其成品放于2~8℃,抗-HBs效价、IgG单体与二聚体含量较稳定.

    作者:杨红育;耿忠华;陈立新;张洪超;江波;李淑玉;康辉;聂荣国;陈维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新生牛血清中微生物的电镜检测及结果分析

    目的探索利用电镜快速、有效的进行新生牛血清外源因子检测.方法利用膜表面富积法制备新生牛血清样品,在电镜下观察样品,并与其它检测方法比较.结果利用电镜检查,实验组的外源因子检测阳性率远高于对照组;所检市售国内外品牌新生牛血清均有不同程度的外源因子存在.结论电镜法检测新生小牛血清是一种快速、广谱的外源因子检测方法,并具有检测精度高的优点;它为新生牛血清的质量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参比方法.

    作者:刘建华;梁本;王殿军;郑晓丽;蓝志金;周丽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采用基因拼接方法构建人源特异性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Fab噬菌体抗体库

    目的构建人源特异性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Fab噬菌体抗体库.方法从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高滴度(1:1024)的人全血中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RT-PCR分别扩增出轻链可变区和重链可变区,再以噬菌体质粒为模板分别扩增出轻链恒定区(Cκ)和重链恒定区(CH1),将轻链可变区和轻链恒定区(Cκ)及重链可变区和重链恒定区(CH1)进行第1次基因拼接,分别形成κ轻链和Fd重链,再以κ轻链和Fd重链作为模板进行第2次基因拼接,形成完整的Fab基因,与pComb3H-SS噬菌体质粒连接后,电穿孔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结果通过多次电穿孔转化,获得总容量为4×105库容的噬菌体抗体库.结论构建的Fab抗体库可用于筛选特异性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Fab抗体分子.

    作者:张爱华;闭兰;端义坤;张智;赵亚杰;孙可芳;闫莹;王志友;余模松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rhIFN-βla cDNA在CHO细胞上的表达

    目的在CHO细胞上表达rhIFN-β cDNA.方法利用脂质体技术,将含hIFN-β基因的pRC/CMVIFN β-DNA载体和pSV2dhfr-DNA质粒按3:1的比例转染CHO-k1dbfr-细胞,后者是选择性标记.筛选在缺乏胸腺嘧啶的选择培养基生长的单个细胞克隆,通过MTX加压扩增与dhfr基因共转染IFN β基因.筛选的细胞株通过大规模培养,收集培养液经一系列的步骤纯化.结果能够耐受0.6μmol/L MTX的细胞可产生IFN 105 unit per day/106cells,CHO细胞中表达的hIFN-β纯化后的抗病毒比活性可达2.2×108 IU/mg.结论建立了适合表达人干扰素-β的CHO细胞株.

    作者:李武平;衣作安;张成海;王刚;郑丽舒;段招军;吕宏亮;侯云德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冻干人用狂犬病纯化疫苗稳定性观察

    目的考察用Vero细胞微载体技术研制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纯化疫苗的稳定性.方法对疫苗在2~8℃放置2.5~4年的外观、溶解时间、水分、溶解后pH和效力进行检测,并进行37℃2~4周和45℃2周的热稳定性试验.结果各项检测结果均达到2000年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的要求.结论该疫苗质量稳定.

    作者:邵益斌;吴书军;李嘉;韩玉英;曾蓉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禽流感病毒核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目的以1株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RNA为模板扩增NP全基因cDNA,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方法提取禽流感病毒RNA,以RT-PCR法扩增编码NP基因cDNA并测序,将其克隆到pET-28a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表达,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表达产物.结果所克隆的核苷酸片段包含了核蛋白基因完整阅读框架,编码498个氨基酸,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5000的重组蛋白,该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结论已成功克隆和表达了禽流感病毒核蛋白基因,为禽流感新型免疫学诊断试剂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振国;金宁一;马鸣潇;郑敏;张洪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我国生物芯片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生物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已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究及开发,并已取得可喜成绩.随着生物芯片的发展和产业化的推进,在基础研究、生产技术、市场管理和知识产权等方面也出现一些问题,如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将有利于生物芯片产业化的发展.

    作者:白东亭;祁自柏;王军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幽门螺杆菌粘附素hpa A和霍乱毒素B亚单位ctx B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

    目的构建幽门螺杆菌粘附素(hpa A)和霍乱毒素B亚单位(ctx B)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并进行纯化.方法用PCR扩增hpa A和ctx B两个目的基因片段,克隆至同一pQE-30表达载体中,构建含双基因的表达质粒pQE-hct,转化E.coli DH5α,经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HCT;经Western blot分析其免疫原性,采用镍离子柱进行纯化.结果经测序HCT融合基因片段由1161 bp组成,为编码387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经SDS-PAGE分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0000.可溶性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25%以上,经亲和层析后可获得纯度为92%以上的重组融合蛋白.经Western blot检测可被Hp全菌抗血清和CT抗血清识别.结论已成功构建融合蛋白HCT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能高效表达,为研制Hp口服疫苗提供依据.

    作者:吴利先;杨致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整联蛋白研究进展

    对细胞膜信号转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整联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整联蛋白与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关系、抗肿瘤药物的新靶点--整联蛋白的研究现状及前景予以综述.

    作者:李铁征;李俊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不同细胞基质制备的麻疹减毒活疫苗质量比较

    目的比较人二倍体细胞2BS株与鸡胚细胞制备的麻疹减毒活疫苗质量.方法观察两种细胞基质制备的麻疹减毒活疫苗的病毒滴度、稳定性、抗体阳转率及GMT.结果两种细胞基质制备的麻疹减毒活疫苗的病毒滴度分别为4.75、4.64和4.83LgCCID50/ml,热稳定性良好,低温保存20年的滴度无明显下降;人体免疫接种后均未出现局部与全身反应,抗体阳转率均为100%,GMT分别为36.14、28.38和78.76.结论两种细胞基质制备的麻疹减毒活疫苗质量无明显差异.

    作者:沈红杰;公殿力;邸相辉;麻广;崔玉华;李文波;刘志强;徐秀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降低乙型肝炎疫苗中硫柳汞浓度的研究

    目的研究在保证产品安全性的前提下,降低硫柳汞浓度的可行性.方法在含有不同浓度硫柳汞的乙肝疫苗中加入已知浓度的活微生物,定期取样检测活菌含量.结果硫柳汞含量为1.0~2.0μg/ml的乙肝疫苗对所测试微生物有较好的杀灭效力,符合美国药典和英国药典对添加防腐剂注射剂的抗微生物效力要求;并且经十万级和万级环境下的培养基灌封实验证明抑菌、杀菌效力能够满足要求.结论乙肝疫苗的硫柳汞浓度由目前的50μg/ml降低到1.0~2.0μg/ml仍能保证产品的安全性.

    作者:张岚;汪恩浩;朱征宇;郑礼群;王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检测人血白蛋白制品中微量铝荧光分析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种人血白蛋白铝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Lumogallion(荧光镓)作为荧光试剂,以10%三氯乙酸去除蛋白,0.1%邻菲啰啉消除Fe3+的干扰,建立人血白蛋白中铝含量的荧光分析法.结果检测限度为6ng/ml,CV值为3.99%~5.74%,回收率为92.5%~105.4%.结论该方法操作较为简便,速度快,适于在原子吸收光谱仪缺乏的条件下,作为人血白蛋白制品中微量铝的检测方法.

    作者:杨忠东;郭伟明;沈绯;缪立人;何毅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人巨细胞病毒gB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目的克隆人巨细胞病毒(HCMV)gB基因并构建真核表达载体.方法根据Genebank中HCMV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并在引物的5′端分别加入BamH Ⅰ、Xho 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特异性扩增gB编码基因片段.TA克隆后经双酶切、PCR、测序等鉴定重组质粒,再经双酶切、连接构建含HCMV gB编码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COS7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该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结果重组质粒经BamH Ⅰ、Xho Ⅰ双酶切成大小为5.0kb与2.7kb的片段,表明表达载体pcDNA3.1中插入了HCMV gB基因片段,测序结果表明读码框正确.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gB转染COS7细胞后,经IFA检测胞浆中可见黄绿色荧光.结论成功构建了pcDNA3.1/gB真核表达载体,并可在COS7细胞中表达.

    作者:许丽锋;张中洋;李秀玲;何薇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