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压迫综合症5例

刘丽;李为民

关键词:左肾静脉, 腹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压迫综合症, 64排螺旋CT
摘要: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探讨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压迫综合症影像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文献资料并结合病例分析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压迫综合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表现.结果:腹主动脉对左肾静脉形成一较深的压迹,近段肾静脉管径增粗,呈哑铃状,后汇入下腔静脉.结论:64排螺旋CT可清晰显示腹主动脉后左肾静脉压迫综合症的影像学特征,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0、IL-2及IFN-γ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血清IL-10、IL-2及IFN-γ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08~2012-08我院感染科住院的患者,乙戊重叠20例,单纯乙肝组20例,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比较各组血清IL-10、IL-2及IFN-γ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单纯乙肝组和重叠戊肝组的IL-10、IL-2及IFN-γ水平在发作期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IL-10下降,IL-2及IFN-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L-10、IL-2及IFN-γ参与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免疫病理损伤过程,检测血清IL-10、IL-2及IFN-γ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肝损伤程度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作者:赵春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口服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

    目的:探讨强化教育在口服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对住院及门诊76例口服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连续3个月的观察,其中对观察组(38例)实行强化教育;对照组(38例)实行常规教育.结果:第3个月末ALT、HBV-DNA定量、HBeAg转阴率、乙肝知识积分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经3个月强化教育后,观察组的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均P<0.01).结论:强化健康教育能增强患者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促进肝功恢复,降低HBV-DNA水平,提高HBeAg转阴率,减少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惠琦;刘金丽;田桂元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提高普外科疑难病历讨论记录质量的体会

    目的:研究如何提高普外科疑难病历讨论记录质量的方法.方法:普外科对影响疑难病历讨论记录质量的三个主要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结果:通过对普外科大量疑难病历讨论记录进行长期的分析,并对普外科疑难病历讨论记录质量影响较大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讨论,对于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并付诸实施,整改后有效的提高了普外科核心制度的质量,取得明显的效果,其分析的结果可进行推广.

    作者:李宏海;杨文萍;宋先旭;公长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非医学专业学生调查问卷的教学思考

    <基础医学概论>是为高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医学基础必修课之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对非医学专业学生开展了本门课程的问卷调查,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本课程与自我专业相关性认识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强化学生的课程认知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可以整体提高学生的<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学习效果,从而达到提升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学素质的目的.

    作者:王莞;陈培;杨旭芳;冯华;滕艳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线粒体功能紊乱和氧化应激可能作为治疗癫痫的新思路

    癫痫是常见的非传染性神经性疾病之一,是致死率和致残率主要的因素,在海人酸(kainic acid,KA)颞叶癫痫大鼠模型中,海马神经元凋亡显著增加,并存在线粒体超微结构改,研究中表明慢性癫痫中存在线粒体功能紊乱和氧化应激,线粒体生物能量学和氧化应激具有神经元保护功能和改善癫痫的功能.现就对于近年来线粒体功能紊乱和氧化应激对于影响神经性疾病的研究近况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王云枫;金玉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如何提高病案质量的体会

    目的:研究如何提高病案质量的体会.方法:通过对我院病案室2011年管理的450份病案的病案质量进行分析.结果:对我院病案室2011年1年所存档的450份病历质量进行系统研究,对于严重影响病案质量的问题[1]进行科学的改进,使我院病案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结论:通过对于存档病案的病案质量进行系统的研究,找出影响病案质量的相关因素,对于影响病案质量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其改进经验值得借鉴.

    作者:杨文萍;李宏海;宋先旭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对使用无创呼吸机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模式的护理体会

    无创呼吸机在对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障碍治疗中被广泛地应用,然而在无创呼吸机给患者带来益处的同时,给患者身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视.舒适护理模式是一种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灵性、社会上达到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的新型护理模式[1].因此在2009–01~2011–01期间我们对68例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患者实施了舒适护理模式下的整体护理,患者能够以舒适的状态、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从而使患者心理、生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增强,对治疗充满信心,从而加速了疾病的转归、治愈,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皎霞;祁丽丽;尹秀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SiO2包覆壳层对Y2O3: Yb3+,Ho3+纳米粒子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

    目的:探索提高纳米粒子上转换发光的方法.方法:采用St(o)ber方法,将SiO2壳层包覆在Y2O3:Yb3+,Ho3+纳米粒子表面;采用TEM、XRD和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表面包覆前后其上转换发光性能.结果:纳米粒子表面包覆SiO2壳层会改善Y2O3:Yb3+,Ho3+纳米粒子的上转换发光强度.结论:结论:SiO2包覆的Y2O3:Yb3+,Ho3+纳米粒子可作为生物荧光标记物应用于医学诊断.

    作者:吕强;祖国美;吴英俊;曹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灵芝孢子粉对戊四氮致痫大鼠NGF的影响

    目的:探讨灵芝孢子粉对戊四氮致痫大鼠海马组织的神经生长因子NGF (nerve growth factor)变化.方法: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将其分成三组.正常对照组、癫痫模型组和灵芝孢子粉组.灵芝孢子粉组和模型组用PTZ(35mg/kg)进行腹腔注射;正常组用无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灵芝孢子粉组在灌胃的同时给灵芝孢子粉;其余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均以生理盐水灌胃.灌胃之后每天对动物进行观察,并记录是否发生癫痫以及持续的时间,以连续5d出现Ⅱ级以上痫性发作作为癫痫的点燃标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区NGF免疫反应性.结果:灵芝孢子粉组和模型组实验动物全部达到点燃标准.模型组:海马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组.灵芝孢子粉组:NGF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灵芝孢子粉能有效降低癫痫大鼠的NGF过度表达,对神经细胞起保护作用,以减轻对癫痫大鼠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的损害,起到了抗癫痫作用.

    作者:赵春霞;郝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是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本文对上述4种乳腺癌亚型的生物学特性,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与比较.

    作者:杨潇;龙汉安;肖秀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危险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肾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儿科2009-05~2011-05期间住院的过敏性紫癜肾损害患儿68例,将68例HSP患儿分为有肾损害组34例和无肾损害组34例,对患儿的性别、发病年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等因素进行变量分析.结果:单变量分析两组HSP患儿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项目,检测41项指标中,有11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是:年龄、皮诊反复发作>3次、消化道出血、关节活动受限情况、剧烈腹痛程度、WBC比值、SD、PDW等因素;从两组单变量分析结果中选取有统计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年龄、反复皮疹、消化道症状、ALB、LDH 是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反复发作的皮疹、消化道出血及腹痛是过敏性紫癜发生肾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对过敏性紫癜患儿应加强监测,早期积极治疗,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作者:占宏卓;严鸿翔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导乐分娩中自由体位对初产妇分娩的影响

    目的:探讨导乐分娩中自由体位对初产妇分娩过程的影响,总结适于推广应用的以产妇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方法:选取2009.2-2011.6月间入院分娩选择无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且头盆相称的初产妇共360人,随机分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导乐陪伴分娩并于第二产程同意产妇采用自由体位,对照组采用家属陪伴分娩,观察两组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情况.结果:观察组总产程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产妇普遍能耐受分娩阵痛.结论:导乐陪伴分娩第二产程中自由体位不仅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并可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剖宫产率,同时完善了以产妇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使产妇经历了愉快而健康的分娩过程.

    作者:褚丽艳;武志清;郭考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心理干预对小儿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苏醒期的影响

    目的:探讨小儿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对麻醉苏醒期的影响.方法:将我院96例小儿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患儿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而干预组的48例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里干预措施.结果:通过观察两组患儿麻醉苏醒期的烦躁、哭闹及疼痛程度,干预组患儿术后发生率为52%,而对照组患儿术后发生率为10%.干预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对小儿阑尾切除术实施心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苏醒期患儿的不良反应,提高手术质量,使患儿安全的度过麻醉苏醒期,减少麻醉相关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胡春阳;张艳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补阳还五汤对Aβ损伤海马神经元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SOD、LIP的作用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用β淀粉样蛋白(Aβ)损伤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观察补阳还五汤作用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脂褐素(LIP)含量变化.结果:(1)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所改变,差异有显著性(P<0.05).(2)SOD活性和LIP含量有所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对受损的海马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杨宏;郑晓梅;董佳馨;吴荣华;董宏伟;刘春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腹腔镜手术麻醉处理中瑞芬太尼的应用分析

    目的:对瑞芬太尼在腹腔镜手术麻醉处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1-12~2012-12于我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78例,其中39例患者术前采取全凭静脉麻醉,作为观察组,39例患者术前采取静吸复合麻醉,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HR、DBP、SBP和SPO2值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临床结果显示观察组气腹后HR、DBP、SBP和SPO2值的稳定性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分别为(11.22±4.52)min和(7.48±2.54)min,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3%,对照组为100%.结论:瑞芬太尼应用于腹腔镜手术麻醉处理的临床效果显著,提供了更稳定的血液动力学和快速的麻醉恢复,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作者:张静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手术治疗角膜斑翳、角膜白斑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对角膜斑翳、角膜白斑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08~2011-10的32例(35只眼)角膜斑翳、角膜白斑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结果:术后32例(35只眼)患者的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对角膜斑翳、角膜白斑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提高患眼视力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洁;周微;刘博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计生中心妇科疾病普查检测HPV、LCT的作用和意义

    目的:探讨计生服务中心妇科普查加做HPV、LCT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对 2011-04~2011-06在本中心进行妇科普查的929人加做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及液基细胞学检查(LCT),有异常者行阴道镜病理检查,并与传统使用的妇科普查加做宫颈刮片检查宫颈疾病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通过LCT检查和HPV检测确定宫颈病变的阳性检出率,LCT阳性检出率为2.05%(19/929);HPV感染率为10.56%(98/929),其中CIN Ⅲ 4人,原位癌1人,浸润癌1人; HPV检查和LCT检查、阴道镜病理检查对宫颈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传统宫颈刮片检出率5.71% (53/929),P<0.05.结论:HPV、LCT用于体检人群可大大增加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可以弥补现阶段体检中仍在广泛使用的宫颈刮片的不足,减少漏诊,提高普查质量.

    作者:邓根香;朱志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研究视黄醇结合蛋4(RPB4)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0例研究对象,其中冠心病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RPB4水平,测量身高,体重,腰臀比值(WHR),血压等,并采集记录相应生化数据: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酯酰甘油 (T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应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检验.结果:冠心病组血浆RPB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4.82±15.88),(36.60±12.20),P<0.05].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与WHR,SBP,TG,hs-CRP,FPG,HOMA-IR呈正相关.结论:血清 RBP4与冠心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能与斑块稳定性有关,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血清标志物.

    作者:郭继芳;孔繁和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传染科医务人员洗手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加强传染科医务人员洗手质量,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方法:按着<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标准,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对传染科工作人员手卫生进行鉴测,通过规范洗手,按规范六步洗手法进行洗手,每步骤反复2次,时间是10s,洗手结束后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手的采样监测方法进行采样,幷送细菌室检测.并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洗手设施,洗手产品的改善,加强手卫生知识培训,统一医务人员洗手方法,制定出手卫生制度,按照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规定,传染科医务人员手要求达到卫生洗手标准,细菌菌落标准在10cfu/cm2,未检出致病菌.提高手卫生消毒质量.结论:监测结果显示,洁肤柔洗手液洗手是一种有效的洗手方式.如洗手方法正确,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监测合格率为100%.充分达到了手卫生规范的要求,提高了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作者:田桂元;王惠琦;刘金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35例心肺复苏的院外及院内急救分析

    目的: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院外急救和院内急救的心肺复苏进行分析,为挽救患者的生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06~2011-12于医院内和医院外接受急救的心脏骤停患者35例,其中24例在院外接受心肺复苏急救,11例在院内接受心肺复苏急救,对这两组患者的急救结果进行观察比较,并分析影响急救的相关因素.结果:院外急救患者中复苏成功率为4.17%,有效率为8.33%,院内急救患者复苏成功率为9.09%,有效率为18.18%,两组复苏有效患者急救时心脏骤停时间均不超过6min,6min内复苏有效率显著好于6min外复苏有效率(p<0.05).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要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抢救,心脏骤停时间 3min是救治的黄金期.

    作者:徐少华;张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杂志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牡丹江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