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江萍;叶政德;杨光义
目的:通过对门诊不合理处方进行干预分析,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合理性。方法收集某院2015年1月~9月门诊事前干预不合理处方2353张,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不合理处方有多方面的原因,干预后纠正的不合理处方主要表现在用法、用量(用药频次)不适宜,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相符,抗菌药物使用指针不明确等方面。结论通过药师审核,对不合理处方事前干预,能及时减少和防范不合理用药的发生,从而有效的保证处方的质量,规范患者用药的安全、合理性。
作者:杨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输尿管结石采用坦索罗辛联合双频双脉冲激光碎石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68例于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输尿管结石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双频双脉冲激光碎石)与实验组(坦索罗辛联合双频双脉冲激光碎石),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术后1个月实验组结石排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同时实验组结石排净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结论输尿管结石采用双脉冲激光碎石联合坦索罗辛治疗可提高结石排除率,安全性高,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邵昶;叶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究慢性严重心衰早期使用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武汉市干休所120例慢性严重心衰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强心剂、利尿剂,以及扩张血管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不同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用药后30min症状缓解率(80.00%)和用药后60min(95.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用药后30min症状缓解率(50.00%)和用药后60min(70.00%),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140.48±35.31)mmHg、心率(106.69±28.74)次/min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164.21±40.79)mmHg、心率(125.38±30.46)次/min,统计学上有意义(P <0.05)。结论对于慢性严重心衰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使用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疾病,可起到协同作用,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缩短药物起效时间,有助于患者心功能的恢复。
作者:徐燕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主要耐药菌构成比与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的相关性,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采用 Excel软件按季度统计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和主要耐药菌构成比数据,采用SPSS 16.0 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对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与耐药菌构成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主要耐药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此5种耐药菌的构成比与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大肠埃希菌所占比例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4种耐药菌的构成比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均无明显相关( P均>0.05)。结论大肠埃希菌在耐药菌中的占有比例与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应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作者:何军华;邓国泉;陈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患者使用奈韦拉平和依非韦伦的药学跟踪服务,指导患者合理使用药物,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践行药学服务在临床中的真正意义。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门诊新治129例艾滋病患者使用奈韦拉平和依非韦伦进行用药指导、药学干预、跟踪随访服务及用药后皮疹、肝功、CD4+淋巴细胞等监测,分析总结其用药情况。结果129例艾滋病患者,其中2014年度52例:服药依从性达86.54%,不良反应发生率36.54%;2015年度77例:服药依从性88.31%,不良反应发生率33.77%,绝大部分患者服药后CD4+淋巴细胞持续上升。结论2年的主动药学跟踪服务,减少了艾滋病患者漏服、自行减量或停药的发生,促进患者合理规律服药,增强了患者应对不良反应的能力,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和耐受性,从而保证了药物抗病毒作用的良好发挥。
作者:卢园华;张鹰庆;张彦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滋阴益气活血泄浊法对db/db小鼠整体水平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12~14周龄雄性db/db小鼠,按空腹血糖及体质量随机分成模型组、阿卡波糖组、石斛合剂序贯组(以下简称序贯组);选db/m为正常对照组。连续灌胃给药共6个循环(42d)。治疗前测各药物对淀粉耐量影响。每2周期测空腹血糖(FBG),实验结束前测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和测定糖化血清蛋白(GSP)、血清胰岛素(Ins)以及各药物干预后的肠上皮α-葡萄糖苷酶活性。结果石斛合剂1方和2方单次给药均能明显降低db/db小鼠淀粉耐量30,60,120min血糖;随治疗循环数增加,序贯组的FBG逐步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序贯组FBG、GSP和Ins显著下降(P<0.05),改善葡萄糖耐量;石斛合剂1方、2方降低肠上皮α-葡萄糖苷酶活性(P<0.05)。结论石斛合剂有明确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序贯治疗能降低db/db小鼠的血糖相关指标,降低高胰岛素血症,表明滋阴益气活血泄浊法的降糖机制可能与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有关。
作者:张捷平;陈雪花;余文珍;秦崇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提高药房管理质量对提升合理用药水平的效果。方法我院于2015年5月提升药房管理质量,分别于实施前后随机选取我院内科住院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重复用药、药物滥用、过量用药不合理用药发生率及患者对用药治疗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重复用药、药物滥用、过量用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用药满意度(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89.0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升药房管理质量可降低临床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提高患者用药满意度。
作者:朱健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究米非司酮不同服药方法对药流效果的影响。方法将80例终止早孕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给予米非司酮分服和顿服,比较两组药物流产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阴道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完全流产率(95.0%)和药流总有效率(100.0%)均高于对照组(90.0%、77.5%),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平均胎囊排出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程度轻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米非司酮顿服法和分服法各具优点,前者简化了服用程序,但是从药流效果来看,分服相对理想,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作者:杨建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人血白蛋白( HSA)在我院杏林分院住院患者的应用现状及规律,进一步明确其临床应用指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我院杏林分院信息化管理系统( HIS)及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提取2014年杏林分院住院患者人血白蛋白使用的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结果共有425例住院患者使用人血白蛋白,涉及13大类疾病,总用量20945g。其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病例50.8%(216/425),是人血白蛋白主要使用群体。肝胆疾病患者用量多,占总用量的28.05%(5875/20945)。个人使用量以5~30g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0.70%(258/425)。用药原因以防治低蛋白血症所占比例大,达38.82%(165/425)。结论我院杏林分院对使用人血白蛋白仍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需进一步规范合理使用,才能达到既配置优化又具佳使用效果之目的。
作者:杨丽雄;蔡丽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1例唑来膦酸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骨骼痛及其药学监护的过程。方法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全程药学监护,评估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考虑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过程中引起患者难以忍受的骨骼痛及一过性发热不良反应高度怀疑,严密关注患者疼痛情况并协助医师选择镇痛药物,加强患者用药教育并监护患者后续用药过程。结果通过全程药学监护,该患者发生骨骼痛不良反应后经治疗疼痛感明显缓解,对后续治疗较为满意。结论药师进行临床用药监护、不良反应追踪,参与制订用药方案,保证患者安全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危害,提高患者治疗质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作者:李瑞珺;荆莉;陆瑜;朱余兵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减轻医院静配中心首批配置高峰压力,统筹安排药品配送时间,减轻护理人员首批给药高峰压力,提高给药效率,保障给药安全。方法研发静配输液批次系统,依托静配中心的扫描信息系统进行数据跟踪,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检验系统运行成效。结果批次系统上线后,首批输液准时出科的科室占比提高约31%,需人工调整批次的输液比例下降约7%。结论批次系统的使用,改善了静配中心输液批次的混乱现象,保证了静脉输液用药的安全合理,大大提高了静配中心的工作效率。
作者:王竞聪;黄碧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的抗炎作用。方法在小鼠腋窝植入等质量的无菌棉球建立炎症模型,实验分对照组、地塞米松( dexamethasone (Dxm)5mg· kg-1)组、Test-L(右美托咪定(Dex)6.25μg· kg -1)、Test-M(Dex 12.5μg· kg-1)、Test-H (Dex 25μg· kg-1),共5组,每组8只,植入当天开始腹腔注射给药,1日1次,共7d。 ELISA测定小鼠血清TNF-α和IL-6的表达。结果右美托咪定能够抑制小鼠棉球肉芽组织的生成,能够抑制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且这种作用均呈现浓度依赖性。结论右美托咪定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来发挥抑制棉球植入诱发的小鼠炎症反应。
作者:王莹;吴伟芳;林剑鸣;陈祖盛;林秀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总结和研究手术室局部麻醉药物毒性反应的护理和预防。方法收集我院手术室2014年6月到2015年11月出现的3例局麻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及时的抢救和护理,3例患者实现了有效的复苏,无后遗症产生。结论对局麻药毒性安全护理进行研究和总结,能够帮助医护人员提高预防意识,能有效降低患者发生麻醉并发症的可能性,制定严密的麻醉安全护理管理制度及进行严格控制观察,是保证手术中病人生命安全的举足轻重的环节。
作者:赵一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红景天苷对活化小胶质细胞MMP-2和MMP-9表达水平的影响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LPS刺激小胶质细胞N9制备炎症细胞模型,通过MTT法筛选红景天苷的干预浓度。用红景天苷预处理细胞2h后,再加入LPS共培养小胶质细胞18h。通过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MMP-2和MMP-9的分泌水平,应用RT-PCR法检测活化小胶质细胞中的MMP-2和MMP-9的基因表达水平。通过EMSA法观察炎症通路上转录因子NFκB的活化水平。结果红景天苷可梯度依赖性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后MMP-2和MMP-9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红景天苷可以降低NFκB的活化水平。结论红景天苷可能通过抑制明胶酶( MMP-2、MMP-9)的表达保护血脑屏障,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F-kB通路有关。
作者:何丽君;肖作为;鄢英慧;翁淑琴;林和辉;吴符火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析老年高血压病采用缬沙坦胶囊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依那普利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缬沙坦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较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老年高血压患者缬沙坦胶囊治疗,具有不良反应轻、疗效显著等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李立;郑福成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某院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临床使用情况。方法以某院2013年10月~2016年5月使用的420份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其临床合理使用情况进行探讨。结果420例病例中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不合理的15例,占3.57%。其中194例以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170例患者以5%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媒,82例患者在更换静注液体时添加了间隔液体。420例患者中24例出现头昏、头痛的情况,9例曾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65%。但都在停药和调整药物剂量后症状消失。结论我院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基本合理,针对存在的使用不当、溶剂选择不当、溶媒选择不当等情况,在实际的使用中应注重患者的病情、合并药物使用的性质,避免引发不良反应。
作者:陈雪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特利加压素、生长抑素、泮托拉唑联合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临床疗效。方法160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住院病人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特利加压素、生长抑素、泮托拉唑联合;B组特利加压素、泮托拉唑联合;C 组生长抑素、泮托拉唑联合;D组普通治疗组单用泮托拉唑。结果治疗后通过观察各组24h无活动性出血例数、72h无活动性出血例数,总止血率等,且四组有效率(分别95.0%,75%,62.5%,50%)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特利加压素、生长抑素、泮托拉唑联合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止血效果明显,大大降低肝硬化消化道大出血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程艳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和鉴定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中的未知降解杂质。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 LC-MS/MS)法,采用强制降解的破坏条件,制备杂质含量较高的受试样品;以0.1%的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A,乙腈为流动相 B,采 C18色谱柱进行梯度洗脱;以电喷雾串联质谱电离源正离子模式进行质谱数据采集,对热降解破坏样品进行LC-MS/MS测定。结果获得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的液相色谱图,以及与液相色谱图对应的一级、二级质谱图,对谱图进行分析归纳,推测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中2个未知杂质为头孢哌酮杂质 A进一步水解的产物,并推导了降解途径。结论本方法灵敏、可靠、快速,对头孢哌酮钠及其制剂的生产、质量监控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陈爱萍;束盼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在老年患者进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老年患者150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将其中的芬太尼、丙泊酚复合右美托咪定组定为观察组A组,而将其中的芬太尼、丙泊酚组定为对照组B组,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镇静情况、苏醒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了手术,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苏醒时间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的镇静评分显著优于B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A组的发生率较低,两组差异对比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老年患者而言,选择一种合适的麻醉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而采取芬太尼、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进行麻醉效果较好,不仅可以起到镇静效果,还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作者:刘远铭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对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7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钻孔引流术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日常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 ADL-BI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1.43%)与对照组(94.29%)不具有可比性(P>0.05);在ADL-BI评分方面,治疗前两组相差不大(P>0.05),治疗后均有提高,且观察组的ADL-BI评分(66.75±5.18)要比对照组高,P<0.05;在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上,观察组(8.57%)明显比对照组低(34.29%),P<0.05。结论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并发症少,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佘国林;陈忠航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