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剂量辐射损伤后T淋巴细胞亚群,TH1和TH2变化观察

郑辉;涂序珉;甄荣;张志兴

关键词:辐射免疫损伤, T淋巴细胞亚群, 淋巴细胞因子, Th1, Th2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辐射损伤对小鼠T淋巴细胞功能亚群的影响,探讨辐射所致的免疫系统损伤在细胞学和分子水平上的机制.方法 C57BL/6j小鼠采用60Coγ射线照射诱导辐射损伤模型.总照射剂量分别为0.7、1.4、2.8、和5.6Gy.应用细胞表面标志和细胞内因子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不同剂量组小鼠脾T淋巴细胞功能亚群CD3,CD4,CD8改变及Thl和Th2的变化.结果 1.小鼠脾T-淋巴细胞功能亚群CD3,CD4和CD8在照射后均有明显降低,降低幅度与受照剂量明显相关.2.CD4/CD8比值显示照射后均有明显升高.3.照射后Th1和Th2均有明显降低,其中Th1降低明显高于Th2.受照剂量大于2.8Gy组Th2/Th1比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 不同照射剂量对T淋巴细胞功能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有明显影响,Th1和Th2和Th2/Th1功能亚群的失衡在辐射所致的免疫损伤中具有较重要作用.
中国辐射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河北省核和辐射医学应急资源现状调查分析(三)

    目的 通过对河北省省、市、县(抽查)三级卫生行政、放射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核和辐射应急资源调查,了解我省核和辐射事故医学应急能力.方法 以普查和抽查相结合,发放调查表和现场考察方式.结果 共调查333家单位,49.85%制订了公共卫生应急预案,21.92%制订了核/放射应急预案.没有专门储备核应急药品,但部分市级以上医院有少量的常规药品.各级卫生机构共有核和辐射应急相关人员768人.各级卫生机构共有571台检测设备.放射性同位素有12种163个.射线装置有16种1023台,其中医用X射线机768台,占射线装置的75.07%.结论 应加大核和辐射卫生应急资金投入,建立核和辐射专项经费制度,充分保障核和辐射应急机制的运行.加强核和辐射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建设,吸纳新生力量,强化培训和演练.加强放射性物质和装备的管理,规避风险,确保辐射安全.加大对公众的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作者:董晓菊;周开建;张建勇;高伟;赵智慧;张京战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土壤样品γ能谱测量中日比对总结

    目的 检验和提高γ能谱测量分析技术及质量保证措施.方法 日本JCAC,中国RMTC和我实验室分别对两个土壤样品中的40K、208T1、214Bi、214Pb、228Ac和137Cs 6个核素进行独立测量分析和比对.结果 我实验室对两个样品的测量值相对于总体平均值的大偏差为4.1%,低水平137Cs测量值的大偏差为3.6%,均满足比对要求.结论 我实验室的检测方法是正确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体系是完善有效的,结果是可靠的.

    作者:赵力;徐翠华;张京;李文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荆州市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调查

    目的 调查荆州市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水平及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医院,其微核率、微核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方法 毛细玻璃管分离法.结果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其微核率与微核阳性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改善工作条件,淘汰老旧设备,确保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作者:吴元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辐射损伤的药物防护与治疗研究进展

    随着核能、电磁能等在军事、科技、医学及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们接触辐射的机会越来越多,当辐射剂量超过一定范围时,就会给人们造成辐射损伤.如何预防辐射损伤、做好辐射损伤的医学救治,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辐射损伤的防护和治疗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主要将近几年来电离辐射损伤防护和治疗研究上的进展概述如下.

    作者:欧红玲;王欣茹;罗庆良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宫内手机微波辐射对新生大鼠神经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

    目的 研究宫内接受手机微波辐射对新生大鼠神经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及髓鞘形成的影响.方法 受孕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辐射组(n=9)及对照组(n=7).辐射组孕期每天接受2h手机微波辐射,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其生后7天的新生鼠脑内神经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并进行髓鞘染色.结果 辐射组新生鼠神经细胞粘附分子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辐射组无髓鞘变性,但髓鞘生成稀疏.结论 本实验提示孕期手机微波辐射可造成新生鼠神经细胞粘附分子表达下调,髓鞘形成减少,影响学习记忆功能.

    作者:王楸;钱燕;陆宁洁;池美珠;李剑敏;万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1]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的有关规定,规范相关管理工作,卫生部先后发布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2](卫生部令第49号)等管理规章和文件.笔者结合<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等有关规章和文件的具体内容,简要介绍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的分类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作者:刘柏群;侯长松;朱卫国;张奇;赵兰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职业病防治的社会医学策略

    目的 有针对性地提出职业病防治应着重采取的社会医学策略.方法 对职业病产生的社会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结果 从重视做好三级预防工作和加强社会干预措施两个方面阐述了防治职业病危害的策略.结论 社会医学理论和方法 在防治职业病危害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单永乐;张宏;张兴旭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2例低剂量受照人员照后27年的医学观察

    目的 通过对低剂量受照人员的医学观察,进一步认识小剂量电离辐射对人群远期健康影响.方法 采用全国小剂量协作组制定的统一体检项目、统一检查标准、统一时间方法 .结果 受照27年后仍有神衰症状,眼晶体前后囊下出现点片状混浊,没有发现免疫增效效应及对免疫功能造成的影响.结论 低剂量受照人员存在的神衰症状及眼品体的改变应引起重视.

    作者:赵士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海藻低聚糖对放射损伤的防护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海藻低聚糖对受6.0Gy X射线照射小鼠的辐射防护作用.方法 采用6MVX直线加速器一次全身照射小鼠,3个海藻低聚糖组照射后给药15d.观察小鼠30d存活率、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红细胞数,脾脏指数,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 海藻低聚糖能加速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红细胞数的恢复,明显提高脾脏指数,并且可引起抗氧化物酶GSH-Px和SOD活性显著增高.结论 海藻低聚糖对受照射小鼠有明显的辐射防护作用.

    作者:王海青;李翊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PCR技术在放射生物学中的应用

    1 PCR仪的主要特点PCR技术具有高效、灵敏,特异性强,应用范围广等特点.DNA序列的快速扩增使在DNA水平上进行大量的种群研究成为可能.单链扩增对几十或几百个个体进行快速测序而不经过以前所需的繁琐的克隆步骤.一旦得到了一组具代表性的庄到数据,可用更方便且简单的分析方法.来获得等位基因的序刿数据.对分析来说,传统分子技术所需的组织样品用量相对较多,尤其是许多无脊椎动物,它们对于进行分子检测所用的一般操作方法来讲太小.因此,对于小生物、共生生物或那些在培养基中不易生长的生物个体的直接分析是困难的.

    作者:张继(金惠);阮健磊;刘建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Radiation therapy,RT)是肺癌等胸部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而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常常不可避免,这也是剂量限制的原因所在.现综述放射性肺损伤研究进展.

    作者:邵倩;梁超前;李建彬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IRM-2、C57BL/6小鼠Lewis肺癌模型免疫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目的 观察IRM-2、C57 BL/6小鼠肿瘤模型的免疫学特性.方法 取Lewis肺癌组织,用生理盐水稀释成2×106/ml,取细胞悬液,接种小鼠腋下,0.2ml/只,观察荷瘤鼠生存期、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及淋巴细胞分型,并与健康小鼠进行比较.结果 IRM-2荷瘤鼠的平均生存时间为25.5d,C57BL/6荷瘤鼠为24.5d,IRM-2荷瘤鼠CD 4、CD 8值低于IRM-2健康鼠.C57 BL/6荷瘤鼠CD 4、CD8值高于C57BL/6健康鼠,IRM-2小鼠的CD4/CD8比值小于1,C57 BL/6比值大于1.两种荷瘤小鼠的CD11b均高于健康小鼠.结论 IRM-2小鼠CD4/CD8比值小于1,C57BL/6小鼠CD4/CD8比值大于1,IRM-2小鼠与C57BL/6小鼠免疫学功能有明显的差异.

    作者:吴红英;李德冠;王月英;路璐;张恒;张俊伶;孟爱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基于中国数字人电磁建模的手机天线辐射数值模拟

    目的 旨在比较由于东西方人体结构差异导致手机天线在人体内的电磁辐射剂量变化.方法 应用基于数字化虚拟中国人数据集DVCH(Digitized Virtual Chinese Human)建立的人体电磁模型,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自主开发数值仿真软件.结果 比较了基于美国可视化人体模型VHP(Visible Human Project)和DVCH建模计算所产生的辐射剂量大小,并应用生物热方程计算人体内的温度升幅.结论 计算结果 表明,两种人体模型内的SAR值均随距离增大而迅速衰减;比较而言,中国数字化人头模型给出的每克SAR平均值较大,而每克SAR峰值较小,这与DCVH模型体积略小于VHP模型有关;对人头内温度的数值模拟计算表明:手机辐射导致的稳态下高温升约为0.25℃,引起脑内温度的升高在人体温度调节的正常范围内.

    作者:周晓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上海市加强放射诊疗许可的事后监管

    目的 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和安全,探索对医疗机构放射诊疗的长效监管机制.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结果 分析了对医疗机构放射治疗许可和事后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事后监督管理的方法 和途径.结论 杜绝发生放射治疗事故,不仅要严把许可准入关,也要保证许可的长期有效的监督管理.

    作者:朱永康;张玉庆;刘凤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内江市放射工作人员2006年度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内江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为更好地做好健康监护提供依据.方法 对448名放射工作人员按卫生部52号令进行健康检查.结果 慢性病、多发病等非职业所致健康损伤检出率达45.34%;外周血液异常检出率为8.56%;染色体畸变率及淋巴细胞微核率异常检出率为0%.结论 本市放射工作人员无职业性放射损伤,但非职业性健康状况有待改善,必须加强其职业和非职业健康保护意识.

    作者:何振扬;徐建国;何祥金;王忠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山楂醇提物腹腔注射对辐射损伤小鼠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山楂醇提物腹腔注射对辐射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昆明种雄性小鼠60只被分为五组:正常对照、放射对照、药物高、中、低剂量组.各药物组腹腔内注射一次药物,其余两组给予生理盐水,1h后实验组小鼠用60Coγ射线6Gy照射.分别在照射前4h、照后6d、照后12d称量小鼠体重、检测血象三次.在照后12d,处死小鼠,测股骨骨髓DNA含量、骨髓有核细胞数.结果 ①高剂量组8只小鼠注射药物后腹腔感染出血死亡,其余实验小鼠均存活.②同放射对照组比,三种浓度的山楂醇提物可以促进受辐射损伤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的恢复.结论 山楂醇提物腹腔注射可促进受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对骨髓DNA及有核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建波;李文辉;徐进彦;王曙光;赵远;王伟民;王承红;陈明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某烧结厂职业卫生调查

    目的 为了解烧结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并对其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我们对某烧结厂进行了职业卫生学检测和调查、并对该厂822名工人进行了职业性健康检查.结果 煤尘、噪声是该厂主要职业病有害因素,其他有害因素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高温等.该厂生产环境中煤尘8个点、噪声8个点超标.体检结果 显示血压异常者104人,心电图异常者71人,胸片检查结果 异常者76人,听力测试结果 异常需复查者1人.结论 说明该厂基本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但部分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职业病发生.

    作者:汪润华;张俊平;王金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霉菌性副鼻窦炎临床与CT特征

    目的 分析霉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5例经于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 单侧副鼻窦发病12例,双侧副鼻窦发病3例,全部病变均累及上颌窦,累及2个以上副鼻窦腔4例,病变侵犯后鼻孔2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脱主要为:病变窦腔内密度增高,不均匀,病灶内出现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结论 真菌性副鼻窦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有赖于病理;CT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病变内钙化影的出现是本病的主要CT表现,是诊断该病较为可靠的依据.

    作者:刘发权;赵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MRI的运动伪影及其抑制方法

    目的 抑制或消除运动伪影,提高MRI图像质量.方法 根据运动伪影的表现和产生机理,采用流动补偿、空间预饱和脉冲、门控、触发、导航回波、螺旋桨扫描等技术抑制或消除运动伪影.结果 运动伪影与运动形式、图像采集相位编码梯度方向有关,应用恰当的综合控制伪影方法 为重要.结论 运动伪影可以抑制或消除.

    作者:翁传政;黎金林;闻彩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双源CT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价值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在评价冠状动脉药物支架通畅性的价值.方法 对16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的21枚支架行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杳,利用DSCT大密度投影(MPR)和CPR图像后处理功能对各支冠状动脉进行重建,应用5分制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的图像质量并评价支架内腔可见度,其中4例患者的6枚支架通畅性得到常规冠状动脉造影(DSA)对照.结果 图像质量均达到优良.图像质量与心率、呼吸运动、支架位置及重建方式有关.所有21枚支架内腔均为可见.6枚支架通畅性得到DSA证实.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是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

    作者:郭荣;耿海;董光;聂家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国辐射卫生杂志

中国辐射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山东省医科院放射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