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酚类物质化学烧伤和中毒

金永才

关键词:酚类, 化学烧伤, 损伤,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酚类化学烧伤和中毒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54例酚类烧伤和中毒的经验。结果酚类化学烧伤不仅可造成皮肤烧伤,且可引起全身主要脏器的损害。结论对肾功能衰竭可考虑早期血液透析。保护心脏、肝脏、肾脏的用药时间要适当延长。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相关文献
  • 肠伤寒误诊阑尾炎手术切除二例报告

    阑尾炎是急腹症中为常见的疾病,我院于1988年至1990年间共收治急性阑尾炎22例,全部采用手术治疗均获痊愈。其中二例腹痛发热患者门诊以急性阑尾炎收入院治疗,入院后均在第1至第2天手术治疗,其中例一术后高热腹胀发生肠瘘经肥达试验及血培养确诊伤寒,按伤寒治疗,伤口换药堵瘘获痊愈出院。例二术者在术中发现阑尾炎症不重,肠系膜淋巴结片状肿大,阑尾周围无大网膜包裹,当即考虑为肠伤寒,术后送血作肥达试验确诊伤寒,术后当天即按肠伤寒治疗,第14天痊愈出院。

    作者:陶福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常用解毒剂

    近,世界卫生组织(WHO)汇同联合国环境保护署(UNEP)和国际劳工组织(ILO)出版了中毒控制指南。这是一份有关1997年中毒控制的专题文集。其中有关解毒剂部分摘译如下,仅供参考。1 解毒剂 表1和表2所列解毒剂是治疗人类急性中毒的有效药物,它们根据使用紧急程度,其供应要求可分为: A. 需立即供应上;B. 需在2小时以内供应上;C. 需在6小时以内供应上。 解毒剂的实际疗效可划分为: ①文献记载疗效好,例如在动物实验中能降低死亡率,在人类中毒病例中能降低死亡率或减少危重并发症; ②广泛使用但并未普遍认同有效,主要因为缺少研究资料,需要对使用疗效或指征开展进一步研究; ③使用性可疑,需要收集有关疗效的资料。

    作者:戴旭锋;郑光;周志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日本作业场所化学物质职业接触(推荐)限值(2000~2001年)(待续)

    作者:傅慰祖;王文静;吴振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上海化工企业的劳动条件分级调查

    为改善化工企业劳动条件,保护工人群众身体健康,1998年至2000年,在上海化工企业中开展了劳动条件分级调查。现将分级状况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择81家企业作为分级对象。1.2 方法和材料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86);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噪声作业分级(LD80-1995);高温作业分级(GB/T4200-1997);体力劳动强度作业分级(GB3869-1997)。2 结果与分析2.1 分级结果在81家化工企业中,开展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的有48家,占59.26%;开展有毒作业分级的有78家,占96.30%;开展噪声作业分级的有44家,占54.32%;开展高温作业分级的有13家,占16.05%;开展体力劳动强度作业分级的有8家,占9.88%。分级结果见表1、表2。

    作者:陆忠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铝厂电解铝工人骨密度的调查

    目的进一步了解长期过量接触工业性氟对工人骨密度影响的程度。方法用骨密度测量仪对电解铝工人进行骨密度测量。结果电解铝工人骨密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轻到重依次是股骨大转子、股骨颈、股骨三角区、腰椎L2、腰椎L3、腰椎L4。结论长期过量接触工业性氟可导致工人骨密度的降低,提示有一定的钙缺失,尤其是中轴骨。

    作者:傅强祖;申振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酚类物质化学烧伤和中毒

    目的探讨酚类化学烧伤和中毒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54例酚类烧伤和中毒的经验。结果酚类化学烧伤不仅可造成皮肤烧伤,且可引起全身主要脏器的损害。结论对肾功能衰竭可考虑早期血液透析。保护心脏、肝脏、肾脏的用药时间要适当延长。

    作者:金永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一氧化碳对男性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探讨

    一氧化碳主要是引起急性中毒,而其慢性毒性作用尚无定论[1],对其从业人员心电图影响已有报道[2]。本文从脑动脉血流速度角度出发,探讨一氧化碳对男性作业工人的影响,加深对一氧化碳慢性损害作用的理解。1 资料与方法1.1 脑动脉血流速度资料来自某企业从业人员实施《化工健康监护》中脑动脉血流速度检测资料存档。观察组为接触一氧化碳的男性作业工人;对照组为同一地区不接触一氧化碳的男性作业工人,且年龄、工龄、吸烟、饮酒、血压状况均相仿。两组资料均衡、可比。(详见表1)

    作者:朱利华;盛步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某轮胎厂成型作业工人作业前后生理、生化、心理及疲劳状况调查

    轮胎成型作业工人体力劳动强度大、工伤事故发生率较高。国内外虽对大运动量及高强度体力劳动对人体心理、生理、肌肉、骨骼影响及疲劳状况的研究较多,但对类似成型作业工人的研究未见报道。为寻求措施以减轻工人疲劳强度,减少工伤事故,保护工人身体健康,我们从人机工效学角度对某轮胎厂大轮胎内胎成型作业工人作业前后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及生理、生化、心理等方面的研究。1 对象和方法1.1 观察对象某轮胎厂大轮胎内胎成型作业男性工人43人,平均年龄27.8岁,作业工龄4~10年,均为初中及高中文化水平。

    作者:王红;范凌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管理的探讨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它是为放射工作职业健康监护、放射疾病诊断和治疗、放射防护评价、放射卫生学研究、卫生标准的制订和贯彻执行标准提供剂量依据。因此,世界上多数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等都很重视个人剂量的监测工作。我国开展个人剂量监测工作起步于5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核能的开发和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等技术的开展,也为保障全民的安全和健康,1985年卫生部发布《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规定》,《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GB5294-85),从此我国依法进行放射防护监督和开展个人剂量监测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全国看,大部分地区在1987~1988年以后才开展此项工作的。它也和其他领域一样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从卫生部放射防护监督监测所统计的资料看,1996年全国的个人剂量监测率平均为40%,低的省仅10%左右,为此,卫生部提出2000年把个人剂量监测率提高到90%以上。 淄博市开展此项工作已有12余年,虽每年的个人剂量监测签订合同率达到98%以上,但剂量计每周期(2个月)的平均回收率不足60%,有的周期达不到50%,分析原因主要是监测结果大部分在职业照射剂量限值的十分之一以下。监测对象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为实现卫生部提出的2000年把全国的个人剂量监测率提高到90%以上,为进一步做好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 要重视宣传放射防护知识和有关的法规 利用每2年一次放射防护培训班的时机,大力宣传《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规定》,通过学习、宣传,了解个人剂量监测的重要性,提高放射防护意识及法制观念,从而使放射工作单位和放射工作人员变消极为依法接受个人剂量监测。 2. 提高个人剂量测量的技术水平 实验室的人员要经过正规的个人剂量监测培训,要参加全国热释光个人监测技术和统一方法的培训班。多参加有关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水平的交流,促进个人剂量监测技术的提高。要经常参加省内及国内个人剂量的比对工作,在质量控制上达到精益求精。实验室人员要配备2~3人,并且要相对固定,以使工作中相互切磋,不断提高监测质量。 3. 加大监督力度 与经常性监督相结合,把个人剂量监测作为核查、换发许可证、放射工作人员证的必备条件。坚持监测、评价和建立个人剂量档案相结合,对在测量中剂量数值偏高的人员及时随访查纠,必要时作健康检查,真正发挥个人剂量监测的效益。 4. 加强放射防护监督员自身建设 提高放射防护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监督监测机构不要只注意经济效益,而忽略监测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要长期树立科学是动力是效益的思想,这样才能促进个人剂量监测技术的提高,并使该项工作深入发展,使个人剂量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作者:王连生;王启珍;孙秀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护士长在实施整体护理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是医院深化护理改革的重要步骤,是护理学科、护理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关键环节。医院能否开展好整体护理工作,护士长的组织、协调领导作用至关重要。1 护士长要更新观念、转变自我,是科室开展好整体护理的先决条件 护士长在医院的医疗护理工作中要破除老思想、老框框,不能受几十年的传统护理观念束缚而固步自封,驻足不前。开展整体护理不仅仅是护理模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护理观念的转变。因此,整体护理根本的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护理服务的对象看成是一个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统一体、这是整体护理重要和基本的观念。所以护士长要组织开展好整体护理工作,首先要实现自身观念的转变。

    作者:李苏娅;马秀文;丁江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针灸治疗前列腺疾病50例临床验证

    我院采用针灸治疗前列腺疾病50例,收到满意的疗效,特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有前列腺疾病患者系门诊、中西结合病区的病人,年龄大83岁,小24岁,平均61岁。其中80岁以上患者2例,60~70岁39例,60岁以下9例。50例患者全系由临床症状及三维B超、前列腺液常规化验与直肠指检综合确诊──前列腺增生肥大。其中前列腺肥大压迫膀胱36例,占总例数72%,伴有小结石13例,占总例数26%,单纯性前列腺增生肥大1例,占总例数2%。2 临床分型 根据中医理论的辩证分型,我们大致分为二个类型,即肾虚型和湿热型。

    作者:葛银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药源性急性铅汞混合中毒20例分析

    中药偏方在民间治疗银屑病所致中毒时有发生,但引起急性铅、汞混合中毒较少见。我院自建院以来共收治中药偏方引起的急性铅、汞混合中毒20例,现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例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1~42岁,平均28岁。原发病为银屑病8例,癫痫6例,性病2例,湿疹及腰椎骨质增生各2例。20例中毒后,在当地医院误诊为急性胃肠炎11例,肠梗阻4例,胆道蛔虫3例,胆石症2例。误诊时间4~6d,均对症治疗无效转来我院确诊为铅、汞混合中毒。既往无肝、肾等病史。1.2 临床表现 20例均在服含樟丹、轻粉等配制的中药偏方后7~60d内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绞痛20例,恶心15例,呕吐12例,便秘5例,腹泻4例,流涎3例,失眠3例,四肢酸痛2例,贫血貌10例,巩膜黄染3例,铅线7例,汞线2例,脐周压痛12例,肝肿大5例,肾区叩痛4例,浮肿3例,皮疹6例,震颤5例,抽搐1例。

    作者:张华;冷梅;缪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基层医院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体会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急腹症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男性青壮年发病率高,故对劳动力及工作学习影响较大,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治疗得当,病人可在短期内康复,一旦延误诊治可产生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现将收治的27例急性阑尾炎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方法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小18岁,大50岁,平均年龄34岁。病程短8h,长2d。急性单纯性阑尾炎24例,蜂窝织炎2例,坏疽性1例。本组病例均有脉弦滑,舌苔厚腻。 2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全身发热(38℃~39℃)、白细胞计数升高,22例患者有明显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腹部压痛明显,尤以右下腹部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明显。

    作者:王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甲醛和噪声联合作用对血压影响的调查

    目的了解甲醛和噪声对血压的联合作用。方法收集某厂1995年的职业体检资料,对心血管系统部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醛、噪声联合作业组收缩压(SP)、舒张压(DP)、心率(PR)的平均值及血压升高发生率均高于甲醛组、噪声组,且各指标均呈噪声组、甲醛组、联合组顺序递增分布趋势,其中联合组的SP、DP值及血压升高发生率与其他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工人临床主诉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甲醛和噪声对心血管系统存在着联合作用。

    作者:宦鹏年;范卫;金复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氧化性应激在丙烯腈毒性和致癌性中的作用

    20世纪40年代人们对丙烯腈(Acrylonitrile, AN)的急性毒性就有了初步认识,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又发现了AN对大鼠的致癌作用,随后相继的职业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职业接触人群的肿瘤发生率增加,因而AN的毒作用,特别是致癌性及其机制的研究逐渐成为毒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自此人们对AN的生化代谢过程及其与毒作用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建立了相应的毒性评价和接触人群监护体系,但至今其确切的毒作用机制仍未完全明了。除了代谢过程中释放CN-可以解释部分毒性作用外,近来有研究都相继表明活性氧在AN的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并认为活性氧损伤可能是其致癌性、遗传毒性和神经毒性的主要途径,本文介绍AN氧化性应激作用的生物学基础、评价方法及其指标的选择,并就氧化性损伤指标在职业接触人群健康监护的应用作一评述。

    作者:陆荣柱;陈自强;金复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职业与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导言

    职业环境可促发心血管疾病(CVD)。职业场所的化学、物理或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可单独或联合地造成CVD高发(发病率,患病率或死亡率增高)。虽然目前尚未把CVD列入职业病名单,但WHO技术报告里,工作有关疾病中CVD是三个重点病种之一。职业人群中的CVD从临床治疗角度与一般人群的CVD相比均无特殊性,在职业人群中研究CVD主要是从病因流行病学及人群防治方面着眼的。 CVD是个集合词,这里统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这些病中有许多是多因素疾病,如膳食不合理、吸烟、饮酒、高血脂、高血糖、超体重、家族遗传性等都可成为危险因素,而高血压又可成为冠心病与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CVD是当今世界危害健康的头等重要疾病。近年国内外已开展许多大规模人群研究,试图通过控制CVD的危险因素以降低其发病率、死亡率。十年来,WHO在我国建立了一些CVD科研培训合作中心,许多单位参加了Monica研究计划以及其他国际合作项目,但在职业与CVD的专项研究尚不多见,有待发展。

    作者:韩向午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284例尘肺病死亡分析

    某企业由于历史上对其工业卫生欠账的结果,致使众多尘肺病者在该企业所属单位中逐一查出。作者以此为背景资料,在已作相关报道的基础上,汇总了从建厂以来至1999年止所有尘肺患者的死亡存档,用生态学比或生态学趋势作了研究,获得了一些信息,为进入21世纪防治尘肺病提供一些科学依据。今报道如下:1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1.1 来源来自该公司全死因职工存档,内含有1958年建厂以来至1999年全死因职工存档。1.2 方法对尘肺死亡年代、年龄(中位数)及其死因疾病谱变化趋势作比较分析。用尘肺病者肺癌致死与该公司同期男性职工全肿瘤死亡中肺癌作对照,行PCMR和病例对照分析。

    作者:张国虹;俞绍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低浓度铅对微循环的影响

    目的探讨低浓度铅影响血压和血红蛋白的可能机制及其影响微循环的作用方式。方法采用钙细胞化学定位及电子探针-X射线能量色散分析,观察大鼠饮用含铅水30mg/L三个月后,血铅浓度与脑微循环中红细胞形态、结构及钙分布的关系。结果铅染毒组,钙在微血管内、外二侧及红细胞质膜内侧聚积,同时电子探针能量色散谱分析显示:铅染毒组,血管腔外钙反应颗粒中出现明显铅峰。结论血铅浓度在100μg/L左右即可影响血液及循环系统,其作用方式与铅引起的钙分布异常有关。

    作者:阮素云;华燕;沈红;陈良;秦逸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急性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7例临床分析

    本文报告我院急诊收治的7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患者,现分析如下:1 一般情况 7例病人中男3例,女4例,年龄29~52岁,平均41岁。农药包装工6例,发病原因均为违章操作,另1例为生活性中毒。其中速灭威中毒6例,灭多威中毒1例。 根据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GB16372-1996),轻度中毒6例,重度中毒1例。2 临床资料2.1 发病时间与接触方式密切有关 5例速灭威粉剂包装工,因天气热未戴口罩、帽子,历时工作6h,粉尘通过皮肤、呼吸道吸收中毒,4h后发病。1例患者包装灭多威油剂时,因瓶子打翻,污染两下肢,皮肤发红,吸收中毒,于30min后发病。另1例口服速灭威油剂约200ml,从消化道吸收中毒,15min即发病。发病时间的长短与该类农药侵入人体的量、途径、接触方式密切相关。

    作者:王招兄;李思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职业性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2例

    1 病历简介 例1,患者女,63岁,某大学后勤科退休工人。1997年11月1日因咳嗽、咯痰、气短15年,加重2周入院。该患者15年前曾有明确的急性氯气中毒职业史。此后即出现咳嗽、咯少量白色粘痰,活动后气短逐渐加重,时有发热及咯黄痰。查体:T 38.4℃,P 108次/分, BP18/13kPa。口唇、肢端发绀,额窦及双上颌窦区压痛(+),颈静脉怒张,桶状胸,胸部叩诊过清音,听诊双肺布满干湿罗音,心脏听诊S2>A2,肝大肋下 3.0 cm,触痛 (+),杵状指(趾),双下肢浮肿。辅助检查:WBC 12.9×109/L,中性粒细胞 0.79, ESR 45mm/1h,血清冷凝集试验1:256,痰培养绿脓杆菌生长。血气分析:pH 7.35,PaO2 6.8kPa,PaCO2 6.6kPa。肺功能检查:VC占预计值48.2%,FEV1/FVC 46.7%,RV 46%。X线胸片示两肺上部透亮度增高,两肺中下野弥漫小结节及网状阴影,右下肺片状及蜂窝状阴影。心影增大。肺动脉段膨出。克瓦氏位像示双上颌窦、额窦透过不良。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粘膜肿胀、管腔脓性分泌物。支气管肺组织活检示部分肺泡萎陷,伴淋巴滤泡增生及纤维组织增生。临床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与职业接触氯气有关,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右心衰竭、肺炎

    作者:赵莉莎;孙素梅;曲淑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

主管: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主办:上海市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