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乙型肝炎疫苗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斌;许喜喜;温海秀;郝海昀;杨志清;史晓红;付振东;王雪飞;张芳;汪波;王素萍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 婴儿, 无/弱应答
摘要:目的 探讨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分娩的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286对,按我国0-1-6月免疫接种程序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并随访至12月龄.检测母亲、新生儿及婴儿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探讨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结果 286例婴儿中,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率为18.53%(53/286).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母亲HBV DNA≥1×107 copies/ml时其婴儿发生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风险是HBV DNA阴性的2.592倍(OR=2.592,95%CI:1.121~5.996);分娩方式为阴道产时其婴儿发生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风险是剖宫产的1.932倍(OR=l.932,95%CI:1.021~ 3.654).二者既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1.055,95%CI:0.209~5.321),也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RERI=1.617,95%CI:-4.038~7.272:AP=0.364,95%CI:-0.527 ~ 1.225;SI=1.195,95%CI:0.270 ~ 13.135).将母亲HBV DNA 分组后,剖宫产与阴道产对婴儿发生乙肝疫苗无/弱应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sAg阳性母亲HBV DNA≥1×107 copies/ml时,其婴儿易发生乙肝疫苗无/弱应答.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出生季节与女性初潮年龄及绝经年龄的关联分析

    目的 分析出生季节与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及生育年限间的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基线调查数据,剔除初潮年龄在生理范围外(<9岁或>18岁)的个体后,纳入285186名女性进行初潮年龄相关分析;在已绝经的女性中排除因施行子宫切除术或卵巢摘除术绝经者,纳入132 373人进行绝经年龄及生育年限相关分析.统计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 在调整了可能的混杂因素后,与春季出生的女性相比,出生于夏、秋及冬季的女性初潮年龄平均晚0.14 (95%CI:0.13 ~ 0.16)、0.26 (95%CI:0.24 ~ 0.27)及0.10(95%CI:0.08~ 0.12)岁,绝经年龄依次晚0.14(95% CI:0.08~ 0.20)、0.18 (95% CI:0.12~0.24)及0.09(95%CI:0.03 ~0.16)岁.生育年限与出生季节无关.上述关联在城市和农村地区、不同出生年代的女性中均是一致的.结论 出生于春季的女性初潮年龄及绝经年龄均更早.本研究结果提示生命早期某些与季节相关的因素可能会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发育.

    作者:司佳卉;孟若谷;吕筠;郭彧;卞铮;余灿清;杨玲;谭云龙;裴培;陈君石;陈铮鸣;李立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低频变异关联研究与统计检验

    在过去的10年间,基于“常见疾病-常见变异”的假设,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被广泛应用于疾病和复杂性状的遗传学病因研究中.但是,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的疾病相关常见变异,只能解释疾病小部分的遗传风险,造成“遗传度丢失”.“常见疾病-低频变异”的假设被提出.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低频变异关联研究陆续开展.本文主要对低频变异关联研究的研究设计以及关联分析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廖鑫;邓静;荀佳雨;严俊霞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

    睡眠障碍作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疾病.本文回顾了过去20年在老年人睡眠障碍领域的主要研究结果,简述了老年人的睡眠特点、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分布现状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可行的预防措施和建议.

    作者:田园;李立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西藏自治区2015年暗娼等7类艾滋病重点人群HIV、梅毒和HCV横断面调查

    目的 了解2015年西藏自治区暗娼等7类艾滋病重点人群HIV、梅毒和HCV的流行现状及其相关行为因素.方法 2015年6-12月对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市、昌都市、林芝市、日喀则市、山南市、阿里地区、那曲地区共7个市(地区)及25个县(区)的暗娼等7类艾滋病重点人群开展横断面调查.样本量分别为暗娼人群2000人、MSM人群200人、注射吸毒者200人、男性流动人群l200人、青年学生5600人、医院就诊人群为2015年6-12月在综合医院就诊者、孕产妇为2015年6-12月在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首次接受孕期和围产期检查的门诊或住院孕产妇.收集人口学和行为学信息,进行HIV、梅毒和HCV血清学检测.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7类艾滋病重点人群共调查20597人.暗娼人群HIV和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05%(1/2133)和5.81%(124/2133);MSM的HIV和梅毒抗体阳性率均为9.80%(10/102);吸毒人群、男性流动人群及青年学生中未检出HIV抗体阳性,梅毒阳性率分别为4.00%(4/100)、0.33%(4/1297)和0.08%(4/5095);医院就诊人群HIV和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04%(2/5 565)和1.64%(91/5565);孕产妇中HIV和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1%(7/6305)和1.19%(75/6305).HCV抗体阳性率,吸毒人群为1.00%(1/100),其他6类人群均低于0.50%.各类人群坚持使用安全套率均较低.结论 西藏自治区的HIV感染主要集中在MSM人群,梅毒感染主要集中在MSM人群和暗娼人群中,HCV感染主要集中在吸毒人群中,各人群对艾滋病和性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接受干预服务比例均低.

    作者:多吉旺姆;卢姗;雅西;崔岩;郭巍;李东民;孙剑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中国2012-2014年肺结核病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我国2012-2014年肺结核发病的空间分布模式,识别聚集区域,为肺结核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地理信息111系统(GIS)建立我国2012-2014年肺结核发病数据库,绘制空间分布地图,并进行趋势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其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发病热点区域.结果 三维趋势分析图显示2012-2014年全国肺结核发病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在南北分布上呈微弱的“U”形分布;全局自相关结果显示,2012-2014年全局Moran's I 旨数分别为0.366、0.364、0.358 (P<0.01),提示我国肺结核发病在地域分布上存在空间聚集性;采用ArcGIS软件分析Getis-OrdGi局部热点,结果 显示,肺结核发病存在11个聚集区域,其中3个为“热点”区域,分别为新疆、西藏、青海;8个为“冷点”区域,分别为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江苏.结论 我国肺结核发病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高危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新疆以及青藏高原地区.

    作者:范瑾;饶华祥;武鹏;张洁;吴燕萍;潘金花;李文瀚;仇丽霞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推动消除乙型肝炎 注重经济学评估

    WHO制定和发布了全球消除乙型肝炎(乙肝)规划,并在各国推广实施.继续开展乙肝免疫预防,推行基于社区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是消除乙肝重要的策略.据WHO消除乙肝所需费用测算,后者将消耗巨量资金.中国乙肝免疫预防成效显著,但人群中慢性乙肝数量庞大,消除乙肝需要大量公共卫生资源,对决策构成挑战.乙肝防治经济学研究可为我国消除乙肝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由本期“乙肝防治经济学评价”栏目的论文可见,其方法和技术进展令人振奋.

    作者:张顺祥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宁夏回族自治区肝癌相关危险因素与发病年龄关系的分析

    目的 探讨宁夏回族自治区肝癌患病危险因素与发病年龄的关联性,为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采集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银川市来自自治区各地2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肝癌家族史、肝硬化、HBV感染、吃鱼生史等因素与肝癌发病年龄的相关性,通过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肝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有肝癌家族史、HBV感染、肝硬化、吸烟、吃鱼生史构成肝癌早发危险因素(分别为t=4.150,P<0.05;t=3.752,P<0.05;t=5.676,P<0.05;t=9.731,P<0.05;t=15.824,P<0.001;t=5.724,P<0.05;t=11.662,P<0.01;t =4.472,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吸烟、HBV感染是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OR=3.211(95%CI:1.134 ~ 4.642),0R=7.31 (95%CI:4.312~21.072).结论 肝癌发病年龄的危险因素存在一定地域性差异,饮食习惯、饮酒因素未体现出与肝癌发病年龄的相关性;吸烟、HBV感染与肝癌早发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二者均构成肝癌早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强化HBV感染、吸烟的预防控制.

    作者:刘清;刘斌;丁光仁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孕产期母亲用药、环境接触及分娩方式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 探讨孕产期母亲用药、环境接触及分娩方式对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影响.方法 基于横断面调查的病例对照研究.按我国的地理和人口分布,在全国范围内选择33个城市,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各城市的城区随机选择一个社区作为样本区,调查对象为0 ~ 24月龄婴幼儿母亲,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为两组,曾出现过敏性疾病症状且被诊断为过敏性疾病的婴幼儿为过敏组(2113例)和从未发生过敏性疾病症状的婴幼儿为对照组(6303例).结果 父母双方有过敏史和父母单方有过敏史均为婴幼儿发生过敏的危险因素,父母双方均有过敏史(OR=3.950)的危险关联强度高于父母单方有过敏史者(OR=2.277);孕期使用抗生素(OR=1.396)、孕期接触消毒剂及清洁剂(OR=1.386)、孕期吸烟或接触吸烟环境(OR=1.301)、剖宫产(OR=1.255)是婴幼儿发生过敏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各因素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幼儿过敏预防重点在孕产期的一级预防,应避免无临床指征情况下剖宫产、孕期滥用抗生素和消毒剂以及接触烟草.

    作者:王硕;王惠珊;蒋竞雄;王燕;徐韬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偏倚风险评估系列:(一)概述

    本文回顾了偏倚风险的概念,将系统综述中的偏倚风险评价与证据质量、方法学质量、报告质量、精确性、外部真实性等方面的评价作了对比,然后讨论了偏倚风险评估工具的进展、工具本身存在的不足、以及工具使用的常见问题等,以帮助我国系统综述者更好地理解偏倚风险评估及其工具的使用.

    作者:杨智荣;孙凤;詹思延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基于社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策略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 我国消除乙型肝炎(乙肝)将会承受巨量的公共卫生资源,基于社区慢性乙肝(chronic hepatitis B,CHB)抗病毒治疗策略的经济学问题凸显,本研究对该策略的成本效果和可支付性做出评价.方法 以WHO有关规划和我国重大传染病社区综合防治方案为策略依据,按照我国CHB防治指南确定抗病毒药物治疗和监测内容,遵循成本效果分析理论和方法构建决策分析马尔科夫模型,参数主要采用全国调查或Meta分析结果,利用TreeAge Pro 2015软件实现模型构建和运行.以我国20 ~ 59岁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社会和支付者角度计算成本,效果用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策略间比较采用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或成本效果比(CER).通过敏感性分析明确模型中各参数的不确定性,绘制成本效果可支付曲线评价策略的可支付性.结果 我国20~59岁社区人群CHB抗病毒治疗策略的ICER为37 598.6元/QALYs,低年龄组人群ICER较小,即每多获得一个QALYs需要增加投入但具有成本效果价值,抗病毒治疗应优先在低年龄人群中实施.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ICER为-64 000.0元/QALYs,即该策略每多获得一个QALYs可节省成本,具成本效果价值.人群CHB抗病毒治疗与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对比,CER变动在731.8元和1 813.3元/QALYs之间,各年龄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的CER均低于抗病毒治疗策略,表明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经济学价值高于抗病毒治疗策略.恩替卡韦成本降低可提高抗病毒治疗策略的成本效果价值,当成本降至一半时,抗病毒治疗成为节省费用的策略.概率敏感性分析表明,抗病毒治疗策略的经济学评价结果可靠,该策略的成本效果价值受公众支付意愿的影响不能忽视.可支付分析发现,按照10万人计算,总预算小于0.3亿元,抗病毒治疗策略无法实现;总预算增加到1.27亿元时,该策略实现的概率为42.6%;只有当总预算达到2.69亿元,该策略才可以完全实现.结论 我国20~ 59岁社区人群CHB抗病毒治疗策略虽然符合成本效果价值,但作为公共卫生措施将耗资较多.对该人群易感者接种乙肝疫苗,再实施CHB抗病毒治疗,成本效果价值更高,印证了消除乙肝目标的合理性.

    作者:张顺祥;杨品超;蔡亚丽;林莹;邹宇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基因-基因间交互作用对学龄儿童腹型肥胖的影响

    目的 探讨我国学龄儿童6个肥胖相关基因多态性位点(SNPs)及其交互作用与腹型肥胖的关联.方法以“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BCAMS)研究”中1196名肥胖儿童和2306名非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盐析法从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DNA.使用ABIPrismsTM--7900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对6个SNPs (FTO rs9939609、MC4R rs17782313、BDNF rs6265、PCSK1 rs6235、SH2B1 rs4788102和CSK rs1378942)进行分型检测.采用BCAMS基线总人群腰围的性别年龄别第90百分位值判定腹型肥胖.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6个SNPs与腹型肥胖的关联.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模型检测6个SNPs之间的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结果 在加性遗传模型下,调整性别、年龄、Tanner分期、体力活动和肥胖家族史后,FTO rs9939609-A、MC4R rs17782313-C和BDNF rs6265-G等位基因增加儿童腹型肥胖罹患风险(OR=1.24,95%CI:1.06~ 1.45,P=0.008;OR=1.26,95%CI:1.11 ~ 1.43,P=2.98×10-4;OR=1.18,95%CI:1.06~ 1.32,P=0.003).GMDR模型分析显示,在调整同样的影响因素后,MC4R rs17782313和BDNF rs6265之间交互作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交叉验证一致性为10/10,平均检验准确度为0.539,为优模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C4R rs17782313-C和BDNF rs6265-G可能存在正交互作用.结论 FTO rs9939609-A、MC4R rs17782313-C和BDNF rs6265-G增加儿童腹型肥胖罹患风险;MC4R rs17782313与BDNF rs6265可能存在交互作用,对学龄儿童腹型肥胖的罹患风险存在影响.

    作者:付利万;张美仙;吴丽君;高利旺;米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基于Robson分类系统的医院剖宫产率变化及其产妇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剖宫产率变化和收治产妇的人群特征,为妇幼卫生政策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2010年10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住院分娩的12 041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应用Robson分类系统分析各组产妇的剖宫产率变化,以及其与二孩政策、出生婴儿性别比之间的关系.结果 近6年医院总剖宫产率从66.9%降低至44.2%,其中单胎头位足月妊娠初产妇(R1 +R2)降低至32.1%,经产妇无子宫疤痕者(R3 +R4)降低至14.2%,早产者降低至22.9%,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然分娩组(R1、R3)、疤痕子宫再妊娠组(R5)、双胎妊娠组(R8)产妇构成比呈上升趋势,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医院年度总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是110~ 128∶100,R1组女婴多且比例稳定,R10组(早产)和经产妇组(R4、R5)男婴比例高,但R4组2015、2016年度男婴下降明显.结论 单胎头位初产妇、无子宫疤痕经产妇和早产者是医院降低剖宫产率的重点监测人群,疤痕子宫再妊娠、臀位、双胎妊娠者的剖宫产率及构成比变化存在不确定性,应用Robson分类法可提高剖宫产率监测数据的可比性.

    作者:王菊霞;孙会芹;黄锟;郑贤芳;陶芳标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乙型肝炎母婴阻断策略成本效果可支付性分析

    目的 分析我国乙型肝炎(乙肝)母婴阻断策略的成本效果价值,探索支付意愿和预算规模对项目持续投入的影响.方法 以乙肝母婴阻断为研究策略,不接种为对照策略,采用决策分析马尔科夫模型,以我国2013年出生人口数为队列人群,通过TreeAge Pro 2015软件实现模拟运行.分别从全社会和支付者角度计算成本,效果包括乙肝相关疾病人数和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策略间比较采用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由敏感性分析明确各参数的不确定性,绘制成本效果可支付曲线评价策略的可支付性.结果 接受乙肝母婴阻断后终其一生所承担的成本为4 063.5元/人,比不接种节省37 829.7元/人.人均获得QALYs为24.5161,与不接种策略相比增加明显,且可以减少乙肝相关疾病的发生.从全社会角度看,乙肝母婴阻断与不接种相比,每多获得一个QALYs分别可节省59 136.6元,根据本研究成本效果阈值,说明乙肝母婴阻断具有成本效果价值.一维、多维和概率敏感性分析显示,上述结果稳定可靠.成本效果可接受曲线显示,结果 不会因公众支付意愿变化而影响,且研究策略完全实现的支付意愿小于成本效果阈值.可支付分析显示,我国实施该策略的年预算在5.904亿~ 6.888亿元,不会超出财政支付能力;同一支付意愿下,年预算越高本研究策略具有经济性及可支付性的概率越高,只有当年预算达到6.888亿元,该策略才能完全实现.结论 我国推行的乙肝母婴阻断策略具有成本效果价值,并未超出公众支付意愿和财政预算能力,顺应了全球消除乙肝的目标要求,值得大力实施和推广.

    作者:林莹;张顺祥;杨品超;蔡亚丽;邹宇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内蒙古自治区流动人口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型血脂异常现况调查

    目的 了解内蒙古自治区流动人口血脂异常患病现状.方法 采用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来自5个调查点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建筑业及其他6类行业≥18岁就业流动人口进行等额抽样,共l501名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测.结果 调查资料完整的1496人列为研究对象,血脂异常患病率为42.65% (638/1 496),年龄标化患病率为42.05%;高TC血症、高TG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低HDL-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4.90%(73/1 491)、14.76%(220/1 491)、4.83%(72/1 496)、25.27%(378/1 496).以TG增高(H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LHDL-C)为特点的血脂异常(HTG/LHDL-C型血脂异常)占主要比例(81.97%,523/638).血脂异常与HTG/LHDL-C型血脂异常分布特点略有差异;其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不同性别间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及其他行业人群患病率高的特征相同;但不同之处为HTG/LHDL-C型血脂异常患病率随人口流动时间延长变化不明显,其中TG增高的总人群、<45岁人群患病率随流动时间延长逐渐增高,血脂异常总人群患病率随流动时间延长逐渐增高.结论 内蒙古自治区流动人口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以HTG/LHDL-C型血脂异常为主,男性较女性患病率更高,中老年和其他行业患病率高,流动时间更长的流动人口血脂异常患病率对流动人口患病率贡献较大.

    作者:张婷;周倩;钱永刚;周景;伍思佳;王培玉;刘爱萍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白介素-6和白介素-12在HBsAg阳性母亲婴儿乙肝疫苗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2(IL-12)在HBsAg阳性母亲婴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91例HBsAg阳性孕妇足月分娩的新生儿并对其随访至12月龄.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化学发光免疫试验(CLIA)检测新生儿及婴儿外周血HBV 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利用ELISA检测新生儿及婴儿外周血IL-6和IL-12的水平.结果 91例婴儿中,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率为35.16%(32/91).无/弱应答组在新生儿期和婴儿期IL-6水平均低于强应答组,而IL-12水平均高于强应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从新生儿期到婴儿期,无/弱应答组及强应答组的IL-6水平均升高,而IL-12水平均降低,其变化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婴儿抗-HBs水平与新生儿期及婴儿期IL-6呈正相关(rs=0.70、0.79,均P<0.01),与IL-12呈负相关(r,=-0.71、-0.72,均P<0.01).从新生儿期到婴儿期,IL-6升高程度与婴儿抗-HBs水平呈正相关(rs=-0.74,P<0.01),IL-12的降低程度与婴儿抗-HBs水平存在负相关(rs=-0.42,P<0.01).新生儿期和婴儿期IL-6与IL-12间均呈负相关(rs=-0.68、-0.70,均P<0.01).结论 IL-6可能促进HBsAg阳性母亲婴儿乙肝疫苗免疫应答,而IL-12则可能抑制免疫应答,IL-6与IL-12共同影响HBsAg阳性母亲婴儿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

    作者:王雪飞;史晓红;许喜喜;杨志清;郝海昀;张芳;王斌;温海秀;付振东;王婷;丰淑英;汪波;王素萍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O26∶H11及NM大肠埃希菌CRISPR的分子分布特征及其与stx噬菌体的关系

    目的 探讨O26:H11及NM血清型大肠埃希菌中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的分子分布特征及其与stX噬菌体的关系.方法 135株O26:H11及NM血清型大肠埃希菌从NCBI数据库获取,利用CRT软件及CRISPR Finder提取CRISPR信息,并用Excel软件对间隔序列进行编号及分析CRISPR亚型,并分析CRISPR与stx噬菌体之间的关系.结果 135株O26:H11及NM血清型大肠埃希菌中均存在CRISPR结构,CRISPR1包括19个亚型,CRISPR 2.1包括22个亚型,CRISPR2.2包括1个亚型,CRISPR3-4包括1个亚型.stx噬菌体在CRISPR群组C中出现,stx+菌株比six-菌株拥有更多的间隔序列.结论 CRISPR位点在O26:H11或NM血清型大肠埃希菌中广泛存在,且存在着不同的亚型,stx噬菌体与CRISPR的分子分布特征有关,可能作为鉴定高毒菌株的分子靶标.

    作者:龙金照;徐亚珂;段广才;梁文娟;刘慧莹;陈帅印;郗园林;王鹏飞;王颖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环境空气PM2.5与肺部疾病关系的进展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它能渗透进肺部,更多的沉积在肺泡里,终导致肺功能的受损.不论短期还是长期PM2.5的暴露都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包括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癌.本文主要从流行病学方向出发,阐述环境空气PM2.5的暴露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影响.

    作者:夏艺;范丽;管宇;刘士远;萧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乙型肝炎防治经济学评价——马尔科夫模型的构建

    目的 构建乙型肝炎(乙肝)防治经济学评价马尔科夫模型.方法 依据马尔科夫链理论和方法,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采用TreeAge Pro 2015软件构建不同特征及不同乙肝防治人群的马尔科夫模型(包括各种状态及其链接的设置、状态概率的确定),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建立了新生儿乙肝免疫预防马尔科夫模型、围产期HBV感染后转归马尔科夫模型、成年人乙肝免疫预防马尔科夫模型、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和一般人群马尔科夫5类模型.新生儿模型是基础,包含10个Markov状态,分别为乙肝易感、免疫耐受、免疫清除、低复制、再活动、HBsAg清除、代偿和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细胞癌和死亡.围产期模型不包含乙肝易感,成年人模型忽略免疫耐受,均为9个Markov状态,一般人群马尔科夫模型只有健康和死亡2个Markov状态.5类模型共有起始状态9个,引入起始概率;Markov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共27个,根据我国乙肝防治现状确定.模拟验证显示,本研究构建的乙肝防治马尔科夫模型符合我国当前实际.结论 马尔科夫模型结构和参数具有动态不确定性,本研究构建的模型可以满足我国乙肝防治策略经济学评价需求.

    作者:杨品超;张顺祥;孙盼盼;蔡亚丽;林莹;邹宇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中国2014年7~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流行的区域分析

    目的 分析2014年我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流行的地域分布特点,为制定儿童高血压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中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我国香港、澳门、台弯地区外)的数据,选择血压数据记录完整的7~18岁21629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血压偏高检出率<4%为低流行区,4% ~ 7%为中等流行区,>7%为高流行区,分析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流行的地域分布特点.收集2014年全国31个省会城市的环境数据,分析儿童青少年血压Z评分与环境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2014年全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平均检出率为6.4%(1.5%~14.2%),血压偏高的高流行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尤其是环渤海地区,低流行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以及东部部分省份.关联性分析显示,2014年年均气温、年均气湿以及当地的海拔高度与血压(SBP和DBP)Z评分均呈负相关,男女生呈现相同趋势;年均日照时间、年均PM2.5和PM10浓度以及SO2含量与血压Z评分均呈正相关,男女生呈现相同趋势.结论 2014年全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率存在较大差异,应重视高流行区域,并了解影响其血压的环境因素.

    作者:董彦会;邹志勇;王政和;王烁;杨忠平;陈妍君;马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中老年人睡眠与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关联性分析

    目的 探索中老年人群睡眠与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关联性,为提倡健康睡眠延缓衰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调查表(PSQI)及一般情况调查表,对176名中老年人进行睡眠质量状况调查;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量外周血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并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 外周血白细胞端粒平均长度为(0.995±0.23) T/S,年龄与端粒长度呈负相关(r=-0.241,P=0.003);睡眠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睡眠质量更差(r=-0.230,P<0.01)、入睡时间更长(r=0.227,P<0.01)、睡眠时间更短(r=-0.486,P<0.01)、睡眠效率更差(r=-0.226,P<0.01);校正性别、年龄、婚姻、学历、家庭月收入、居住形式、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基础疾病因素的影响后,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时间(β=0.057,P<0.01)、入睡时间(β=-0.046,P<0.01)、睡眠质量(β=0.086,P<0.01)是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独立影响因素,表明睡眠时间越长、入睡时间越短、睡眠质量越好,端粒长度越长.结论 睡眠是影响中老年人群端粒长度的因素,优良的睡眠可能通过减缓端粒长度的缩短延缓衰老,鼓励在社区进行健康睡眠知识的宣教活动,提高睡眠质量.

    作者:刘惠芬;李峰;王业红;陈江慧;彭东旭;陈静;谭林华;米雪;赵本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