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ERP探讨头针治疗脑平中偏瘫即刻效应机制的研究

戴双燕;吴永刚;魏燕芳;郭勇军;吕子山

关键词:头针, 即刻效应, 脑卒中, ERP, MRCPs
摘要:目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ERP)探讨头针顶颞前斜线中2/5治疗脑卒中的即刻效应机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0例,健康人25例,两组均予头针刺激,均选取右侧顶颞前斜线中2/5.两组分别于针刺前、针刺10 min后进行ERP检测,脑卒中组还需进行肌力评级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全部试验结束后,从ERP里提取受试者左右手的运动皮层相关电位((movement-related corticalpotentials,MRCPs).结果:头针刺激10 min后,脑卒中组运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前降低(P<0.05);肌力评级较前升高(P<0.05);针刺前后脑卒中组患侧手MRCPs波幅较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头针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偏瘫的即刻效应明确,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针刺顶颞前斜线时刺激皮层运动功能区,降低了大脑运动执行策划的能量损耗,激活了受损脑区与运动相关皮层区域的神经元,提高了大脑对运动过程的处理效率,从而促进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改善.并且我们观察到,健侧脑具有代偿性作用,这提示我们临床中进行头针针刺时,进行双侧刺激可能疗效更佳.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白术黄芪汤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巨噬细胞NLRP3炎症小体的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白术黄芪汤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巨噬细胞NOD样受体-3(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方法:用佛波酯(PMA) (10 ng·mL-1)刺激U937细胞48 h,诱导其成为巨噬细胞,观察不同剂量白术黄芪汤乙酸乙酯提取物(0,3.125,6.25,12.5,25,50,100 μg·mL-1)对细胞活力的作用,并选择合适的浓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细胞中NLRP3,半胱天冬酶-1(caspase-1)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1β的含量.结果: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表明,当药物浓度低于25 μg· mL-1时,对细胞活力没有影响,当药物浓度高于50 μg· mL-1时,对细胞活力有抑制作用(P<0.05),选择25 μg·mL-1浓度进行后续实验.与空白组相比,LPS组细胞中NLRP3,caspase-1表达明显增加(P<0.01),细胞培养上清中的IL-1β浓度也明显增高(P<0.01).白术黄芪汤乙酸乙酯提取物作用后,NLRP3,caspase-1,IL-1β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白术黄芪汤乙酸乙酯提取物对LPS刺激的巨噬细胞NLRP3炎症小体有抑制作用.

    作者:沈佳雯;樊丹平;邱雪梅;吕爱平;何小鹃;耿耘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扶正抗艾颗粒联合HAART疗法对HIV/AIDS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

    目的:应用扶正抗艾颗粒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疗法(HAART)治疗HIV/AID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初治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和改善相关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7例,试验组予“扶正抗艾颗粒”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疗法(HAART)抗病毒治疗,对照组予“扶正抗艾颗粒”安慰剂(5%低剂量)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疗法(HAART)抗病毒治疗,疗程3个月.两组患者同时进行肝肾功能、血常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医症状体征积分、生存质量积分的观察.结果:经过12周的临床治疗,对照组与试验组比较,实验组能明显升高外周血RBC水平、降低CR水平,降低症状体征(总积分、乏力、纳呆、自汗)积分、升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和生存质量积分,经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抗艾颗粒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疗法(HAART)抗病毒治疗,能够改善HAART初始治疗后的患者临床症状、血液毒副作用、生存质量,减轻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联合用药较单独用药能显著升高CD4+T淋巴细胞,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刘建忠;陈瑶;肖明中;倪维;王胜勇;邱兴庆;廖红春;谭震;陈鸿迎;吴端;唐磊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维药阿里红多糖对运动性免疫抑制改善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维药阿里红多糖(FoP)的抗运动疲劳及运动免疫抑制作用,为维药阿里红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及免疫调节剂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建立长期运动疲劳及运动免疫抑制模型,不同剂量FoP作用于实验动物,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低剂量FoP(20 mg·kg-1)+运动组、中剂量FoP(40 mg·kg-1)+运动组、高剂量FoP(80 mg·kg-1)+运动组,每周灌胃6天,共8周,灌胃期间进行递增负荷跑台运动.8周后处死取材,试剂盒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红蛋白(HB)、肌酸激酶(CK)水平,RT-PCR检测IL-4mRNA、INF-γ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与阳性对照组比较,FoP可以显著提高小鼠HB水平,FoP各剂量组血清CK水平出现显著下降;与阳性对照组比较,FoP组可显著消除MDA,FoP各剂量组间无显著差异;FoP各剂量组及阴性对照组血清SOD含量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FoP各剂量组IL-4 mRNA/INF-γmRNA比值基本处于平衡状态.结论:维药阿里红多糖可以有效促进机体疲劳恢复,加快自由基的清除,并显著改善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及免疫状态.

    作者:王凤华;孔海军;黄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通督调神针刺法结合认知疗法干预卒中后抑郁患者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结合认知疗法干预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应,并探讨其疗效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卒中后抑郁提供参考.方法:将6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两组在予以脑血管疾病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不同方法干预,观察组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结合认知疗法治疗,西药组予以盐酸帕罗西汀片口服,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测定患者血清5-HT水平,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比较,HAMD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Barthel指数均提高(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5-HT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5-HT升高幅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西药组为8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西药组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法结合认知疗法多法字干预卒中后抑郁,可以显著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状态,临床应用行之有效、副反应低、操作重复性好,其疗效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5-HT水平有关

    作者:姚丽君;刘兆庆;周锦;汪克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基于神经血管单元稳态探索开心解郁方抗抑郁作用机制

    神经血管单元(NVU)是以神经元、小胶质细胞、血脑屏障以及维持脑组织完整性的细胞外基质等多种成员组成的动态功能模块,NVU的主要成员是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结构基础之一,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过程.抑郁症神经血管单元失稳态主要以神经血管解耦联、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及神经炎症反应等为特征.中药治疗抑郁症具有辨证论治、整体调节等优势,开心解郁方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本文旨在从脑白质功能连通性、保护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损伤、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修复血脑屏障以及减轻神经炎症等角度阐述开心解郁方对NVU的影响,为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路方法.

    作者:张颖;王联生;陈宇霞;黄世敬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藏药余甘子鞣质部位主要药效成分在人工胃肠液中的稳定性研究

    目的:研究余甘子鞣质部位主要药效成分在人工模拟胃、肠液中的稳定性,为余甘子体内代谢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人工模拟胃液、肠液,体外温孵,HPLC-UV法测定余甘子鞣质部位中主要药效成分的含量变化情况;分别考察余甘子鞣质部位主要药效成分在人工胃肠液中的稳定性.结果:余甘子鞣质部位中主要药效成分没食子酸、柯里拉京、鞣花酸在人工胃液中比较稳定,含量变化不明显,降解剩余量在100%左右波动,半衰期大于90 h;在人工肠液中不稳定,含量先增加后减少,降解剩余量在100-300%之间波动,半衰期大于10h.结论:余甘子鞣质部位主要药效成分在人工胃液中比较稳定,各成分含量变化不明显;余甘子鞣质部位主要药效成分在人工肠液中不稳定,主要成分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推测大分子可水解鞣质可以转化成小分子成分,但是随着时间延长所有成分均在降解.

    作者:吴玲芳;叶婷;梁林金;梁文仪;陈文静;李师;崔亚萍;亓旗;张兰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基于ERP探讨头针治疗脑平中偏瘫即刻效应机制的研究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ERP)探讨头针顶颞前斜线中2/5治疗脑卒中的即刻效应机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0例,健康人25例,两组均予头针刺激,均选取右侧顶颞前斜线中2/5.两组分别于针刺前、针刺10 min后进行ERP检测,脑卒中组还需进行肌力评级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全部试验结束后,从ERP里提取受试者左右手的运动皮层相关电位((movement-related corticalpotentials,MRCPs).结果:头针刺激10 min后,脑卒中组运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前降低(P<0.05);肌力评级较前升高(P<0.05);针刺前后脑卒中组患侧手MRCPs波幅较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头针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偏瘫的即刻效应明确,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针刺顶颞前斜线时刺激皮层运动功能区,降低了大脑运动执行策划的能量损耗,激活了受损脑区与运动相关皮层区域的神经元,提高了大脑对运动过程的处理效率,从而促进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改善.并且我们观察到,健侧脑具有代偿性作用,这提示我们临床中进行头针针刺时,进行双侧刺激可能疗效更佳.

    作者:戴双燕;吴永刚;魏燕芳;郭勇军;吕子山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白虎加桂枝汤中5个有效指标性成分的含量

    目的:建立白虎加桂枝汤中芒果苷、新芒果苷、甘草酸、甘草苷、肉桂酸5个有效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为白虎加桂枝汤的颗粒研发奠定基础.方法:采用HPLC-PDA双波长同时测定,Waters xBridgeBEH C18(4.6 mm×250 μm,5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0.01%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24℃,检测波长255 nm、280 nm.结果:内芒果苷、新芒果苷、甘草酸、甘草苷、肉桂酸线性范围分别为66-1 976μg(r=0.9993),70-3 487μg(r=0.999 7),30-913μg(r=0.999 5),35-1 734 μg(r=0.999 5),0.6-187 μg(r=0.999 8),加样回收率平均范围95.29%-100.17%.结论:建立了白虎加桂枝汤中5个有效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该方法简捷、稳定、准确,可为白虎加桂枝汤及其复方颗粒研制的质量控制提供评价方法.

    作者:彭平;王梦婕;李晓盈;段湘宁;李毅腾;杜菁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血管性抑郁症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旨在总结血管性抑郁症(Vascular Depression,VD)脑部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情况,包括弥散张量成像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通过对VD患者脑组织及脑功能进行实时成像,发现与抑郁相关脑区的神经通路及脑功能活动发生变化.其中脑白质异常高信号是VD主要病理改变,边缘系统-皮层-纹状体-丘脑环路破坏是VD发病的重要环节.前额叶皮质、边缘皮质(如扣带回、海马回)、杏仁核、小脑等脑区的异常功能连接为VD功能影像学的主要表现.血管性抑郁发病机制复杂,功能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非损伤性活体检测技术将对血管性抑郁的全面认识发挥重要作用,为VD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谭赛;黄世敬;方继良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热毒宁注射液金银花提取过程轨迹研究

    目的:建立热毒宁注射液金银花提取过程轨迹,实现对提取过程的全程在线监控,为中药生产批次间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多批次金银花提取过程的近红外光谱(NIRs)数据,并使用多元统计过程控制技术(MSPC)建立提取过程轨迹,实现对提取过程的全程监控.结果:建立的热毒宁注射液金银花提取过程的主成分得分,HotellingT2和DModX轨迹图能够检测到过程的异常情况.结论:基于近红外光谱数据和MSPC技术建立的过程轨迹图可以反应中药生产的过程变化,可以用于对中药生产的全程监控.

    作者:王磊;杨越;潘红烨;陈永杰;陈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中医药快速抗抑郁研究进展

    抑郁症是严重危害个体及社会的公共卫生问题,而现有主流抗抑郁西药有起效缓慢的缺点.近年来系列研究发现,在多种抑郁症模型及临床研究中,解郁名方越鞠丸显示出类似于快速抗抑郁原型药氯胺酮的优势特点,其快速持久增强神经可塑性机制,个体化差异机制,以及栀子作为快速抗抑郁君方的实验证据与机制等也被揭示出来.广泛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将为抑郁症的防治提供科学可靠的中医药方案做出贡献.

    作者:周欣;薛文达;唐娟娟;陶伟伟;吴颢昕;陈刚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基于抑郁模型大鼠miR-665表达及靶基因功能分析探讨开心解郁方抗抑郁疗效机制

    目的:通过考察中药开心解郁方干预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miR-665表达变化并对miR-665的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分析,探讨miR-665在抑郁症的发病及开心解郁方抗抑郁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慢性应激抑郁症大鼠模型并用开心解郁方干预42天,取海马组织提取总RNA,采用RT-qPCR检测各组大鼠海马miR-665相对表达量,并采用TargetScan和microRNAorg数据库对miR-665进行靶基因预测,采用DAVID数据库对预测得到的靶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类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miR-665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及西药组大鼠海马miR-665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665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富集于有机物质反应等;信号通路主要富集于N-糖链的合成等.结论:miR-665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病理机制过程调控,通过改善其表达异常可能为开心解郁方的抗抑郁机制之一,通过对其靶基因的功能预测分析对于后期继续研究开心解郁方干预miR-665的具体作用机制提供了方向和理论基础.

    作者:王联生;黄世敬;潘菊华;王彦云;张颖;陈宇霞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开心解郁丸对抑郁大鼠神经元可塑性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开心解郁丸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机理.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叠加孤养大鼠抑郁模型研究开心解郁丸对糖水偏嗜、水迷宫等抑郁样行为及神经元可塑性相关基因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环磷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5-羟色胺受体2C(HTR2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调控作用.结果:大鼠抑郁模型中,开心解郁丸可显著增加糖水消耗百分比,一定程度上增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明显降低神经元可塑性相关基因GSK-3β和HTR2C mRNA、明显升高CREB和VEGF mRNA.结论:开心解郁丸对抑郁大鼠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可能与调节神经元可塑性相关基因GSK-3β、CREB、HTR2C和VEGF有关.

    作者:潘菊华;王彦云;李多娇;陈宇霞;陈朝;张颖;黄世敬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逍遥散抗抑郁和抗焦虑研究进展

    抑郁症和焦虑症是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抑郁和焦虑作为一种生物-心理-社会交互致病的疾病,单一、靶向的药物疗效较差.中药复方逍遥散自身的多成分特点,决定了其能够多靶点、多系统、多层次地调节抑郁和焦虑.本课题组多年从事对逍遥散抗抑郁和焦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逍遥散具有“双向调节”和“多靶点、多系统、多层次”的两大特征.然而,要分析清楚逍遥散抗抑郁和焦虑的药效物质基础,尚需进一步借助多种学科研究手段,以病证结合为前提,围绕中医证,纳入疾病和证候双重评价手段,以脑肠轴为切入点,密切结合方证耦合机制开展研究.

    作者:李晓娟;陈家旭;周雪明;王亭晔;宋明;侯雅静;王方方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施杞教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用药规律的聚类分析

    目的:总结施杞教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用药规律并探索其学术思想.方法:收集2009-2015年龙华医院施杞教授门诊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医案265例,对纳入医案中的药物利用SPSS 21.0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总计使用药物202种,常用的中药是川芎、柴胡、怀牛膝、党参、天麻5味药物.聚类分析发现施杞教授临证常用的药物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祛风湿药,圣愈汤和天麻钩藤饮是施杞教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核心处方.结论:聚类分析结果体现了施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血并重,重在肝肾,兼顾痰瘀,标本同治的学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施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药规律,可以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徐保平;田子睿;李振军;王晓涛;潘艳芳;崔学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潮州老香黄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及指标成分测定

    目的:潮州老香黄是佛手的炮制品,本文以不同产地的老香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老香黄的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了橙皮苷和5,7-二甲氧基香豆素的含量,为建立潮州老香黄的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色谱条件为Agilent Eclipse XDB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 min-1;进样量20 μL;检测波长为283 nm.结果:得到分离度、重现性均较好的老香黄HPLC指纹图谱,对27批老香黄样品进行了相似度评价,结果显示老香黄的指纹图谱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整体有一定的差异.同步测定了老香黄中橙皮苷和5,7-二甲氧基香豆素的含量.结论:本文建立的老香黄指纹图谱及橙皮苷和5,7-二甲氧基香豆素含量测定的方法针对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为潮州老香黄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刘志聪;张振霞;赖宣;杨启财;陆玉婷;黄秋转;郑玉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抑郁症与糖尿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抑郁症及糖尿病均为难治愈慢性疾病,两者在临床存在相伴相生的情况,且具有一定的共性生物学基础,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整理,简要综述了抑郁症与糖尿病之间的生物学机制相关性及其临床治疗现状,为两者及共病情况治疗及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刘洋;李艳;张海燕;赖琼;吴升星;杨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基于中医学“异病同治”理念探究神经精神疾患共病机制

    基于中医学疾病观与治疗观,结合本课题组20年研究工作,从“应激”-“炎性”-“共病”这一关键途径出发,探究神经-精神系统日趋明显,揭示共病性病理机制.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精神疾患与缺血性中风、阿尔兹海默病、哮喘等存在明显的病理、生理学机制重叠:涉及共同的脑区结构、激活共同的神经生物学环路、影响共同的神经化学物质、获得了确切的疗效.因此,“治病求本”和“异病同治”效应指向的“神经-精神系统疾患共病”将是我们今后深入探究的主题.

    作者:孙阳;姜会梨;卢峻;费宇彤;杨昕婧;赵冰骢;图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橘红痰咳液止咳化痰平喘抗炎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目的:研究橘红痰咳液的止咳、化痰、平喘和抗炎的药效作用.方法: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和豚鼠枸橼酸引咳法观察止咳作用;用小鼠酚红排泌法、大鼠毛细玻管排痰法及对家兔气管纤毛运动影响实验观察化痰作用;用致敏原致大鼠哮喘实验观察平喘作用;用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和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观察抗炎作用.结果:橘红痰咳液能抑制呼吸道感受器的高敏感性而引起的反射性咳嗽,促进呼吸道黏膜黏液的分泌,增加痰液的排出量,促进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排放更加顺利,能降低支气管的反应性,延长实验动物的哮喘潜伏期,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减轻小鼠耳廓肿胀度.结论:橘红痰咳液能抑制呼吸道感受器的高敏感性而引起的反射性咳嗽,为外周性镇咳而非中枢性镇咳,具有显著的止咳、化痰、平喘和抗炎作用,并且其止咳、化痰、平喘及抗炎防治作用优于或等同于阳性化学对照药.

    作者:王艳慧;黄洁文;江晓;吴舒楹;连林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丹参抗抑郁的神经免疫机制研究探讨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近年研究揭示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及其引起的神经发生减少是抑郁症的重要病理基础.中医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从瘀治郁是中医药治疗郁证的重要实践手段.丹参在临床治疗抑郁症的处方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抗抑郁作用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丹酚酸B是丹参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本文从丹酚酸B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激活途径以促神经发生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遵循祛瘀生新理论,从行为、细胞、分子等水平探讨丹酚酸B抑制中枢炎症、促进神经发生与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关联,有助于阐述从瘀治郁的治疗策略.

    作者:张立娟;张进强;贺慧;鄢硕;赵秋影;游自立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