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临床药历的建立与探索

蒋剑;王劲松;乔溪莹;李秋艳

关键词:中药药历, 临床中药师, 辨证论治, 中医特色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医临床药历的概念、中医药历的基本内容,以及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规范中医药历等内容。同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中医临床药历进行了临床实践和探索,使中医药历能突出明确的辨证、中医诊断及治则,增加体质辨识、中草药处方分析和基于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健康宣教,以建立一套符合中医药临床工作实际并能够体现中医辨证用药的规范化药历文本,使终形成的中医药特色药历文本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提高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水平。
环球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炙甘草汤君药探究

    炙甘草汤为张仲景始创,后世对其的探讨研究一直延续至今,仍未定论。此文查阅和收集了古今关于炙甘草汤的相关文献,摘取自汉朝以来历代医家对炙甘草汤之组成、功用、配伍之论述,深入对比分析,认为其方证为“营卫气血皆虚,阴阳俱衰”,治宜气血阴阳俱补。此外,参考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提出炙甘草为方中之君药,有助于指导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发挥更好地治疗效果。

    作者:王雨桐;王蕾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从肝论治心脏神经症理法探讨

    心脏神经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身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日渐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从中医脏腑的相关理论出发,探讨心肝的生理病理联系,阐述心脏神经症病因病机及从肝论治方法,心肝火旺证采用泻肝清心法、心肝阴虚证采用柔肝养心法、肝郁气滞证采用疏肝理气法、肝郁脾虚证采用疏肝健脾法,并附临床典型案例加以论证。

    作者:柳红良;赵志付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银屑病的“毒邪”现代理论探析

    “毒邪致病论”是中医学病因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中医学者通过不断地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提出从“毒邪理论治疗银屑病”的学术观点,但是内容繁杂多样,缺乏系统性。本文将从简析“毒”的内涵、银屑病的“毒邪致病”理论、从“毒邪致病”出发探索银屑病的治疗及银屑病“毒邪”理论的展望4个方面进行阐述,同时提出“毒邪致病”是银屑病病因病机的重点之一,临证时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重视解毒药的运用。

    作者:钱冬冬;张怀亮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土郁夺之”的内涵及其临床应用

    “土郁夺之”为《内经》五郁之一。“土郁”应当包括脾胃郁滞所致的各种病证,主要以心腹胀满、肠鸣泄泻、胁肋疼痛、呕吐、下肢肿胀等为临床表现,与湿、食、热、痰等密切相关。“夺”法首当理解为通下之意,还包含消、汗、吐等治法,使用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土的重要性。“土郁夺之”的临床应用颇为广泛,包括脾胃系的诸多疾病,以及冠心病、水肿等皆可应用。

    作者:吴朦;李倩;胡镜清;王传池;刘刃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心身疾病“刚柔辨证”四种证候与脑电慢波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心身疾病患者脑电信号慢波δ和θ波的功率值改变,探究心身疾病“刚柔辨证”四种常见证候与脑电慢波改变的相关关系。方法“证病结合”“以方测证”为研究方法,采用脑电地形图为技术手段,把经显效方剂对应治疗2~8周后疗效为显效和临床痊愈的“刚柔辨证”主证为心肝火旺、心肝阴虚、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证的患者治疗前脑电信号δ和θ波功率值与健康人对照组脑电信号δ和θ波功率值进行对照分析。其中心肝火旺证20例、心肝阴虚证32例、肝郁气滞证27例、肝郁脾虚证21例和健康人对照组23例。结果心肝阴虚证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δ波在额区和额极区功率值增高(在FP1、F3、F4,P<0.005;在FP2,P<0.05),θ波在除了双颞区之外所有10个脑区功率值增高(P<0.005)。心肝火旺证、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δ波和θ波功率值增高,以前头部为主,但此三组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初步揭示“刚柔辨证”四种常见证候与脑电慢波改变的规律性及特异性表现,初步从脑电生理学角度揭示“刚柔辨证”理论的物质基础和证候实质。

    作者:张成;赵志付;李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中风病患者的表型与中医体质分类关系的研究

    目的:观察中风病患者与中医体质分类的关系,探讨中风病人的主要病理体质类型,为从体质调控降低中风病的发病率寻找一条新的途径。方法选取201例患者,采用中医体质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作脉搏、血压、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心电图及血生化指标测定。结果痰湿质55例,阳虚质46例,气虚质31例,阴虚质11例,分别占27%、23%、15%、5%,占全部患者的71%;痰湿质与气虚质及痰湿质与阳虚质的胆固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中风病患者中以痰湿、阳虚、气虚、阴虚4种体质类型为主,痰湿质的血脂水平明显高于气虚质和阳虚质。

    作者:任国华;郭增元;屈原明;田巧枝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不同合并症对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证候要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合并症对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证候要素的影响,为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性提供参考。方法进行多中心合作,纳入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803例,采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不同合并症对证候要素分布的影响。结果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气虚、痰、血瘀、阴虚比例较高,存在火证的风险较低(OR=0.55,95%CI=0.31,0.99);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气虚、血瘀、痰、阳虚比例高,存在气虚的风险高于无冠心病的患者( OR=3.75,95%CI=2.65,5.31),存在阴虚的风险低于无冠心病的患者(OR=0.38,95%CI=0.23,0.65);合并脑血管病的患者气虚比例高,其次为血瘀,存在阳虚的比例高于无脑血管病的患者( OR=1.90,95%CI=1.23,2.95)。结论不同的合并症影响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证候要素分布,在四诊合参的同时,结合合并症综合考虑,有助于提高辨证的准确性。

    作者:陈宝鑫;金香兰;郭蓉娟;陈志刚;高芳;王乐;张艳霞;傅晨;牛焕敏;薛斐然;侯小兵;曹晓岚;黎明全;田军彪;张玉莲;白文;张允岭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新媒体背景下中医理论传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新媒体时代,传播中医理论变得更加便捷、快速和广泛。但由于新媒体传播的特性和中医学科的专业性,目前,中医理论的传播良莠不齐,存在着认识偏差、泛娱乐化、偏方泛滥、造神行销等问题。中医在现代社会的良好传播,有赖于政府支持与监管的加强、从业人员的发声、媒体的理性对待,以及受众的甄别能力的提高。

    作者:陈靓;张保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中药抗菌成分及其抗菌机制的研究进展

    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显著,但其毒副作用、所引起的二重感染及细菌的耐药等问题,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从单味中药及单体化合物、中药复方制剂的抑菌实验3方面的研究已证实多种中药均具有抗菌作用,且具有不易产生耐药的特点与优势。研究还发现,中药的抗细菌作用机制不同于抗生素,其作用机理较为复杂,表现为对细菌的直接抑杀、抑制酶的活性、逆转耐药机制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多种作用综合的结果。本文就近年来中药制剂的抗菌作用、抗菌活性成分及其抗菌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刘云宁;李小凤;班旭霞;姜爱雯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环球中医药》杂志2015年征稿启事

    《环球中医药》杂志(CN 11-5652/R,ISSN 1674-1749)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主办。本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张伯礼院士担任总编辑。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近五年玉屏风颗粒儿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综述了近五年玉屏风颗粒的儿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在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常用于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感染后咳嗽、毛细支气管炎、哮喘、肺炎支原体肺炎及呼吸道复合疾病等;在泌尿系统疾病方面,常用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在免疫与过敏性疾病方面,常用于过敏性紫癜、急慢性荨麻疹及人工性荨麻疹;传染性疾病用于手足口病;作为儿科临床科研的对照组用药,用于临床新药、新治法等的开发和研究。文献显示玉屏风颗粒可提高小儿机体免疫力,治疗疾病,更可减少甚至预防疾病的发生及反复发作,在儿科疾病的临床中认可度较高且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尤其长期疗效稳定、确切。

    作者:白明华;周妍妍;张健;李英帅;郑燕飞;王停;王济;王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晚期卵巢癌中医证型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

    目的:研究晚期卵巢癌各中医证型的血栓前状态( PTS)指标的变化,探讨各项指标与中医分型关系。方法对84例晚期卵巢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气滞血瘀证组、气血亏虚证组、痰湿凝聚证组,分别对其采用鞘流阻抗法、免疫比浊法、ELISA法检测血小板( platelet,PLT)、D-二聚体( D-dimer,DDI)、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 PT )、纤维蛋白原量( fibrinogen, FIB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granule membrane protein 140,GMP-140),并与正常组进行对比。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晚期卵巢癌各中医证型组PLT增多(P<0.05)、PT缩短(P<0.01)、FIB升高(P<0.01)、GMP-140升高(P<0.01)及DDI升高(P<0.01),而APTT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气滞血瘀证组相比,痰湿凝聚证组PT延长(P<0.05),FIB下降(P<0.05),GMP-140下降(P<0.05),DDI下降(P<0.05),而在PLT、APTT表达上无差异(P>0.05)。与气滞血瘀证组相比,气血亏虚证组 FIB下降(P<0.05), GMP-140下降(P<0.05),DDI下降(P<0.05),而在PLT、PT、APTT表达上无差异(P>0.05)。而痰湿凝聚证组与气血亏虚证组在PLT、APTT、PT、FIB、GMP-140及DDI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 P>0.05)。(3)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气滞血瘀证与FIB、DDI及GMP-140有明显相关性( P<0.05)。结论晚期卵巢癌气滞血瘀证、痰湿凝聚证、气血亏虚证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血栓前状态,以气滞血瘀证为明显,DDI、FIB及GMP-140可以作为提示存在血栓前状态的晚期卵巢癌气滞血瘀证的生物学指标。检测PLT、PT、APTT、FIB、GMP-140、DDI有助于指导中医药改善晚期卵巢癌患者血栓前状态。

    作者:王冬梅;庞瑞;茹明芳;黄艳春;王莹;杨格娟;谢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欢迎订购《环球中医药》2014年合订本

    《环球中医药》杂志2014年合订本于2015年2月中旬出版。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其中汇集了本刊2014年全部12期302篇精彩文章,约200万字,大16开,980页,印装精美。《环球中医药》杂志2014年合订本每本定价120元。免邮费挂刷投寄。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周绍华甘温除热法治疗多系统萎缩顽固性高热验案1例

    甘温除热法为金元四大家李东垣应用辛甘温之剂治疗虚性发热的疗法,其疗法于《内经》中亦有论述,由李东垣先生创立代表方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于各科临床虚性发热均有良效,另有报道六君子汤、小建中汤等,未见应用参附汤的报道,周绍华主任应用补中益气汤联合参附汤治疗多系统萎缩顽固性高热1例,效果显著。

    作者:缴秀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补中益气汤加减联合化疗治疗胃癌术后50例

    目的:观察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胃癌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来本院门诊和病房治疗的胃癌术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化疗的基础上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中药口服。3个月后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作对比。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的6个月、12个月、18个月以及24个月的生存率和复发率。结果应用SPSS 18.0进行数据统计,采用卡方检验,统计结果表明:治疗3个月后,统计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观察组的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随访2年,两组患者在6个月和12个月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18个月和24个月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更高,2年期间的复发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05)。结论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胃癌术后的临床疗效较单用化疗理想,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且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降低疾病复发率,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孟燕;曹凤军;陈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西黄丸治疗恶性肿瘤的进展和展望

    西黄丸是传统的防治肿瘤中成药物,可以单用或配合现代治疗手段治疗多种肿瘤。西黄丸不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血管生成、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从而发挥有效的抗肿瘤作用。同时,关于西黄丸的临床研究、抗肿瘤机制研究、转化医学研究以及组学研究等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探讨。

    作者:郭秋均;李丛煌;花宝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王阶教授临床经方医案浅析

    王阶教授从事中医教研40余载,临证多应用经方治病,疗效卓著。在重视经方条文的原则性同时,又重视经方应用的灵活性,其注重方证对应,善鉴别,抓主证,定主方,提出经方的研究应立足于方证对应,又指出运用经方师古而不泥古,要多创新,多发展。临证灵活应用桂枝汤治疗多汗症,小建中汤治疗心律失常,瓜蒌薤白桂枝汤治疗胸痹,麻杏石甘汤治疗久咳不愈,真武汤合五苓散治疗心衰等。

    作者:邵世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三七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概况

    三七根中可分离出三七皂苷R1、R2、R3、R4、R5、R6和人参皂苷Rb1、Rd、Re、Rg1、Rg2、Rh1等多种单体皂苷成分,三七总皂苷含量高达12%。已经明确三七总皂苷和部分三七单体皂苷在抗肿瘤方面具有的多种活性:直接抑制肿瘤细胞、促肿瘤细胞凋亡、诱导肿瘤细胞分化、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抗肿瘤转移等作用。三七在抗肿瘤方面具有很大研究潜力与开发前景,如果能从细胞、分子,或基因水平上更深入进行研究,明确其抗肿瘤的多种机制,将对临床合理应用三七治疗肿瘤产生更重大意义。

    作者:张静宇;张静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论窠囊

    “窠囊”是痰瘀互结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本文基于古代文献,系统阐发了“窠囊”之病因病机、病性、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认为痰瘀同源是窠囊的病因基础;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是窠囊的病机关键;窠囊之为病,顽固迁延难治,其中蕴含着“病位”的概念。同时讨论了窠囊致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等,将窠囊理论与具体疾病相联系,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参考,对痰瘀互结证理论的研究有一定启发。

    作者:杜松;胡镜清;卢红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宏微观相结合辨治男性不育症

    男性不育症是诸多男科常见病中较为难治的疾病,现从男性不育症辨证上要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治疗上宏调阴阳与微调阴阳相结合两方面探讨男性不育症的临床辨治,希望能给读者在诊治男性不育症上以启迪。

    作者:王旭昀;李曰庆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环球中医药杂志

环球中医药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