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PLC法测定蒙药嘎日迪-13味丸中甘草苷、甘草酸铵、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含量

韩志强;巴图德力根

关键词:蒙药嘎日迪-13味丸HPLC, 甘草苷, 甘草酸铵, 木香烃内酯, 去氢木香内酯
摘要:目的:HPLC法同时测定蒙药嘎日迪-13中甘草苷、甘草酸铵、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含量.方法:甘草苷核甘草酸铵色谱条件:迪马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A)-0.4%磷酸(B)梯度洗脱,0-10 min(16%-18% A),10-30 min(18%A),30-40 min(18%-27% A),40-85 min (27%-45% A),85-86 min(45%-16% A);柱温:30℃;检测波长:237 nm;流速:1 mL·min-1.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色谱条件:迪马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65:35),检测波长:225 nm,柱温30℃,流速1.0 mL·min-1,结果:甘草苷、甘草酸铵线性范围分别为0.10-1.2μg(r=0.999 9)、0.341-4.092μg(r=1.000 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07%和100.13%,RSD分别为1.00%和1.84%(n=5).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线性范围分别为0.12-1.2μg(r=1.000 0),0.106-1.06μg(r=1.000 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44%和98.90%,RSD分别为2.21%和3.38%.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蒙药嘎日迪-13中甘草苷、甘草酸铵、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含量测定.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老鹰茶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动态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目的:探讨老鹰茶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随季节变化的规律.方法:3月至8月定期采集老鹰茶样本,分别以芦丁和没食子酸为对照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在510 nm和753 nm波长下测定样品溶液吸光度,计算总黄酮和总多酚的含量.测定不同月份的老鹰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计算不同月份老鹰茶样品的EC50值,并用SPSS软件计算老鹰茶总黄酮、总多酚含量与EC50值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结果:3-5月份的老鹰茶总黄酮含量(17.96%-21.81%)高于6-8月份的含量(12.05%-13.64%),其中5月份的老鹰茶总黄酮含量高;3-5月份的老鹰茶总多酚含量(8.03%-8.15%)高于 6-8月份的含量(5.96%-6.16%),其中 3 月份的老鹰茶总多酚含量高;3 月份老鹰茶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好(EC50 5.293μg·mL-1),随着月份的累积活性降低;老鹰茶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总黄酮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与总多酚的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总多酚是老鹰茶中主要的抗氧化活性物质,建议老鹰茶的采集时间在每年的3-5月,其中以3月佳.

    作者:肖璇;彭勇;许利嘉;胡华刚;张鑫瑶;肖培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合方研究

    一个方剂虽能治疗数种病症,但若遇到病情较为复杂,而治疗功效范围不能涵盖全部时,只能扩充药味来解决.由于新方不易创立,便可考虑于此方剂上同时加入另一个或数个适合方剂,来扩展疗效,因为既有之方剂是经过多代医者临床实践后肯定其疗效而留下的,故采取方剂与方剂相加,成为便捷又易掌握疗效之方法.方证使用者常以单一方剂作为基本单位,爰引类比推理法,透过已有之方证对应来而产生合方,即依循辨证论治法则,对应复杂病症所采取一种动态调整.多个关键主证系决定合方主要依据,而方与方相合可产生累加、协同、相反相成,甚至新的功效.由于古方历经多年临床验证,医者若能活用既有方剂,将能拥有更多的论治思路与方法.

    作者:吴清荣;贾春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国内外青蒿素生产过程差异性比较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临床中已经使亿万患者摆脱了疾病的困扰.目前,青蒿素的获取途径主要有直接从青蒿中提取、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本研究通过对比国内外青蒿素生产过程的差异,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期为青蒿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贾成友;于金英;张传辉;王云红;禹奇男;杨荣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大枣现代研究开发进展与展望

    大枣在《神农本草经》属上品,味甘平.可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和百药.近年来,对大枣的研究范围广泛,成果卓著.本文就近10年大枣的品种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收集总结了近年来以大枣为主要原料的药品、保健品、食品的研究开发情况等,为相关研究提供近一步参考.

    作者:陈熹;李玉洁;杨庆;陈颖;王娅杰;翁小刚;李琦;朱晓新;王新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青稞红曲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青稞红曲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显微、薄层色谱法建立定性鉴别;参考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相关方法测定其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浸出物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酸式洛伐他汀和内酯型洛伐他汀的含量.结果:青稞红曲的显微、薄层色谱鉴别特征明显,专属性强;青稞红曲中水分6.04%-8.78%,总灰分2.15%-2.92%,酸不溶性灰分0.23%-0.29%,水浸出物27.99%-30.17%,醇浸出物14.12%-18.51%.青稞红曲中酸式洛伐他汀含有量在0.11%-0.29%范围内,内酯型洛伐他汀在0.02%-0.08%范围内.结论:本文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可靠、重复性良好,可用于控制青稞红曲质量.

    作者:谭友莉;马云桐;刘奇;王文韬;黄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油菜花粉总黄酮部位HPLC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建立油菜花粉总黄酮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控制油菜花粉总黄酮部位质量.方法:利用HPLC-UV法,采用Waters C18色谱柱(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4%磷酸,梯度洗脱,柱温为40℃,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320 nm.结果:建立了油菜花粉总黄酮部位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生成对照指纹图谱,标定16个共有峰.结论:该方法简单易行,稳定性及重复性好,可用于油菜花粉总黄酮部位的质量控制.

    作者:冯铖铖;杨素德;原少伟;王振中;毕宇安;范思洋;杨义芳;萧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HPLC法测定蒙药嘎日迪-13味丸中甘草苷、甘草酸铵、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含量

    目的:HPLC法同时测定蒙药嘎日迪-13中甘草苷、甘草酸铵、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含量.方法:甘草苷核甘草酸铵色谱条件:迪马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A)-0.4%磷酸(B)梯度洗脱,0-10 min(16%-18% A),10-30 min(18%A),30-40 min(18%-27% A),40-85 min (27%-45% A),85-86 min(45%-16% A);柱温:30℃;检测波长:237 nm;流速:1 mL·min-1.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色谱条件:迪马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65:35),检测波长:225 nm,柱温30℃,流速1.0 mL·min-1,结果:甘草苷、甘草酸铵线性范围分别为0.10-1.2μg(r=0.999 9)、0.341-4.092μg(r=1.000 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07%和100.13%,RSD分别为1.00%和1.84%(n=5).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线性范围分别为0.12-1.2μg(r=1.000 0),0.106-1.06μg(r=1.000 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44%和98.90%,RSD分别为2.21%和3.38%.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蒙药嘎日迪-13中甘草苷、甘草酸铵、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含量测定.

    作者:韩志强;巴图德力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广东地产清热解毒药材药理研究及有关思路与方法探讨

    目的:通过整理广东地产清热解毒药的有关药理作用研究,探讨有关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搜集广东地产清热解毒药和制剂药理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加以整理、归纳及分析.结果:广东地产清热解毒药大多有明显的抗病原微生物、抗细菌内毒素、抗炎、解热作用,还有一些有明显的抗蛇毒、镇痛等作用.在研究广东地产清热解毒药材药理作用的方法思路上,尽快澄清品种的混乱情况,坚持以整体动物实验为主,配合离体实验、计算机分子对接模拟,相互补充.结论:广东地产清热解毒药材的药理作用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提出的方法和思路是阐释广东地产清热解毒药材药理作用的主要途径.

    作者:高玉桥;梅全喜;曾聪彦;彭伟文;钟希文;戴卫波;范文昌;胡莹;李红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植物源烟水的生理学效应及其在中药材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已有文献报道植物源烟水在促进种子萌发、提高生物量和果实品质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促进效应.近年来,还有学者报道烟水在促进中药材产量和品质方面也表现出显著活性,为提高中药材产量和品质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简要综述了烟水对植物的生理学效应、烟水中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并总结了烟水在中药材中的应用,以期为烟水在中药材中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作者:邹琳;周洁;边丽华;张永清;王晓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牡荆叶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牡荆叶Vitex negundoL. var. cannabifoli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和半制备HPLC等柱色谱技术,对牡荆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其理化性质及MS、NMR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牡荆叶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1)、5,4′-二羟基-3,6,7-三甲氧基黄酮(2)、猫眼草酚(3)、槲皮素(4)、1,4-二羟基(3R,5R)-二咖啡酰氧基环己甲酸甲酯(5)、灰毡毛忍冬素F (6)、椒二醇(7)、caryolandiol(8)、β-谷甾醇(9)、对羟基苯甲酸(10)和β-胡萝卜苷(11).结论:化合物5-8为首次从牡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为首次从牡荆叶中分离得到.

    作者:李曼曼;黄正;霍会霞;张静;郑姣;张倩;赵云芳;李军;屠鹏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南葶苈子各化学拆分组分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的:研究南葶苈子各拆分组分的化学成分,诠释南葶苈子各拆分组分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方法:运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MCI Gel CHP-20、ODS、Silica gel等柱色谱技术结合高压制备液相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结构.结果:从南葶苈子的20%和80%乙醇组分中分离并鉴定了28个化合物的结构.从20%乙醇组分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7-O-β-D-龙胆双糖苷(1),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7-O-β-D-龙胆双糖苷(2),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7-O-β-D-龙胆双糖苷(3),异鼠李素-3,7-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4),槲皮素-3,7-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7-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6),山柰酚-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7),芥子酸甲酯(8),丁香醛(9),(S)-对羟基苯基乳酸(10),(S)-2-羟基苯丙酸(11),东莨菪内酯(12),芥子酸(13);从80%乙醇组分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5),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16),槲皮素(17),山柰酚(18),异鼠李素(19),丁香酸(20),槲皮素-3-O-β-D-吡喃阿拉伯糖苷(21),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苷(22),6-O-[E]-Sinapoyl-(α-and β)-D-glucopyranoside(23),dimethyl(E,E)-4,4′-dihydroxy-3,3′,5,5′-tetramethoxylign-7,7′-dien-9,9′-dioate(24),索马榆脂酸二甲酯(25),2-羟基-3-吲哚丙酸(26),2-羟基-3-吲哚丙酸甲酯(27),4'-甲氧基二氢槲皮素(28).结论:化合物7-11,21-28均是首次从南葶苈子中分离得到.

    作者:冯卫生;李春阁;陈文静;张艳丽;曹彦刚;弓建红;李方;匡海学;郑晓珂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土壤因子对艾纳香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艾纳香有效成分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筛选影响其含量的主导因子.方法:GC测定艾纳香中l-龙脑的含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总黄酮的含量,理化分析法测定土壤因子,应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土壤因子与有效成分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艾纳香中l-龙脑含量与有效硫呈显著负相关(P<0.05),总黄酮含量与pH、碱解氮、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呈显著负相关(P<0.05);经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l-龙脑含量的主导因子为有效硫,影响总黄酮含量的主导因子为pH;经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pH为影响艾纳香有效成分的重要因子,其次为碱解氮和有效硫.结论:无论是选择适宜产地还是施肥,都应重视和考虑氮、硫及土壤pH对艾纳香质量的影响.

    作者:黄梅;杨全;庞玉新;于福来;陈策;刘立伟;陈振夏;王丹;官玲亮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黄芪甘温药性物质基础组分拆分的化学成分交叉验证方法学研究

    目的:探索黄芪的拆分组分之间有无交叉,对组分拆分交叉验证的方法学进行研究,为黄芪甘温药性组分的判定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采用水煎煮提取,不同溶剂萃取,分别以HPLC-UV和HPLC-ELSD数据作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和主成分分析的定性结果显示,黄酮组分与其余各组分之间相似度均小于0.31,皂苷组分与各组分之间相似度均小于0.34.结论:溶剂萃取法获得的拆分组分之间交叉较小,紫外和蒸发光散射两种数据获取方式相结合、相似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两种数据评价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学能够有效的评价黄芪组分的交叉度,从而有利于黄芪甘温药性组分的判定.

    作者:蒋海强;陈迩东;曹洪杰;杨勇;巩丽丽;容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穗花杉双黄酮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穗花杉双黄酮在大鼠心、肝、脾、肺、肾、脑、胃、大肠、小肠等组织中的分析方法,并考察大鼠灌服穗花杉双黄酮后在各组织中的分布特性.方法:采用HPLC-UV法测定穗花杉双黄酮在大鼠各组织中的含量.按500 mg·kg-1的剂量灌胃给予大鼠穗花杉双黄酮,分别于给药后10 min、0.5、1、2、4、8、12 h后脱颈椎处死,立即解剖采集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脑等组织.各组织处理后测定其中穗花杉双黄酮的分布情况.结果:各组织在不同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低检测限0.125 ng,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0%,各组织中穗花杉双黄酮的绝对回收率在75.07%-89.80%之间;相对回收率在92.00%-107.00%之间;各组织中穗花杉双黄酮在-20℃冰箱内保存15天条件下稳定性良好.结论:穗花杉双黄酮在各组织中浓度差异较大,大鼠灌服穗花杉双黄酮主要分布于胃、大肠、小肠、肝、肾中,其次为心、肺、脾中,并可透过血脑屏障分布于脑组织中.

    作者:王彦志;张萌;刘阳;赵会丽;郑晓珂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龙胆草潜在功用的发掘与利用

    目的:发掘与利用龙胆草的潜在功用.方法:比较龙胆草在古代本草、古代方剂和2010版国家《药典》一部中所述功用,结合现代药理学和临床研究分析.结果:龙胆草传统功用的核心内容与《药典》记录相符合,但从古代本草文献总结出来的清热解毒、消疳、镇静安神、凉血止血、杀虫功能,以及《普济方》数据库中含龙胆草复方所治痈肿疮毒、疳疾、神志不安、癫痫、出血等病症,并未被《药典》收录.结论:初步认为清热解毒、消疳、镇静安神、凉血止血是龙胆草的潜在功用.

    作者:张林;梁茂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文献计量学视角的中医药文献信息化研究现状探讨

    目的:揭示中医药文献信息化的研究现状,探讨此领域研究热点、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作为检索来源,检索2005-2014年间相关学术论文,通过文献计量学等方法,从论文量年度变化、基金资助、载文期刊、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和研究内容6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此领域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获基金支持力度大、层次高,主要的刊载期刊有中华中医药杂志、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等,主要研究机构有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近十年研究者主要围绕数据挖掘、中医证候、用药规律、文献研究等问题进行研究.结论:学术论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科研力量地区分布不均衡.古籍文献研究基础薄弱、方法和技术尚不成熟;文献信息资源的评价和服务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新领域;学科交叉领域的方法学探索及评价研究对中医药文献信息化的发展完善是极有意义的.

    作者:韩雅丽;付先军;张丰聪;李学博;王振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桑白皮各化学拆分组分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桑白皮各化学拆分组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Sephadex LH-20、MCI Gel CHP-20、硅胶柱等柱色谱技术以及制备液相技术,对桑白皮化学拆分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桑白皮各拆分组分中共分离并鉴定了23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从30%乙醇组分中分离得到16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香草酸(1),3,4-二甲氧基苯酚(2),苯甲酸(3),丁香酸(4),kelampayoside A(5),对羟基苯丙酸(6),咖啡酸(7),氢化阿魏酸(8),6, 7-二羟基香豆素(9),5,7-二羟基香豆素(10),桑色素-7-O-β-D-葡萄糖苷(11),liriodendrin(12),2,3-反式二氢桑色素(13),2,3-顺式二氢桑色素(14),2,3-反式二氢槲皮素(15),2,3-顺式二氢槲皮素(16);从50%乙醇组分中分离得到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东莨菪亭(17),桑色素(18),山奈酚-7-O-β-D-葡萄糖苷(19),伞形花内酯(20);从80%乙醇组分中分离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桑根酮R(21),cis-mulberroside A(22),白藜芦醇(23).结论:化合物2,4-6,11,16,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冯卫生;曹彦刚;李方;张艳丽;李春阁;王小兰;陈文静;匡海学;郑晓珂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葶苈子醇沉组分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葶苈子醇沉组分的体内外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体外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考查葶苈子醇沉组分对正常小鼠脾脏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碳廓清实验、血清溶血素实验、迟发型超敏反应实验,考察葶苈子醇沉组分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低下小鼠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影响;考察葶苈子醇沉组分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器官和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结果:葶苈子醇沉组分能够促进刀豆蛋白A(Con A)诱导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脂多糖(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的增殖(P<0.01);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碳廓清指数K、吞噬指数α、半数溶血值HC50和耳廓肿胀度(P<0.05或P<0.01);缓解免疫低下小鼠体质量的降低及胸腺和脾脏的萎缩(P<0.05或P<0.01),提高血清中IL-2、IFN-γ和IL-4的含量(P<0.05或P<0.01).结论:葶苈子醇沉组分能够促进体外淋巴细胞的增殖,保护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器官,增强免疫低下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具有免疫促进作用.

    作者:郑晓珂;杨梦;白义萍;郭月婷;张明辉;匡海学;冯卫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石榴叶鞣质和鞣花酸体外对大鼠原代脂肪细胞转化及脂代谢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石榴叶鞣质及其鞣花酸对原代大鼠脂肪细胞分化及其相关脂代谢影响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体外培养原代大鼠前脂肪细胞方法,观察石榴叶鞣质及其鞣花酸对脂肪细胞内脂生成及其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石榴叶鞣质和鞣花酸对脂肪细胞中脂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脂蛋白脂酶(LPL)和葡萄糖-3-磷酸脱氢酶(GPDH)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促进脂分解,降低胞内脂含量.并且上调PPARγ和脂肪酸结合蛋白(aP2),下调肥胖基因(ob).结论:石榴叶鞣质可以抑制脂肪细胞内脂的生成,并能促进脂代谢,鞣花酸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与石榴叶鞣质相同的作用.

    作者:余煊;卢希;姜敬非;王欣佩;邢东明;雷帆;杜力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雪菊不同提取部位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目的:以3T3-L1前脂肪细胞为载体,考察雪菊总提物、正丁醇部位、黄酮单体CB-1及CB-2对该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雪菊4个不同提取部位分别设3个剂量组.MTT法检测雪菊4个不同提取部位对3T3-L1细胞增殖的作用,油红O染色并通过比色分析细胞分化过程中胞浆脂质的形成与积累.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雪菊总提取物100μg·mL-1,正丁醇部位0.5、5、50μg·mL-1,黄酮单体CB-1、CB-2在50μg·mL-1浓度时对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正丁醇部位的作用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相关系数r=-0.903).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雪菊总提取物1、10、100μg·mL-1均可以显著抑制细胞分化,减少细胞中脂质的形成(P<0.01);正丁醇部位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细胞分化(r=-0.779);CB-1与CB-2在50μg·mL-1浓度时对细胞分化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结论:雪菊总提物、正丁醇部位、CB-1与CB-2均能够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减少细胞中脂质积累.

    作者:贾明贤;张媛;董世芬;戴待;余婕;古文杰;李志远;王晶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