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正常小儿左心室短轴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特征分析

王梦宣;陈国珍;张玉奇;吴兰平;赵春

关键词:超声诊断, 斑点追踪, 正常儿童, 特征
摘要:目的 分析正常小儿左心室短轴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特征,探讨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左室短轴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58例正常儿童,采集胸骨旁左室短轴心尖部、中间部及基底部切面的二维超声图像,脱机分析得到左室短轴三节段心内膜下心肌纤维、心外膜下心肌纤维及心室壁心肌旋转曲线及左室整体旋转曲线及旋转角度,计算左室整体扭转角度,比较不同心肌节段旋转运动的差异,分析其旋转运动特征,并探讨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左室短轴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的临床价值.结果 1)从心尖向心底方向观察,左室基底部先出现一个小的逆时针旋转(正值),后主要为顺时针旋转(负值),心尖部则先出现一个小的顺时针旋转(负值),后主要为逆时针旋转(正值);2)左室基底部、中间部及心尖部整体旋转角度依次递减,对左室整体扭转运动的贡献依次递减;3)正常儿童左室三节段心内膜下心肌纤维、心外膜下心肌纤维及心室壁旋转运动曲线与整体旋转运动曲线波形基本一致;同节段心内膜下心肌纤维旋转运动曲线、整体旋转运动曲线、心外膜下心肌纤维旋转运动曲线及心室壁中层心肌纤维旋转运动曲线逆时针旋转角度(正值)及顺时针角度(负值)依次递减,波动幅度递减;4)左室基底部、中间部至心尖部四条旋转运动曲线逆时针旋转角度(正值)分别依次减低,顺时针角度(负值)分别依次增加;5)左室三节段心外膜下、心内膜下及中层心肌纤维旋转角度与整体旋转角度均显著相关;6)正常儿童左室扭转运动参数与性别、身高、体重、心率、射血分数均不相关.结论 斑点追踪技术可准确分析正常小儿左心室短轴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特征.正常儿童左室整体及局部扭转运动参数规律性强,相关性好,且与性别、身高、体重、心率、射血分数均不相关,可作为临床评估左心室功能的良好可靠指标.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造影在子宫滋养细胞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子宫滋养细胞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滋养细胞病变患者82例,进行超声造影观察.结果 82例患者经病理检查,其中恶性病变32例,良性病变50例;超声造影诊断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00%、80.00%、70.59%和83.33%,与病理检查一致性Kappa值为0.544;良恶性病变增强模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变弥漫型增强模式比例为71.88%,明显高于良性病变;侵蚀性葡萄胎与绒毛膜癌增强模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病变时间-强度曲线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在子宫滋养细胞病变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良恶性病变在造影增强模式上有一定差异.

    作者:张连花;武秀兰;贾志莺;马富成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Budd-Chiari综合征CT检查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肝脏多层CT动态增强表现,分析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B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BCS患者的CT图像资料.观察肝脏形态、密度、强化方式,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显影情况及肝内、 外侧支循环显示情况.结果 31例中,肝静脉阻塞28例(90.3%)、 下腔静脉阻塞14例(45.1%),肝静脉合并下腔静脉阻塞11例(35.5%).31例患者均出现肝内或肝外侧枝循环,其中肝外侧枝循环出现共29例(93.5%),肝内侧枝循环出现9例(29.0%).结论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较好的显示布-加综合征阻塞的部位及肝内外侧支循环静脉,对BCS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卢跃忠;吴英哲;唐向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长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影像分析(附3例)

    目的 探讨骨促结缔组织纤维瘤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3例骨促结缔组织纤维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信息,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影像学分析,3例均为男性,年龄20~30岁,平均年龄25岁.2例为股骨上段,1例胫骨上端,其中1例病理骨折术后1年复发,无远处转移.结果 3例均为单发病灶.X线平片表现溶骨性骨质破坏,呈轻度膨胀,沿长轴生长,呈中心或偏心性,病灶与正常骨组织分界清楚,或有硬化边,无明显骨膜反应,未见分隔,未见明显钙化.CT表现为正常骨小梁破坏吸收,被软组织密度肿物取代,其内可见骨嵴,边缘轻度硬化.MRI上病灶T1 WI呈稍低信号,信号尚均匀,T2 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结论 长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是极少见起源于结缔组织的原发良性骨肿瘤,较其它纤维性病变侵袭性更强,临床上手术宜扩大切除、密切随访,以防止复发,因此,术前在影像学上鉴别骨促结缔组织纤维瘤尤为重要.

    作者:殷浩;汤奕林;钟华成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经会阴超声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观察及评估分析

    目的 探讨经会阴超声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价值.方法 对在本院接受自然分娩、剖宫产术及未孕女性采用三维容积或腔内探头进行检查,经会阴对盆底肌肉及盆腔器官位置、结构进行观察和评估,对比三组受检者的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三组受检者之间比较,在尿道旋转、静息状态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Valsalva膀胱下降、肛提肌Valsalva大面积、静息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Valsalva宫颈下降、尿道漏斗、直肠膨出等指标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行两组间比较发现自然分娩组的尿道旋转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剖宫产组在静息状态下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明显低于未孕组,Valsalva动作时,未孕组膀胱下降均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的肛提肌Valsalva大面积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未孕组静息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未孕组Valsalva宫颈下降数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Valsalva动作时,自然分娩组的尿道漏斗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而自然分娩组的直肠膨出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P<0.05).结论 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器官结构及功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经会阴超声能有效诊断盆底功能功能性障碍性疾病,反应出患者的损伤情况,是一种较好的检查方法.

    作者:杨佳丽;梁淑仪;洪碧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6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永存三叉动脉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6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永存三叉动脉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此类血管变异的认识,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6例行脑动脉或头颈动脉联合CTA检查中4例永存三叉动脉(PT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1)PTA发生率为0.35%(4/1146),所有PTA患者均为单侧,其中1例位于右侧,3例位于左侧;2)PTA其起自于海绵窦段后侧壁,其中根据血管走形与外展神经关系,分为外侧型(3例)、内侧型(1例).根据Weon分型显示后循环血供:Ⅱ型2例,Ⅲ型1例,特殊类型1例;3)4例病例均出现吻合口以下基底动脉发育不良或未发育,其中1例合并双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合并对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结论 640层螺旋CT能快速、无创、清晰显示PTA位置、形态、走行及其毗邻关系,还可以发现是否合并其它脑血管疾病,是诊断PTA有效且首选检查方法.在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前,了解这种变异血管,更加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梁占东;刘燕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高分辨率磁共振在颅底烟雾状血管相关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3.0T多序列高分辨率磁共振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有烟雾状血管形成的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经DSA或MRA证实有烟雾状血管形成的患者(终收集30例),在3.0T磁共振扫描仪上行常规颅脑平扫(T1WI、T2WI、FLAIR、DWI)、3D-TOF-MRA及高分辨率序列扫描,参照相关标准将患者分为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组(n=17)和脑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烟雾病综合征(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moyamoya syndrome,ICAD-MMS)组(n=13),观察两组患者单侧或双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受累、管腔是否闭塞、脑实质病变的类型(缺血或出血)及颈内动脉末端管腔是否受累.采集数据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MMD组患者平均年龄(30.9±14.4)岁,相对于ICAD-MMS组(44.6±3.9)岁,偏小(P=0.001),两组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9);2)两组疾病单、双侧大脑中动脉受累无统计学意义(P=0.242);3)MMD组脑实质出血发生的几率高于ICAD-MMS组(P=0.024),且MMD组颈内动脉末端管腔易受累(P=0.007).结论 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检查对DSA或MRA有烟雾状血管形成的疾病病因的探讨有重要的价值,并且对疾病病理过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资料,使通过无创性方法诊断MMD及ICAD-MMS成为了可能.

    作者:杜佳晨;赵鹏;王龙;李福艳;李红霞;崔谊;张玫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儿童小脑肿瘤14例病理及MRI表现

    目的 探讨儿童小脑肿瘤MRI与病理特点,提高其在MRI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小脑肿瘤MRI特点.结果 14例中星形细胞瘤6例,髓母细胞瘤6例,室管膜瘤2例.11例伴幕上脑积水,6例伴有囊性变,6例合并坏死.MRI呈等或稍长T1、T2异常信号,边界清晰,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成分多呈明显强化,MRI定性诊断准确率71.4%.结论 MRI在儿童小脑肿瘤诊断中具有相对特征性,能够更好辅助临床进行诊断及治疗.

    作者:李俊;盛茂;郭万亮;吴继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双源CT大螺距心脑联合CTA对冠状动脉与头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初步分析

    目的 应用双源CT大螺距一站式心脑联合CTA,探讨冠状动脉与头颈动脉钙化积分的相关性,及钙化积分对动脉阳性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行心脑联合CTA扫描的63例患者冠状动脉、头颈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的钙化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阳性狭窄组(≥50%)及非阳性狭窄组间钙化积分的关系,并寻找佳诊断点.结果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头颈动脉颅外段及头颈动脉颅内段钙化积分两两呈线性相关(P<0.05).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能很好的诊断及预测冠状动脉阳性狭窄,佳诊断点为107.5,曲线下面积为0.841,灵敏度为57.9%,特异度为96.6%;颈内动脉颅内点钙化积分可较好的诊断及预测头颈动脉阳性狭窄,佳诊断点为15.0,曲线下面积为0.762,灵敏度为92.3%,特异度为62.0%.结论 双源CT大螺距心脑联合CTA可用于初步评价冠状动脉与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王臣;杜祥颖;祝小莲;王艳;李倩义;王苑丁;孙凯;李坤成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左室功能的早期改变

    目的 评估初诊的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左心室舒缩功能障碍.方法 实验组包括125例患者,对照组包括78例年龄匹配的无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志愿者.所有受试者进行多导睡眠图和组织多普勒成像检查.结果 OSA患者E/A比值和二尖瓣血流峰值E峰显著降低,A峰波二尖瓣血流显著升高,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和二尖瓣口血流频谱显著增加.OSA患者二尖瓣后瓣组织多普勒衍生S'振幅、E'振幅及前瓣E'振幅显著减低.结论 左心室整体功能正常的新确诊的OSA患者,其左心室舒张功能及区域纵向收缩功能已明显受损.

    作者:王涛;王志斌;王艳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成人创伤性脾破裂合并相邻骨骨折的256层CT研究

    目的 分析创伤性脾破裂的CT影像,研究相邻骨骨折的发生情况,并探讨256层CT在诊断创伤性脾破裂合并相邻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3例创伤性脾破裂的256层CT影像,各病例均以横轴位及VR、MPR等后处理重建方法对相邻骨进行分析观察,判断是否并发骨折,并对骨折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及骨折类型加以分析研究.结果 43例脾破裂患者中,共有32例合并相邻骨骨折,发生率为74%,其中男性27例,占84%,女性5例,占16%,男女间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肋骨骨折26例(肋弓骨折3例),占81%,椎体及横突骨折10例,占23%,在所有合并骨折病例中,多发骨折24例,占55%.结论 脾破裂作为严重的腹部创伤,合并相邻骨骨折的发生率高,表现形式多样,且多发骨折占比高.256层CT扫描速度快,事实上提高了图像质量,对观察脾破裂患者相邻骨细微解剖结构,判断是否合并骨折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召侠;王珏;范占明;吴静;刘长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及肛瘘MRI诊断(附45例报告)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肛门直肠脓肿及肛瘘患者术前的MRI影像资料,总结不同系列对病灶显示的准确性,以及MRI检查具有达到分型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5年7月~2016年5月临床通过体检已诊断肛周感染性病变的患者45例,进行术前盆底MRI检查,术后回访临床资料,把影像资料与术后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影像诊断符合率.结果 45例肛周感染性病变中,影像诊断肛瘘42例,肛周脓肿3例;肛瘘MRI正确分型39例,无法分型1例;分型错误2例;其中正确分型中,括约肌间型肛瘘15例;经括约肌型肛瘘肛瘘19例;括约肌上型肛瘘5例;括约肌外型0例.结论高场强MRI可清晰显示肛周脓肿、肛瘘与肛周组织的关系,脓肿可准确定位,瘘管与肛门外括约肌的关系可达到分型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性意义.

    作者:程静;赵云超;刘兴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前纵隔类癌并异位ACTH综合征1例

    患者 男,47岁. 活动后胸闷、气促半月,伴双下肢水肿入院. 查体:全身水肿,无色素沉着,满月脸,水牛背. 实验室检查:pH 值7.502,红细胞计数 4.01T/L,白细胞计数8.41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79.70%,淋巴细胞百分比12.00%,空腹血糖 10.37mmol,血钾 3.0mmol/L,血钠149.62mmol/L,血钙1.950mmol/L,血ACTH升高,皮质醇节律异常.

    作者:王红;范光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磁共振成像检查丘脑肿瘤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磁共振在丘脑肿瘤鉴别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2例丘脑肿瘤患者采用MRI检查,分析丘脑肿瘤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42例丘脑肿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其中星形细胞瘤16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淋巴瘤3例,生殖细胞瘤12例,转移瘤5例,动静脉畸形2例;经统计,其中星形细胞瘤所占比例高,达38.10%.对42例丘脑肿瘤患者的分布部位进行分析发现,其中上丘脑多,占40.48%;其次是背侧丘脑,占38.10%.结论 丘脑肿瘤种类多,病理成分复杂,MRI检查早期丘脑肿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卢培丽;施军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二维与三维超声造影诊断不孕症患者输卵管通畅性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二维与三维超声输卵管造影诊断不孕症患者输卵管通畅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接受诊断与治疗的不孕症患者采用SonoVue(声诺维)超声造影剂进行二维与三维超声输卵管造影检查,比较经阴道超声引导下二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2D-HyCoSy)和三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3D-HyCoSy)判断输卵管通畅性和输卵管走行效果,并与腹腔镜下美蓝通染液试验(CLP)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腹腔镜下美蓝通染液试验(CLP)结果显示本组68例患者的136条输卵管中输卵管通畅84条,输卵管通而不畅26条,输卵管阻塞26条.以CLP检查结果作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三维模式与二维模式在输卵管通畅性检查结果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x2=0.98,P>0.05).三维模式采集并进行三维重建子宫输卵管声学造影在输卵管走行方面显示效果明显优于二维模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28,P<0.05).结论 应用SonoVue经阴道三维子宫输卵管声学造影能够更加准确地反应输卵管的结构、走形、阻塞部位,其结合二维超声造影评估输卵管通畅性和判断输卵管的形态及走行有着明显的优势,获得的造影图像立体、形象、客观,能够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作者:陆小燕;刘爱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时间-空间关联成像在胎儿心脏畸形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目的 先天性心脏畸形是胎儿常见的发育畸形,发生率高,预后差,妊娠期尽早发现胎儿心脏畸形,可降低畸形胎儿出生率,减少围产期胎儿死亡率,对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目前二维超声心动图是临床胎儿心脏检查常用且有效的手段,但由于胎儿心脏体积小、搏动快、结构复杂及二维超声平面信息量有限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复杂先心病在产前仍然无法检出.STIC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专用于胎儿心脏的动态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可以实时地显示心脏运动过程,使胎儿心脏空间结构的显示有了很大改善,目前正在被临床逐步推广.STIC的出现为胎儿心脏畸形的产前检出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就近年来STIC技术在胎儿心脏畸形中的应用研究展开综述.

    作者:李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三维CT影像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4例颌面部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并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 reformation,MPR)和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三维重建,对MPR图像、VR图像显示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64例颌面部创伤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骨折118处,其中上颌骨骨折28处,下颌骨骨折18处,眼眶骨折18处,鼻骨骨折22处,颧骨骨折28处,蝶骨骨折2处,颞颌关节脱位2处.对比轴位CT、MPR、VR及联合使用两种三维重建方法对所有骨折显示结果,可以发现MPR、VR及联合使用两种三维重建方法对骨折显示率均明显高于轴位CT,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MPR联合VR对颌面部骨折显示率高,达99畅15%.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两种方法相较于轴位CT扫描,均能明显提高颌面部骨折的检出率,可以作为诊断颌面部骨折的首选常规检查方法.

    作者:费新华;周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与黏液性囊腺瘤的CT诊断与鉴别

    目的 分析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与黏液性囊腺瘤的CT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浆液性囊腺瘤16例,黏液性囊腺瘤11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22例,年龄在30~83岁之间,本组27例行CT平扫并增强扫描,分析病变在CT图像上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及肿瘤的强化特点.结果 16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中病灶位于胰头部10例,胰体尾部6例,6例见中央瘢痕,3例见钙化,3例见壁结节,其中1例实性部分较多,病理证实为交界性肿瘤,呈小囊型的8例,大囊型的5例,混合型的3例;11例黏液性囊腺瘤中病灶位于胰颈部的2例,胰体尾部的9例,4例囊壁见钙化,6例见壁结节,单囊3例,多囊8例;增强扫描病灶囊壁、纤维间隔及实性部分强化,囊性部分未见强化.结论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与黏液性囊腺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郝敬军;赵林;庄伟雄;崔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软斑块增强类型与脑梗死的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软斑块增强类型与脑梗死关系方面的作用.方法 运用超声造影对颈动脉软斑块增强类型进行研究,并分析斑块回声、斑块内增强情况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与非脑梗死患者在常规超声颈动脉斑块厚度、斑块面积、截面积狭窄率等方面表现比较无明显差异.脑梗死与非脑梗死患者在EI方面比较存在明显差异(t=3.58,P<0.05);而两组在AT、TTP、BI等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参数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按照斑块超声造影分级发现脑梗死组Ⅰ级患者占10.00%,Ⅱ级为16.67%,Ⅲ级为33.33%,Ⅳ级为40.00%;非脑梗死组Ⅰ级患者占23.33%,Ⅱ级为43.33%,ⅢI级为20.00%,Ⅳ级为13.33%.进行组内比较发现,脑梗死组患者中Ⅲ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Ⅰ级和Ⅱ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与Ⅳ级比较在无明显差异(x2=0.46,P>0.05);而非脑梗死组则相反,其Ⅱ级患者所占比例高.结论 颈动脉超声造影是评价颈动脉软斑块增强级别的有效方法,具有方便、重复性好及无创性等优点.

    作者:宿阳;李宏丽;潘安莉;刘会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80 kVp、低剂量对比剂结合ASIR重建在肺动脉CTA中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能谱CT采用80kVp管电压、低剂量对比剂结合ASIR技术行CT肺动脉成像(CTPA)的可行性.方法 60例临床拟诊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行CTPA检查.A组管电压为120kVp,对比剂用量60ml,FBP技术重建.B组管电压为80kVp,对比剂用量为20ml,50%ASIR技术重建.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两组图像肺动脉CT值、图像背景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图像主观评分差异.结果 B组肺动脉CT值、SNR、CNR均高于A组(P<0.05).B组CTDIvol、DLP、ED均低于A组(P<0.05).两组图像背景噪声、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0kVp、低剂量对比剂结合ASIR技术行CTPA检查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同时降低人体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

    作者:何霖;尹喜;王成伟;万正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RI对海绵窦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海绵窦(cavernous sinus,CS)病变的MRI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和病理证实的海绵窦病变患者59例(男30例,女29例,年龄范围6~69岁,平均45.3岁)MRI资料.59例海绵窦病变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病变形态、信号及累及范围.结果 海绵窦原发肿瘤(脑膜瘤8例,三叉神经鞘瘤5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1例,胶质瘤1例);海绵窦继发肿瘤(鼻咽癌18例,侵袭性垂体瘤8例,脊索瘤6例);非肿瘤性病变(颈内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3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鼻咽部动静脉瘘累及海绵窦1例).主要MRI征象:1)47例肿瘤性病变,一侧海绵窦受累29例,双侧海绵窦受累18例,其中13例包绕双侧颈内动脉,22例包绕一侧颈内动脉;2)非肿瘤性疾病12例,海绵窦内见异常血管流空信号,其中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同侧眼上静脉扩张扭曲,6例动脉瘤表现为颈内动脉扩张呈类圆形流空信号,2例海绵状血管瘤呈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延时扫描强化范围增大.结论 MRI能清楚显示海绵窦区病变及其累及范围,了解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是否被包绕,对海绵窦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江林;张体江;李仕广;杨伟;刘衡;柏拉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