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秋燕;张焕;王玉龙;王娅妮;马雯雯;吕光耀
目的:整理中药炮制学学科的发展脉络,揭示该学科的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方法:以“Chinese Materia Medica Processing/中药炮制”为主题词,分别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WoS)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进行文献检索,使用CiteSpaceⅡ及Ucinet & Netdraw等软件对所得的中英文文献数据进行知识图谱的构建。结果:分别构建出“中药炮制”中英文文献的共引文献、来源期刊、作者、关键词等的知识图谱,得出“中药炮制”中英文文献的引文文献来源、代表作者、高频关键词及研究领域等信息。结论:本学科中文文献快速发表期早于英文文献近15年,且英文文献总数远小于中文文献总数。使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可理清中药炮制学科的发展脉络、揭示中药炮制学科研究前沿及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孟祥龙;樊洲;肖洋;张朔生;马俊楠;李坤;王明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建立黄连种植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分析方法,探索其累积与消减规律。方法:采用FeCl3-K3[Fe(CN)6]比色法测定黄连种植土壤中总酚酸的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黄连种植基地土壤中阿魏酸的含量。结果:测得黄连种植基地土壤中总酚酸含量约0.545-2.026 mg·100g-1在范围内,阿魏酸含量在0.139-0.652μ g·100g-1范围内。结论:黄连种植土壤中酚酸含量变化规律明显,栽培过程中随黄连生长年限的增加,连地土壤中总酚酸与阿魏酸的含量均表现为增加,采收黄连后的休地过程中,土壤中总酚酸与阿魏酸的含量均呈现递减趋势,该变化趋势可为黄连连作障碍研究机制与解决方法研究提供了参考。
作者:张丹;钟国跃;曹纬国;瞿显友;廖光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使用AMSTAR声明评价有关通心络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献的方法学质量。方法:计算机检索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和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TCM)、Medli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在内的国内外各大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4年12月20日。由5名评价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并应用AMSTAR声明清单对纳入的所有系统综述文献逐一进行评价。结果:终纳入22篇文献。其中17篇系统评价,5篇Meta分析,所有文献在方法学及报告质量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主要集中在方案与注册、文献的检索收集、纳入排除标准、真实性评价、数据处理及基金等几个方面;纳入的所有文献对AMSTAR声明的平均报告率为57.02%。结论:从目前平均报告率的高低可以看出,应用AMSTAR声明评价有关通心络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报告的方法学质量相对偏低,影响了文章的质量,说明目前系统评价在论文报告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这势必会影响临床证据的可靠性及临床决策的判定,提示撰写此类文章需遵照AMSTAR声明条目以提高文章报告的方法学质量。
作者:刘秋燕;张焕;王玉龙;王娅妮;马雯雯;吕光耀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调查和整理中国当前少数民族传统药物的现状,发现民族药物之间的异同,分析民族药物的品种、使用范围和功能主治之间的关系,为民族药的开发、研究和使用建立一个基础信息平台。方法:主要对上世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来,公开出版的图书和期刊中收载的民族药物进行系统的归类整理,编著一部内容详实可靠,且能快速查阅的工具书。结果:现已编写完成《中国民族药辞典》一书,并提交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该书共收载了53个少数民族所使用的传统药物,涉及药物总数为7734种,字数约170万字。结论:中国民族药物品种繁多;采收、用药部位、功能主治等内容丰富,特色突出;亟待查明的主要问题是品种和功能主治的规范。
作者:贾敏如;张艺;严铸云;马逾英;赖先荣;王张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传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对受试者身份的保护,常通过一系列机制措施来实现,如仅以聚合形式发布数据、将可识别变量去除后再作信息公开等,其旨在对目标对象的健康信息进行保密性处理。此类隐私保护被视为医学研究伦理基本的原则之一,其确切执行则有利于维系研究受试者与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当前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研究广泛采用此类传统隐私保密模式,然而其在基因研究层面的普遍适用性不乏争议,且尚待考证。当前的隐私风险评估,亟需将整个“数据环境”纳入考虑,并不能仅孤立的局限于数据披露公开层面的质量管理。随着涉人研究数据资源的飙增,基因数据公开问题倍受关注,特别是涉及隐私保护的问题。本文围绕上述核心问题在数据环境、数据入侵者、数据主体隐私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就数据主体身份公开的控制、主体身份识别的风险及主体隐私的保护等层面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为当前人体生物样本受试者的隐私保护及伦理审查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曾令烽;刘军;潘建科;王璐;曹烨;陈曲波;曾星;梁伟雄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优选苦豆子中生物碱减压动态提取工艺。方法:以苦豆子总碱、氧化苦参碱的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优化试验,考察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3个因素的影响,结合综合评分的方法优选苦豆子生物碱减压提取工艺,并与较为常用的常压回流法、煎煮法提取效果相比较。结果:佳提取工艺为加12倍量水,在温度为60℃条件下动态沸腾减压提取3次,每次1 h。结论:优化的苦豆子生物碱减压提取工艺中总碱及氧化苦参碱的含量均优于常压回流法和煎煮法,且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张喻娟;王鑫;王玲;韩丽;杨明;邹文铨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血脑屏障是机体内的一种重要的屏障系统,它可以有选择地阻止某些物质进入大脑,从而保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但这也成为药物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制约因素。中药对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均具有良好的疗效,这说明其有效成分可以透过血脑屏障或影响血脑屏障的功能。本文归纳和总结了目前中药作用于血脑屏障的药理和临床试验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此进行综述。
作者:王一;赵彤;于蓓蓓;胡谦锋;张曦;周春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天麻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其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不同产地质量差别较大,野生与栽培品价格差别尤为悬殊。用传统性状鉴别方法难以客观准确区分天麻的质量,故本文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建立能够快速准确区分不同产地和不同生长、栽培方式的天麻药材的方法。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多类分类算法,可以实现天麻产地和栽培方式的快速判别,其交叉验证判别准确率分别达到94.3%和96.4%,且所建多类分类模型中光谱数据未经预处理。因此,本研究所建立的天麻产地和质量的快速判定方法可以推广为现场应用。
作者:李飞雁;徐曼菲;乔延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建立元胡止痛片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评价不同厂家的元胡止痛片质量。方法:构建10个厂家共12批元胡止痛片HPLC指纹图谱,对共有峰化学成分进行质谱解析,并结合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对HPLC指纹图谱中的15个共有峰进行结构鉴定,其中12个成分来自延胡索,3个成分来自白芷;12批元胡止痛片指纹图谱相似度值范围在0.498-0.999之间,可以将样品分为3类;聚类分析结果将12批样品分为3大类;主成分分析采用3个主成分代表15个共有峰信息,将12批样品分为3类,分类结果主要受延胡索成分影响。3种分析方法对12批次样品分类结果基本一致,结合3种分析方法结果可以将12批样品按照质量差异分为三级。结论:不同厂家的元胡止痛片质量差异较显著,相似度分析方法结合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均可以对不同厂家的指纹图谱进行分析评价,并深入分析样品差异的影响因素,可以作为不同厂家样品质量评价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朱海琳;孟兆青;丁岗;王振中;萧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体外利用圆二色和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获得人血清白蛋白(HSA)与锌离子(Zn2+)相互作用的二级结构信息与热力学参数,认识Zn2+与HS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探索并发挥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潜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圆二色技术和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HSA浓度设置为由低到高的梯度,分别为0.025 mmol·L-1、0.05 mmol·L-1、0.1 mmol·L-1、0.2 mmol·L-1,Zn2+浓度5 mmol·L-1。结果:圆二色检测到不同浓度的HSA与Zn2+相互作用后二级结构发生变化,由低到高浓度的HSA与Zn2+结合后α-螺旋含量随之降低,当HSA浓度为0.2 mmol·L-1时α-螺旋含量表现特殊;进而所进行的等温滴定微量热实验获得一整套有关分子相互作用的热力学信息,包括结合常数(Kb)、反应的化学计量数(N)、熵(ΔS)和焓(ΔH),发现当ZnSO4(mmol·L-1)?HSA(mmol·L-1)=5?0.2时,有两类结合位点。不同浓度的HSA分别与Zn2+结合,表现出不同构象变化,特别当HSA浓度达到0.2 mmol·L-1时,α-螺旋含量急剧降低,蛋白质疏水性减弱,肽链伸展。在进一步的等温滴定微量热实验中,发现ZnSO4(mmol·L-1)?HSA(mmol·L-1)=5?0.2的条件下,ZnSO4-HSA有两类结合位点,即吸热位点和放热位点。结论:揭示HSA上的吸热结合位点对Zn2+有高特异性,但非结合优先性。这一结果为Zn2+在未来成为打开HSA上吸热位点的“钥匙”提供可行性依据。
作者:周洁;玉延华;胡炜;付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在前期实验研究和“断体地龙假说”的基础上,探究断体地龙中活性成分促进创伤愈合的机制。方法:采用小鼠皮肤切除性创伤模型,制备地龙提取液,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化测定伤后创面愈合率及创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结果:1.断体地龙提取液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创面愈合率更大,且HE染色后发现其能明显改善创面组织的愈合。2.地龙药物组VEGF、TGF-β12种因子的表达与生理盐水组差别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地龙药物组bFGF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药物组bFGF的表达提前到达峰值,且持续时间较长;地龙药物组bFGF的表达第1天到达峰值,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阳性表达得分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地龙提取液外涂对小鼠皮肤切除性创伤的愈合有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VEGF、TGF-β1的表达无关,而与炎症期和增殖期创伤部位bFGF的表达增高有关系。
作者:汪文琪;胡海聪;张志千;汤化琪;张硕峰;孙毅坤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复方威茯治疗痛风的作用。方法:采用微晶型尿酸钠(MSU)致兔子及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方法造模,造模后取兔子关节滑膜,观察其关节滑膜病理组织学变化,检测兔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水平;测定造模后大鼠足肿胀度及MSU致炎足渗出液中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观察复方威茯的抗痛风作用。结果:复方威茯高、中剂量组滑膜组织血管充血、滑膜肿胀、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明显改善(P<0.05),血清中TNF-α、IL-1β、IL-6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可明显抑制MSU所致的大鼠足肿胀度及炎足渗出液中PGE2生成(P<0.05或P<0.01)。结论:复方威茯有明显的治疗痛风作用。
作者:黄丽贞;杨玲玲;邓家刚;杜正彩;卢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溶栓胶囊对脑缺血缺氧耐受和脑储备能力影响。方法:采用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并通入氧气和氮气(8?92)15 min的方法建立C57 BL/6小鼠急性脑缺血缺氧模型,造模后10 min十二指肠给药,给予不同剂量的溶栓胶囊(100、200、400 mg·kg-1)或生理盐水,评价局部脑血流量变化以及24 h后的神经行为学改变。SD大鼠给予不同剂量的溶栓胶囊(75、150、300 mg·kg-1)或生理盐水,观察溶栓胶囊对高分子右旋糖苷诱导的大鼠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脑血流量明显下降,脑缺血范围增加,脑缺氧后行为学评分明显升高(P<0.05或P<0.01);同时,模型组大鼠在注射高分子右旋糖苷后软脑膜血管出现微循环障碍,10、20、30 min 3个时间点大鼠软脑膜微循环血液流速明显减慢。与模型组比较,溶栓胶囊(400 mg·kg-1)可以明显增加小鼠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行为学障碍,减小脑缺血范围(P<0.05或P<0.01);溶栓胶囊还可改善高分子右旋糖苷诱导的大鼠软脑膜微血管不同时间点血液流速和流态(P<0.05或P<0.01)。结论:溶栓胶囊可通过增加脑缺血缺氧耐受和脑储备能力而达到保护缺血缺氧神经组织的作用,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徐立;宋文婷;任建勋;王光蕊;朱盛;姚明江;刘建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栀子-连翘药对配伍前后对发热型大鼠清热、利胆方面的影响,证明其配伍可以明显增强清热、利胆作用。方法:采用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法建立大鼠发热模型。制备栀子、连翘、栀子-连翘药对水提取物冻干粉,临用前水溶解灌胃给药。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及中药给药组,中药给药组分为栀子、连翘单药给药组及栀子-连翘药对给药组。中药提取物溶液浓度为10 mL·kg-1(相当于单味药生药量3 g·kg-1),阳性药对照组给药浓度为10 mL·kg-1,空白组、模型组灌胃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除正常组大鼠外,各组大鼠背部皮下注射15%的干酵母悬液10 mL·kg-1,建立大鼠发热模型。电子体温计记录大鼠0、1、4、5、6、7、8 h体温,同时收集1-1、1-2、2-4、4-6、6-8、8-12、12-24 h胆汁,观察配伍前后发热大鼠的体温和胆汁量变化。结果:栀子、连翘及其药对配伍均具有一定的降低大鼠体温的作用,二药配伍后降温效果优于单用栀子或连翘;栀子-连翘药对能够降低发热大鼠的体温(P<0.05或P<0.01),对正常大鼠的体温有一定影响;栀子与连翘配伍具有一定的促进发热大鼠胆汁分泌的作用,二药配伍后胆汁分泌效果明显优于单用栀子(P<0.05)。结论:栀子与连翘配伍在大鼠发热模型上的降温能力优于单药应用,但无显著性差异;而在促进胆汁分泌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该药对配伍后利胆作用增强。
作者:孟祥乐;李红伟;韩永龙;李颜;万丽丽;郭澄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知网(总库)、维普数据库、PubMed、Cochrane图书馆,查找以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信息录入、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8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包括4773例患者。纳入中文文献质量普遍不高,高质量文献有4篇,其余为低质量文献。结果显示:与西药组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疗效相比,中药复方治疗无统计学意义[RR=1.15,95%CI(0.94,1.41)],中药复方联合西药治疗有统计学意义[RR=1.10,95%CI(1.03,1.18)],中成药联合西药治疗有统计学意义[RR=1.17,95%CI(1.08,1.28)]。中药复方联合西药治疗重症肌无力不良反应(肌无力一过性加重、血糖增高、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胃肠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纯西药治疗组(P<0.05)。结论:现有有限证据表明,单用中药复方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疗效与西药组作用相似,但中药联合西药治疗重症肌无力较西药治疗更为有效,并能降低西药的副作用。并且中药组方中尤以黄芪应用为多。但上述结论尚需大样本高质量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作者:吕安坤;孙红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评估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安全性及使用风险,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研发、注册申请、临床使用以及技术审评和监督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收集2012-2014年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资料,筛选出21个由临床经验方开发的中药制剂,对其所含药材、配制工艺、急性毒性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个中药制剂品种中共涉及中药材98种,药材用量均在2010版《中国药典》规定的范围之内;16个品种的配制工艺仅有水煎煮、粉碎等传统工艺,其余5个品种的配制工艺涉及了醇提或醇沉工艺。急性毒性实验数据均通过小鼠实验得到,制剂的临床使用量都远远小于大耐受量(MTD)或半数致死量(LD50)。结论:临床使用的经验方开发的中药制剂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袁彩;单丽芳;张林;赵卫权;高天;何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海洋中药是祖国中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之一。研究量效确切的海洋中药配伍,扩大海洋中药的临床应用,是现阶段海洋中药研究面临的重大问题。论文提出“文献检索-提取关于海洋中药方剂医案-建立医案数据库-数理统计与数据挖掘-构建药对博弈模型-研究固定剂量配比的药对功用”的研究构想,探索结合博弈理论研究海洋中药药对的新思路。通过文献检索和文本提取,获得应用龙骨牡蛎药对的病案458例,构建了合伙人博弈模型,采用严格下策反复消去法迭代剔除次优策略,假设龙牡等量使用且剂量30 g时为佳策略,趋近纳什均衡。结果显示,30、25、24、20、18、15 g龙牡等量的剂量为可理性化的策略;30 g等量使用次数为数理统计频次之;30 g龙牡等量使用时多取其重镇潜敛之功,对眠差、纳少、畏寒、耳鸣、神疲乏力、自汗盗汗等症状有治疗作用。关联规则分析、数理统计、博弈模型三方结果互为验证和补充,说明运用数理统计和数据挖掘技术、结合博弈论理论研究海洋中药药对思路具有可行性。
作者:王慧美;王安娜;韩雅丽;王振国;付先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细辛是一种常用中药材,主要药用部位为根和根茎,自古便被列为上品,有诸多药用功效,中国药典规定品种为北细辛、汉城细辛和华细辛。对细辛相关发明专利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其发明专利申请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而推进该药物的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本文使用《孔明专利信息搜索平台》进行专利检索,并利用Python、R语言等工具对检索结果进行收集、筛选、整理、统计、挖掘和分析,深入剖析国内的细辛相关医药发明专利申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细辛的开发提供参考。细辛的发明专利申请热度逐年提高;细辛相关发明专利申请主要来自于中、韩、日、俄、美等国家和地区,涉及的主要临床应用为感冒、咳喘、头痛、风湿痹痛、抗菌消炎、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细辛多与活血祛瘀药、解表药和补虚类药配伍。
作者:丹阳;马运运;孙志一;刘海波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通脉颗粒(Tongmai Granule,TM)由丹参、川芎和葛根组方而成,具有活血通脉的功效,在临床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本研究采用血清药化和血清药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TM功效的物质基础。方法:大鼠单次和多次给药后采集不同时间点的血清,采用LC-MS/MS定量分析血清中TM化学成分,以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评价TM含药血清的心肌保护作用,并对TM入血成分与心肌细胞活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8种葛根黄酮成分、5种丹参酚酸成分和2种葛根成分均能快速吸收入血,大部分成分在5或30 min达到高浓度,反复给药3次后的血药浓度均较单次给药明显升高;含药血清具有显著的保护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并具有量效关系;其中大豆苷元(TMF1)、紫草酸(LA)、丹酚酸A (SAA)、丹参素(DSS)和迷迭香酸(RA)与心肌细胞活力相关。结论:大豆苷元(TMF1)、紫草酸(LA)、丹酚酸A(SAA)、丹参素(DSS)和迷迭香酸(RA)可能是TM活血通脉功效的指征药效成分,血清药化/血清药理关联的研究为中药复方功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确证。
作者:张颖;李丹;韩笑;刘春旭;林成仁;杨秀伟;刘建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新降糖颗粒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除8只给予普通饲料喂养作为正常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高脂饲料喂养4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40 mg·kg-1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0.15 g·kg-1)和新降糖颗粒高、低剂量组(12.64、6.32 g·kg-1),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8周。干预8周后,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糖原,检测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及糖代谢关键酶己糖激酶(HK)、果糖-6-磷酸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新降糖颗粒能明显降低FBG、FINS、内环境稳态模型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bA1c及肝功能指标ALT、AST、ALP及γ-GT(P<0.05,P<0.01),增加肝糖原含量(P<0.01),增强糖代谢关键酶HK、PFK、PK及G6PDH的活性(P<0.05,P<0.01)。结论:新降糖颗粒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的症状,推测其机制可能与新降糖颗粒增强肝脏糖代谢关键酶HK、PFK、PK及G6PDH活性,促进肝糖原合成,改善肝功能,下调血清FINS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多因素有关,终降低了2型糖尿病大鼠的FBG、HbA1c水平。
作者:吕小龙;杨元生;陈垦;王晖;周文;冯英巧;刘少波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