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靖华;杨永秀;刘梅毅
在后基因时代,快速发展的组学技术(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代谢组学在后基因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是细胞、组织、器官的小分子化合物.代谢组学采用一些现代的分析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在产科相关疾病的预测、发病机制的阐释、疾病的分子定向治疗上得到应用.介绍代谢组学研究中几种常用的分析技术(磁共振技术、色谱技术和质谱技术)和代谢组学在产科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雪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TD)是一组具有不同临床、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的异质性疾病,其共同特征为滋养层异常.葡萄胎虽属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的良性病变,但有潜在恶变的危险.目前主要依据密切监测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衰减曲线来检查潜在的恶性病变.近几年,随着实验室诊断技术的改进和各项检测设备的发展,有关能早期发现葡萄胎恶变的遗传学、各项生化指标及影像学改变的报道越来越多,试图获得精确而早期的疾病诊断.简述这些有意义的葡萄胎恶变预后指标.
作者:章沙沙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早期自然妊娠丢失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1年5月—2007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中心行IVF-ET治疗获得妊娠的患者547例,根据其妊娠12周时情况分为妊娠丢失组和妊娠持续组,回顾性比较分析2组患者中女方的一般情况、不孕病因;男方的精液检查情况、精子来源和助孕过程.结果:本中心新鲜IVF/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ET周期的早期妊娠丢失率为26.87%,临床流产率为16.45%.547例患者中女方年龄≥37岁患者的早期妊娠丢失率为46.7%,显著高于≤30岁的患者(27.2%)及30 ~37岁的患者(21.7%,均P<0.05);单孕囊组妊娠丢失率为35.0%,显著高于多孕囊组的10.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辅助生殖治疗后早期妊娠丢失相关风险因素依次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排卵障碍(OR=7.025,95%CI为2.426~20.341)、女方年龄(OR=1.080,95%C/为1.006~1.160)、孕囊数(OR=0.042,95%CI为0.022~0.08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OR=0.904,95%CI为0.808~1.012).结论:新鲜IVF/ICSI-ET周期的早期妊娠丢失率与自然妊娠流产率相似,早期妊娠丢失与PCOS患者的排卵障碍、女方年龄、着床孕囊数相关,高危患者在进行辅助生殖治疗前应积极治疗,尽早采取安胎措施减少妊娠丢失.
作者:陈念念;李予;王文军;马芸;杨冬梓;张清学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内功能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广泛分布于机体黏膜表面,在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女性生殖道黏膜免疫既涉及对外来病原体的免疫防御,又涉及到对同种异体的精子及半同种异体移植物(胚胎)的免疫耐受,必然具有特殊的免疫学机制.综述树突状细胞与生殖道黏膜免疫研究进展.
作者:李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影响育龄期女性生殖和内分泌功能的特殊疾病,其临床表现异质性,以慢性无排卵、卵巢多囊样改变、高雄激素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胰岛素抵抗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也是导致高雄激素血症和卵巢功能改变的重要原因.近年来,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得到深入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综述PCOS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研究和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沈文娟;匡洪影;张跃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环境对人类生殖健康的影响已经是世界范围关注的话题,国外报道结果不一.但许多研究发现,重金属、有机溶剂、杀虫剂、烟草烟雾、空气污染物等环境化学污染物与夫妻生育能力下降有关,而各种杀虫剂及职业有害物质的暴露与自然流产的发生有关,充分认识环境有害因素对人类生殖能力和妊娠结局的影响,对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人口质量有重要意义.就目前国内外关于环境化学污染物与生殖能力、自然流产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侯海燕;徐慧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现已明确持续性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宫颈癌的关系密切,目前用于治疗CIN的疗法在治疗后易复发、造成组织损伤,甚至破坏宫颈结构影响生育.因此,急需一种疗效确切、不良反应低的新疗法.5-氨基酮戊酸(ALA)是第二代新型光敏剂,广泛应用于光动力治疗(PDT),ALA-PDT通过局部应用光敏剂,在光照射后产生单线态氧,从而杀伤靶细胞.目前其应用于HPV感染的CIN等病变,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有其优越性.对ALA-PDT应用于子宫颈病变的基础及其临床治疗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林倩如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子宫压迫缝合术是20世纪末期兴起的产后出血保守性手术方法,虽然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仍不断有改良的子宫压迫缝合术或子宫压迫缝合术结合其他方法治疗产后出血的报道.通过介绍子宫压迫缝合术适应证的扩展、以及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阐述子宫压迫缝合术的研究方向.
作者:应豪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复发性流产(RSA)的病因复杂,目前有近50%的复发性流产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对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研究是近年来自然流产研究的重点.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发生与母体系统免疫和蜕膜局部微环境免疫异常有关,其中自身免疫型复发性流产主要与抗磷脂抗体(APLA)阳性有关,而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则与母胎界面多种免疫细胞或细胞因子比例失调有关.针对复发性流产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治疗效果尚无定论.
作者:刘长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PcG (Polycomb group)蛋白家族是一组在胚胎发育中起作用的基因调控因子,根据其功能不同分为两种蛋白质复合物,即PRC1和PRC2.PRC2是一个作用于组蛋白H3赖氨酸位点K27的高度保守的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2是构成PRC2蛋白复合物的一个催化亚基.大部分肿瘤研究表明,EZH2过表达于多种癌组织,如前列腺癌和乳腺癌.虽然目前关于EZH2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还不明确,但是EZH2介导的组蛋白甲基化与DNA甲基化间的功能联系提示两者所致的基因沉默机制在肿瘤抑制因子的缺失中起作用.阐述EZH2的基本分子生物功能及其与多种不同肿瘤组织之间的密切关系,讨论EZH2与其他表观遗传修饰酶间的关系以及EZH2过表达的结果及其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朱静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3 (TGFβ-3)、层黏连蛋白(Lamin)和松弛素(Relaxin)mRNA的表达与压力性尿失禁(SUI)鼠发病的关系.方法:分别提取SUI模型鼠与正常大鼠(各8只)的阴道前壁及肛提肌组织,提取组织中RNA,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测定上述3种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SUI大鼠与正常大鼠比较,阴道前壁和肛提肌中TGFβ-3 mRNA和Lamin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Relaxin 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UI的发生与阴道前壁及肛提肌组织中TGFβ-3、Lamin表达减少、Relaxin表达增多有关.
作者:张莹安;李兆艾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宫颈细胞学诊断为意义未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的临床意义及处理方法.方法:2008年1月—2009年12月,对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科门诊的216例宫颈细胞学诊断为ASCUS的患者行阴道镜评估与镜下活检,其中140例同时接受了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结果:①ASCUS患者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发生率为44.44%,高级别CIN与宫颈癌发生率为20.37%.②高级别CIN及宫颈癌发病平均年龄为(44.57±11.23)岁,明显高于湿疣和低级别CIN者(均P<0.05).③发生宫颈高级别CIN及宫颈癌的ASCUS患者高危HPV亚型以16型常见,出现概率为41.67%,HPV58、18、52型感染率排在第2~4位.④HPV阳性者CIN检出率为55.56%,明显高于HPV阴性者的31.25%和直接阴道镜检的38.16%(均P<0.05).⑤HPV检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阴性预测值为93.75%.结论:ASCUS病理类型复杂,32岁以下年轻患者发生宫颈湿疣可能性大,40岁以上特别是合并HPV16、58、18、52型感染者应警惕高级别CIN及宫颈癌的可能.ASCUS患者应先行HPV检测分流,阳性者联合阴道镜检查以提高CIN检出率,阴性者可定期重复细胞学检查.
作者:谢婉莹;张丽琴;张颖;岳天孚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 TACS)治疗中央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时子宫下段胎盘剥离面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满足研究人选条件的中央性前置胎盘患者60例,分为宫腔纱条填塞组(UP组,24例)和TACS组36例.比较两组出血量、干预时间、有效率等.结果:①UP组和TACS组分娩时妊娠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前壁胎盘比例和胎盘粘连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两组缩宫素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UP组的欣母沛使用量显著多于TACS组(P<0.05).③两组产前出血比例、产前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UP组干预前出血量、干预时出血量、干预后出血量和剖宫产期间总出血量显著高于TA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UP组输血百分比显著高于rACS组(P<0.01),输血量也多于TACS组(P<0.05).④UP组干预时间显著长于TACS组(P<0.01);两组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1.7%和9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TACS组的抗生素使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UP组(均P<0.01).结论:TACS是治疗中央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时子宫下段胎盘剥离面出血的简便、有效、快速的方法.
作者:包怡榕;应豪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早产严重危及围生儿的生命及预后,宫内感染是导致早产的重要原因之一.Toll样受体(TLRs)是固有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病原模式识别受体,可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母胎界面有广泛表达.TLRs参与母胎界面的炎症反应应答,保护胎儿免受外源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同时介导母儿间的免疫耐受.近来众多研究发现,感染导致的TLRs表达失调与早产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综述TLRs在胎盘、羊膜、蜕膜上的表达及其在早产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作者:刘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卵巢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疾病,而且多数患者就诊时都已处于疾病的中晚期.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找到一些更具敏感性及准确性的诊断方法,包括一些肿瘤标记物.关于激活素(activin)和抑制素(inhibin)生化性质等的研究日益成熟.两者与卵巢肿瘤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激活素和抑制素同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成员,都是由性腺分泌的细胞因子.已发现,激活素和抑制素具有调节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FSH)的功能.激活素是β亚基的异二聚体,而α和βA亚基构成抑制素A(αβA),α和βB组成抑制素B(αβB).综述激活素和抑制素对卵巢肿瘤的作用.
作者:陈曦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表观遗传变异的遗传学分支学科.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表观遗传学已在人类生长发育中的某段时期以及妊娠特发性疾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方面显示其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广阔的前景.在哺乳动物的生殖细胞发育时期和植入前胚胎期,其基因组范围内的甲基化模式通过大规模的去甲基化和接下来的再甲基化过程发生重编程,从而产生具有发育潜能的细胞.妊娠期间的环境因素包括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内分泌干扰物以及食物、药品等均可改变表观遗传模式,导致妊娠妇女及其后代发生各种疾病.
作者:常颖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子宫内膜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关于子宫内膜癌分子水平的致癌机制研究日益深入,如癌基因、抑癌基因、DNA错配修复基因、雌激素代谢酶相关基因、甾体激素受体基因和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等.综述目前研究热点——抑癌基因的进展,为进一步探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临床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张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X线电离辐射对大鼠卵巢形态与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分0,0.2,0.4,0.6,0.8,1.0 Gy剂量组,每组各10只大鼠.采用HE染色观察各级卵泡数目,免疫组化法观察P53、Bc1-2蛋白表达,TUNEL法测定颗粒细胞中凋亡小体的表达.结果:随大鼠机体接受X线照射剂量增加,始基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数目随之减少(P<0.05或P<0.01),以始基卵泡减少为著;不同剂量X线照射后窦状卵泡数目与假照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吸收剂量为0.2 Gy,卵巢颗粒细胞中P53蛋白及凋亡小体表达较假照射组减少,Bc1-2蛋白有所增多(P<0.05或P<0.01),而吸收剂量在0.4~1.0 Gy时,P53蛋白及凋亡小体的表达水平随吸收剂量的增加而上升(P< 0.05或P<0.01),Bc1-2蛋白表达水平减少(P<0.01).结论:X线可使大鼠卵巢组织中始基卵泡的数目有所减少,促进细胞发生凋亡,进一步影响颗粒细胞的内分泌功能.
作者:胡凌云;陈亚琼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龄妇女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后的助孕结局.方法:对2001年7月—2009年7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中心行IVF-ET治疗的高龄妇女(≥35岁)的753个取卵周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妇女年龄分为4组:A组(35~36岁),B组(37~38岁),C组(39~40岁),D组(≥41岁),分析不同组的IVF-ET结局.结果:724个移植周期(另外29个周期无胚胎移植),97个周期获活产,活产率为13.4%.随年龄增长,获卵数明显减少,各组分别为(9.8±6.0),(8.6±5.4),(6.7±4.3),(5.3±4.4)个;胚胎种植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7.9%,12.8%,10.0%和4.3%;活产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6.7%,13.3%,12.4%和2.3%.各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1和0.006).年龄≥43岁的45例患者中无一例获得活产.结论:随年龄增长,高龄妇女接受IVF-ET治疗后的胚胎种植率和活产率明显下降,40岁以后下降更为明显.IVF治疗是否应设定年龄上限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邓彬;李予;王文军;陈向红;陈玉珍;阙文清;杨冬梓;张清学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比较问卷调查与回顾性病例分析采集盆腔脏器脱垂(POP)患者信息的异同,从而确定症状问卷调查表的重要性.方法:按照现况调查的方法对2009年11月—2010年4月门诊收治的105例POP患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按照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采集2007年1月—2009年10月因POP住院手术治疗的209例患者的病史.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信息中的异同.结果:①2组相同点.POP患者年龄、绝经、妊娠次数和产次基本相似;POP部位均以阴道前壁、子宫为主;脱垂程度越重,症状检出率越高.常见症状排位相同.②2组不同点.住院患者症状检出率明显低于门诊患者.结论:现场问卷调查与回顾性病例分析POP相关情况结果相似,常见症状出现频率差异较大,尤其是大便情况.建议临床医生在接诊POP患者时,要注意对关键症状和体征的问诊,以免遗漏重要病史.
作者:郝燕菲;孙秀丽;王建六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