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平胃二陈汤加减治疗胃痛46例临床观察

谢素芝

关键词:胃脘痛, 平胃二陈汤, 中医药疗法
摘要: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常见病症.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多属本病范畴.1994~2003年,笔者采用平胃二陈汤加减治疗胃痛46例,现报告如下.
河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杨牧祥教授运用对药经验举隅

    导师杨牧祥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全国第二、三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从事医教研工作40余年,擅长治疗内科疑难病症.我们有幸跟师以来,深感其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善于运用对药,每获佳效.现将导师临床运用对药部分经验简介如下.

    作者:田元祥;李进龙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63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9例泌尿系结石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6例予以西药扩管、消炎、利尿等治疗,治疗组6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排石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9%,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疗效确切.

    作者:吴先旺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糖康饮干预治疗糖耐量低减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糖康饮对糖耐量低减(IGT)干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IGT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饮食控制加运动锻炼;治疗组40例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并同时服糖康饮.2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体重指数变化.结果治疗组血糖、血脂、体重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空腹胰岛素水平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61.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糖康饮对IGT有较好的干预治疗作用.

    作者:杨滨;王五杏;霍伟;闵庆红;刘大新;贺哲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中药熏蒸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1例

    2002-03~2003-12,我院骨科门诊采用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林忠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通淋排石汤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泌尿系结石97例

    泌尿系结石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临床上患者因为惧怕手术而要求保守治疗.体外震波碎石价格较贵,且术后有残余结石的可能及合并感染、出血等并发症.1998-01~2004-06,我科采用通淋排石汤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泌尿系结石9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志云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俞募配穴法治疗泌尿系疾病举隅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其中俞穴与募穴均分布于躯干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可以治疗脏腑病证.我们采用俞募相配的取穴方法治疗常见的泌尿系疾病,疗效满意,现举隅如下.

    作者:史永奋;王丹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生脉承气汤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30例临床观察

    顽固性心力衰竭系指症状持续且对多种治疗反应较差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为心脏病常见危难重症之一.1999-12~2004-04,笔者运用生脉承气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3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振广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糖肾汤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脏病变的影响

    目的观察糖肾汤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脏病变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30只,链脲佐菌素(STZ)腹腔内注射诱导产生糖尿病(DM)模型,将成模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M)、苯那普利治疗组(B)、糖肾汤治疗组(T),分别给予饮用水、苯那普利和糖肾汤治疗,8周后观察各组大鼠的血糖、甘油三酯、尿素氮、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取肾组织行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结果糖肾汤可明显减轻DM大鼠肾小球肥大、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生及肾小球基底膜厚度,减少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减轻DM大鼠肾脏形态学损害.结论糖肾汤能改善DM大鼠的糖、脂代谢,对实验性DM大鼠早期肾脏病变有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有关.

    作者:邢峰丽;李青;杨志云;郭丽亚;武桂霞;张秀珍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用血塞通注射液5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对照组60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2组均20日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1.7%,2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李静;王亚文;高鹏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42例

    2001-08~2004-08,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4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运湘;唐静;高慧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针刺为主治疗面神经炎78例

    面神经炎属中医学口眼(口呙)斜、面瘫范畴.近年在临床所治病例中,面神经损伤平面高的患者增多,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000-01~2003-12,我们运用针刺为主治疗面神经炎7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兰芬;杨瑞怡;窦晓玉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上颌窦炎55例

    1998-01~2003-05,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上颌窦炎55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5例,男32例,女23例;病程6个月~10年;年龄小13岁,大56岁.

    作者:王聘益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冬病夏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30例

    1999~2002年,每年农历小暑至大暑节令,笔者用祖传经验方补肾定喘汤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以下简称老慢支)3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史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益气软坚汤治疗老年性前列腺肥大27例

    前列腺肥大又称前列腺增生,多发于老年人,中青年人已有发生.2000-01~2002-01,我们用自拟益气软坚汤治疗老年性前列腺肥大2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燕;李秋荣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刺络拔罐结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城镇发病率已超过1‰[1],多见于20~50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大多好发于腰4~5和腰5~骶1[2].2002-12~2003-12,笔者以刺络拔罐结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3例,并与针刺加电针治疗37例进行对照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罗玉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李佃贵教授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经验

    李佃贵教授系河北省著名中医消化内科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近40年,长期以来致力于慢性胃炎、慢性肝病的研究,屡起沉疴,尤其对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我们曾有幸跟随李师学习,收获良多,现将其解毒化浊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王珏;黄学亮;赵红利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天王补心丹治疗失眠症86例

    失眠是临床各科患者中一个非常普遍的主诉,主要是患者对自己睡眠的持续性、质量不满意.通常表现为入睡困难,醒后难以再入睡及早醒.除失眠主诉外,白天症状十分普通,如疲劳、心境紊乱、社会交往不适应、工作生活能力受到损害[1].有些患者早期会选择镇静催眠药治疗,但长时间服用会出现成瘾性及失效,有些患者对安眠药则持排斥的态度.2001-01~2004-09,笔者运用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失眠症8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谭莲蓉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复元汤对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影响的临床观察

    腹部手术后,由于麻醉、手术创伤、刀口疼痛等诸多因素影响,致使胃肠道功能受到抑制,因此术后不少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排便困难等.胃肠功能一般在术后48~72 h才开始恢复,但有部分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得不到早期恢复,出现腹胀、呕吐、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各类并发症亦相应增加,如术后肠粘连、肠梗阻等.以往围手术期基本处理方法和依靠胃肠道功能的自然恢复,难于达到减少术后并发症和预防肠源性感染的目的,而中医药疗法在改善术后胃肠功能,提前恢复肠蠕动,预防肠粘连的发生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003-02~2004-02,我们将复元汤应用于妇产科手术后患者的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美娟;施铁英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中药口服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7例

    溃疡性结肠炎是国内外医学界公认的疑难病之一,病因不明,病程长而顽固,且易复发,手术率、癌变率、死亡率高等.临床多采用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等水杨酸制剂或激素治疗,具有起效慢、疗程长、副作用大、治疗费用较高等缺点.1998~2003年,笔者采用中药口服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文志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中医药的特色--整体观

    纵观中医学的发展规律,研究中医学的理论内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客观基础.其中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对医学理论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医哲学都或多或少地充满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并指导临床实践而行之有效,这就是古老的中医学虽然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并且越来越放出灿烂夺目的光辉的主要原因所在.其中中医药研究中渗透的整体观就是其理论体系的体现.

    作者:邱咏薇;杨怀瑾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河北中医杂志

河北中医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河北省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