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姜黄素改善db/db小鼠肝脏脂肪变性

林礼强;韩杨;李玲玉;于洋;袁晓环

关键词:姜黄素, 2型糖尿病, 脂肪变性
摘要:目的 研究姜黄素对db/db小鼠的脏脂肪变性的影响.方法 db/db小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和姜黄素治疗组,用db/m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治疗组用姜黄素以5 mg/kg剂量治疗8周后,检测小鼠的生化指标,进行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形态,油红染色检查肝脏组织脂肪变性情况.结果 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小鼠的体重、血糖、血脂均明显升高(P<0.05),肝脏脂肪变性显著.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小鼠的血脂、体重明显下降(P<0.05),血糖虽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肝脏脂肪变性有所改善.结论 姜黄素可有效改善db/db小鼠肝脏脂肪变性,同时也为临床治疗糖尿病提供途径和思路.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Cyclins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细胞周期是细胞生命活动中重要的过程,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s)、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CKIs)则在细胞周期的调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细胞周期失调与肿瘤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联.Cyclins表达异常及调节失控在结直肠癌中尤为常见.阐明Cyclins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对结直肠癌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施颖超;沙瑞华;杨浩;董爱莲;孟敏;姜泓羽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医疗管理视角下移动医疗平台发展困境对策及安全研究

    基于国内外移动医疗的发展现状,分析国内移动医疗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目前我国移动医疗平台建设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本文分析了我国移动医疗发展的背景及应用现状,发现我国移动医疗发展受限于医师资源匮乏、商业模式不清晰、政策壁垒、规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拓宽医师资源、制定行业规范,加强监督管理及探索可行商业模式等解决路径.

    作者:孟令涛;向鸿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低位挂线高位扩创引流术对高位性复杂性肛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分析低位挂线高位扩创引流术对高位性复杂性肛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72例高位性复杂性肛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低位挂线高位扩创引流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指标、手术前后肛肠动力学检测结果、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7.22%、80.56%,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患者显著缩短,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患者显著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大收缩压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大收缩压较术前显著降低,且术后对照组患者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大收缩压较观察组患者显著降低,术后观察组患者肛门干便无法控制、漏液、漏气发生率分别为0.00%、2.78%、2.78%较对照组患者的16.67%、16.67%、2.22%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无肛门畸形、肛门失禁、肛门移位等并发症,而对照组患者1例肛门畸形,2例肛门失禁,1例肛门移位;结论 低位挂线高位扩创引流术对高位性复杂性肛瘘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有效保护患者的肛门功能,且降低术后并发症,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李健宁;卢泽权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变应性鼻炎的诊治进展

    变应性鼻炎(AR)是一个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导致的综合性疾病,鉴于AR是属于无生命危险的疾病类型,医患双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得AR常常被忽略、误诊、漏诊甚至是错误的诊疗,目前已成为影响全球性健康的问题.AR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引起广泛关注,国内也相继出台了多个版本的临床诊疗指南.文主要从过敏性鼻炎的诊断及治疗方面加以综述.

    作者:付晴;米光熙;李建涛;黄丽晓;温思琪;孔婷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解剖分型及临床表现

    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y anomalies,CCAA)是一种较为常见,而且表现多种多样的先天性心脏疾病.大部分患者冠状动脉变异无需手术治疗,但有20%可能会出现心率失常、心肌梗死等危及生命的表现,甚至在幼年或成人时期突发猝死.本文讨论的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类型有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单一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和冠状动脉瘘.本文主要论述关于冠状动脉变异分型,以及各种变异类型对机体所出现的临床表现.

    作者:周晶;汤奉琼;洪静静;周志尊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患者安全评估问卷的跨文化调适及其在实习护生中的适用性研究

    目的 翻译并修订课程前后患者安全评估问卷,评价其信度和效度.方法 遵循国外问卷翻译原则,经翻译、回译、文化调适、专家咨询等形成中文版问卷,并对310名实习护生施测,通过结果对问卷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结果 修订后的中文版问卷共23个条目,包括态度和技能两个维度.问卷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00,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52~0.800;态度部分因子分析提取4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达59.347%;技能部分归为一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达56.335%.结论 修订后的中文版课程前后患者安全评估问卷具有良好的心理学测量品质,适用于我国实习护生的患者安全态度和技能评价.

    作者:张兰;张武丽;张静;唐启寿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的研究进展

    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包含有两种异构体,有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和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2,其中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产生有活性的糖皮质激素,催化无活性糖皮质激素与有活性糖皮质激素相互转化,通常是将无活性的11-酮代谢物转化为有活性的糖皮质激素,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2能将活性的糖皮质激素转化为无活性的糖皮质激素.近年来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其中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是现在的研究重点.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过表达能引起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例如肥胖,2型糖尿病等.目前其抑制剂的种类也有很多,开发有选择性的抑制剂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作者:李玲玉;赵孝金;王晶;唐春银;郑俊雅;刘洁婷;张春雷;袁晓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常规超声联合钼靶X线对乳腺癌早期的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和探讨常规超声联合钼靶X线对乳腺癌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进入我院治疗的45例乳腺肿瘤患者,对所有患者开展常规超声以及钼靶X线检查,记录比较两种方式单独检查以及联合两种方式检查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以及诊断符合率.结果 常规超声联合钼靶X线检查乳腺癌诊断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或钼靶X线单独检查(P<0.05);常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2.73%,钼靶X线诊断符合率为75.76%,常规超声联合钼靶X线诊断符合率为96.97%,联合检查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常规超声或钼靶X线单独检查(P<0.05).结论 常规超声和钼靶X线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中各有优势,联合应用能够明显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应推广于临床.

    作者:潘君梅;王红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HoLRBT与TURBT治疗表浅层膀胱癌的疗效及术后复发率

    目的 研究HoLRBT与TURBT治疗表浅层膀胱癌的疗效及术后复发率.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11日至2016年1月10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表浅层膀胱癌患者,将100例患者按照红蓝球分组法分为2组,50例/组.将实施TURBT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用HoLRBT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将两组表浅层膀胱癌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创伤相关指标值、术后血清病情相关指标、膀胱癌相关mRNA表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进行比对.结果 两组表浅层膀胱癌患者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不大(P>0.05);观察组表浅层膀胱癌患者的术中出血量、FBG、HO-MA-IR、HGF、TSGF、CIP2A、SE-cad、sFAas、YKL-40、DKK-1、Med-19基因数据均比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的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PTA、p16、HSG、MRP-1/CD9基因更高(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更低(P<0.05).结论 同TURBT,在治疗表浅层膀胱癌患者中HoLRBT更具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赵晟罡;杨晶;宋巧玲;刘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锥形束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诊断治疗老年钙化根管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应用锥形束CT联合显微超声技术在老年钙化根管中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于我院口腔科就诊的老年钙化根管86个,应用锥形束CT获取病变根管的形态和钙化的位置及长度,在口腔显微镜的导引下使用超声波器械疏通钙化的根管并统计疏通成功率.结果 全部86个钙化根管均通过锥形束CT明确显示出根管钙化情况和根管入口,其中81个成功疏通(疏通成功率94.19%),5个完全钙化.结论 应用锥形束CT联合显微超声技术诊断老年钙化根管可明确根管钙化情况和根管入口,有较高的疏通率,值得推广.

    作者:陈凤;王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匹多莫德和孟鲁司特钠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匹多莫德联合孟鲁司特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3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9例.对照组在支气管哮喘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颗粒剂冲服.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同时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检查、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免疫球蛋白-E(IgE)的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9.8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肺活量(FVC)为(1.84±0.16)L,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为(1.63±0.15)L,FEV1/FVC为(94.89±12.24)%,PEF(呼气峰值流速)为(3.91±0.42)L/s,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IL-4为(10.54±2.51)pg/mL,IgE为(90.27±10.31)pg/m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而IFN-γ为(12.09±2.38)pg/mL,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P<0.05).结论 匹多莫德联合孟鲁司特钠可有效提高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肺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黄惠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现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性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随着疾病的进展,肺功能逐渐减退,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及多器官受累.目前,COPD的发病机制仍无定论,氧化性应激、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炎性细胞及炎性介质、细支气管周和肺间质纤维化是COPD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COPD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朱咪咪;孔梦影;郭燕;于兵;别福鑫;张丽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电刀和传统切除术治疗慢性扁桃体炎的差异

    目的 探讨电刀扁桃体切除术和传统扁桃体切除术治疗慢性扁桃体炎的优劣差异.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型扁桃体炎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0例,采用电刀扁桃体切除术,对照组患者48例,采用传统扁桃体切除术,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白膜脱落时间、VAS评分等,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进食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白膜脱落时间,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d、3d、5d和7d的VAS评分,观察组均较对照组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征总积分进行组内对比,治疗后均比治疗前低,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刀扁桃体切除术在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时与传统扁桃体切除术疗效无明显差异,但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推进患者恢复进程,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因而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梁华锋;林浩然;杨田福;李锐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经胸乳路径的腔镜手术切除与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甲状腺癌效果

    目的 对比分析经胸乳路径的腔镜手术切除与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甲状腺癌效果;方法 选取98例甲状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经胸乳路径的腔镜手术切除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指标、术后VAS评分、术后6个月NS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5.92%、81.63%,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患者显著延长,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患者显著增加,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患者显著减少,切口长度、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患者显著缩短,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和术后6个月NSS评分较对照组患者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胸乳路径的腔镜手术切除治疗甲状腺癌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减小对患者的创伤,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提高美容效果,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詹锦遂;罗文勇;罗淑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577nm微脉冲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黄斑水肿

    目的 探讨577nm微脉冲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在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期间,就诊于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院部眼科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100例,10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50只眼以及实验组50只眼.对照组患者行普通激光治疗,实验组患者行577nm微脉冲激光治疗,在每次激光治疗后,均仔细测量及记录两组的BCVA及CMT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30天、60天及90天后,对两组患者BCVA以及CMT的数据采取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BCVA以及CMT实验数据在组间及组内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促进糖尿病性黄斑区水肿吸收、恢复患者佳视力方面,577nm微脉冲激光治疗效果高于普通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

    作者:帅天姣;郭东青;朴天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进行脊柱微创手术的疗效

    目的 探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骨科接诊的经X线检查确诊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78例,将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微创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每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恢复情况,评价临床疗效,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微创手术组压缩椎体高度/病椎上下椎体高度提高程度较保守治疗组明显,而骨块侵占椎管比率、椎体后凸Cobb角较保守治疗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手术组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的治疗优良率(P<0.05);微创手术组的Frankel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保守治疗组,肌力恢复时间短于保守治疗组.结论 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可采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该手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骨骼力学变化,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牟朋林;陈克冰;杨建惠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实践教学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对卫生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那就是按照经济供给侧改革对人才的需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供给方面作出相应改革,而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适用的实践教学体系,选取适当的实践教学方法,并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价,使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

    作者:向鸿梅;刘俊峰;杨爱荣;李树森;马春梅;王玥君;崔瀛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牛东方泰勒虫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流行病特征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牛东方泰勒虫是由泰勒科泰勒属的东方泰勒虫寄生于牛体内的一种血液原虫;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是一种革兰阴性菌,专性细胞内寄生,主要侵染宿主的髓系细胞和非髓系细胞,引起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论文总结近年来对牛东方泰勒虫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分子流行病的研究,如致病特征和诊断方法的研究成果,并对文献进行分析,关于牛东方泰勒虫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分子流行病的研究,还有很多领域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由于前期研究提示不同地域来源的病原体具有不同的遗传进化背景,可能具有不同的致病特征和诊断方法,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各地牛东方泰勒虫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流行病特征和适宜的诊断方法的进展.

    作者:董琦;张春军;于龙政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呼吸系统功能评分对机械通气撤机时机的判断价值

    目的 研究呼吸系统功能评分对机械通气撤机时机的判断价值.方法 按照标准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困难及呼吸衰竭而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呼吸系统功能评分,随机选取40例患者为A组,剩余的80名患者根据其呼吸系统功能评分分组,3~4分撤机的为B组,共42例,5~6分撤机的为C组,共3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对症治疗,且辅助机械通气治疗.B组患者选择呼吸系统功能评分为3~4分,C组患者选择呼吸系统功能评分为5~6分时,予以呼吸机撤除和唤醒患者处理,而A组患者根据传统方法撤机和拔管.结果 A组撤机总成功率97.5%,B组撤机总成功率100%;C组撤机总成功率94.7%;B组与A组、C组与A组间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直接撤机成功率、撤机总成功率均低于B组,而C组无创辅助撤机率和再插管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B组、C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肺部气压伤的概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系统功能评分在3~4分时为临床佳撤机时机,此时撤机成功率高,再插管率低,且并发症少,机械通气时程也短.

    作者:李红森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姜黄素改善db/db小鼠肝脏脂肪变性

    目的 研究姜黄素对db/db小鼠的脏脂肪变性的影响.方法 db/db小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和姜黄素治疗组,用db/m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治疗组用姜黄素以5 mg/kg剂量治疗8周后,检测小鼠的生化指标,进行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形态,油红染色检查肝脏组织脂肪变性情况.结果 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小鼠的体重、血糖、血脂均明显升高(P<0.05),肝脏脂肪变性显著.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小鼠的血脂、体重明显下降(P<0.05),血糖虽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肝脏脂肪变性有所改善.结论 姜黄素可有效改善db/db小鼠肝脏脂肪变性,同时也为临床治疗糖尿病提供途径和思路.

    作者:林礼强;韩杨;李玲玉;于洋;袁晓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杂志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牡丹江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