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隐喻认知的中医五行学说研究述评

马淬兰;贾春华

关键词:五行理论, 隐喻, 认知, 实验研究, 事件相关电位, 行为学实验
摘要:五行学说是一个建构型隐喻系统.目前隐喻视角下的五行学说研究,主要集中在五行的隐喻认知、隐喻类型、隐喻认知系统的构建等方面.本文通过对以上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后,指出了目前五行学说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认知科学背景下,从中医学、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立场对五行学说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特别是进行相关理论的实证研究,如应用行为学、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方法,论证五行理论中五音五色的配属关系,或发现五音与五色新的对应关系.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四子散热敷疗法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四子散热敷疗法在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应用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一般治疗组和四子散组,比较两组的胃肠道症状评分,并比较四子散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四子散组胃肠功能紊乱的缓解率为96.7%,一般治疗组为53.3%.四子散组患者的大部分胃肠道症状能够得到改善(P<0.05),且生活质量有所提高(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四子散热敷腹部有助于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胃肠功能紊乱,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洁婷;梁玉婷;刘旭生;林静霞;赵代鑫;叶景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微量中药成分的起效机制研究不容忽视——“遗传协同致死”模式有助于发现并阐释中药显效物质基础及起效机制

    中药作用机制及显效物质的阐明是制约中药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障碍.当前研究的对象大都为中药的丰度成分,研究思路多归为正向药理学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忽略对中药微量成分的研究.“遗传协同致死”是一种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可使得共同调控生物效应呈现级数放大(大于1 000倍).鉴于,遗传协同研究模式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取得喜人成绩.(包括PARP抑制剂的发现,化疗药物增效减毒组合的临床使用等).同时,中药在对抗环境胁迫所产生的多种次生代谢产物,为契合遗传协同靶点提供多成分基础.那么,是否可以将这一研究模式用于阐明微量活性成分的研究?从“靶点-成分-效应”的逆向思维出发,在明确遗传协同靶点的基础上,对中药微量弱效成分起效机制展开研究,并进一步发现潜力的协同成分组合.

    作者:韦忠红;余苏云;陈文星;王爱云;陆茵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基于词频分析法的《黄帝内经》五藏核心观的建构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五藏核心观的基础框架.本文运用词频分析法和语料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帝内经》中“五藏”及其类概念进行定量与定性的研究,从而考察五藏核心观建构的动机、主体、辅助条件等问题.词频分析表明五藏在《黄帝内经》中是一个普遍的概念,其意义内涵有整体和个体的差异.五藏语境的定性分析表明严重病理状态的指向为五藏核心观提供了强烈的动机;五藏生理机能内容广泛,人体机能或以五藏为始或终于五藏是五藏核心观的主要内容;五藏整体突破了五藏个体的诸多限制,使五藏作为人体核心其凝聚力更强;五藏类概念是五藏概念的衍化、其功能是固化五藏所指,增强五藏概念的观念认同.

    作者:黄慧雯;贾春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经筋手法结合改良小角度矢状位扳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4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对寰枢关节半脱位采用经筋手法结合改良小角度矢状位扳法与常规推拿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为临床治疗该病症提供参考.方法:对80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组,观察两组的治愈率、好转率和治疗前后影像学寰齿间隙差值等指标,并统计结果.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0.00%,对照组为42.5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472%,对照组为82.50%,两组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后影像学寰齿前间隙及齿状突侧间隙差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筋手法结合改良小角度矢状位扳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疗效优于常规推拿疗法,本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何育风;戴李国;练湛雄;容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不平衡数据处理方法对中药不良反应预测的应用研究

    目的:针对中药不良反应数据的不平衡性,探索并应用不平衡数据的处理方法,对中药的不良反应进行预测.本文以使用丹红注射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来自37家医院集中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在使用了丹红注射液的患者中预测是否发生不良反应.方法:从数据层面采用四种方法:不处理、随机欠采样、随机过采样、SMOTE采样;从算法层面采用四种模型或算法:决策树、随机森林、AdaBoost算法、Gradient Boosting算法,对数据的不平衡性进行处理.两个层面的方法两两结合,对16种方法与模型或算法组合的预测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随机欠采样和AdaBoost算法相结合、随机欠采样和Gradient Boosting算法相结合的预测效果较为理想,recall和G-mean都达到80%以上,AUC指标也高达0.86.结论:初步探索中药不良反应可能适用的不平衡数据处理方法,预测结果结合实际经验,能较准确地预测使用了丹红注射液的患者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同时,根据输出的变量重要性排名,能大程度地避免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丹红注射液的安全性再评价提供一些科学参考依据.

    作者:吴东苑;杨伟;唐进法;李学林;王晓艳;易丹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肠道菌群在肥胖发病中的地位与作用

    肥胖已成为威胁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作为一种受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等影响的复杂疾病,肠道菌群在该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肠道菌群改变与肥胖的作用机制角度,综述肠道菌群在肥胖发病中的相关性研究,及中医药干预肠道菌群对肥胖的影响.

    作者:吴莉娟;刘铜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GBM倾向评分加权法用于因果推断的研究

    目的:在观察性研究或非随机化试验中,由于混杂因素***的存在,研究人员从数据中进行因果推断的能力受到阻碍,本研究利用GBM倾向评分加权法对一组观察性医学数据进行了分析,以期指导相关医学人员进行他们自己的因果推断研究.方法:目前,四类主要的倾向评分法:匹配、分层、逆概率加权和混杂变量调整,已经被普遍用于因果推断的研究.倾向评分法理论上是可以消除可观测到的混杂因素的偏倚,使处理变量接近随机分配设计的效果,从而达到估计处理因素对结局因果效应的目的.结果:考虑到逆概率加权法相对于其它方法的优势,本文概括了它用于因果效应估计的适用条件,特别说明了运用一个现代多元非参数统计技术——Generalized Boosted Models (GBM)倾向评分加权法的主要过程及优劣.结论:当存在大量不同类型的混杂因素且它们与处理因素之间的线性、非线性或交互效应等函数形式无法确定以及其它问题的时候,GBM倾向评分加权法能克服在精确地估计倾向评分过程中所受到的阻碍,并给出相对更加接近于随机化的因果效应.

    作者:杨伟;唐进法;易丹辉;李学林;王晓艳;周晓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基于整体观中药物质基础认识与创新中药研发

    中药发挥防病治病作用的物质基础是由多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多组分、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作用特点.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基于整体观的中药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理论”已取得一定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围绕“组分结构理论”,系统阐述了中药物质基础认识和创新组分结构中药制剂科学内涵,以期为现代创新中药制剂研发提供策略和方法.

    作者:贾晓斌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代谢组学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精准应用

    精准医疗的本质是对大样本人群及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定量、验证及应用,终达到寻找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及治疗靶点的目标.代谢组学作为检测体内代谢物技术之一,可以通过发现体内代谢物水平的变化及时对机体生理状态做出预判与诊断,并指导进行相应的干预及治疗.本文将对代谢组学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精准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王洋;蔡志钢;房军伟;孙淑军;张永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第291期东方科技论坛“中医药现代化与新药创制”会议纪要

    1.会议概况第291期东方科技论坛“中医药现代化与新药创制”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6月13日至14日在上海沪杏科技图书馆举行.中国科学院陈凯先院士、中国工程院王广基院士共同担任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世界科学技术》杂志社(中科院)、上海市药学会承办.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曙光医院等上海地区的有关单位,以及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南方医科大学、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康缘药业、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痛风病”中医病因病机的隐喻分析

    目的:剖析现代医学“痛风病”中医病因病机的隐喻特征及其隐喻认知多样性的根源.方法: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下,运用隐喻理论对三位国医大师关于现代医学“痛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进行分析.结果:现代医学“痛风病”病机理论是基于“痹”字相关的概念隐喻而建构的中医理论.结论:不同医家作为认知主体的独特性是造成“痛风病”隐喻认知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作者:吴彤;贾春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取象比类语境下的中医学

    研究以朱丹溪、张景岳对阴、阳有余不足的论争为切入点,从取象比类的立场分析其各自形成阴阳有余或不足的依据与原因,继而从“伏气”“非典”“提壶揭盖”与“增水行舟”“理饮汤”等诸多层面探究隐喻在认识病因、疾病、治法、方剂所起到的指引作用,藉此揭示中医传统理论由一串串的隐喻构成,一个好的隐喻不仅可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同时也是确立治则、创制方剂的重要源泉.“取象比类”之后的中医理论将由具有层级结构与并列结构的隐喻构成.

    作者:贾春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恶性肿瘤生长植物隐喻的认知分析

    恶性肿瘤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患,因此攻克恶性肿瘤是医学界的重要任务.攻克肿瘤的第一步是认识肿瘤.隐喻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本文对医学上大量借用植物生长特征来描述肿瘤生长过程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西医学上,肿瘤的生长方式、外形特征、生长速度以及扩散方式都借用了植物隐喻来说明.肿瘤的生长是植物茎叶的生长,植物根系的生长,植物花果的生长,植物四季的生长,特殊植物类型的生长,肿瘤的转移是种子的传播等.这一结果表明西医学中存在肿瘤是植物的隐喻认知,这一隐喻表现了肿瘤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侯星宇;黄慧雯;贾春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应激与胶质细胞功能的关系及中医药的调节作用

    本文对各胶质细胞暴露在应激环境中的形态功能变化以及中医药对应激中各胶质细胞功能变化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总结,为开展以便为开展应激致病机制,及其中医药对应激致病的调节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刘燕;丁秀芳;严志袆;邹小娟;刘玥芸;丁凤敏;余涛;陈家旭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创新中药研制的关注要点

    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及理念的创新中药研究并没有脱离传统天然药物研究思路,在继承与创新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基本没有继承,创新又不足,使创新中药新药研究陷入一种尴尬境地.我们在总结“十一五”、“十二五”课题经验的同时,结合即将开展的“十三五”组分中药的研发思路,分析了影响中药新药现代化研究的3个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①高水平候选处方的科学筛选始终是中药新药研制的瓶颈,是中药现代化的基本前提;②大力开展中药转化医学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中药转化模式是推动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出路和举措;③从组分中药剂型发展和改革的角度,需要遵循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综合考虑组分中药成药性的特点,给组分中药剂型的筛选和研发奠定基础.

    作者:李国信;张颖;尤献民;梁茂新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代谢组学技术在脑部疾病的精准应用

    代谢作为生物信息流的下游,承载信息传递的特殊功能,结合上游的基因、转录、蛋白质及神经系统,能够更好地反映大脑的工作原理以及患病机制,揭开大脑的神秘面纱.目前已有许多关于大脑的代谢组学研究,同时结合脑部相关疾病,研究疾病对脑代谢的影响.本文结合精准医学,主要综述代谢组学技术在脑部疾病的精准应用.

    作者:房军伟;蔡志钢;孙淑军;王洋;张永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临床表型探索

    目的:探索并总结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中医辨证分型,以期为有机结合临床中医证候特征、哮喘临床表型以及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文献调研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及分析和预调查反馈信息修正的方法,设计并归纳形成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证候学观察表.收集204例患者的四诊资料,填写观察表.借助SPSS22统计分析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归纳出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基本的中医证型.结果:通过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合中医哮病的辨证标准为依据,参阅哮病中医证候规律的文献,并组织呼吸科专家讨论,得出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主要分为2个基本证候:虚寒证和虚热证.结论:探索了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临床表型,为进一步研究支气管哮喘中医宏观寒热辨证与西医基因组学之间可能的关联提供研究数据.

    作者:张霞;李辉;李亮;李光熙;刘世刚;李萌;张九卿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基于中药传统功效的现代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原创性研究的源泉

    中药的传统功效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实践对其临床疗效的高度总结,对中药的临床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现代医药体系相比,中医药体系的诊疗模式与西医不同,且相对于西药,中药作用的疾病靶标可能更加广泛.基于中药的传统功效,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对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疾病治疗中新靶点、新机制和新物质的发现及中药新药的二次研发,对于阐释中药传统功效的现代科学内涵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基于中药传统功效的现代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医药原创性研究的源泉.

    作者:龚普阳;戚进;余伯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基于中医药理论的保健类眼贴技术标准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视觉健康危机成为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甚至”国家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社会各个层面共同关注.在应对视觉健康危机、满足视力保健社会需求的时代背景下,基于中医药治未病且成本低的优势,国内兴起了多家保健类眼贴生产企业,且发展已具规模.但是,由于缺少全国适用的保健类眼贴技术标准,不利于规范企业生产行为以保护消费者利益.本研究在对已进行自我声明公开的保健类眼贴企业标准内容和关键指标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两项技术标准的设计和说明包括通用要求和检测方法等,并对未来眼保健行业应关注和制定的标准进行了讨论.

    作者:张敬娟;付强;李晶;侯韩芳;张扬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基于单维项目反应模型的量表评价研究

    目的:探索应用单维项目反应模型与经典测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量表评价问题.方法:对841例亚健康二手数据实证分析,进行信度、效度以及项目角度的测量学评价.结果:5个领域的克朗巴赫a系数均高于0.6,内部一致性较高;5个领域的量表结构效度较好,CFI为0.96;项目区分度>0.3,项目对所属领域诊断的灵敏度较高;量表信息量为33.8,对亚健康状态估计精度较高;但仍有部分条目需要进一步修订.结论:单维项目反应模型通过单维性、局部独立性检验,可以用来评价项目的心理学测量性能,对经典测验理论评价结果进行补充.亚健康量表信、效度较高,经IRT校正后的项目可以用于开展计算机自适应测试,进行人机交互“治未病”动态监测.

    作者:白文静;何丽云;张艳宏;刘为民;刘保延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