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有效成分生源途径解析与调控技术在中药材生产实践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张磊;陈军峰;肖莹;谭何新;李卿;陈万生

关键词:中药品质, 有效成分, 生源途径, 遗传机制, 分子标记, 质量控制
摘要:中药材资源与质量是整个中医药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在决定中药材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有效成分是其具有确切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药效物质的有无多寡是药材质量的核心要素.药效物质的积累水平与原植物的遗传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可通过阐明有效成分生源途径,揭示药材品质物质内涵形成机制,调控有效成分生物合成,实现药材品质保障与提升.基于药效物质的中药材品质调控技术体系包括整合分析高通量检测手段所获得的系统生物学多重组学数据,解析有效成分生源合成的遗传机制,从中挖掘和鉴定具有品质识别功用的分子标记,将生源途径调控技术应用于中药材优异种质创制、种植过程精准管理和采收分拣质量识别的全程控制,实现有效成分高效合成和/或稳定积累,提升药材品质.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复方“脊髓康”对神经干细胞分化作用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脊髓康”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分化作用的影响.方法:制备“脊髓康”(JSK)含药血清;分离、培养原代NSCs;对NSCs进行鉴定;在胎牛血清(FBS)诱导NSCs分化后,加入不同剂量的JSK含药血清干预其分化,分为高、中、低剂量组,另设空白对照组,选取抗β3-微管蛋白(βⅢ-Tubulin)抗体、抗兔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对NSCs进行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其分化情况,并与不加含药血清的对照组进行对比;在荧光显微镜下,对不同视野βⅢ-Tubulin、GFAP的阳性细胞进行计数,并算出阳性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百分比,并进行荧光定量.结果:培养的神经球均表打巢蛋白(Nestin);JSK含药血清高、中、低剂量组βⅢ-Tubulin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JSK含药血清高、中、低剂量组GFAP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均低于空白组(P<0.05),且高剂量组与中、低剂量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复方JSK促进NSCs向βⅢ-Tubulin阳性细胞方向分化,为中医药治疗SCI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苑文超;王磊;马勇;黄桂成;郭杨;潘娅岚;杨博元;董晤训;宗永刚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基于复杂网络的穴位-分子生物学效应研究

    目的:探索针刺实验文献中穴位生物学效应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方法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三大数据库中的针刺动物实验文献.筛选出单纯针刺对动物机体内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研究的文献,按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整理文献.采集文献中的有效穴位及相应的基因名称,运用Python编程语言编写的软件、Cytoscape3.3.0软件及MECODE复杂网络算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获得符合研究的文献2136篇,穴位233个,分子793个;频次排在前十的穴位为足三里、百会、内关、水沟、大椎、三阴交、肾俞、曲池、风府、阳陵泉;频次排在前十的分子有:BCL2、FOS、BDNF、Bax、CASP3、TNFA、GFAP、NGF、HSP70、IL1B;频次排在前五的穴位配伍有大椎-百会、水沟-百会、百会-足三里、三阴交-足三里、内关-水沟;穴位足三里处于穴位-基因网络的中心位置;通过复杂网络的模块分析发现,一些穴位与一些通路相关的基因落入同一网络模块中.结论:本研究发现足三里穴是针刺实验研究的常用穴位,足阳明胃经可能与代谢通路关系密切,这一发现可为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黄满婷;雷蕾;李海燕;杨策;聂莹;亢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中药发挥效应的核心作用方式的科学思考

    科学阐明中药的起效方式是中医药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于中药起效方式的看法百家争鸣,其中认为“叠加作用”是中药起效核心方式的科学假说,引发了中药药理学领域学者和专家的思考和争鸣.“叠加作用”为中药作用方式和作用特点提供了新解读,对中药药理学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本文根据当前中药研究中的研究成果及临床案例对中药起效的核心方式作了进一步思考,提出以下观点:①中药成分结构的多样性及作用靶点的复杂性决定了中药药效发挥作用的方式也是复杂多样的;②中药作用方式复杂而多变是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进化而来,进化所致机体受体的多样性和中药的多样性以及生物的复杂网络调控系统,决定了单个中药成分更有可能是通过作用于不同的靶点发挥协同增效作用;③从中药“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来看“叠加作用”具有局限性.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仅仅依赖“叠加作用”可能无法全面解释中药“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叠加作用”只是中药众多起效方式之一,是否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起效方式,值得我们去思考.

    作者:王爱云;沈颖;陈文星;王旭;华永庆;王蔚;倪雯婷;吴佳伟;杨宇;黄帅;陆茵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中药材及饮片质量的现状和思考

    本文就中药材及饮片在栽培、采收加工、饮片生产、流通、监管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对其中可能造成中药材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的想法.笔者认为建立种源中心、从中药材栽培、产地加工及饮片生产均采用集约化的管理经营模式,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中药材生产各环节的不确定因素,保证药材质量.此外,我们建议修改某些品种药材的药典标准,使其更适用于目前市场情况,有利于提高市售药材质量.后认为中药材作为一种药品,从栽培到生产的全过程应统一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管理,才更有利于药材的溯源及全产业链的质量监控.

    作者:韩娜;殷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三七持续种植关键技术

    针对三七产业存在的技术瓶颈,本文聚焦三七新品种选育、连作障碍克服、标准体系建立等方面,采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手段,从产区选择、田间管理、收获储藏等过程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解决三七种植中精准选址、品种选育、土壤改良、施肥管理、病害防控等关键问题,实现三七栽培的精准化及优化,建立了三七持续种植复合技术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七抗病新品种的选育、土壤复合改良技术、三七栽培技术及质量追溯技术.获得首个三七抗病新品种,为其持续种植提供可行性前提.建立三七连作土壤复合改良技术并应用于大田,连作土壤的修复及改良为三七持续种植提供保障.发布了首个无公害三七质量标准,为其高品质树立规范.完成了品质溯源体系,保障了三七的质量可控.该复合技术体系为其它中药材精细栽培提供借鉴.

    作者:陈中坚;魏富刚;董林林;王勇;王朝梁;杨绍周;孙玉琴;尉广飞;张连娟;余育启;陈士林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基于本草基因组学应用流式量测序技术检测人参基因组大小

    人参(Ginseng)是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由于其基因组数据的缺乏制约了人参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本实验以水稻(Oryza sativa ssp.Nipponbare)和大豆(Glycine max (L.) Merrill)为内参,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参基因组大小约为3.42 Gb;同时,分别构建人参基因组插入片段大小为250 bp和500 bp的鸟枪法(shotgun)文库,利用Illumina HiseqXTen平台进行双端PE 150高通量测序,过滤原始测序数据后获得183.82 Gb高质量数据,K-mer分析法预估人参基因组大小为3.35 Gb,测序深度为54.87 X.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K-mer分析法测定人参基因组大小,为人参全基因组测序以及本草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作者:张小燕;刘志香;廖保生;肖水明;徐江;盛玮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循经藏腑调理“欲病”的作用

    目的:观察低频负压循经藏腑调理“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随机选取的34例“欲病”受试者,运用低频负压循经藏腑调理的方法进行调理,通过分析“欲病”受试者的罐斑显色反馈性调理信息及调理前、后数字化、量化的中医四诊合参诊断信息,评价其调理效果.结果:经过4周的持续调理,34例“欲病”受试者,与调理前相比,调理后受试者罐斑显色显著变浅甚至消失(P<0.01);调理后淡红舌、薄白苔的比例明显升高(P<0.05),瘀斑舌较调理前减少(P<0.05);调理后背痛、颈项强痛、焦虑、易怒的核心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甚至消失;调理后受试者脉弦紧度显著减小(P<0.01).结论:低频负压循经藏腑调理可显著改善“欲病”受试者不适症状,促进“欲病”受试者舌、脉、罐斑病理状态的恢复,该方法值得推广及进一步探索.

    作者:武燕静;牛婷立;芦煜;陈畑宇;高璐佼;张毓晋;杨洋;马良宵;杨学智;牛欣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药用植物与微生物互利共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与其生境中的微生物关系密切,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植物-微生物共生体系统.微生物与药用植物的生长、繁殖和次生代谢活动息息相关,其互利共生关系是近年来药用植物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药用植物与微生物的互利共生关系,主要包括:药用植物类型及药用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根际微生物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药用植物与微生物分子识别机制.本文为药用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机制的发掘和利用提供依据,对有效利用微生物促生机制来提高药用植物抗逆性、增加药材产量和改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连娟;沙本才;龙光强;张广辉;杨生超;陈军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中药质量标准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思考

    中药质量标准现代化是中药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前提,也是中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几十年来,我们为使中药质量更符合现代中药的发展需要,对其标准的提高和完善进行着不断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亦发现了很多完善的空间.本文从中药物质基础角度出发,谈一谈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背景下的中药质量标准发展要求和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作者:杨鸣华;孔令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有效成分生源途径解析与调控技术在中药材生产实践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中药材资源与质量是整个中医药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在决定中药材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有效成分是其具有确切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药效物质的有无多寡是药材质量的核心要素.药效物质的积累水平与原植物的遗传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可通过阐明有效成分生源途径,揭示药材品质物质内涵形成机制,调控有效成分生物合成,实现药材品质保障与提升.基于药效物质的中药材品质调控技术体系包括整合分析高通量检测手段所获得的系统生物学多重组学数据,解析有效成分生源合成的遗传机制,从中挖掘和鉴定具有品质识别功用的分子标记,将生源途径调控技术应用于中药材优异种质创制、种植过程精准管理和采收分拣质量识别的全程控制,实现有效成分高效合成和/或稳定积累,提升药材品质.

    作者:张磊;陈军峰;肖莹;谭何新;李卿;陈万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基于数据挖掘的牛建昭教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用药规律研究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牛建昭教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用药规律,为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筛选牛建昭教授门诊中的更年期综合征病例,构建处方数据库,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使用关联规则和熵聚类算法对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用药频次、性味归经、组方规律、药物组合关联性、提取核心药物组合与创新处方.结果:数据挖掘得出高频单味药22个,高频药物组合28对,关联规则置信度高于0.95药物20组,高关联药对52个,三味药核心组合32个,新方7个.结论:牛建昭教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常用药物以补肾、柔肝、健脾相结合,兼以活血通络、安神定志;所用药四气以温寒平为主;所用药五味以甘苦辛为主;所用药物主要归肝、肾、肺经.基于挖掘结果可较好的分析牛建昭教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用药规律.

    作者:王曦廷;刘祎;张澜;李彧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调控滋养血管新生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病变的主要临床危险在于斑块的不稳定性、易损性.斑块内新生滋养血管(Vasa Vasorum,VV)具有结构缺陷,其脆性大、渗漏性高,容易破裂出血,促进炎症反应,也为血细胞及血液可溶性成分进入斑块提供通道,促进AS斑块的形成,并且与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深入研究VV的功能及关键信号途径在AS中的作用,有望从根本上阻止稳定斑块发展为易损斑块,或者阻止不稳定斑块破裂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新生VV在AS形成中的作用与机制以及相关治疗作一综述,以期为稳定AS易损斑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萌;张军平;朱科;漆仲文;邹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淋巴恶性肿瘤真实世界临床用药人群特征研究

    目的: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电子医疗数据,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淋巴恶性肿瘤真实世界临床用药人群特征,为其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提取3 674例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淋巴恶性肿瘤患者电子医疗数据,对其一般信息、诊断信息、用药信息进行基于频数与率的描述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4.95岁;男性多于女性;主要来源科室为肿瘤科、血液科;基于出院转归判定的住院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66.15%;单次用药剂量以10-20 mL居多;疗程以4-14天为主;联用西药常见品种包括地塞米松、托烷司琼注射液、甲氧氯普胺片、胸腺肽注射液、环磷酰胺注射液等;联用西药常见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化疗药、免疫调节药、糖皮质激素药、抗生素类药等.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淋巴恶性肿瘤真实世界临床用药剂量、疗程基本符合说明书界定,用药人群特征符合品种定位及淋巴恶性肿瘤疾病规律;基于出院转归判定的住院患者临床疗效较为确切;联合用药类型广泛.

    作者:王攀;谢雁鸣;张寅;陈岑;庄严;荆志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客观评定方法在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应用进展

    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会严重制约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精确、及时、有效地评估痉挛状态对于指导中风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治疗、评价治疗疗效及预测功能恢复均有重要作用.由于主观量表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对痉挛进行客观定量化的评估成为了研究的新热点.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总结了基于康复工程学、神经电生理学、生物力学等客观评定工具在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中的应用,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旨在为上肢痉挛评估工具的系统化整合提供参考.

    作者:黄馨云;吴梦蝶;俞艳;周艳丽;姜淑云;李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基于判别分析的肝病中医证型与检查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肝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与检查指标的相关性,为肝病患者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到2016年6月肝病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以2015年肝病患者数据为分析组,2016年上半年患者数据作为测试组,运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筛选区分度高的指标,建立判别函数.结果:对2015年肝病患者的127个检查指标进行分析,筛选出13个指标,建立判别函数.利用判别函数对2015年224例患者数据进行回顾性预测,总的判别正确率为84.38%;并对2016年109例患者数据做前瞻性预测,总的判别正确率为74.31%.结论:逐步判别分析在肝病中医证型诊断中判别正确率较高,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作者:曾聃;刘然;解丹;吴辉坤;李晓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三七主要病害及其防治策略

    病害的发生严重制约了三七的经济产量,成为阻碍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从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综述了主要病害的病原、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阐述了三七病害防治应基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建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病害防治体系,加强抗病新品种的选育,进而促进三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连娟;高月;董林林;尉广飞;杨娟;陈军文;沙本才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藏药柳茶的药用功效研究进展

    柳茶为种子植物蔷薇科鲜卑花属植物窄叶鲜卑花的一种(Sibiraea angustata(Rehd.) Hand.-Mazz),广泛分布于我国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及西藏等地,是藏族民间常用药物之一.其主要含有三萜类化合物、有机酸、有机酯、烷烃类等活性成分.研究发现柳茶具有调节糖脂代谢、减轻体重、抗氧化、调节免疫、保肝、抗肿瘤、延缓衰老、抑菌及促进消化等多种药用功效.

    作者:潘雅婧;秦灵灵;吴丽丽;孙文;宋紫临;秦田雨;刘铜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抗衰老中药的药性特征及其分类模式研究

    目的:从药性角度分析抗衰老中药并阐释不同类别的药性特征.方法:从知网中检索相关文献,收集了51味抗衰老中药,基于药性数据用ward法聚类研究.结果:这些药被分为十类,第一类性寒味苦归肝经,清肝火;第二类性寒味苦归脾经,清脾热;第三类性寒味甘,滋阴;第四、五、六类分别为性平归肝经,性平味甘归肺经和性平味甘归脾经,平补肝、肺、脾;第七类味甘归肾经,补肾气;第八类性温归脾经,补脾气;第九类性温味辛归肾经,补肾祛寒;第十类性温味甘归肾经,补肾阳.结论:抗衰老中药基于药性被分为十类,每类作用途径不同,体现了抗衰老中药的药性特征,适应于治疗不同的衰老患者.此外,对抗衰老药的分类有助于辨证和配伍使用,达到辅助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些发现可为抗衰老的研究提供线索.

    作者:张倩;贾聪敏;余文康;郑娆;王耘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的建构

    本文系统总结了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存在的核心问题并进行根源分析,认为当前国内外相关的医疗服务模式在理念和方法上逐渐偏离健康服务的本质并走向困境,给人们健康的保障带来新问题和新危机.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集创新理念、创新技术方法、创新产品、创新流程、规范和标准等于一体,通过提供全方位和全周期的人本化、自助式、“诊治保”一体化的健康保障服务,改善人的健康状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被动式“求医”服务模式,转为主动的“求己”健康服务模式,进而实现“健康状态不断提升,医疗费用不断下降”的社会发展目标.文中系统分析了该模式的理念、运行逻辑、目标、模式构成、特点,并以本研究团队所开展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系列研究”为例,阐述该模式对个人、行业、社会、国家乃至国际影响的重要意义,以期为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做出积极贡献,并为全球健康提供了“中国方案”.

    作者:田文华;陈立典;高志刚;梁鸿;季光;何丽云;慈中华;李英哲;苏钢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温阳健脾汤加减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温阳健脾汤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81例,随机分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抗病毒、保肝抗炎、利尿、补充白蛋白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再予温阳健脾汤,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自觉症状、腹围、尿量,肝功能主要指标及B超主要指标的变化.两组均给药1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至5天,连续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对照组为7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组在腹水、尿量、症状、体征及B超指标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健脾汤可有效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为临床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张健;刘海平;汤继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