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趋化性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与凋亡--喜忧参半

谭锦泉

关键词:趋化性细胞因子, 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 细胞凋亡, 信号转导
摘要:新研究结果表明,趋化性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与凋亡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它们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凋亡进行调节,即通过死亡受体途径、线粒体途径诱导某些细胞发生凋亡,或通过MAPK途径、PI3K途径、上调PEG10、APRIL等抗凋亡蛋白的表达增强其他一些细胞的抗凋亡活性.这一发现打破了传统的趋化性细胞因子主要介导趋化作用的观念,揭示了趋化性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生物学作用的多面性.一方面,趋化性细胞因子可通过这种调节机制促进某些疾病,如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又可通过调控其中的关键分子对某些恶性肿瘤进行治疗,在临床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将集中探讨趋化性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与凋亡间关系的新研究进展.
现代免疫学杂志相关文献
  • gp130信号可上调神经前体细胞表面分子CXCR4的表达

    gp130信号参与了神经前体细胞(NPC)的自我更新,敲除gp130分子的胚胎不能正常地发育,可导致胎儿在出生前天折.CXCR4是趋化因子基质细胞源因子(stromal cell devived factor-1α,SDF-1α)已知的唯一受体,表达CXCR4的NPC可在体外被SDF-1α趋化而定向迁移,在神经功能缺损的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gp130和CXCR4分子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本实验在发现NPC表达gp130和CXCR4的基础上,采用gp130激发型单克隆抗体激发NPC,结果表明能上调NPC表达CXCR4分子以及增强NPC的迁徙能力,从而揭示了gp130信号在胚胎NPC定向迁移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薛群;苗宗宁;曲静;华军;王明元;施勤;陈永井;方振羊;张学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mIL-21基因治疗小鼠肿瘤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建立小鼠Sp2/0皮下肿瘤模型,以我们构建并鉴定过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mIL-21在瘤体内直接注射,考察mIL-21基因治疗对小鼠Sp2/0肿瘤的疗效.结果显示pcDNA3.1/mIL-21质粒治疗对小鼠皮下Sp2/0肿瘤有一定的生长抑制作用,CTL和NK细胞毒活性明显增强,IFN-γ分泌升高显著,但抗体无明显升高.表明mIL-21基因治疗的抗肿瘤效应,可能和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有关.

    作者:陈国兵;窦骏;赵枫姝;陈峻崧;褚莉莉;唐权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B细胞表位基因疫苗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及特性研究

    为研究特异性B细胞表位短肽为基础的DNA疫苗的免疫应答特性,将鸭乙肝病毒Pre-S中的P127-138 B细胞表位基因克隆到含多肽表达盒(peptide expression cassette,PEC)的载体中,体外转染C2C12肌肉细胞,用DOT-EIA检测表位短肽的表达,进一步分别免疫不同品系的BALB/c和C57BL/6小鼠,比较MHC限制性对免疫应答的影响.结果表明,重组pECk-b1b2载体可在体外瞬时高效表达,并保持原有的免疫活性;体内基因免疫能诱导针对表位短肽的特异性抗体;不同品系小鼠抗体产生动力学相似,但抗体滴度差异显著.这些结果提示,以B细胞表位为基础的基因免疫可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为DNA疫苗的分子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应用前景.

    作者:徐焕宾;徐薇;王缨;储以微;张瑞华;熊思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Ki67反义多肽核酸抑制肾癌生长的体外及动物实验研究

    为研究肿瘤增殖基因Ki67反义多肽核酸(AS-PNAs)对人肾癌细胞的体内外抑制作用,将AS-PNAs(10.0μmol/L)转染人肾癌786-0细胞,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Ki67表达;3H-TdR掺入试验检测细胞增殖;免疫组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裸鼠移植瘤内注射AS-PNAs(10.0μmol/L)连续4 d后,第3、6、12天处死小鼠,取瘤组织检测肿瘤体积、Ki67表达、细胞凋亡.结果发现,AS-PNAs处理组786-0细胞Ki67表达明显降低,3H-TdR掺入率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与随机PNAs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动物实验AS-PNAs处理组小鼠肿瘤体积明显缩小,Ki-67抗原表达明显降低,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Ki67基因AS-PNAs在体外及动物体内均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作用,是一种有前途的反义治疗药物.

    作者:郑骏年;孙晓青;陈家存;孙亚峰;温儒民;薛松;吴松;刘俊杰;胡书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髓样细胞表达的激发受体的研究进展

    髓样细胞表达的激发受体(TREM),是主要表达在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破骨细胞上的含有激活受体和抑制受体的受体家族.人类TREM的激活受体至少包括:TREM-l、TREM-2.在小鼠体内除发现Trem-1、Trem-2外,还有Trem-3.TREM-1和Trem-3与加强炎症反应有关,参与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TREM-2影响树突状细胞和破骨细胞等细胞的成熟;而至今被证实的抑制受体只有TLT-1,它通过胞内段的ITIM介导抑制作用,调节激活受体的功能.

    作者:邱敏蕾;田野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Rig-I基因表达下降对成熟B细胞株的影响

    Rig-I是全反式维甲酸诱导NB4细胞分化过程的上调基因,可能与细胞分化有关.通过RNAi的方法,使一株B细胞株(1B4.B6.细胞株)的Rig-I下降,研究其下调后对该B细胞株的影响.结果表明Rig-I下调表达使1B4.B6.细胞株中的CD138单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减少,B220单阳性和CD138+B220+双阳性细胞不同程度的升高,这可能与B细胞株分化成浆细胞有关,同时Rig-I下调使LPS刺激该细胞株产生IgG3的胚系转录本(germline transcript)的表达下调.提示Rig-I可能参与抗体类别转换.

    作者:柳子星;孙岳平;马志敏;王铸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小剂量罗红霉素对小气道疾病患者血清中三种细胞因子的影响

    小气道疾病(SAD)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早期病理过程,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目前无确切的干预方法,本课题研究SAD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小剂量罗红霉素对SAD各种细胞因子的影响.首先研究健康查体确诊的SAD患者及非SAD患者的细胞因子的变化;其次对161例支原体抗体阴性的SAD患者,随机分为罗红霉素治疗组81例、对照组80例进行研究.治疗组口服小剂量罗红霉素0.15/d,3个月,对照组未予任何治疗,治疗开始前、治疗后1、3、6、12个月测定细胞因子TNF-α、TGF-β1、IL-8的变化,同时检查肺功能.结果SAD组患者TNF-α、TGF-β1、IL-8明显高于非SAD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SAD随着时间的延长TNF-α、TGF-β1、IL-8逐渐下降,肺功能逐渐好转,相关性分析,肺功能与细胞因子的变化成明显负相关(P<0.05),1年后统计治疗组SAD治愈率50%,对照组10%,两者差异显著,治疗组SAD发生率低.因此,小剂量罗红霉素可有效抑制SAD细胞因子TNF-α、TGF-β1、IL-8的生成,抑制气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减少SAD、COPD的发生.

    作者:孔令敏;王建俊;沈超;程大伟;王长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研究进展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一类免疫细胞,其在病毒感染的刺激下可分泌大量的Ⅰ型干扰素,使其在抗病毒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发现pDC尚具有多种免疫功能,且与其不同的组织来源、诱导激活刺激有关.pDC对T细胞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诱导和调控作用,参与CD4+T细胞失能的形成、CD8+Tr的产生和免疫耐受的诱导.此外,尚可诱导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激活NK细胞,诱导单核细胞向DC分化等.其通过分泌趋化因子可对某些免疫细胞产生趋化效应.本文仅就pDC与T、B、NK、单核细胞等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对pDC的免疫调节功能有更全面的认识.

    作者:张永亮;曹雪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上海地区汉族白塞病与HLA-B*51关联研究

    为探讨白塞病的发病机制与HLA I类基因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顺序特异的寡核苷酸探针(PCR-SSO)反向杂交方法,对上海地区汉族69例白塞病患者及296例正常对照进行HLA-A、B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白塞病患者组中HLA-B*51基因检出频率(34.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2.8%),x2和RR值分别为19.11和3.62(P<0.0001,Pc<0.005).完全型白塞病患者组HLA-B51基因频率(52.4%)更是远远高于对照组,x2和RR值分别为39.4和7.5,(P<0.00001,Pc<0.001).此外,HLA-B*46基因检出频率(26.1%)较对照组(11.1%)高,Pc<0.05.推测上海地区汉族白塞病的发病与HLA-B*51基因相关;患者组中HLA-B*46频率升高,可能与HLA-B*51一起参与白塞病的发病或因与患者组中某些HLA单倍型组合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有关.

    作者:许玲娣;陆瑜;范丽安;杨珏琴;姚芳娟;顾越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sHLA-A*2402融合蛋白的制备与特性研究

    本文用含有HLA-A*2402重链胞外段基因的质粒为模板进行PCR,利用下游引物拼接上依赖BirA的可生物化序列后,构建融合基因sHLA-A*2402-BSP,与质粒pET-21d重组后,在宿主菌E.coli BL21(DE3)中诱导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与β2m及HLA-A*2402限制性抗原肽EB病毒BRLF1蛋白中的九肽NH2-TYPVLEEMF-COOH进行复性折叠,形成HLA-A*2402-抗原肽复合物单体,并用Western blot和夹心ELISA法鉴定.证实成功地制备出sHLA-A*2402-生物素化序列融合蛋白并使之正确折叠复性.为研究在原核系统中表达、纯化与复性及体外构建MHC I类分子四聚体,探讨免疫识别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卢小玲;吴雄文;翁秀芳;梁智辉;李青;龚非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紫杉醇对小鼠T细胞的影响

    为研究抗癌药紫杉醇(PTX)对T细胞行为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多克隆刺激剂Con A刺激下T细胞行为: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技术分析T细胞增殖相关指数;碘化丙锭染色分析细胞周期分布;Annexin V-PI染色检测T细胞凋亡;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染色检测T细胞活化表达CD25的百分率.结果显示,PTX对ConA刺激下小鼠T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该浓度范围PTX阻滞T细胞于G2/M期,诱导凋亡及抑制CD25表达.25 nmol/L的PTX与10 nmol/L的环孢素A(CsA)具有明显的协同抑制效应.以上结果表明PTX可明显抑制多克隆刺激剂ConA诱导的T细胞体外增殖,是G2/M期阻滞、凋亡诱导和CD25表达抑制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彭桉平;曾耀英;王青;肇静娴;俞瑜;狄静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人Blys转染细胞对B细胞功能的影响

    利用RT-PCR方法从经IFN-γ激发的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总RNA中扩增出全长Blys cDNA,继而将Blys cDNA插入真核表达载体逆转录病毒载体pSIV1中.以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与两个辅病毒载体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将含完整病毒颗粒的上清转染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Blys分子的L929细胞;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证实Blys分子在L929的稳定和高水平表达.继而以该转染细胞与PWM驱动的人扁桃体B细胞共培养,体外实验表明Blys介导的共刺激信号能促进该培养体系B淋巴细胞增殖,与抗μ抗体信号协同能刺激B细胞分泌IgG.

    作者:徐海燕;於葛华;刘琳;郑路;李文香;施勤;邱玉华;张学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检测变应性疾病患者特异性IgE探讨三种蟑螂的交叉抗原性

    用ELISA法检测变应性疾病患者血清中对三种常见蟑螂:美洲大蠊、黑胸大蠊和德国小蠊变应原的特异性IgE抗体(sIgE),以探讨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交叉抗原性及其程度.结果美洲大蠊、黑胸大蠊和德国小蠊sIgE阳性率分别为24.1%、16.7%和14.8%.美洲大蠊与黑胸大蠊间血清学反应符合率为74.5%,美洲大蠊与德国小蠊间血清学反应符合率74.2%,黑胸大蠊与德国小蠊间血清学反应符合率为85.5%.美洲大蠊头部和体部sIgE阳性率分别为17.3%和13.4%;黑胸大蠊头部和体部sIgE阳性率分别为12.1%和9.6%.美洲大蠊头部抗原与其体部抗原间血清学反应符合率为82.5%;黑胸大蠊头部抗原与其体部抗原间血清学反应符合率为88.2%;ELISA交叉抑制实验结果显示,三种蟑螂相互之间均存在较明显的交叉抑制现象.表明三种蟑螂间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不同部位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抗原性成分,即具有共同的IgE结合组分.

    作者:郭胤仕;许以平;王利民;朱丽君;曹玲仙;姚苏杭;王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重组人Flt3配体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和生物学活性的鉴定

    根据天然的人Flt3配体(Flt3 ligand,FL)基因和遵循适合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体系表达条件及不改变FL天然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原则,对其进行改造,所获得的FL功能片段(FL134)克隆入PET30a表达载体,在C端融合了6个His,继而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结果表明重组蛋白rhFL134以包涵体形式在大肠杆菌(BL21)中可得到较高水平的表达.通过蛋白的变性、复性和HiTrapTM亲和层析获得了纯度达92%以上的rhFL134重组蛋白.体外的活性实验显示,重组蛋白rhFL134具有显著的促小鼠骨髓细胞的集落形成和扩增人脐带血中的CD34+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作者:郁建锋;李大为;马弘冰;吴明媛;周璇;李敏;张学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伤寒患者血浆降钙素原和IL-18的检测

    内毒素血症在伤寒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伤寒患者常因内毒素而引起中毒性肝损伤.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近年检测细菌感染所致系统性炎症的可靠指标.白细胞介素18(IL-18)是内毒素导致肝损伤的重要诱导因子[1].我们测定了57例伤寒患者血浆PCT及IL-18水平,对二者在伤寒病程演变中的规律及临床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尹明实;朴红心;韩学吉;太永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复方中药对小鼠结核病模型的免疫指标的观察

    动物随机分组,建立ICR小鼠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株感染模型,研究复方中成药制剂杨氏欣痨宁胶囊(YLN)的免疫调节抗结核作用.为YLN的临床前研究提供基础研究依据.结果发现,YLN高剂量组能明显增加ICR小鼠胸腺重量指数.YLN高、中、低剂量组与猫爪草组增加ICR小鼠结核动物模型血清IFN-γ水平(P<0.05);YLN中剂量组则明显抑制血清IL-10水平(P<0.05).表明YLN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抗结核的作用.

    作者:王玲;章宗籍;张才军;姚军;谢蒲伶;钱忠义;杨尚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人胃癌组织中期因子的克隆表达及其对NIH3T3细胞生长促进作用

    根据GenBank报道的序列,设计一对引物,通过RT-PCR从胃肿瘤患者肿瘤组织中获得了Midkine(MK)成熟肽DNA编码序列,与pMD18 T-vector连接测序后,将该片段克隆入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30 (a+)中,转化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筛选得到可诱导表达MK重组蛋白的工程菌株pEMK,经IPTG低温诱导表达产生的总可溶蛋白用Heparin结合的亲和柱纯化,并用MTT法验证表明大肠杆菌表达产生的可溶性MK蛋白具有促进NIH3T3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黄亚红;王庆苓;王会;侯亚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地塞米松对体外嗜酸细胞白介素5受体αmRNA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观察地塞米松(DM)对哮喘豚鼠体外不同密度嗜酸细胞(Eos)凋亡及白介素5受体α(IL-5Rα)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DM促进哮喘Eos凋亡的机制.以卵蛋白激发哮喘豚鼠动物模型48 h后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分离低密度及正常密度Eos(HEos,NEos).HEos及NEos分别与DM(10-10~10-5mol/L)共培养24 h,以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不同Eos的IL-5Rα mRNA表达,3'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DM干预24 h后,可见Eos细胞凋亡增加的同时,不同密度Eos IL-5Rα mRNA表达也增加,并与DM浓度呈剂量依赖性.IL-5Rα表达与Eos凋亡呈正相关(P<0.05).表明DM可促进不同密度Eos表达IL-5Rα,抑制其细胞因子活动,促进Eos凋亡.DM可以通过增加Eos IL-5Rα表达调节Eos凋亡.

    作者:李志奎;刘刚;王长征;钱桂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灭活SARS病毒的纯化鉴定及初步应用

    为制备纯化的灭活SARS病毒,取广东省CDC提供的灭活SARS-CoV病毒培养液进行超滤,收集相对分子质量介于100 000至500 000之间的组分,并浓缩.对纯化过程中各组分进行抗原活性鉴定和蛋白质含量测定,并加佐剂后免疫动物,测定抗体免疫应答.结果表明,超滤后活性抗原蛋白质回收率7.6%,纯化倍数为9,抗原活性达到1:480.免疫家兔获得的血清ELISA效价达到1:10 000以上,中和抗体效价达到1:2 000以上.表明该纯化工艺能获得较高纯度的灭活SARS-CoV病毒颗粒.

    作者:钱垂文;王一飞;熊盛;张美英;陆家海;张传海;李久香;万卓越;郑焕英;张庶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RNA干扰技术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RNA干扰是由双链RNA引发的转录后基因沉默.双链RNA经Dicer酶降解成21-23nt的小干扰RNA,并以其为模板,特定位点、特定间隔降解与之序列相应的mRNA.随着RNA干扰机制的深入研究与广泛应用,RNA干扰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研究工具,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短期内这种方法将成为各国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并用于人类疾病的研究.这项技术不仅是功能基因组分析的工具,在免疫学上,已用于癌症、病毒病、免疫信号转导、免疫疾病和炎症等,以后RNAi将会为免疫学的研究提供强大的工具.

    作者:李新平;张学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现代免疫学杂志

现代免疫学杂志

主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上海市免疫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