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峻;杨继庆;张建保;巨宏博;屈学民;张晓军;王斯刚
目的内皮化及平滑肌细胞种植效果是心血管组织工程中的主要研究课题,以往的方法都是用扫描电镜来鉴定内皮化及平滑肌细胞种植效果,但这种方法使用不方便且价格昂贵,不便于立即知道实验结果,因而我们探讨银染技术在心血管组织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作者:糜建红;朱楚洪;应大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We studied the role of p53 gene in the biorheologiy and biology in murine erythroleukemia cell line ( MEL), with the goal of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this tumor suppressor gene on the deformability and metastasis of tumor cells,.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on MEL - M and MEL - W, which expressed a mutant p53 gene and over - expressed the wild - type p53 gene, respectively, as well as the MEL cells transfected with an empty plasmid.
作者:Zongyao WEN;Weijuan YAO;Li GU;Chien SHU 刊期: 2003年第z1期
采用微吸管实验技术,测定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细胞与Ⅳ型胶原裱衬表面的粘附力;进一步加入针对整合素alpha1~alpha6(CD49a~CD49f)和beta1亚单位(CD29)的单克隆抗体(Anti-CD49a~Anti-CD49f、Anti-CD29)处理HCC细胞,观察Anti-CD29对细胞与Ⅳ型胶原裱衬表面的粘附力的影响.采用双微吸管实验法进行HCC细胞趋化实验,在两侧微管内加入相同浓度的Ⅳ型胶原,并引导微管尖端与同一细胞紧密接触,动态观察细胞两侧伪足形成过程;在一侧微吸管内分别加入Anti-CD49a~Anti-CD49f、Anti-CD29,考察整合素亚单位阻断对HCC细胞伪足形成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对HCC细胞表面整合素亚单位的表达进行分析.从而可以直观清楚地得到整合素分子阻断对HCC与Ⅳ型胶原裱衬表面粘附和整合素分子对介导HCC细胞向Ⅳ型胶原发生趋化行为的影响.
作者:吴泽志;傅遍红;董澄;秦建;蔡绍皙;吴云鹏 刊期: 2003年第z1期
近年来,心脏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心脏病经常影响左心室容积、心肌质量和功能,同时,左心室容积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又影响左心室形状的改变.因此,定量描述左心室室壁局部运动和整体运动,以及左心室形状的改变,对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作者:徐宏亮;李晓阳 刊期: 2003年第z1期
Leukocytes roll along the endothelium of postcapillary venules in response to inflammatory and thrombotic processes. The rolling under hydrodynamic shear forces is a first step in directing leukocytes out of the blood stream into sites of inflammation and is mediated by the selectins, a family of extended, modular, and calcium -dependent lectin receptors[1,2].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 - , E - or L - selectins and their counter ligand P - 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 - 1 ( PSGL - 1 ) play important a crucial role in the processes.
作者:Zhiyi YE;Baoxia LI;Mian LONG 刊期: 2003年第z1期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研究在临床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和基础研究发现,颅内压由于心博、呼吸、以及神经调节等的影响而出现上下波动.传统的颅内压研究多停留在静态压及相关因素的分析,注重于对颅内压平均值的监护,对其脉动成分的变化及规律研究很少.本工作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颅高压状态下颅内压波形的变化及其规律,并从理论上建立颅内压脉动值和平均值之间的数学模型.
作者:刘玉峰;高昊;袁晖;吴国强;蒋雨平;许世雄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玫瑰花瓣实验作为考察细胞间特异性相互作用的简单实验,已被免疫学家广泛用于评价受体与配体间的功能性作用,以及区分白细胞亚型[1~6].早期实验是将人T淋巴细胞和羊红细胞混合而发生粘附现象,大的淋巴细胞表面会吸附上小的红细胞,形成玫瑰花瓣结构.由于该实验不能把玫瑰花瓣尺寸分布与分子性质定量地联系起来,故迄今只是一种定性方法.我们根据已建立的小系统概率动力学模型设计新的玫瑰花瓣实验,能够把玫瑰花瓣尺寸分布与受体/配体密度及它们的反应亲和性联系起来,从而为临床免疫检测提供定量依据和方法学基础.
作者:陈娟;黄俊;龙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The decline of cardiac contractility is a serious outcome of heart failure, and therefore, th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cardiac contractility and its reserve is of great clinical significance. However, there are at least two problems in this aspect:( 1 ) the concept of cardiac contractility has serious defects, including the absence of any potential indicator that can be measured in situ and is free of significant criticism and, particular, the absence of any acceptable noninvasive indicator, and the impossibility of separating the effects of contractility changes from those of load or heart rate; (2)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elemetering of cardiac contractility for the patients, athletes, and ordinary persons has not been met.
作者:Shouzhong XIAO 刊期: 2003年第z1期
本文以应力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为切入点,在构建以声波加载为主的物理刺激下,重点研究了声波等优化物理参数对植物个体、组织、细胞三个层次的影响,并将在基因水平上研究这些优化的物理参数对植物基因特异性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伯初;段传人;赵虎成;刘贻尧;王秀娟;贾毅;王道红 刊期: 2003年第z1期
Unstabilitaion would be occurred after multilevel anterior decompression on the cervical spine, sometimes the failure of fusion would happen followed with pseudoarthrosis of the cervical spine.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the clinic results of the 38 cases treated with more than three levels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to test the biomechanical stabilizat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with 6 fresh human cervical specimens.
作者:Zhuojing LUO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组织液是构成的细胞所生存的微环境,与生理上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细胞的新陈代谢息息相关.一直以来,对组织液的研究主要是对组织液成分的研究,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近些年来,人们又发现组织液中同样也存在着流动,而且组织液流动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意义,并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一些缺乏血管的组织中如韧带或腱中,组织液的流动就会显得更为重要.组织液不再仅仅被认为是各向同性的停滞的水凝胶,研究组织液已经从静态的研究转化为研究组织液的动态.例如Tarbell等人研究血管壁中组织液的流动并探讨了由组织液流动所产生的剪切应力对其中的平滑肌细胞的影响.
作者:丁光宏;杨静;姚伟 刊期: 2003年第z1期
人工心瓣的疲劳寿命,与患者的生命紧密相关.体外加速试验可以大大缩短研究周期,因而受到重视.以往的试验表明,体外模拟实验与体内寿命有相关性,它们表现在这几方面:(1)在体外疲劳试验中发生故障的人工心瓣组件在体内也会发生故障;(2)在体外模拟疲劳试验中构件磨损和疲劳的部位也是临床常见的部位;(3)在体外疲劳试验中寿命较高的人工心瓣,在体内寿命也长.
作者:席葆树;Ned H.C.Hwang;吴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正常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藕联依赖于细胞膜上的钠、钙离子通道,早期胚胎心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藕联机制要复杂一些,因为这些细胞的离子通道发育并不完善,细胞内钙库与正常成熟细胞差异较大,这些差异完全可能引起细胞兴奋-收缩藕联机制的变化.
作者:张建保;BK Fleischmann;P Sasse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是贴壁依赖型细胞生长的前提.普遍认为细胞粘附过程受细胞表面的受体与细胞外基质(ECM)蛋白的特异性结合所调节.胶原作为含量丰富的骨胞外基质蛋白,常被用于生物材料表面的预吸附,以促进细胞粘附.而培养基质中往往含有血清以及其它蛋白和表面活性物质,因而细胞外基质在材料表面的吸附受蛋白质竞争性吸附调节,包括基底预处理、培养基以及细胞分泌等许多不同来源的蛋白质竞争吸附.材料表面亲疏水性影响蛋白在表面的吸附,从而影响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研究蛋白在材料表面的吸附及亲疏水性对吸附的影响,有助于研究细胞-材料表面相互作用,并为细胞组织工程中构建有利于细胞粘附和生长的生物材料提供有用信息.
作者:应佩青;靳刚;陶祖莱 刊期: 2003年第z1期
张开角是指血管壁的圆环试样沿径向剪开时,圆环的周向张开角度.张开角被认为是血管壁残余应变的度量.血管壁应力分布取决于残余应力的大小.李晓阳提出,若沿径向将血管壁分为内外两层,则两层的零应力状态不同,表现为内外两层的张开角不同,内存张开角小于外层.本文实验测量犬主动脉的张开角,讨论血管外膜对张开角的影响和内外层血管张开角的差别.(图1和图2)
作者:吴国强;林文洲 刊期: 2003年第z1期
本研究对不同段脐带静脉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形态学进行了探讨,为脐带静脉作为小口径移植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胎龄在37~40周自然分娩正常胎儿脐带静脉20例,依胎盘端为近端,胎儿端为远端将脐带静脉分为近、中、远三段.在生物软组织力学试验机上测定不同段脐带静脉的压力-直径关系,计算出血管各相同性增量弹性模量(Einc)、压力-应变弹性模量(Ep)和容积弹性模量(Ev).横断取材,冰冻切片,HE法染色,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其几何形态学指标.结果表明:从近段到远段,脐带静脉内膜、中膜、外膜及壁厚值逐渐减小,但差异不明显(P>0.05),近段外径大于远段(P<0.01).
作者:李文春;张丽萍;余明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淋巴循环是微循环的重要组织部分,它对于维持体液平衡、保持内环境的稳定、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以及了解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对癌细胞的经淋巴转移和淋巴给药的关注以及水肿的研究,对淋巴的形态和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淋巴的形成和输运机理还未得到明确的说明,特别是缺乏与淋巴生理学意义密切相关的淋巴循环的动力学研究.
作者:姚伟 刊期: 2003年第z1期
实验设备与用材1.视频维度分析仪系统(VDA)该系统是由电视摄象机、电视录象机、视频维度分析仪、监视器、带条记录仪组成,电视摄象机用于记录兔下肢股静脉长度的变化,然后将信号分别传到电视录象机和视频维度分析仪,电视录象机将所拍摄的信号存储起来,视频维度分析仪可将视频信号加以分析,以获得其长度的变化,变化的情况可由监视器来观察,带条记录仪可将应变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绘制出来.
作者:冯岱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静脉移植术中被移植到动脉环境下的静脉桥血管的重建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手术后在动脉高压环境下,静脉血管段扩张;而在吻合口处则容易由于缝线或者外科损伤引起的急性凝血形成局部的僵硬和狭窄.这都引发血液流动情况异常,使血管所处的力学环境发生特异性变化.力学因素中影响血管重建的主要是粘性血液流动所引起的壁面切应力和血管壁所承受的周向张应力.桥血管中切应力分布的信息对血管病理学研究十分必要.由于至今很难直接检测活体血管壁上的切应力分布,因而本文致力于建立力学模型,用可以无创伤检测的力学参量(近心端动脉血管轴心处的轴向流速波形和管壁径向位移波形、血管壁的几何方程)来获取血管内壁上切应力分布的数值结果.
作者:孙辉;龚克勤;柳兆荣 刊期: 2003年第z1期
植物的次生代谢是植物在长期进化中与环境(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提高自身保护和生存竞争能力、协调与环境关系上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其产生和变化比初生代谢产物与环境有着更强的相关性和对应性.因此,有必要从次生代谢角度去探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在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植物次生代谢的发生(环境诱导)和调控、次生代谢产物的产出效率以及次生代谢与初生代谢的平衡关系是近年来植物生理学家们极感兴趣的研究内容,从动态发展的角度看,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就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与进化的过程.
作者:段传人;王伯初 刊期: 2003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