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关键词:物品, 作业场所
摘要: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相关文献
  •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收敛酸钡(Barium Styphnate)爆炸引起的中毒

    1临床资料一位50岁身体健康的男性,曾在一个用收敛酸钡作推进剂的军火厂工作.在一次爆炸事故中,他除了严重受伤外,还经肺部和皮肤吸收了大量的收敛酸钡.体检发现他狂躁,反应迟钝,面部和腹部烧伤,右上肢严重残废.光谱分析提示病人的血清钡和尿钡浓度分别为370mg/L和1600mg/L,约比正常参数值高20至80倍.动脉血气分析提示血清钾为2.9mg/L.在90min内通过静脉滴注碳酸氢钠和采用通气法使得酸中毒得到纠正.与此同时,反复大量地输入KCl.第4天,钡中毒表现为频繁腹泻,严重的肌无力,包括呼吸肌无力、阵挛,以及输血后反复出现的突然的低血钾.除了维持过量的营养液以使他的血钾保持在3.5mmol/L以上外,他需要频繁地大量地输钾.爆炸事故4周后,患者出院.

    作者:刘松影;邓小玲;王簃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二甲基甲酰胺对作业工人心电图影响的分析

    通过对某腈纶厂二甲基甲酰胺作业工人进行心电图和心脏听诊检查,作业现场DMF浓度检测,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心电图检查301人,异常94人,异常率31.23%;男性异常率为33.33%,女性异常率为22.95%(P<0.05);现场检测DMF159点次,合格率为83.02%.二甲基甲酰胺作业工人心脏功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心电图检查应作为DMF作业工人健康监护的主要检查项目.

    作者:范金荣;付爱玲;崔俊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淄博市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使用情况现状调查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是指使用一次后即丢弃的深入人体组织或与皮肤黏膜表面接触并为治疗或诊断目的使用的各种用品,分为灭菌的医疗用品与消毒的医疗用品.目前,国家对生产、经营、使用的医疗用品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医疗用品的安全使用和使用后的有效处理工作纳入了法制管理.为了加强这类产品的监督、监测,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GB15980-1995(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结合山东省卫生监督抽检计划,淄博市医药管理局、卫生局联合发文对该类产品进行专项检查,我们于2001年1月~2002年3月对本辖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医疗用品使用及用后的消毒、毁形、收回处理情况进行了现状调查.

    作者:张淑青;贾元宏;李英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某石化企业噪声危害调查

    对某石化企业的噪声危害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该石化企业平均有26.27%的噪声源超标,听力损伤检出率22.58%,噪声危害比较严重.

    作者:吴京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本企业恶性肿瘤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企业群体中各类恶性肿瘤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以便进一步加强对恶性肿瘤的预防.方法对企业1990~2000年患恶性肿瘤的人群作统计分析,并对常见的六类恶性肿瘤死亡率与一般城市居民之间进行比较.结果本企业职工中恶性肿瘤患病率较高的为肺癌、胃癌、肝癌、肠癌;男性中肺癌占首位,女性中乳腺癌占首位.肺癌、胃癌、肝癌、肠癌、食道癌、乳腺癌相对危险度(RR)均高.结论化工企业特别要重视恶性肿瘤的预防.

    作者:尉康岭;郝成信;张春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卫生预评价指标在某800万吨炼油扩建工程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了解某800万吨炼油扩建工程试产职业卫生现状.方法按规范测定生产性有害因素浓度(强度)并进行评价.结果毒物、粉尘均未超过国家卫生标准,部分岗位噪声超过国家标准.6个项目卫生预评价指标除一项为基本合格外,其余均为合格.综合卫生预评价标准合格.结论卫生预评价指标科学可行,但须进一步修订.同时加强预评价工作十分必要.

    作者:周乃根;毛国传;孙新囡;蒋帆;肖国兵;马藻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噪声对作业工人心血管疾患的研究

    以某清淤处148名挖泥船作业工人为察组,以某企业行政、后勤人员98名为对照组.采用现场环境噪声测试和职业性健康体检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观察组血压异常改变(该调查指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下文均称血压异常改变)占46.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29%,二者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且血压异常改变率与接触噪声强度及时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1=0.968,r2=0.986).观察组心电图异常率为11.49%,高于对照组的6.12%,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接噪工龄<10年与≥10年工龄段之间,心电图异常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各单项心电图异常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噪声暴露可能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血压可作为噪声作业工人长期损害的监测指标.

    作者:刘素香;刘俊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苯中毒致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

    通过对箱包刷胶工2例苯中毒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分析,发现:①企业主对中毒的认识严重不足,宣传与监督严重不够.②苯致重型或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接触苯时间长短尚无明显相关关系;急性重型再障预后极差,而轻型再障骨髓抑制较轻,加强支持治疗,雄激素刺激治疗,控制致命感染与内脏大出血,病程具有自限倾向.

    作者:苏冬梅;许雪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职业病目录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职业性铅中毒伴肝脏损伤6例报告

    职业性铅中毒引起肝脏损伤的报道不多,该文报告6例职业性铅接触病人,因长时间在高浓度环境下作业,除发生铅绞痛等中毒症状外,肝功能指标异常.通过驱铅及保肝治疗,逐渐恢复正常.

    作者:翟明芬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危险化学品作业现场医学监护的探讨

    通过八年来对外贸海运危险化学品(苯酚、苯胺、邻甲苯胺、二异氰酸甲苯酯、乙二醇丁醚、氯乙烯、三氯甲烷、二氯乙烷)的全过程监护,由于遵守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条例、国家安全生产法律及行政法规,执行各码头制定的化救预案,达到了安全生产的目的,一旦发生事故经现场急救处理,减轻或减少了对人员的伤害.

    作者:金永才;黄顺根;韩子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轮胎工业消除滑石粉尘危害与滑石尘肺预防控制的研究

    目的通过改变轮胎生产中内衬层胶配方,在保证与内衬层帘布胶较好地黏着基础上,降低配方中天然橡胶的含量,从而达到取消胎坯内刷隔离剂滑石粉工艺,消除粉尘危害.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调试内衬层胶配方,用优选法选择佳配方.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评价滑石粉尘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结果使用新的轮胎内衬层胶配方,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有利于工人的身体健康,防止职业性滑石尘肺发生,近年来未新发生滑石尘肺病人.降低了配方的含胶率,由原含胶率45.0%下降到26.1%,节约了大量生胶,降低了生产成本.6年间可为厂创造直接经济效益727.2万元.结论通过改变轮胎生产中内衬层胶配方工艺,取消了胎里刷滑石粉工艺,达到了消除滑石尘肺的目的.

    作者:刘长胜;丁宇;郝桂娟;马国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黄磷灼伤的救治及体会

    黄磷灼伤是热力和化学的复合灼伤,不仅灼伤皮肤,而且黄磷经创面吸收中毒导致肝肾功能损害.黄磷灼伤目前尚无有效的全身解毒剂,亦无满意的局部中和剂,治疗比较困难.急诊来院时均未灭磷火,创面灼伤深度不断加重.本文旨在总结救治体会.

    作者:谢建秋;崔淑君;陆承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一起邻硝基溴苄眼灼伤报告

    一起因邻硝基溴苄爆炸而发生的4人眼灼伤以及上呼吸道吸入病例,经糖皮质激素对症支持治疗,均获痊愈.

    作者:蒋惠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某医院新建影像楼放射防护效果评价

    对新建影像楼用美国VICTOREEN公司产450P剂量仪等仪器,按照我国WS/T189-1999、WS/T190-1999监测规范和放射防护标准的内容要求进行监测评价.射线装置机房设施的建造基本与原设计要求一致,9台X射线装置机房环境、放射工作人员操作位置的辐射水平符合标准要求.

    作者:汪春亮;边云秀;成君方;邓大平;侯金鹏;朱建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一起由未炒熟芸豆引起的食物中毒

    2001年7月15日,我市某建筑工地职工15人发生食物中毒,经流行病学、卫生学调查及临床诊治,认为是一起未炒熟芸豆引起的食物中毒,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洪波;张宇琴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疏通下水道引起硫化氢中毒报告

    该文报告三明市某地段在疏通下水道时,由于用人单位和民工缺乏对硫化氢气体危害的认识,在未佩戴任何防护用品情况下,行下水道疏通,造成一人死亡,二人中毒事故.建议用人单位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工人也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

    作者:张虹;王建平;肖方威;林潮;徐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总体介绍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

主管: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主办:上海市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