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FQ-PCR检测宫颈病变中HPV 16/18亚型DNA

李杰;张颖;李增彦;李岩;张秀玲

关键词:FQ-PCR, 人乳头瘤病毒, 官颈病变
摘要: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宫颈病变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亚型DNA的可行性,建立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指导宫颈癌的普查和治疗.方珐:选择124例阴道细胞学检测异常的宫颈脱落细胞,使用FQ-PCR方法检测HPV16/18亚型DNA,同时取宫颈病变处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24例样本中HPV16/18亚型DNA阳性者43例,阳性率为34.68%;DNA定量范围在5.4×102 copies/ml~6.38×107 copies/ml,平均为5.75×105 copies/ml;组织病理学检测27例阳性,阳性率为21.77%;经χ2检验,二者有显著性差异(χ2=10.2272,P<0.05);阴性标本为0 copy/ml.结论:FQ-PCR方法检测宫颈病变HPV 16/18亚型DNA感染,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对宫颈癌的普查和治疗有指导意义.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乳头状肾癌的临床与病理分析(附24例报道)

    目的:提高乳头状肾痛的诊治水平和对此类型肾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乳头状肾癌的临床资料.24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其中2例为腹腔镜肾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证实均为乳头状肾癌.采用2002年AJCC肾癌TNM病理分期:pT1N0M0 11例,pT2N0M0 7例,pT3T0M03例(其中pT3aN0M0 1例,pT3bN0M02例),pTN2M0 3例,病理分级:G1 14例,G2 7例,G3 3例.16例获随访,随访5~35个月,平均21个月,1例死于心脏病,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1例局部复发,13例无瘤生存.结论:乳头状肾癌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和表现的少见肾癌类型,肾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乳头状肾癌的首选方法,与其他类型肾细胞癌相比,乳头状肾癌预后较好.

    作者:谢文虎;孙光;刘晓强;刘雨;王一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炎性痛-吗啡耐受大鼠背根神经节辣椒素受体表达

    目的:观察辣椒素受体(VR1)在慢性炎性痛-吗啡耐受大鼠背根神经节(DRG)表达变化,探讨VR1在吗啡耐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制成关节炎模型,随机分为3组,鞘内给予吗啡10μg/kg组(A组),鞘内给予吗啡20μg/kg组(B组),鞘内给予生理盐水组(C组).每日2次,连续7d.以触觉测试包测试50%缩爪阈值,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背根神经节VR1表达.结果:A、B两组在给药第5日形成较稳定的吗啡耐受,其背根神经节VR1表达阳性细胞数较生理盐水组多.结论:背根神经节辣椒素受体可能参与慢性炎性痛大鼠吗啡耐受形成过程.

    作者:郑宇欣;于泳浩;王国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131I治疗Graves'病后近期甲状腺重量缩小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针对影响放射性核素碘(131I)治疗Graves'病(GD)后近期甲状腺重量缩小率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方法:收集1 225例首次接受131I治疗的GD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资料以及甲状腺B超检查等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病情(F=9.665,P<0.001)、治疗前甲状腺重量(F=2.43,P=0.002<0.05)、服用131I剂量(F=1.66,P=0.042<0.05)等因素与治疗后近期甲状腺重量缩小程度有关.(2)计量资料的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前甲状腺重量、有效半衰期、服用131I剂量等因素与治疗后近期甲状腺重量缩小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3)计量资料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131I治疗GD后近期甲状腺重量缩小率的相关影响因素中,治疗前甲状腺重量和有效半衰期是131I治疗后近期甲状腺重量缩小率的影响因素.结论:131I治疗GD后近期甲状腺重量缩小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治疗前根据患者甲状腺重量和有效半衰期可以初步预测其治疗后甲状腺近期重量缩小程度.

    作者:龙雷;贾春霞;谭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心肌造影及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存活心肌的研究进展

    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 diography,MCE)是利用特制的声学微气泡作为造影剂进行心肌灌注显像,从心肌微循环水平来反映局部心肌灌注、心肌缺血及室壁运动功能的新技术,是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与完善[1].

    作者:王煜伦;孙根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人工流产合并严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术前用药的探讨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妇科常见病,妊娠期的特殊生理变化使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易反复发作难以治愈,治愈率要低于非妊娠期妇女.而在人工流产术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必须经过治疗,真菌学检查阴性才能进行手术.

    作者:蔺真仙;魏振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成人小肠胃黏膜异位症3例报道

    胃黏膜异位症是胚胎发育期部分胃黏膜组织异位于邻近或远处器官所致[1],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以食管、美克尔憩室、肠道重复畸形囊肿多见[1,2],除先天性畸形以外,距Treitz韧带以下小肠胃黏膜异位症少见[3].我院2007年10月~2008年4月收治3例,报告如下.

    作者:许翼麟;朱理玮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末梢血与静脉血测定血糖结果比较

    目的:比较采血部位不同、检测方法不同,测定的血糖值是否有差异以及相关性.方法:糖尿病病人清晨空腹静脉血、指血第1滴、指血第2滴,立即用罗氏Advantage血糖仪测定上述3种标本血糖值,并同时用Beckman CX9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静脉血浆血糖值.结果:血糖仪测定指血,第1滴指血血糖值高于第2滴,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血均低于生化分析仪测定的静脉血血糖值,静脉血较指血高8.7%;同一个体其静脉血浆标本测定值显著高于指血.结论:指血第1滴血血糖值更接近于静脉血浆血糖值,因此第2滴指血不宜采用;静脉血浆适用于全自动生化仪,但不适宜血糖仪,数值偏低.因而建议沿用某一固定的取血方法及检测方法,依此来进行血糖的监控和比较.

    作者:李雪晶;孙丽莎;马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的影像尿动力学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女性膀胱出口梗阻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50例女性膀胱出口梗阻患者的影像尿动力检查结果.结果:膀胱颈梗阻21例(42%),中远端尿道梗阻20例(40%),尿道外口梗阻3例(6%),膀胱脱垂4例(8%),尿道憩室2例(4%);储尿症状为主占18%,排尿症状为主占36%,混合症状为主占46%;可见逼尿肌不稳定13例(26%),膀胱顺应性减低24例(48%).结论: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能了解患者逼尿肌的功能状况,并能准确判断下尿路梗阻的解剖水平,为临床治疗的选掸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王伟;赵耀瑞;张建华;李凯;韩瑞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阿维A联合中药治疗银屑病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目的:对阿维A联合中药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其疗效作出客观、可信的评价.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7~2008年)、中国知识总库(1997~2008年)和万方数据库(1997~2008年)发表的关于阿维A联合中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4.2.2版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对同质研究进行Meta分析,用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l)作为疗效分析统计量.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有7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结果显示:(1)阿维A联合中药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用阿维A[OR=3.13,95%CI(1.77,5.55)]和单用中药[OR=5.09,95%CI(2.95,8.78)]的对照组.(2)单用阿维A疗效优于单用中药[OR=1.62,95%CI(1.03,2.55)].结论:阿维A联合中药治疗银屑病疗效肯定,但由于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较低,期待科学设计临床研究方案,进行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双肓对照试验提供高质量的科学文献.

    作者:冯小燕;徐丽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41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41例经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不适及疼痛30例,上消化道出血9例.行胃楔形切除术21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0例.肿瘤平均直径5.11 cm,胃周淋巴结转移5例(12.2%).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36例(87.8%),CD34阳性28例(68.3%).术后复发1例,远处转移1例.肿瘤的核分裂相≤5/50 HPE和>5/50 HPE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0.0%和63.8%(P<0.05).瘤体直径<5 cm组与瘤体直径≥5 cm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4.1%和62.9%(P<0.05).胃楔形切除术组与胃大部切除术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8.5%和80.8%(P>0.05).腔内型、腔外型及混合型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6.2%、80.0%和66.7%(P>0.05).结论:胃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其预后与肿瘤的核分裂相及肿瘤大小相关,与术式及肿瘤生长方式无关.

    作者:侯计平;李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睡眠呼吸暂停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

    目的:探讨睡眠呼吸暂停(SA)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取168例患者,进行7 h以上多导睡眠监测(PSG),并测量患者睡前和夜间凌晨2点血压.结果:中度、重度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压(MAP)夜间与睡前血压比值(N/D)均较健康组高,SA患者轻、中、重组组间N/D SBP、N/D DBP、N/D MAP比较有意义(P<0.05),在控制年龄,体块指数和高血压病史等因素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N/DSBP、N/DDBP、N/DMAP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19,0.523,0.569(P<0.01);AHI每增加1次/h,N/D SBP增加0.001(R2=0.216,P<0.01);N/DDBP增加0.003(R2=0.330,P<0.01);N/D MBP增加0.002(R2=0.331,P<0.01).结论:睡眠呼吸暂停对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有影响,随睡眠呼吸暂停程度的加重,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程度加重.

    作者:张宇;陈宝元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硫酸沙丁胺醇结肠定位缓释片体外释放度考察

    目的:考察硫酸沙丁胺醇结肠定位缓释片体外释放度影响因素,建立其释放度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硫酸沙丁胺醇结肠定位缓释片释放度,色谱柱:Kromasil-C18(Φ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磷酸二氢钠溶液(15:85),检测波长:276 nm,流速:1.0 ml/min.结果:药物体外释放受释放方法和释放介质的影响.体外释放曲线基本符合Higuchi方程.3批样品释放度结果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结论:该方法简便,结果可靠,可作为硫酸沙丁胺醇结肠定位缓释片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依据.

    作者:王晶晶;房志仲;米莹;杨金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离子凝胶法制备壳聚糖载药微囊

    目的:采用离子凝胶法,建立制备壳聚糖载药微囊的方法,探讨佳制备条件,考察药物电荷情况对微囊包封率的影响.方法:以三聚磷酸钠(TPP)为交联剂、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以微囊包封率为优化指标,通过正交实验探索微囊佳制备工艺;再分别以BSA(带负电)和异烟肼(带正电)为模型药物按照佳工艺制备微囊,并比较两种微囊包封率.结果:佳制备条件为:壳聚糖/TPP(w/w)3.75:1、pH值5.0、TPP滴加速度20滴/min、搅拌速度200 r/mim.带有负电荷的药物(BSA)微囊包封率明显高于带有正电荷的药物(异烟肼)微囊(P<0.001).结论:离子凝胶法制备微囊方法简单,条件温和,比较适合用于带有负电荷药物微囊的制备.

    作者:高娴;马世坤;陈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国产复方赖诺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双盲方法观察复方赖诺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4年5月~7月在4个研究中心筛选出符合入选标准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32名,首先应用安慰剂洗脱2周,然后每日给予赖诺普利10mg进行4周单药治疗,疗效不佳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给予复方赖诺普利或赖诺普利治疗,初始剂量1片/日,早饭后服用.4周后如血压控制不理想,则将剂量加至2片/日,继续用药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06例患者经复方赖诺普利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达81.132%.结论:国产复方赖诺普利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适合每日1次给药的一线降压药物之一.

    作者:张勇;孟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抗U1RNP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抗U1RNP抗体(抗U1核糖核蛋白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探讨其在SLE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SLE患者,其中抗U1RNP抗体阳性者48例,分析其主要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并与90例同期住院的抗U1RNP抗体阴性者进行比较.结果:抗U1RNP抗体阳性的患者光敏感、关节炎、雷诺现象的频率较高,抗Sm、ENA、CRP的阳性率明显增高,SLE疾病活动性指数(DAI)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两组在口腔溃疡、脱发、肌痛肌炎、心电图变化、指趾末端血管炎、血液系统受累、肺脏受累、皮疹、发热和肾脏损害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抗U1RNP抗体是SLE患者血清学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抗U1RNP抗体阳性的SLE患者疾病活动性较大,抗U1RNP抗体与SLE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具有相关性,在SLE的发病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常晓萍;陈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硫酸沙丁胺醇口服结肠定位缓释片的含量测定

    目的:建立硫酸沙丁胺醇口服结肠定位缓释片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以C18为色谱柱,以磷酸二氢钠溶液-甲醇(85:15)用磷酸调节pH=3.10±0.05做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6 nm.结果:含量测定方法精密度RSD为0.63%,硫酸沙丁胺醇在16~112 μg/ml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回收率99.49%;本品含量符合要求.结论:含昔测定方法准确、灵敏、可靠,可以有效控制本品的质量.

    作者:米莹;房志仲;王晶晶;杨金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术后药物治疗及预后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支架植入术后药物应用情况及预后.方法:对344例AMI患者直接PCI支架植入术后应用的主要药物进行调查,观察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12个月,出院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他汀类和β受体阻滞剂的服药率分别为99.4%、100.0%、76.7%、98.0%、77.3%,随访12个月时降低到98.8%、77.5%、41.0%、65.4%、64.2%.年龄≤60岁患者ACEI或ARB和β受体阻滞剂的服药率较>60岁者低(P<0.05).前壁AMI患者ACEI或ARB服药率较下壁AMI高(P<0.05).12个月时未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者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增加(P<0.05).结论:AMI患者支架术后对药物的依从性良好,前壁AMI患者ACEI或ARB服药率高,PCI术后患者应加强抗血小板治疗.

    作者:柴仁贵;李文宇;丛洪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冠心病部分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冠心病部分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行冠状动脉造影住院病例873例,经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646例(占74%),排除冠心病患者227例(占26%).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由造影所示的病变支数表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尿酸.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筛选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在病变程度不同的各组间比较,随单个危险因素百分率的增加,冠状动脉造影病变支数随之增加.(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和低LDL-c为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DM:OR=1.919,95%可信区间:1.186,3.104,P=0.008,高LDL-c:OR=1.881,95%可信区间:1.352,2.617,P=0.000).性别分组后,男性组中高LDL-c为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显著的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OR=2.273,95%可信区间:1.449,3.565,P=0.000),女性则以糖尿病(OR=2.197,95%可信区间:1.028,4.696,P=0.042)为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高LDL-c是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男性组中更为突出.但其他危险因素如性别、低HDL-c、高血压病和高龄亦不可忽视,并且各危险因素在不同性别中危险程度有所不同.尿酸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通过其它危险因素间接对冠心病的发生起作用.

    作者:张玲;杨万松;许纲;郑心田;李广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z-VAD-fmk对吸入性损伤小鼠肺脏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广谱caspase抑制剂(z-VAD-fmk)对吸入性损伤小鼠肺脏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BALB/c小鼠造模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6只,每组设2、6、12、24、48、72h共6个相应时段,每时段6只,治疗组腹腔给予z-VAD-fmk 6mg/kg,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上述各时段剖胸取肺,行常规病理切片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Bcl-2和Bax表达的变化,计算各时相点肺脏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小鼠吸入性损伤6 h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AI降低,Bax表达减弱,Bcl-2表达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h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小鼠吸入性损伤后,z-VAD-fmk可以增强Bcl-2表达及减弱Bax表达,抑制肺脏细胞凋亡.

    作者:李洁;刘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FTY720抑制人胰腺癌Miopac2细胞株增殖的研究

    目的:探讨FTY720体外抑制人胰腺癌Miopac2细胞株增殖的作用.方法:MTT比色法观察FTY720对Miopac2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FTY720对Miopac2细胞的细胞周期、凋亡率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随着FTY720浓度的增加,MTT实验中Miopac2细胞吸光度逐渐降低.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FTY720将Miopac2细胞阻滞于G1期,并使Miopac2细胞发生凋亡,且凋亡率呈浓度依赖性.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有凋亡细胞存在.结论:FTY720对Miopac2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其抑制效应与阻滞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表明FTY720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王瑞;何景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天津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