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MP1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张军;李江;王丽珍;徐駸

关键词:口腔肿瘤, 癌, 鳞状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上皮膜蛋白基因1
摘要:目的:检测上皮膜蛋白基因1 (EMP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60例OSCC患者组织切片中的EMP1表达进行检测,分析不同临床参数中EMP1的表达差异,并计算EMP1表达评分用于诊断OSC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EMP1主要表达在细胞膜和(或)胞浆中,淋巴细胞及细胞间质中无明显表达.临床早期OSCC的EMP1表达评分高于晚期,无淋巴结转移OSCC的EMP1表达评分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于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1.9%和77.8%,用于诊断OSCC临床分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70.0%.结论:EMP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存在一定相关性,可能对临床诊断和治疗OSCC具有指导价值.
天津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真菌感染病原菌流行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真菌感染(CVC-RBFI)病原菌流行情况,并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取中心静脉血及对侧外周静脉血,做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将确诊为ICU CVC-RBFI20例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设为CVC-RBFI组,并与同期35例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细菌感染(CVC-RBBI)患者CVC-RBBI组比较,分析发生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调查CVC-RBFI病原菌流行及耐药情况.结果:CVC-RBFI占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CVC-RBI)的36.36% (20/55).CVC-RBFI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0%(12/20),近平滑及光滑假丝酵母菌对唑类敏感率为50.0%.发生CVC-RBFI的危险因素是留置多根体腔引流管(OR=27.000,P=0.002)及外科大手术术后(OR=11.250,P=0.038).结论:CVC-RBFI在ICU CVC-RBI中占重要地位,其病原菌以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耐药严峻.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综合防治.

    作者:骆雪萍;叶宁;夏炳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对大鼠背根神经节及周围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放射性125I粒子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及周围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粒子对照组(A)、0.4(B)、0.6(C)、0.8(D)mCi(1 Ci=3.7×1010Bq)共4个剂量组,每组6只.将不同活度的125I粒子植入各组大鼠左侧腰5(L5)DRG周围.并在CT下观察以确保粒子植入位置的准确性.每组均植入2粒活度相同的125I粒子.各组125I粒子的活度分别为0、0.4、0.6、0.8 mCi.于粒子植入后60 d,手术获取各组大鼠L5 DRG及周围肌肉组织,在光镜下行形态学观察并计算阳性细胞率.结果:随125I粒子放射活度的增加,DRG细胞损伤程度从出现细胞轻度水肿,尼氏小体减少到细胞肿胀明显,细胞核偏向一侧,核固缩、核碎裂现象增加.在0.8 mCi组DRG的损伤严重.阳性细胞率也随放射活度增大逐渐增加.0.8 mCi组60 d时的阳性细胞率达到(73.80±2.38)%.DRG周围肌肉组织的损伤类似于DRG.结论:近椎间孔处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可对DRG细胞和周围肌肉组织造成放射损伤.放射性粒子的活度越高,细胞损伤的程度越严重.

    作者:马文庭;王慧星;史可梅;刘靖芷;张志峰;李全波;郑宝森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干细胞领域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stem cells,SC)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目前干细胞移植已广泛应用于造血系统、肾病、下肢缺血及脑瘫等疾病.但如何让干细胞更有效地动员并发挥作用仍然是干细胞治疗的难点.本文旨在就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对干细胞的影响综述如下.

    作者:孙宁;陈剑秋;孙晋津;李辰运;王嘉玺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心功能的关系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归宿及主要的死亡原因[1].早期发现并处理CHF相当重要.血清胱抑素C(CysC)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2].本研究通过比较观察CHF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ysC水平变化,探讨其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

    作者:周月涛;卢志先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

    胃淋巴瘤是相对少见的胃部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易鉴别,其治疗方法和预后与其他胃部恶性肿瘤也不同.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本研究收集并分析26例胃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

    作者:陈佳妮;白人驹;赵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HRCT在诊断内耳先天性畸形中的价值

    先天性耳畸形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出生缺陷,是导致先天性耳聋的一个主要原因,新生儿中先天性耳聋的发病率约0.01%~0.03%.大多数的内耳畸形为耳蜗及膜迷路发育不良,传统X线及CT检查难以发现.高分辨率CT(HRCT)能够清晰显示内耳结构中的耳蜗、半规管、前庭导水管等骨质结构的异常改变,为临床进一步诊治先天性内耳畸形提供丰富的影像学信息[1-3].本研究旨在探讨HRCT在诊断内耳先天畸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铁;夏爽;魏世栋;祁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高糖影响组织炎症的相关分子机制

    炎症是指机体对微生物感染、异体物质或其他体内产物如抗原抗体复合物所致损伤的一种反应.炎症的病理生理作用是局限和消除损伤因子,进行组织修复,但长期反复的炎症可导致一系列的疾病.血糖升高则是患者对于应激的正常生理反应,在机体受到严重创伤、出现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休克等强烈刺激时,它可满足葡萄糖依赖器官的能量需要,但是长期的高糖状态易使机体出现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破坏原有生理状态下的平衡.研究表明,高糖状态对感染的机体有较强的促炎作用,可使机体炎性介质增加,影响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预后[1].笔者就高糖促进组织炎症的分子机制,以及对炎症预后的影响综述如下.

    作者:尚婷婷;蒋少云;邓嘉胤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CT血管造影后处理技术诊断肺动脉吊带一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者 女,27岁.主因发作性呼吸困难伴干咳,活动后加重6d,于2011年7月29日入院.患者6d前夜间无明显诱因出现呼吸困难,无粉红色泡沫痰、发热、咳血、胸痛、盗汗及乏力等症状.患者自幼即有活动后呼吸困难,常伴有阵发性咳嗽及喘息,症状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先后多次以肺炎收住院治疗,给予抗炎、平喘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

    作者:陈伟彬;李盖;冯莉;张惠英;宫凤玲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黄芩苷对结核分枝杆菌抑菌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探讨黄芩苷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采用改良罗氏培养基绝对浓度法检测黄芩苷对37株结核分枝杆菌的抑菌作用.结果:黄芩苷对37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低抑菌浓度(MIC)低为1.5 g/L,高>48 g/L,MIC90为12g/L,MIC75和MIC50均为6g/L.全敏感菌株在MIC为6g/L时数量比例大,随着MIC值向两侧递减;异烟肼(INH)低耐菌株的数量与MIC值无明显关联,乙胺丁醇(EMB)低耐菌株数量随着MIC由低到高的变化而显著增多;利福平(RFP)低耐菌株数量随着MIC由低到高的变化而逐步减少.结论:黄芩苷在体外对结核分枝杆菌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作者:邵世峰;刘雪萍;孙婉蓉;张丽霞;肖红侠;张妍;张立;吴琦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辛伐他汀组织工程骨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目的:探讨制备的辛伐他汀组织工程骨复合支架材料的理化性质及力学强度.方法:将同种异体骨、Ⅰ型胶原、辛伐他汀进行系列理化处理,制备成单纯组织工程骨材料、胶原组织工程骨材料、辛伐他汀组织工程骨复合材料.制备后的材料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形貌特征,用X线衍射分析材料成分,并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测定.结果:单纯组织工程骨材料具有天然骨的网状孔隙系统;胶原组织工程骨材料具有天然骨的网状孔隙系统,微孔表面覆盖胶原膜;辛伐他汀组织工程骨复合材料具有骨组织的天然网状孔隙系统,微孔表面可见胶原膜覆盖;单纯组织工程骨材料、胶原组织工程骨材料、辛伐他汀组织工程骨复合材料主要成分均为羟基磷灰石[HA,Ca10(OH)2(PO4)6],3种材料的孔径大小、空隙率、弯曲强度和压缩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组织工程骨复合材料与其他2种材料理化性质和力学强度相同,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天然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

    作者:梁军;曹红彬;辛景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丹参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多器官水肿的预防作用

    目的:探讨丹参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多器官水肿的预防作用.方法: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丹参预处理组(SM组).用橡皮带结扎动物双后肢根部4h,然后松解橡皮带恢复血流灌注4h制作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SM组在再灌注前30 min经尾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5mL/kg.手术取血处死动物,准确留取每只动物的心、肝、肾、肺、脑、肠及骨骼肌组织各1 g.恒温烘干后称其干重并计算各标本的湿干重比值(W/D).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光镜下观察各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LIR后各组织W/D均增加(P<0.05),血浆SOD活性降低,而XOD活性和MDA水平增加(P<0.05),镜下可见各组织出现结构紊乱、组织间隙增宽和炎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而SM组与I/R组比较,血浆SOD活性回升,而XOD活性和MDA水平降低(P<0.05),镜下组织病理学变化有所减轻.结论:LIR可导致多器官水肿,氧化应激是其重要机制之一.丹参可通过抗氧化发挥抗组织水肿的作用.

    作者:赵利军;孔小燕;门秀丽;李宏杰;吴静;刘丽华;张连元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4318例血清标本梅毒和HIV检测结果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人的性观念和性取向正在发生着变化,多性伴及同性恋使得梅毒、艾滋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性病门诊是诊疗各种性传播疾病的专业机构,对于梅毒和人免疫缺失病毒(HIV)的防控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对2010年我院性病门诊实验室梅毒和HIV监测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韶深;赵俊芳;李维云;刘春莉;李学斌;韩玉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住院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不典型病原感染病原学研究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作为常见的社区感染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随着抗生素的长期广泛应用和对非典型病原体以及病毒检测方法的提高,CAP的病原谱发生了明显改变,细菌感染所占比例下降,而非典型病原体及病毒感染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本研究通过检测我院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期间及围甲型H1N1流感(甲流)期间CAP住院患者的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及病毒感染状况,为CAP住院患者的初始经验治疗提供相关参考.

    作者:李琳;李立群;王红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靶向抑制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在心力衰竭基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是许多器质性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过程复杂.传统的药物治疗虽然能有效缓解心力衰竭的症状,降低患者住院率,但其5年病死率仍超过50%[1].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对心血管疾病发病机理认识的逐渐深入,基因治疗为心力衰竭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作者:宋衍秋;毛用敏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早期亚低温结合后期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创伤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估早期亚低温结合后期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创伤的疗效.方法:157例急性重度颅脑创伤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早期亚低温治疗组(亚低温组,54例)、早期亚低温结合后期高压氧组(亚低温加高压氧组,48例)和常规治疗组(55例).治疗后3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判定疗效.对于除植物生存和死亡以外的患者,采用Borthel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亚低温加高压氧组的病死率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恢复良好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加高压氧组良好率高.亚低温组和亚低温加高压氧组的ADL评分高于常规治疗组,亚低温加高压氧组的ADL评分高于亚低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早期应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可降低患者病死率,同时后期给予高压氧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恢复良好率,二者结合的疗法是一种较好的颅脑外伤综合治疗措施.

    作者:胡群亮;张民;涂悦;程世翔;张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合并严重外科疾患的冠心病患者PCI术过渡期治疗六例报告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诊治过程中合并患有严重外科疾患需手术治疗又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疾病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逐年增多,给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带来了巨大矛盾和风险,在接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并且接受非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目前尚少见持续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与临时中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临床获益和风险性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前瞻性研究.现将我院自2006年1月-2011年12月共6例相关患者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欣;张峰;杨泉;孙丽莹;卢成志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羟乙基淀粉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卒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卒中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羟乙基淀粉和依达拉奉治疗,均连续治疗14d.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治疗进行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并观察2组的不良反应.结果:2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的BI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2组间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羟乙基淀粉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确切,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丽;张志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棕榈酸对小鼠胰岛和INS-1E细胞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高脂对INS-1E细胞和小鼠胰岛的慢性作用.方法:雌性NMRI小鼠6~10周龄,苯巴比妥腹腔麻醉,常规开腹,取小鼠胰腺组织,应用胶原酶技术消化胰腺分离胰岛.传代培养的INS-1E细胞和分离的小鼠胰岛分别在含与不含棕榈酸的RPMI1640中培养72 h,然后在含3.3、16.7 mmol/L葡萄糖的Krebs-Ringer缓冲液中培养60min,留取上清液行胰岛素测定.INS-1E细胞在含不同浓度的棕榈酸的RPMI1640中培养72 h,提取其总RNA,合成相应的cDNA,再行RT-PCR检测胰十二指肠同源异形盒1(Pdx1),胰岛素1、胰岛素2和葡萄糖转运子2的基因表达.结果:高脂培养后INS-1E细胞和小鼠胰岛的基础胰岛素分泌增加,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减少,INS-1E细胞的胰岛素1,胰岛素2和葡萄糖转运子2的mRNA水平下降.结论:高脂显示了对胰岛B细胞的慢性毒性作用.

    作者:张艳玲;邹本良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玉米须提取物的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及降血糖作用观察

    目的:研究玉米须乙醇及水提取物灌胃给药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并观察其降血糖作用.方法:改良寇氏法计算玉米须提取物半数致死量(LD50)及其95%可信区间(CI).观察玉米须提取物对正常小鼠、葡萄糖致高血糖模型小鼠、肾上腺素致血糖升高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结果:玉米须乙醇提取物LD50=203.106 g/kg(95% CI 188.665~218.652 g/kg);水提取物LD50=105.203 g/kg(95% CI 95.249~116.197 g/kg).玉米须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对正常小鼠血糖无影响;乙醇提取物30 g/kg可明显降低葡萄糖导致的小鼠血糖升高(P<0.01);水提取物与乙醇提取物30 g/kg可明显降低肾上腺素致小鼠升高的血糖值(P<0.05或P<0.01),且乙醇提取物可明显升高高血糖小鼠的肝糖原含量(P<0.01).结论:玉米须水和乙醇提取物为无毒级中药提取物.两种提取物对正常小鼠无降低血糖作用,对高糖和肾上腺素所致的小鼠高血糖有降低作用,同时具有促进糖异生,调节糖代谢的作用.

    作者:贾淑杰;王蕾;李旭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乳腺癌术后即刻与延期乳房再造的比较

    目的:比较乳腺癌术后即刻与延期转移下腹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M)乳房再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临床Ⅰ、Ⅱ期乳腺癌患者78例,按照TRAM乳房再造的时间不同分为即刻再造组(即刻组)和延期再造组(延期组),即刻组患者在乳腺癌手术的同时行乳房再造,延期组患者在乳腺癌手术后6~12个月行乳房再造,比较2组患者术后乳房外观、并发症及其他临床相关情况.结果:2组患者乳房外观满意率、平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比较即刻组优于延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术后2年及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AM即刻乳房再造可提高患者乳房外观满意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对患者的术后生存无影响.

    作者:杨景明;张学慧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天津医药杂志

天津医药杂志

主管:天津市卫生局

主办: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