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

吴伟;夏惠环;程志刚;刘永生;彭芳;罗福英

关键词:急性消化道出血, 血管造影, 诊断, 栓塞, 灌注, 介入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的价值及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意义.方法:26例急性消化道出血,经选择性血管DSA检查,并对其中14例,经导管动脉灌注垂体后叶素或栓塞治疗.结果:阳性19例,阴性7例.14例经介入治疗后,11例得到完全止血,2例止血不彻底,1例48h后再出血.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对急性消化道出血,特别是小肠部位的出血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的价值;合理选择造影时机,可以提高对出血检出的阳性率;并经导管动脉灌注垂体后叶素或栓塞治疗后,止血迅速有效.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二维应变新技术及临床应用

    应变/应交率成像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性定量评价心肌功能的超声技术,具有不受心脏平移和周围心肌牵拉影响的优点.二维应变能计算出组织运动的速度、应变、应变率及旋转角度等参数,且无多普勒应变率成像技术角度依赖,可为观察心肌运动、诊断心肌缺血、定量评价局部心肌功能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

    作者:李海华;唐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冠状动脉变异的64层螺旋CT成像与诊断

    目的:总结大样本病例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发现的冠状动脉变异类型及数量,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积累冠状动脉活体形态学资料,提高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认识.方法:对694例受检者进行心脏冠脉成像检查,并对其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4例受检者中,44例发现4种不同类型冠状动脉变异,占总数6.34%.其中副冠状动脉33例,RCA起源于左窦2例,LCX起源于右窦7例,左冠状动脉开口异常2例.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以无创观察冠状动脉解剖及变异,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对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的显示及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认识有待提高.

    作者:张滨;李英;李海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的探讨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重点观察胰腺的受累情况,胰周及腹膜后间隙,特别是肾前筋膜的受累情况.结果:100例患者CT表现胰腺肿胀,胰周边界不清,结构不完整,实质内点状、小片状低密度区,胰管扩张,肾前筋膜受侵,尤其是左侧肾前筋膜.结论:CT检查对胰腺炎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通过急性胰腺炎的CT严重程度指数(CTSI)的评判,对临床的治疗及预后可提供真实而客观依据及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婉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直结肠恶性梗阻及肠腔渗漏病变内支架治疗

    目的:探讨金属内支架治疗直结肠恶性梗阻及肠腔渗漏的临床意义和效果.方法:47例无手术治疗指征的直、结肠恶性梗阻和9例肠腔渗漏,在X线透视下,经肛门置入镍钦记忆合金网状支架.结果:56例患者,共植入镍钛记忆合金网状支架62枚(6例因再次梗阻二次植入支架).52例支架一次置入成功,占93%(52/56);4例经二次支架置入成功,占93%(4/56);5例因肿瘤破溃形成肠瘘,4例结肠癌手术吻合口瘘,置入覆膜支架成功封堵瘘口.所有病例支架置入后梗阻症状迅速解除,腹胀逐渐消失,可进半流质饮食,一般情况好转.生存6个月以内30%(17/56),6个月以上70%(39/56),5例已超过13个月,现仍在随访中.结论:直结肠金属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无手术指征的直结肠恶性梗阻和肠腔渗漏病变,首选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张希全;张晓席;邹娜;郭锋;刘绵春;丁乃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的价值及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意义.方法:26例急性消化道出血,经选择性血管DSA检查,并对其中14例,经导管动脉灌注垂体后叶素或栓塞治疗.结果:阳性19例,阴性7例.14例经介入治疗后,11例得到完全止血,2例止血不彻底,1例48h后再出血.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对急性消化道出血,特别是小肠部位的出血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的价值;合理选择造影时机,可以提高对出血检出的阳性率;并经导管动脉灌注垂体后叶素或栓塞治疗后,止血迅速有效.

    作者:吴伟;夏惠环;程志刚;刘永生;彭芳;罗福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心率及心率变化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患者心率、心率变化对64排CT冠脉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86例64排CT冠脉造影的患者,在20%~80%R-R间期、间隔5%重组原始数据,分别选择冠状动脉各主干佳重建时相,评估冠脉各节段的图像质量.计算患者平均心率和扫描过程中心率变化.采用Person相关检验比较平均心率、心率变化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结果:82例患者的平均心率为65.3±12.9,心率变化为3.2±2.1,52(63.4%)例服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的平均心率为64.9±13.8,心率变化为2.6±1.4;30(36.6%)例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的平均心率为65.8±12.3,心率变化为4.6±2.1,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82例患者共有1198冠脉节段被评估,1167(97.4%)节段可用于诊断.患者平均心率与冠脉总体及RCA、LM和LAD、LCX图像质量无明显相关性(r=0.22,0.15,0.16,0.24,P=0.05).扫描期间心率变化与冠脉总体图像质量有显著相关性(r=0.75,P=0.001),与RCA、LCX、LAD和LM图像质量均有相关性(P<0.001),相关程度依次为RCA(r=0.77)、LCX(r=0.69)、LAD和LM(r=0.68).结论:在心率较快的条件下,64排CT冠脉图像质量明显提高,扫描过程中心率变化可显著影响冠脉图像质量,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可明显降低心率变化幅度,从而提高冠脉图像质量.

    作者:吕国士;王炳胜;王德韧;左宏;云浩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MRI影像分析

    目的:分析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MRI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滑膜炎,总结其MRI表现特点.结果:13例患者中弥漫型9例,局限型4例.PVNS主要表现为滑膜不规则结节状增生或弥漫性增生,增生的滑膜和结节内沉着含铁血黄素(T1WI、T2WI双低信号).关节内外结构可受侵.结论:PVNS所致的滑膜增生和含铁血黄素沉着在MRI上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和信号,对诊断本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天璇;张德智;栾玲;伊欣然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颅内动脉瘤合并脑血管痉挛栓塞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合并脑血管痉挛栓塞术后观察与护理的重要性.方法:本组36例颅内动脉合并脏血管痉挛患者入院72h内在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术前、术中常规罂粟硷30mg/10ml持续静脉内泵入,术后持续泵入3d,给予尼莫通抗血管痉挛.术后第2天开始实施三高疗法,术后常规腰大池引流,放出血性脑脊液.结果:本组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32例恢复良好(可恢复工作,无明显神经系统功能障碍),2例持续昏迷自动出院;2例中度致残(轻度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但生活能自理).结论:利用护理手段干预4方面中的可控因素,如平均动脉压、颅内压、中心静脉压、血流速度(血液稀释度),使其控制在预设定目标范围内可保证脑的有效灌注压,预防CVS的发生.

    作者:王兢;宫淑芝;魏勤;荆雪虹;高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直肠低张充气16层螺旋CT扫描对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直肠低张充气后16层螺旋CT扫描对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内镜诊断或临床怀疑直肠癌的147例患者进行低张充气灌肠后用16层螺旋CT进行容积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内容包括:①肿瘤部位、大小;②平扫和增强的情况;③生长方式;④侵犯层次;⑤管周筋膜情况;⑥管周淋巴结有无肿大;⑦盆腔淋巴结肿大情况;⑧远处有无转移.结果:147例患者顺利完成低张直肠充气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肠道准备满意;直肠低张充气后16层螺旋CT扫描检查出所有直肠肿瘤样病变,敏感性是100%,准确性95.77%;147例病例的影像学分期分别是:A期26例,占17.68%(26/147);B期18例,占12%(18/147);C期64例,占43.5%(64/147);D期39例占26.5%(39/147).影像与病理Dukes分期的对比结果显示影像分期的准确性分别是:A期92%,B期94.12%,C期96.97%,D期100%.结论:低张直肠充气16层螺旋CT检查是直肠癌术前检查的较好的方法,能对直肠癌提供准确的诊断及术前分期.

    作者:高德培;李鹍;封俊;丁莹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肺软骨瘤1例

    患者男,60岁.于3个月前开始上腹饱胀不适,近二十天加重伴绞痛.胃镜提示贲门腺癌而欲行手术,术前检查胸片示左下肺结节,密度均匀,无钙化,边缘较光整,诊断考虑转移.

    作者:高慧;刘虎;张春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DICOM图像网络传输处理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WNDOWS环境下DICOM图像的网络传输和处理.方法:利用免费开发工具DCKTK,采用VC++6.0进行二次开发,以动态链接库的形式实现DICOM图像的网络传输和处理.结果:利用DCMTK开发了3个动态链接库,利用它们编制的应用程序在WINDOWS环境下成功地实现了DICOM图像的网络传输和存储及处理.结论:利用免费开发工具进行二次开发;既能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又能减少开发中的错误,提高开发的质量.

    作者:侯庆锋;王鹏程;刘吉东;薛卫京;刘伟;翟小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成人先天性肺内支气管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肺内支气管囊肿在CT、MRI表现上的特征.方法:3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内支气管囊肿;男25例,女12例,年龄18~63岁,平均35岁.均行X胸片,2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3例行MRI检查.结果:分布在右肺16例,左肺21例.形态以圆形为主,可以呈葫芦状、长条状或不规则形.22例囊肿含有液体,8例含气体,6例含有气液面,4例含有曲菌球,囊壁钙化7例,呈点状和弧线状.囊壁见有轻-中度强化,其中以含液囊肿较明显,囊肿周围气肿15例.结论:大部分成人先天性肺内支气管囊肿的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

    作者:翟跃杰;吉金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骨密度分析

    近年来我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糖尿病患者中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在增多.但2型糖尿病是否引起骨质疏松尚无定论.肾脏损害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易导致骨代谢紊乱.双能x线吸收仪(DEXA)测定骨密度,其准确性和敏感性均明显优于X线摄片和单光子吸收法.

    作者:谢莉娜;卢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肺癌介入治疗的护理

    目的:探讨肺癌介入治疗护理的效果.方法:通过对60例肺癌患者进行良好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观察有效的护理对于肺癌患者的积极效果.结果:通过及时有效的护理,所有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通过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对于肺癌介入治疗的患者将取得积极的效果.

    作者:荆雪虹;高力;宫树芝;王兢;魏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脑灰质异位的CT及MRI诊断

    目的:分析脑灰质异位(HGM)的CT及MRI表现,加深对本病的认识,减少漏诊及误诊的分生.方法:搜集我院经临床、CT和/或MRI证实的HGM 17例,CT检查9例,MRI检合5例,CT+MRI检查3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17例中,单侧12例(左侧8例,右侧4例),其中室管膜下结节型3例,混合型桥带型5例,非室管膜下结节型4例.非室管膜下结节型均为单发,额顶叶、颞顶叶、顶枕叶及半卵圆中心各1例:双侧5例,室管膜下结节型2例,其中1例合并胼胝体发育不全;室管膜下弥漫型2例,其中1例合并四叠体池及枕大池蛛网膜囊肿;非室管膜下弥漫性1例.上述病灶位于脑白质内、侧脑室室管膜下或两省均有,呈结节、团块或条带状,在CT及MRI各序列上均与脑灰质密度或信号相同.结论:HGM在CT及MRI上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因MRI为多参数成像,在对不典型及小HGM的检出优于CT.

    作者:曾庆娟;许崇永;谢品楠;郑显秋;万必东;周胜法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超声诊断原发性房间隔膨出瘤1例

    患者男,1岁.经常感冒,疑心脏病来就诊.心脏听诊:心率140次/min.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使用HP-1000彩超,探头频率2.5MHz.超声显示:心尖四腔观(图1)显示房间隔中部向右房侧呈袋状膨出,膨出高度10mm,基底长19mm,房间隔及室间隔未见中断.

    作者:武志宏;李胜亮;黄瑞雪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临床应用评价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的图像质量和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35例患者64SCTCA的完整资料,并以近期实施的选择性X线冠状动脉成像(SCA)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对64SCTCA显示的冠状动脉主支及主要分支情况进行分级评估.结果:35例病例可用于评估的冠状动脉共计368支,成功率达95.6%.其中SCA共显示74个节段冠脉有中、重度狭窄(≥50%).MSCTCA诊断中重度狭窄的敏感性为86.5%,特异性为97.3%,阳性预测值88.9%,阴性预测值96.6%.经配对x2检验,P>0.05,证明两种检查方法在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成像方法,对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合用于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SCA前的筛选检查.

    作者:夏平;胡春艾;郝敬明;赵宝忠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冠脉造影三维重建定量分析研究

    目的:以IVUS为参照,研究冠脉造影三维重建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平面对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定量测量准确性的比较.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9月~2007年3月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的19位患者(20处血管段)的影像资料.以IVUS为参考标准,比较冠脉三维重建和传统平面图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定量测量的准确性.结果:冠脉造影三维重建诊断冠脉狭窄≥5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3%和92.3%,传统造影平面图像分别为76.9%和90.9%.20处病变中窄处管腔直径/面积、参考血管直径/面积、窄处面积狭窄率在三维重建与IVUS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冠脉造影三维重建比传统造影平面图像对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定量测量的准确性更高.

    作者:李轶;刘宏斌;荆晶;王立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3.0T磁共振动态增强全身动脉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初探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全身动脉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GE signa 3.0T磁共振扫描仪对17例疑有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四段法动态增强全身动脉成像.结果:17例患者均扫描成功,得到符合诊断要求的血管图像,平均得分3.41分;共发现轻度狭窄或扩张76处,中度狭窄或扩张33处,重度狭窄或扩张17处,闭塞5处.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全身动脉成像技术可以进行全身动脉的一次成像,无辐射剂量和对比剂剂量的限制,在全身血管病变的检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翠艳;王光彬;赵斌;李慧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造影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45例肺癌介入治疗患者术前行MSCT检查,其中对22例患者的支气管动脉等供血动脉行MSCTA重建,通过VR、MPR、MIP等三维重建技术,从多角度观察肺癌供血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后,行DSA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22例肺癌供血动脉MSCTA重建中,均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及管径等,重建技术以VR显示佳.DSA造影显示的肿瘤血管、肿瘤染色及供血动脉的来源分布与MSCTA显示的图像基本一致,符合率达100%.结论:肺癌介入治疗前行供血动脉MSCTA能准确、直观地显示其解剖特点,有利于降低操作难度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对比剂用量和曝光量,缩短选择性插管时间;有助于提高肺癌介入治疗的过程与疗效.

    作者:彭辽河;肖湘生;赵永东;董生;贾宁阳;董伟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