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莉娜;卢山
目的:总结大样本病例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发现的冠状动脉变异类型及数量,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积累冠状动脉活体形态学资料,提高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认识.方法:对694例受检者进行心脏冠脉成像检查,并对其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4例受检者中,44例发现4种不同类型冠状动脉变异,占总数6.34%.其中副冠状动脉33例,RCA起源于左窦2例,LCX起源于右窦7例,左冠状动脉开口异常2例.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以无创观察冠状动脉解剖及变异,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对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的显示及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认识有待提高.
作者:张滨;李英;李海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原发性青光眼是一种致盲性疾病.其发病率占全民的1%,40岁以上的发病率占全民的2.5%.及时发现患者眼部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陆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提高对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的认识与诊断水平,了解盆腔脂肪增多症、腺性膀胱炎的影像特点与临床表现以及两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分析3例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MRI、MRU及病理特点,并分析对比参考文献.结果: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的MRI、MRU具有一定特点,两者常常伴随发病,同时腺性膀胱炎易演变为膀胱癌.结论:根据MRI、MRU与临床特点的综合分析,MRI能够正确诊断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由于腺性膀胱炎易演变为膀胱癌,因此,对于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的患者应高度重视,密切随诊复查.
作者:王洋;赵磊;李成利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以IVUS为参照,研究冠脉造影三维重建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平面对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定量测量准确性的比较.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9月~2007年3月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的19位患者(20处血管段)的影像资料.以IVUS为参考标准,比较冠脉三维重建和传统平面图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定量测量的准确性.结果:冠脉造影三维重建诊断冠脉狭窄≥5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3%和92.3%,传统造影平面图像分别为76.9%和90.9%.20处病变中窄处管腔直径/面积、参考血管直径/面积、窄处面积狭窄率在三维重建与IVUS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冠脉造影三维重建比传统造影平面图像对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定量测量的准确性更高.
作者:李轶;刘宏斌;荆晶;王立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提高对松果体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松果体区肿瘤的MR表现.结果:生殖细胞瘤4例,畸胎瘤3例,1例绒毛膜癌,胶质瘤4例,脑膜瘤2例,松果体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皮样囊肿及蛛网膜囊肿各1例,仅通过MR信号较难诊断,由于肿瘤组织学来源多,可通过一些特殊信号如脂肪、囊变、出血、种植播散等,并结合临床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结论:MR可以较好的显示松果体区肿瘤的位置与形态,各种肿瘤MR表现缺乏特异性,可通过肿瘤内的特征性信号帮助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冯婕;许乙凯;杨蕊梦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57例疑似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不包括5例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12个).将冠状动脉分为13个节段,分析所有管腔大于2mm的节段,评价图像是否能满足管腔评价.管腔狭窄大于50%认为有意义,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比较16层螺旋CT在诊断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在所有638个节段中,588个节段(占92.16%)能够满足冠状动脉管腔评价.对于16层螺旋CT能够显示有意义冠状动脉狭窄,与ICA相对照,若以动脉节段计数,MSCT显示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3.61%、91.11%、89.79%、98.12%和94.63%.以动脉主干计数,MSCT显示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2.82、、91.31%、80.43%、37.37%和82.08%.以患者计数,MSCT显示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4.73%、90.00%、93.01%、92.99%和82.75%.结论:16层螺旋CT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无创、简单易行.既能显示管腔情况又能显示冠脉管壁,弥补了ICA的不足;经严格控制影响因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可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性检查.对支架术后的随访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血管变异的显示直观确切.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筛查和随访手段应用于临床.
作者:马军;蔡中;哈若水;陈大治;李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的价值及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意义.方法:26例急性消化道出血,经选择性血管DSA检查,并对其中14例,经导管动脉灌注垂体后叶素或栓塞治疗.结果:阳性19例,阴性7例.14例经介入治疗后,11例得到完全止血,2例止血不彻底,1例48h后再出血.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对急性消化道出血,特别是小肠部位的出血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的价值;合理选择造影时机,可以提高对出血检出的阳性率;并经导管动脉灌注垂体后叶素或栓塞治疗后,止血迅速有效.
作者:吴伟;夏惠环;程志刚;刘永生;彭芳;罗福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合并脑血管痉挛栓塞术后观察与护理的重要性.方法:本组36例颅内动脉合并脏血管痉挛患者入院72h内在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术前、术中常规罂粟硷30mg/10ml持续静脉内泵入,术后持续泵入3d,给予尼莫通抗血管痉挛.术后第2天开始实施三高疗法,术后常规腰大池引流,放出血性脑脊液.结果:本组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32例恢复良好(可恢复工作,无明显神经系统功能障碍),2例持续昏迷自动出院;2例中度致残(轻度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但生活能自理).结论:利用护理手段干预4方面中的可控因素,如平均动脉压、颅内压、中心静脉压、血流速度(血液稀释度),使其控制在预设定目标范围内可保证脑的有效灌注压,预防CVS的发生.
作者:王兢;宫淑芝;魏勤;荆雪虹;高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肺癌介入治疗护理的效果.方法:通过对60例肺癌患者进行良好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观察有效的护理对于肺癌患者的积极效果.结果:通过及时有效的护理,所有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通过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对于肺癌介入治疗的患者将取得积极的效果.
作者:荆雪虹;高力;宫树芝;王兢;魏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儿女,7天.因出生后腹胀入院.患儿腹胀,以上腹部明显,黄疸,无发热,无呕吐,进奶及大小便均无明显异常.体格检查:上腹部可触及一大小约7cm×6cm×5cm的包块,活动性差,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作者:高鑫;赵建设;王锡明;施影影;崔若棣;彭兆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颈脑动脉联合成像技术的可行性,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13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Siemens Sensation 16层螺旋CT行颈脑动脉联合CTA检查.扫描准直16×0.75mm,Pitch值0.8~1.0,球管旋转时间0.5s/r.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技术,对比剂使用Ultravist(370mgI/ml)100ml和30~40ml无菌生理盐水,注射流率3.5ml/s.于Wizard工作站参考DSA造影的操作顺序和投照角度,行颈脑动脉多平面重组、大密度投影、曲面图像重建及容积再现CTA图像.技术分析包括扫描延迟时间及数据采集时间,分析图像质量.结果:134例CTA扫描延迟时间快17.1s,迟37.2s,平均21.5s,<20s者26例,20-30s者87例,>30s者21例;数据采集时间少者13.1s,多者为17.5s,平均15.6s,<15s者30例,>15s者104例.134例脑动脉CTA图像质量优者113例,质量好者16例,质量中等者5例,质量差者O例,无局部伪影病例,所有病例图像均满足诊断需要;颈动脉CTA图像,除11例患者存在局部伪影外,余123例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需要.结论:应用16层螺旋CT可以在20s内完成颈部与脑动脉的一次性扫描,此技术是可行的;其CTA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需要.
作者:庞闽厦;刘磊;杨新国;郭秀琴;周晓明;宋殿行;张凡涛;王玉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应变/应交率成像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性定量评价心肌功能的超声技术,具有不受心脏平移和周围心肌牵拉影响的优点.二维应变能计算出组织运动的速度、应变、应变率及旋转角度等参数,且无多普勒应变率成像技术角度依赖,可为观察心肌运动、诊断心肌缺血、定量评价局部心肌功能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
作者:李海华;唐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ST18例,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8例胃间质瘤均为恶性.病灶多呈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6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2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6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坏死12例.结论:MSCT是目前GST检查的佳选择,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高树明;屈辉;张媛;霍志毅;李大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同步测定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运动速度和Tei指数评估肺动脉高压(PAH)患者右室功能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58例PAH患者和47例健康人人选本研究.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室游离壁厚度,右房、右室舒张末期面积和收缩末期面积(RAEDA,RAESA,RVEDA,RVESA)并计算右室面积变化率;获取入选者标准心尖部右室流人道长轴和四腔观TVI图像,离线分析右室4个壁三尖瓣环处组织速度曲线,测量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处收缩期峰值速度(Sa)、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依据公式计算右室4个壁瓣环处Tei指数,取其平均值作为右室整体心肌做功指数.结果:与正常人相比,PAH患者具有更厚的右室游离壁,更大的RAEDA、RAESA、RVEDA、RVESA、Tei指数,更高的肺动脉收缩压,更低的右室面积变化率、Sa、Ea、Aa、Ea/Aa.PAH患者右室结构参数(右室游离壁厚度,RAEDA、RAESA、RVEDA、RVESA)与功能参数(Tei指数、Sa、Ea、Aa、Ea/Aa、右室面积变化率)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34~0.76,P<0.05~0.001).PAH患者Sa、Ea、Aa、Ea/Aa、右室面积变化率与Tei指数均有一定的相关性(r=0.39~0.68,P<0.05~0.001).结论:QTVI技术同步测定三尖瓣环运动指标和Tei指数可更好地评估PAH患者右室功能.
作者:宋则周;马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全身动脉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GE signa 3.0T磁共振扫描仪对17例疑有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四段法动态增强全身动脉成像.结果:17例患者均扫描成功,得到符合诊断要求的血管图像,平均得分3.41分;共发现轻度狭窄或扩张76处,中度狭窄或扩张33处,重度狭窄或扩张17处,闭塞5处.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全身动脉成像技术可以进行全身动脉的一次成像,无辐射剂量和对比剂剂量的限制,在全身血管病变的检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翠艳;王光彬;赵斌;李慧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患者男,1岁.经常感冒,疑心脏病来就诊.心脏听诊:心率140次/min.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使用HP-1000彩超,探头频率2.5MHz.超声显示:心尖四腔观(图1)显示房间隔中部向右房侧呈袋状膨出,膨出高度10mm,基底长19mm,房间隔及室间隔未见中断.
作者:武志宏;李胜亮;黄瑞雪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肺癌的MRI信号特点,以探讨MRI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肺癌MRI表现,以同层椎体为背景,按高、中、低三种等级将30例肺癌统计T2WI、T1WI信号强度变化.结果:中央型19例,在T2WI上呈高信号8例,等信号11例,信号均匀11例,信号不均匀8例;在T1WI上呈略高信号7例,等信号11例,低信号1例,信号均匀15例,不均匀4例.周围型11例,在T2WI上呈略高信号6例,等信号5例,信号均匀6例,信号不均匀5例;在T1WI上略高信号3例,等信号8例,信号均匀7例,信号不均匀4例.增强7例均显示明显强化,肿块与纵隔淋巴结呈一致性强化,肿块呈慢强化,阻塞性肺炎呈快速强化,坏死和纤维组织强化不明显.结论:肺癌的MRI平扫信号在T2WI上以稍高信号至等信号为主,在T1WI上以等信号至稍低信号为主,T2WI能区别实质性肿块与坏死、纤维组织和阻塞性病变,MRI扫描对肺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邱乾德;许加俊;刘绪明;吴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研究WNDOWS环境下DICOM图像的网络传输和处理.方法:利用免费开发工具DCKTK,采用VC++6.0进行二次开发,以动态链接库的形式实现DICOM图像的网络传输和处理.结果:利用DCMTK开发了3个动态链接库,利用它们编制的应用程序在WINDOWS环境下成功地实现了DICOM图像的网络传输和存储及处理.结论:利用免费开发工具进行二次开发;既能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又能减少开发中的错误,提高开发的质量.
作者:侯庆锋;王鹏程;刘吉东;薛卫京;刘伟;翟小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双孔二尖瓣(DOMV)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二尖瓣畸形[1],DOMV是由于胚胎期二尖瓣瓣膜多余组织吸收不良所引起,其超声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本文分析了DOMV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报告如下.
作者:冯艳;张松;高原;孙睿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孕妇30岁,孕25周.到我院行常规超声检查.超声所见:宫内单胎,颅骨光环完整,脑中线居中,双顶径测约6.6cm,胎儿小脑蚓部缺失,小脑半球分离,后颅窝池显示扩张宽1.79cm,(图1)侧脑室后角宽1.03cm.
作者:张勇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