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力敏;蒋兆英;陈晓蔚;许文炯;杜雪飞;周自新
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在临床上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自1978年李镐汪等从疫区的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分离到汉坦病毒76-118株以来[1],各国学者相继分离到不同型别的汉坦病毒.特别是1993年美国西部暴发流行致死性极高(50%)的汉坦病毒肺综合征[2],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重视.
作者:姚智慧;董关木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本文报道1例临床狂犬病病例,男性22岁,发病3天出现三恐症状,继而四肢撑于床上,口中流涎,呼吸循环衰竭死亡.追述病史,8岁时曾被犬咬伤左臂,留有疤痕,当时未作处理,以后未密切接触过犬或与犬类有关的食品和物品.为确诊长潜伏期的狂犬病,采取一系列实验研究,采集死者脑海马回,应用单克隆抗体(McAb)作酶联免疫反应和免疫荧光检测病毒抗原,仅几小时即检测到病毒抗原,达到快速诊断.为确证检测结果,用细胞培养和动物接种分离病毒,获得病毒株,并进一步鉴定.从而为长达14年潜伏期的狂犬病病例找到了病原,对防病措施的落实提供了依据.
作者:沈蕊华;丁晓光;张金芳;刘敏勇;伍稚梅 刊期: 1999年第05期
华支睾吸虫病是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胆管内引起,又称肝吸虫病,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检获虫卵,但因虫卵小或感染度轻、排卵少而易于漏诊,免疫诊断可弥补不足.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显著提高了免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效果,其在临床辅助诊断和疫区流行病学调查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现将近年来有关本病免疫诊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静;章子豪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患者女性,农民,37岁,以寒战高热伴剧烈前额头痛15d,于1996年8月12日入院.体温39.5℃,烦躁,醉汉外观,全身皮肤潮红,左前臂及腋窝皮肤处有3个焦痂,左腋窝可触及4个肿大淋巴结,有触痛,眼结膜充血,双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存在,颈软,心肺正常,腹软,肝右肋下15mm,质软、触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克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巴氏征阴性.
作者:胡宝生;肖朝芬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为探讨钩体L型在钩体病患者体内是否存在及是否具有致病作用.方法对患者血、CSF 进行 MAT;对患者血、CSF及尿液进行钩体及其 L 型培养;对培养出的钩体 L 型进行免疫酶染色、免疫荧光染色、SDS-PAGE、DIBA 及电镜等方法鉴定.结果 MAT 阳性率为19.17%(60/313);钩体普通培养阳性率11.88%(41/345);钩体 L 型阳性率24.93%(86/345).培养出的 L 型经上述方法鉴定为钩体 L 型.结论钩体 L 型培养应与 MAT 及钩体普通培养同时进行,以防漏诊.
作者:宋秀宇;唐素兰;林特夫;黄谷良;汤郡;娄峥;马登宏;张郁文;屈洪党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狂犬病是一种严重的致死性疾病,病死率百分之百.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狂犬病防制工作,我省对狂犬病发病的影响因素、宿主状况及疫苗免疫情况进行了监测.现将1997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静;张清媛;胡小奎;田秉铨;朱凤才;刘光中 刊期: 1999年第05期
1997年以来我们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小盾纤恙螨的媒介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RT-PCR和Nested RT-PCR从恙螨体内检测到HFRSr-RNA;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在恙螨的卵巢细胞、支肠细胞等组织中检测到HFRSU-RNA.以上结果为恙螨的媒介意义提供了具有分子水平的直接证据,对 HFRS 的流行病学和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作者:张云;朱进;唐家琪;吴光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以往对我省钩端螺旋体病临床型与感染钩体血清群(菌群)关系分析中发现:不论强毒或弱毒菌群均可引发黄疸出血、肺出血等重症型病例,但是强毒菌群引发重症型患者的比例显然高于弱毒菌群[1].现进一步对几个主要流行菌群与临床胃肠型及流感伤寒型的感染发病关系分析结果发现:两个临床型出现频率的差异,在感染菌群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特作如下报道.
作者:杨文映;李翠芝;陈明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为探讨伤寒沙门氏菌肠毒素的致病机理.方法根据已知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肠毒素基因序列,设计 PCR 引物,扩增并克隆了伤寒沙门氏菌的肠毒素结构基因.双酶切造成部分序列缺失,亚克隆于自杀质粒后,通过电穿孔转化,同源重组替换野生型肠毒素基因.结果 PCR 及序列分析证实,缺失突变株的肠毒素基因缺失403个碱基.经血清学鉴定,该突变株保持母系菌株的 Vi 抗原表型. 结论该突变株的构建为研究肠毒素基因在至于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铁民;江崎孝行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为了探讨建立一种简便而可靠的恙虫病立克次体增殖方法,以得到较大量的恙虫病立克次体.方法采用了以Vero-E6细胞增殖恙虫病立克次,并且对Vero-E6感染细胞的培养条件进行了改进.结果成功地使恙虫病立克次体在Vero-E6细胞中得到大量增殖.结论改进后的Vero-E6细胞培养法可以获得大量的恙虫病立克次体,该方法既经济又适用.
作者:张志强;胡玲美;杨青;刘昕昕;魏安明;鲁志新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其病原沙门氏菌属肠道细菌科,包括那些引起食物中毒,导致胃肠炎、伤寒和副伤寒的细菌.它们除可感染人外,还可感染很多动物包括哺乳类、鸟、爬行类、鱼、两栖类及昆虫.人畜感染后可呈无症状带菌状态,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病,它可能加重病态或死亡率,或者降低动物的繁殖生产力.
作者:彭丽萍;陈博文;徐建超;刘中勇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用套式 PCR 快速检测水沟和丛林等地的钩端螺旋体.方法选 Leptospira borgpetersenii 中的一段保守序列 IS1533,设计两对引物,用套式 PCR 检测六种不同血清型的钩体.结果 6株致病株均出现单一246bp 的特异性扩增产物,而腐生株、空白对照无任何 DNA 扩增条带.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能检测500fg 模板的扩增产物.结论套式 PCR 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快速检测自然疫源中钩体的有效方法.
作者:万成松;张文炳;曹虹;赵卫 刊期: 1999年第05期
调查93例胸部肿瘤患者,弓形虫总感染率34.4%,其中以肺癌患者感染率高,达38.46%(20/52);性别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年龄组感染率显著低于高龄组感染率(P<0.05);职业分布以干部(53.06%)、工人(36.73%),显著高于农民(10.20%)(P<0.01));肿瘤病人养猫户弓形虫感染率(45.78%)高于未养猫户(26.31%)(P<0.01);说明养猫是肿瘤病人感染弓形虫的机会条件.本文建议对早期肿瘤病人弓形虫感染者应进行抗弓形虫特异治疗,手术时应避开虫血症期,防止术中播散和交叉感染.
作者:沈振华;梁全发;胡学宁;王乐;柳(依)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从杭州一急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的大肠杆菌O157∶NM的致病性.方法对一重叠感染大肠杆菌O157∶NM和副溶血性弧菌的急性腹泻患者,调查其临床表现及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同时对分离菌株进行生化特性分析、血清学鉴定、毒力试验等,并采集发病后第4、18天血清与分离菌株试管定量凝集试验,检测其特异性抗菌抗体.结果菌株26-1为大肠杆菌O157∶NM,Vero毒素阴性,未携60MDa质粒,EHEC溶血素基因阴性:菌株26-2为副溶血性弧菌,为强毒株.患者第4、18天血清与分离菌株未见凝集阳性反应.结合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资料,考虑诊断该病例为急性副溶血性弧菌肠炎.结论我国人群和家畜肠道中可能存在一类致病性不明或非致病性的大肠杆菌O157菌株;EHEC的鉴定应重视毒力因子的检测,同时亦不能忽视患者是否有其它肠道病原体的重叠感染.
作者:潘劲草;孟冬梅;黄诚孝;斯国静;邓晶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把辐照技术应用于食品的无害化处理和延长保藏时间,是我国政府和平利用原子能的一项重要决策.60年代以来,国内多部门、多学科密切合作,在食品辐照工艺、卫生安全性、卫生标准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作者:王培仁;王中州;张丁;张建功 刊期: 1999年第05期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于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肝胆系统所引起的疾病,主要流行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截至1985年,全世界估计有2800万病人,解放以来经广大医学科学工作者多年的研究,证明该病在我国是一种流行面积很广、感染率较高的寄生虫病,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
作者:左胜利;桂爱芳;杨连第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克隆并表达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以制备血吸虫疫苗候选分子.方法利用 PCR 技术扩增日本血吸虫大陆株的 cDNA 基因,经 BamHI 和 EcoRI 双酶切后定向克隆于原核表达质粒 PEGX2-T,并在大肠杆菌进行表达研究.结果获得目的基因克隆,在大肠杆菌可诱导表达约 44kD 的融合蛋白,该重组抗原能被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特异性识别.结论成功地表达了一种血吸虫疫苗候选抗原,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作者:田生和;段凯;赖建平;王大坤;郑宏;石磊 刊期: 1999年第05期
宜昌市位于湖北西部、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跨东经110°15′~112°04′,北纬29°56′~31°34′.辖枝江等13个县(市)区,面积20000 km2.著名的长江三峡工程在境内兴建.
作者:潘会明;陈连璋;谢冬生;向选森;王承全;李新发;杨绍金;谢泽铸;秦长梅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检测恙螨幼虫体内恙虫病东方体,分析福建恙虫病可能流行的趋势.方法从福建山区及沿海地区捕鼠采集恙螨幼虫,通过分类鉴定,以每只鼠体的寄生螨作为一个被检单位,用套式 PCR 扩增恙虫病东方体Sta 58kDa基因的88bp片段,以确定恙螨幼虫是否携带本病原,继而估计该地区是否存在恙虫病疫源地.结果从105份被检单位的恙螨幼虫检出7份恙虫病东方体阳性标本,主要宿主为黄毛鼠,主要媒介为纤恙螨属的地里纤及小板纤恙螨,与有关资料比较,证实本省恙虫病的宿主和媒介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福建沿海地区恙螨的恙虫病东方体的感染率高于山区,疫源地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作者:严延生;郑健;陈亮;廖灏溶;于恩庶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钩端螺旋体 L 型感染与钩体脑动脉炎发病的可能关系.方法对74例钩体脑动脉炎患者血液及脑脊液进行钩端螺旋体普通培养、L 型培养,患者血清做显微镜凝集试验,用免疫荧光染色确定钩体 L 型及其原菌型.结果钩体脑动脉炎患者钩体L型培养、普通培养、钩体 MAT的阳性率分别为:47.3%、18.9%、70.3%.分离出的钩体 L 型呈多形性.结论钩端螺旋体 L 型感染与钩体脑动脉炎的发病关系密切.
作者:江振友;林晨;蒋惠荷;罗伟中;李英欣 刊期: 199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