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呋喃妥因片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

罗丽娟;谢琼玉;王晓钰

关键词:糖衣, 呋喃妥因片, 含量
摘要:目的研究糖衣对呋喃妥因片含量测定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并设计t检验.结果糖衣溶液在300~400nm范围内无吸收,重复性试验(n=5),RSD=0.44%,稳定性较好,(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糖衣对呋喃妥因片的含量测定无干扰,不除糖衣可以直接测定呋喃妥因片的含量.
海峡药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Ⅰ号烧伤膏中黄芩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Ⅰ号烧伤膏中黄芩苷的含量.方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水-磷酸(47∶53∶0.2)为流动相,用于黄芩苷的含量测定.结果样品中黄芩苷的线性范围为20.6~103.0μg·mL-1,r=0.9999,在此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黄芩苷的平均回收率为96.0%,RSD=2.51%.结论该法操作简便,准确,分离效果好.

    作者:黄建凡;陈奇;戴文良;谢小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复方丹参滴丸与复方丹参片的药代动力学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制剂使用效果及其药代动力学.方法分别采用尿样法和血浆萃取、色谱分析的方式来测量并分析对比复方丹参滴丸和复方丹参素的药动学参数.结果丹参酮消除半衰期为0.55h,丹参素消除半衰期为0.92h.结论复方丹参片药效发挥缓慢,不能用于缓解心绞痛;复方丹参滴丸可作为缓解心绞痛的急救药.

    作者:薛增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呋喃西林溶液稳定性预测

    目的考察呋喃西林溶液的稳定性.方法采用经典恒温法预测其稳定性.结果以各温度下样品含量的自然对数对时间进行线性拟合,结果呈一直线,说明样品分解为表观一级反应,Arrhcnius回归方程为lnk=19.77951-9166.54/T,r=0.99401.结论预测呋喃西林溶液室温贮存期为8.4m,为制定贮存期提供了依据.

    作者:薛增萍;李枝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不同产地泽泻氨基酸成分测定与对比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泽泻中氨基酸含量及其特征性.方法采集5个不同产地的6种泽泻样品,采用日立835-50型高速氨基酸分析仪测定.结果泽泻含有17种以上的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精氨酸等含量高,且排列次序不随产地不同而变化;而游离氨基酸则是精氨酸含量高.结论不同产地的泽泻氨基酸含量有一定的差异,但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精氨酸的含量及排序在泽泻上具有其特征性,泽泻中的高含量精氨酸可能是发挥其药理效应的重要化学成分之一.

    作者:吴水生;陈丽;郭素华;范世明;陈建忠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旋光法测定利巴韦林注射液半成品含量

    目的建立快速测定利巴韦林注射液半成品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旋光度测定法直接测定,并与HPLC法进行比较.结果旋光法与HPLC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利巴韦林平均回收率99.9%,RSD=0.42%.结论方法切实可行,简便,快速,准确.

    作者:梁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中药配方颗粒和传统饮片的化学成分及药效学研究概述

    介绍中药配方颗粒和传统饮片的化学成分及药效学的比较研究,建议深入开展两者的比较研究,尽快制定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认为中药配方颗粒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

    作者:王政;谢素治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P210bcr/abl融合蛋白的形成机制及作用的研究进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以费城染色体(Ph)为特征的多潜能干细胞异常的骨髓恶性增殖性疾病.Ph染色体是由9号染色体c-abl癌基因易位到22号染色体的bcr基因处,形成bcr/abl融合基因,该基因经转录后,编码8.5kb的嵌合体mRNA,翻译成分子量为210kD的蛋白质,即P210bcr/abl融合蛋白(P210bcr/abl),该蛋白具有异常活跃的酪氨酸激酶活性(PTK),并活化细胞内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调控细胞的分裂与增殖,抑制细胞的凋亡.P210bcr/abl是CML的特征性标志.因此,研究P210bcr/abl对研究与治疗CML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关P210bcr/abl的形成机制及作用已部分阐明,现做综述如下.

    作者:张昆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知识讲座(三)--药品批发企业GSP认证基本条件(质量管理文件体系和内容示例)

    本文阐述药品批发企业GSP认证的基本条件,即质量管理文件体系和内容示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原则、类型、内容、控制等加以摘要叙述.

    作者:黄良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我院门诊抗感染用药分析

    对我院门诊2002~2003年抗感染药物销售金额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我院门诊抗感染用药现状,预计抗感染药物在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为临床用药及药品供应管理提供参考.

    作者:詹海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金线莲组织培养的研究状况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金线莲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植物激素的影响,培养基和不同部位外植物的影响,产地、光照强度、湿度等的影响.

    作者:林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蜀羊泉原植物考证及其相似种的性状分析

    中药蜀羊泉历代以来用名混乱.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实物标本和历代药著及植物学文献,对蜀羊泉原植物及其相似种进行性状分析,结果确证:<本经>载的蜀羊泉原植物是欧白英(Solanum dulcamara L.);唐<新修本草>及以后一些重要药著录载的蜀羊泉原植物是青杞(Solanum septemlobum Bunge).

    作者:陈雪梅;陈谦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我院门诊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用药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我院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的临床用药特点和问题.方法调查我院2002年6月至2003年6月门诊处方中的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的使用情况.结果我院使用的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中口服品种24种,外用品种1种,注射液1种.结论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正朝着高效、低毒方向发展.

    作者:林文盛;陈志霞;陈仁念;魏珠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利鲁唑的浓度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利鲁唑浓度的HPLC法.方法以美国迪马公司Diamonsil [TM]C18反相柱(250mm×4.6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03mol·L -1 磷酸二氢铵(80∶20,V/V),流速为0.8mL·min-1,检测波长265nm,以乙醚为提取剂.结果利鲁唑高(800ng·mL-1、中(100ng·mL-1)、低(10ng·mL-1)3个浓度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36%、96.47%、95.14%,日内、日间差RSD均低于5%(n=5);分析方法的定量测定下限为5ng·mL-1.线性范围为:5~1000ng·mL-1,回归方程为Y=214.44x-5.89,r=0.999(n=8).结论该方法灵敏、准确、简单、快速,可用于临床血浓监测和药动学研究.

    作者:林鲤洁;温预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的住院处方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住院抗生素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方法抽取我院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的住院处方,分析其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的处方.结果与结论我院抗生素类药物的利用基本合理,但仍有此一应加以改进.

    作者:徐雯;应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医院开展药物咨询服务的心得体会

    开展药物咨询,是药师参与全程化药学服务的重要环节,而药师的知识储备及个人素质、资料的收集、回答咨询的技巧是药物咨询服务质量成败的关键.

    作者:林嘉民;花仲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浅谈中药汤剂与剂型改革

    中药汤剂多为复方,复方群药合煎液与方药单煎合并液所含的成分往往有差异,药效也不完全相同.因为煎煮过程中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单药分煎后合并不能等同于群药合煎.

    作者:张碧玉;张丽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肤康涂膜剂急性毒性与过敏性试验的研究

    目的对肤康涂膜剂进行了部分动物实验研究,包括皮肤急性毒性试验、过敏皮肤性试验,以了解其安全性.方法将不同剂量的肤康涂膜剂用于白色豚鼠背部正常或破损去毛区皮肤,观察其产生急性毒性情况;采用致敏与激发接触肤康涂膜剂,观察动物过敏情况.结果肤康涂膜剂未产生急性毒性,反复致敏后使用,也无皮肤与全身过敏反应.结论外用肤康涂膜未产生急性毒性和过敏反应.

    作者:盛国荣;谢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福建产白花蛇舌草活性成分提取与含量测定

    目的研究福建产白花蛇舌草多糖和总黄酮的提取与含量测定.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采用亚硝酸钠-三氯化铝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测得多糖含量为9.26%,总黄酮含量为10.33%.结论与其它产地白花蛇舌草比较,福建产白花蛇舌草多糖和总黄酮的含量较高,适用于工业化制备.

    作者:欧敏锐;许小平;邓燚杰;许嫦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医院制剂在GPP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执行<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GPP)的实施方案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让医院制剂如何生存下去的条件及对策.

    作者:陈青青;许亚农;胡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卡托普利致味觉失常1例

    病例介绍男性,42岁,因高血压病来诊.测血压175/100mmHg,给予卡托普利12.5mg,1日3次口服.2d后患者出现味觉减退现象,未停药,1周后患者味觉丧失.血压稳定后,患者停用卡托普利,味觉又逐渐恢复正常.2周后患者又因头晕、高血压来诊,再次给予卡托普利口服治疗,服药当日晚患者又出现味觉丧失现象,第二日来院咨询,考虑为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嘱停用卡托普利,改用北京降压0号(复方降压平片)1日1片口服,未再出现味觉减退现象.

    作者:徐运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海峡药学杂志

海峡药学杂志

主管: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中国药学会福建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