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王化敏;高强;邵丹;程若勤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CT表现,评价其对病灶的显示情况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结果:平扫表现为肝门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14例均有延迟强化;增强检查能更清楚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和胆管壁增厚.结论:螺旋CT扫描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任常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超声对伤寒的腹部超声特征的价值,证实腹部超声在伤寒诊断中的有效性.方法:对我院收治发热3天内疑似伤寒的239例患者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并在7天、14天、21天对该病例进行随访观察.并对86例肥大试验及沙门氏菌培养阳性患者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表现:脾大(73例,84.9%);肠管壁增厚(69例,80.2%);回盲部淋巴结肿大(72例,83.7%);阑尾肿大(32例,37.2%);肝肿大(26例,30.2%);胆囊炎症性改变(31例,36%).结论:脾、肝肿大、回盲部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胆囊改变和阑尾肿大是早期伤寒的特征性超声表现,超声对血清学检查可疑及培养阴性的伤寒病例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作者:周剑宇;金宏江;丁萍;孙春桂;史春娟;蔡燕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征象.方法:对照病理表现回顾性分析16例GIST的CT表现.结果:CT表现为腔外生长(70%)或腔内生长(30%)的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界光滑(85%),稍毛糙(15%);密度均匀(20%)或中心可见低密度(80%)(低密度区占整个肿块的25%~90%,平均58%),2例肿块局部与肠腔相通而分别见气体和气液平;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动脉期轻中度强化(CT值增加8~28HU,平均增加16HU),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并趋于均匀(CT值进一步增加5~15HU,平均增加9HU),2例肿块内动脉期可见强化血管影.GIST中央坏死与肠腔相通形成假肠腔时,观察是否与肠腔直接相通、有无肿大淋巴结有助于与胃肠道淋巴瘤鉴别;与子宫或附件关系密切时,观察边界与比邻、强化程度、肿瘤标记物有助于与子宫肌瘤或卵巢癌鉴别;与腹腔胸膜外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鉴别困难.结论:GIST有一些特点.对于CT征象较典型的GIST,有些CT征象可帮助鉴别诊断.
作者:陈朔;许乙凯;贾飞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显示腰椎小关节三维立体结构,确定其正常形态.方法:对60例正常人腰椎行多层螺旋CT扫描,对诸节段小关节分别进行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 VRT)重组.结果:腰1/2~腰4/5节段小关节突面男性为椭圆形,女性为椭圆形或长方形,关节面均为曲面.腰5/骶1节段小关节突面男女趋于圆形或正方形,关节面为直面.结论:VRT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腰椎小关节突的三维解剖学形态,其形态多种多样,但有其标准形态.
作者:郑冬;吴继功;刘军华;陈宁;赵亮;费军;张朝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经临床诊断为肠梗阻的80例CT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技术(VRT)、模拟内窥镜(VE)等多种处理方法,进行图像重组,并分析其表现.结果:在80例病例中,64层螺旋CT对肠梗阻诊断的敏感性100%,病因诊断正确率96%,包括粘连性肠梗阻25例,肠道肿瘤24例,肠外肿瘤压迫2例,肠扭转6例,绞窄性肠梗阻1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肠套叠8例,腹股沟疝3例,动力性肠梗阻10例.结论:64层螺旋CT检查对了解肠梗阻的部位、原因、严重程度以及病变肠管血供情况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首选检查.
作者:龚波;唐庆放;武洪林;吴惠明;薛维;殷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女,23岁.半年前婚检时发现右附件包块,直径约4cm,要求来我院手术治疗.妇科检查:子宫右后方侧附件区可触及一鸡卵大囊性包块,形态规则,活动良好,触痛(-).超声所见:子宫前倾位,正常大小,右附件区见5.1cm×5.1cm×4.4cm无回声,边界清,形态规则,内见细小点状回声,附壁见多个实性结节突起,较大者直径约1.0cm,其内未检出明显血流信号,双侧卵巢可见.超声诊断:右附件区囊性肿物,不除外输卵管系膜囊肿.术中见右输卵管系膜囊肿5.0cm×5.0cm,子宫及左附件未见异常.病理报告:右输卵管系膜浆液性囊性纤维腺瘤,局灶细胞生长活跃.
作者:姜红霞;李越;刘雨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复杂性肛瘘的MRI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48例可疑复杂性肛瘘患者,行盆腔MR平扫检查,扫描序列包括横断面FSE-T1WI、T2WI、T2WI抑脂及STIR扫描,矢状面STIR及T2WI扫描,冠状面STIR及T2WI抑脂扫描.分析肛瘘的MRI表现,评价瘘管与内外括约肌的关系及复杂性肛瘘的分型,比较内、外口的显示率,将诊断结果与手术进行对照.结果:瘘管于T1WI表现为条状略低信号,T2WI、T2WI抑脂及STIR序列呈明显高信号,以抑脂像病灶显示佳.MR诊断与手术比较符合率分别为:肛瘘(或脓肿)96.9%,内口82.4%,外口100%,分型86.7%.结论:MRI是复杂性肛瘘的一种重要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静;储成凤;黄海青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尤文氏肉瘤的影像诊断及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尤文氏肉瘤的X线、MRI表现.结果:18例尤文氏肉瘤中,11例表现为斑片状、虫蚀样的溶骨性骨质破坏,3例可见斑片状骨质硬化影,10例可见葱皮状或Codman三角状骨膜反应,14例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2例为骨外尤文氏肉瘤,表现为单纯软组织肿块,未见明确骨质破坏.结论:X线平片结合MRI能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作者:唐浩;陈卫国;廖昕;谢玉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附件结核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探讨MSCT对附件结核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附件结核的MSCT表现.结果:10例中9例有盆腔积液,其中少量3例;盆腔包裹性积液4例,大量腹水2例;附件区软组织增厚8例;软组织包块4例,囊实性、囊性各2例,附件区斑点状钙化2例;腹膜、大网膜增厚、盆腔脏器粘连7例;盆腔淋巴结肿大4例;下腹及盆腔肠壁肿胀增厚4例.结论:结核性的盆腔炎肿瘤标记物CA-125可有升高,包块形态不规则,张力不高,占位效应不明显,很少形成规则的圆形,囊壁较厚,部分可见钙化;盆腔积液总是累及子宫直肠窝,腹膜增厚多为弥漫性均匀性增厚,腹膜增厚患者盆腔积液的密度相对较高.多数附件结核可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陈建波;周建军;马周鹏;章顺壮;毛旭道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超声是筛检肝肿瘤应用广泛的影像手段,但常规的B超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低,但超声造影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肝脏超声诊断的准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年来,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测、定性和局部消融监测的诊断效能.本研究通过对242例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的观察,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技术应用.
作者:周如海;袁瑞;赵平;吴猛;蒋田;汪江杰;俞行行;顾九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上尿路梗阻是小儿泌尿系统常见的一组疾病,主要依靠影像检查,MSCTU是一种无创伤检查,操作简便,能可靠地显示泌尿系统立体结构的方法,是螺旋CT容积扫描与IVP有机的结合[1,2],在小儿上尿路梗阻疾病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现搜集2007年1月~2008年12月间在我院行MSCTU检查的35例上尿路梗阻的患儿资料,所有病例经手术或临床诊断明确梗阻原因,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后评价MSCTU在小儿上尿路梗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周玲;胥丽;张蓓;武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重组技术在埋伏阻生牙诊断中的定位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27例经曲面断层X线片已确诊为埋伏阻生牙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其中年龄为5~21岁,平均为11.6岁.将64层螺旋CT扫描信息利用AW 4.3工作站对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大强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图像.结果:64层螺旋CT技术全方位有目的立体的展现埋伏阻生牙的位置、方向、本身状况及与颌骨与邻牙的关系.结论:64层螺旋CT重组技术能够弥补一般X线检查技术的不足,对于埋伏阻生牙的诊断治疗,特别是准确定位具有独特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山山;刘新疆;毛锡金;王培源;曹新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在髌软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GE 3T成像装置对8例正常健康志愿者16个膝关节、25例髌软骨损伤患者25个膝关节行常规序列及DWI序列成像.测量髌软骨各个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正常健康志愿者组ADC均值为(9.1±2.9)×10-4mm2/s,软骨损伤组髌软骨ADC均值为(11.3±5.0)×10-4mm2/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32, P=0.000).结论:MRI DWI对软骨损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史英红;谢海柱;岳凤斌;张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男,2岁.因右大腿疼痛20余天入院.查体:右大腿根部轻度肿胀,质软,局部触痛明显,拒按,皮温稍高.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稍高.X线平片见右股骨干上段椭圆形溶骨性骨质破坏区,呈中心性、膨胀性生长,病变长轴与股骨干长轴一致,边缘较清晰,未见骨膜反应(图1,2).拟诊:骨肿瘤样病变,嗜酸性肉芽肿可能性大.
作者:张富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交通及其他意外事故的频繁发生,胸部创伤患者日渐增多.胸部在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下,均可发生损伤的可能.因此,X线检查对其有着重要意义,现将我院近几年来资料完整的胸部创伤患者100例结合文献分析讨论,以期提高对胸部创伤各种影像表现的认识与理解.
作者:杨青;伊利亚尔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测量不同程度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关节软骨的T2弛豫时间并比较其差异性,评价磁共振T2-mapping成像在早期膝关节软骨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signa 3.0T磁共振扫描系统T2-mapping成像测量OA组(n=78) 和正常组(n=32)膝关节股骨内侧髁、外侧髁,胫骨内侧髁、外侧髁4处软骨的T2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组、轻度OA组、重度OA组平均T2值分别为(38.36±2.45)ms、(49.28±4.24)ms、(53.12±5.36)ms,病例组与对照组关节软骨表面T2值有差异且具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OA组和重度OA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mapping成像可以发现没有形态学改变的关节软骨内组织成分的变化,对早期膝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和监测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金永;赵斌;于台飞;马艳红;曹金凤;高飞;郝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Dandy-Walker综合征(DWS)的临床及MRI表现特征.方法:对6例经MRI诊断为DWS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主要表现为小脑蚓部缺如,小脑半球部分发育不全伴分离、移位;第四脑室囊状扩大与后颅窝囊腔相通;后颅窝扩张伴有横窦、窦汇和小脑幕上移;常伴有幕上不同程度梗阻性脑积水及其他颅内畸形.结论:DWS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是诊断DWS的理想的影像学方法.
作者:邹建勋;李旭丹;陈旭高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T在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肺活检病理证实的6例COP患者的CT资料.结果:6例患者中CT表现为多发斑片状含气实变影6例,主要分布在双肺下叶、胸膜下区和沿支气管束走行,6例有磨玻璃样变,2例伴有肺结节,4例伴有肺间质改变,常多种表现混合存在.结论:COP常见的CT表现是肺实变和磨玻璃样变.肺实变多表现为沿支气管血管束周围或胸膜下的分布特征,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杨蕾;相爱华;囤荣耀;解耀锃;邓昆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应用3.0T临床型MR设备进行多发性硬化(MS)大鼠颅脑成像的可行性. 方法: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多肽35-55(MOG35-55)致敏Lewis大鼠制备MS动物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10只,正常对照组大鼠4只.3.0T临床型MR(Siemens Trio Tim)扫描仪配用正交腕关节线圈,行T2W、T1W和Gd-DTPA增强T1W的三维容积扫描,体素0.06mm3.结果:大鼠脑T2WI和T1WI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胼胝体、小脑、新皮质和脑室等解剖结构显示清晰.MOG35-55-EAE大鼠病灶出现在脑和上段颈髓,呈斑片状,T2高信号、T1低信号,部分出现Gd-DTPA强化.结论:应用3.0T临床型MR设备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大鼠颅脑MR图像,为小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种能广泛应用的无创性的活体体外监测手段.
作者:张海琴;李坤成;于春水;秦文;马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腺瘤的CT和MR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临床、CT和MR资料.结果:10例甲状旁腺腺瘤,6例起源于下甲状旁腺,3例起源于上甲状旁腺,均位于气管食管旁沟内,1例起源于异位甲状旁腺.肿瘤大径为1.0~4.0cm,平均2.8cm.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楚的结节或肿块影,6例CT表现为等密度,4例MR表现为T1WI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等信号或高信号.8例轻至中度强化,2例明显强化.6例强化均匀,4例强化不均匀.7例有全身广泛性骨质疏松,其中3例合并棕色瘤.结论:CT和MR易于检出甲状旁腺腺瘤,可准确显示其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对多数腺瘤作出定性诊断,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连生;李恒国;王霞;董洋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