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肺癌中医证型规律与化疗及靶向治疗的相关性研究

屠洪斌;董志毅;王少墨;焦丽静;许玲

关键词:原发性肺癌, 中医证型, 化疗, 靶向治疗, 相关性
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肺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化疗及靶向治疗之间的相关性,为肺癌中医证型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统一的中医证型调查表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和上海市肺科医院中医科的肺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析肺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另对病例中的上海市肺科医院患者分析,探讨肺癌不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化疗及靶向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淤原发性肺癌患者中医证型以肺阴虚证、肺气虚证、瘀阻肺络证、脾气虚证、肺阴虚火旺证为主;于肺癌中医证型演变与不同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靶向治疗对肺阴虚证的影响较为显著(P<0.05),主要表现为靶向治疗后肺阴虚证明显增多。结论:淤肺癌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以肺阴虚证、肺气虚证、瘀阻肺络证、脾气虚证、肺阴虚火旺证为主;于肺癌中医证型演变与靶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靶向治疗后肺阴虚证明显增多。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常规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CMA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PubMed)、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美国科技信息所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WebofScience),检索时限:建库至2013年12月。纳入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常规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并交叉核对结果,采用RevMan5.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RCT,共667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心绞痛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01,95%CI[2.37-6.79]),P<0.00001,说明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控制心绞痛临床症状。由于纳入数据的限制,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常规疗法控制心绞痛持续时间、心绞痛发作频率、空腹血糖有可能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可改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流变,降低血液高黏滞状态而起到治疗心绞痛的作用。结论:基于当前临床证据,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但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尚需设计严格的大样本、多中心、双盲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作者:徐桂琴;李雪苓;杨骏;何斌;王欢;蒋文晶;姜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桑白皮化学拆分组分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桑白皮化学拆分组分的免疫调节作用,初步阐释桑白皮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有效部位。方法:采用碳廓清试验、血清溶血素试验、E-花环试验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考察桑白皮各化学拆分组分对正常小鼠免疫器官、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影响。结果:在碳廓清试验中,50%乙醇组分能够降低胸腺系数(P<0.01)和校正吞噬指数α(P<0.05);在溶血素试验中,30%乙醇组分和脂肪油组分能够提高半数溶血值(HC50)(P<0.05);在E-花环试验中,30%乙醇组分能够提高花环形成率(P<0.05);在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中,30%乙醇组分能够促进体外胸腺和脾淋巴细胞的增殖(P<0.05或P<0.01),而50%乙醇组分则抑制其增殖(P<0.05或P<0.01)。结论:30%乙醇组分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促进作用;50%乙醇组分能够抑制胸腺的生长,对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具有抑制作用;脂肪油组分能够促进体液免疫。

    作者:冯志毅;杨梦;白义萍;郭月婷;赫金丽;曹彦刚;王绅;张娜;袁培培;李玲玲;郑晓珂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中医临床症状结构化探究

    目的:探讨中医临床症状信息结构化方法。方法:在《中医症状学研究》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提出了症状二元组结构化模型,并从《中医药学名词》中筛选出440个症状用于进行症状结构化尝试。结果:确定了9个症状属性,提取了201个症状主体概念词,并用本研究提出的症状二元组结构化模型对420个症状进行了结构化处理。结论:本研究提出的症状信息结构化模型是可行的,但研究方法和得出的结论是探索性的,还需进一步论证。

    作者:孙静;邓文萍;常凯;毛树松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葶苈子的本草考证

    对中药葶苈子名称、品种、功效主治考证,自宋代以来,就包括甜葶苈和苦葶苈,普遍认为北葶苈作用强,南葶苈作用相对缓和,但现今临床使用并未严格区分。中药能防治疾病是由其内在特性所决定,治疗疾病必须在辨证基础上,有选择地使用相应的药物,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因此,有必要结合药性理论对其进行研究,指导临床使用。

    作者:冯志毅;王小兰;郑晓珂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挖掘专利信息价值,促进中药创新与发展

    中药专利是一种新型科技文献,自1993年产生至今,得到了快速、迅猛的发展。专利文献兼具学术性、商业性、法律性的特点。中药专利中承载了大量具时效性和实用性的中医药科研成果,科技含量上不逊于科技论文,时效性方面更具优势。截止2013年底,国内与中药相关的发明专利申请总数达到20.4万件。长期以来,专利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手段被研究的比较多,但其作为科研成果转化的载体、新药研发的信息资源等方面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本文简要介绍了传统药物专利信息资源重点研究室以及所在的北京东方灵盾公司在中药专利资源加工、利用方面作的工作,以及“深度挖掘专利信息资源价值,促进中医药创新与发展”的设想。

    作者:刘海波;刘延淮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关于中医证候动态演化规律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通过挖掘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发现中医证候内蕴点集拓扑结构。运用这一理论和方法,可以使证候高阶多维的非线性结构,降阶降维成为一阶一维线性结构,从而展现出证候复杂多变的全貌;可以开展证候的发生规律研究,呈现出证候动态演化过程中子集合的衍生规律,以及证候不同子集合主症与次症的变化规律,来阐释中医证候判定诊断标准的科学内涵;可以开展中医证候的结构表征研究,实现证候“数学结构-物理结构-生物结构”的3个层面客观量化表征;可以对中医辨证论治过程的结构进行研究,实现证候不同形式的理法方药精准对应;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建立中医证候治法与方药的仿真数据平台;运用临证数据,通过文献梳理对比,可以实现单一证候、复合证候及其证候群理法方药知识的创新;可以开展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研究,明确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在多层面多维度的指标体系,促进辨证论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为中医学理论的现代语言诠释提供新的概念。

    作者:孙喜灵;郑秋生;王振华;王永华;刘孟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原发性肺癌中医证型规律与化疗及靶向治疗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原发性肺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化疗及靶向治疗之间的相关性,为肺癌中医证型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统一的中医证型调查表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和上海市肺科医院中医科的肺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析肺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另对病例中的上海市肺科医院患者分析,探讨肺癌不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化疗及靶向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淤原发性肺癌患者中医证型以肺阴虚证、肺气虚证、瘀阻肺络证、脾气虚证、肺阴虚火旺证为主;于肺癌中医证型演变与不同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靶向治疗对肺阴虚证的影响较为显著(P<0.05),主要表现为靶向治疗后肺阴虚证明显增多。结论:淤肺癌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以肺阴虚证、肺气虚证、瘀阻肺络证、脾气虚证、肺阴虚火旺证为主;于肺癌中医证型演变与靶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靶向治疗后肺阴虚证明显增多。

    作者:屠洪斌;董志毅;王少墨;焦丽静;许玲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川产赶黄草不同部位的槲皮素含量比较

    目的:测定川产赶黄草不同部位(花和果实、茎、叶、枝)的槲皮素含量,为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对5批川产赶黄草不同部位中的槲皮素进行含量测定并比较。结果:川产赶黄草中不同部位的含量差别较大,槲皮素含量高的是花和果实,其次是叶、枝和茎。结论:建议将其药用部位(花和果实、叶、枝、茎)分开,为提高疗效和合理开发利用川产赶黄草药材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周滢;费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桑白皮水煎液及各化学拆分组分利尿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桑白皮的利尿作用及发挥利尿作用的有效部位。方法:采用大鼠代谢笼法,首先观察桑白皮水煎液的利尿作用,连续给药5天,筛选出发挥利尿作用的佳剂量,并用苦味酸法检测给药5天后血清和尿液中肌酐的含量;进而研究桑白皮各化学拆分组分的利尿作用,确定桑白皮发挥利尿作用的有效部位。结果:桑白皮水煎液给药第3-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大鼠尿量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且中剂量利尿效果为显著(P<0.01);桑白皮水煎液对血肌酐、尿肌酐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各化学拆分组分利尿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30%乙醇组分和脂肪油组分利尿作用好(P<0.01)。结论:桑白皮水煎液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且发挥利尿作用的物质基础主要集中在30%乙醇组分和脂肪油组分。

    作者:郑晓珂;李玲玲;曾梦楠;王绅;黄岩杰;李静;赫金丽;曹彦刚;冯卫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西瓜藤石油醚提取物抗炎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研究西瓜藤石油醚提取物的抗炎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模型、鸡蛋清致小鼠足肿胀模型、棉球致大鼠肉芽肿模型、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观察西瓜藤石油醚提取物的抗炎作用。并测定棉球肉芽肿模型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含量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测定角叉菜胶足肿胀模型大鼠肿足炎性渗出物中丙二醛(MDA)、前列腺素E2(PGE2)、5-羟色胺(5-HT)、组织胺(His)、蛋白含量及血清中 NO、NOS的含量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探讨可能的抗炎机制。结果:西瓜藤石油醚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蛋清致小鼠足肿胀、棉球致大鼠肉芽肿、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能降低棉球肉芽肿大鼠血清中NO、NOS含量和TNF-α、IL-1β水平,能降低角叉菜胶足肿大鼠肿足炎性渗出物中MDA、PGE2、5-HT、His及蛋白含量,抑制血清中NO和NOS的升高,提高SOD的活性。结论:西瓜藤石油醚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影响炎症介质的产生和抗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王硕;周丹丹;龚小妹;邓家刚;戴航;周小雷;李婵;陈仪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中药“气味”鉴别的现状与思考

    “气味”是中药的固有特征属性,与中药成分密切相关,是中药质量的外在体现,也是性状鉴别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目前中药“气味”鉴别的研究概况,发现目前对“气味”鉴别重视程度不高,与现代社会发展相滞后。在目前的分析技术和方法的前提下,提出应客观化中药性状“气味”,并结合内在化学成分研究中药“气味”鉴别的思路。

    作者:杨诗龙;吴娜;袁星;刘玉杰;仲瑞雪;吴纯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基于肠“神经-免疫”网络的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干预脾气虚型克罗恩病机制研究的探讨

    克罗恩病(CD)的发生与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因缺乏特异性治疗措施,是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有效缓解病情、改善生存质量、减轻西药的副作用。白术、茯苓配伍正好契合CD脾虚夹湿的常见病机,是治疗CD的核心配伍结构。前期研究显示白术茯苓汤可降低脾虚模型VIP、下调VIP受体、升高sIgA。为进一步明确神经递质及其与免疫系统的相互关联在CD发病中的作用及该方不同配比的干预机制,本课题观察了该方不同配比对脾气虚型CD的“神经-免疫”网络相关递质及其受体功能、细胞因子分泌及“TLR4-NF-κB”信号转导的影响,为深入探讨中药复方治疗CD提供相关参考与基础。

    作者:刘兴隆;贾波;闫华;祝捷;张丰华;彭腾;姜岑;林薇;莫书容;李晓红;岳美颖;钟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实验研究进展

    益气养阴活血法是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有效治法。本文从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减少炎症以及减轻肾纤维化方面,综述该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DN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刘蓉蓉;赵婷婷;李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GC-MS分析南葶苈子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目的:首次运用GC-MS结合保留指数分析南葶苈子挥发油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南葶苈子挥发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并结合保留指数对其进行分析鉴定。结果:采用GC-MS分析检测出33个组分,利用MS结合保留指数定性,鉴定出其中28个成分,占总检出化合物的99.91%。其中含量较高的组分为3-亚甲基-壬烷,占68.14%,其次为嘧啶(29.32%)、2-庚烯醛(0.58%)、哌啶-3-甲酸甲酯(0.43%)、4-氧代丁腈(0.31%)、8-氯-新异长叶烯(0.25%)等。结论:该方法可以提高定性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弓建红;张艳丽;冯卫生;匡海学;郑晓珂;董梦珂;潘贝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数学理论的经方诊治情志病证治规律研究

    目的: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分析经方诊治情志病证的证治规律。方法:收集《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与情志病证相关的经方51首,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建立形式背景,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并从图中进行模式发现,从而总结经方诊治情志病的方药证治规律。结果:从方药属性偏序结构图及方证属性偏序结构图中,能系统、客观、全面地展示经方诊疗情志病的方证规律及方药配伍规律。结论:基于现代严密的形式概念分析数学理论,能有效解决中医内在辨证论治原理的描述问题,能从已知的数据中发现对诊疗有价值的知识,为中医经典传承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徐笋晶;李赛美;洪文学;朱章志;李日东;刘煜洲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血小板亲和萃取-HPLC分析法在栀子提取物抗血小板聚集效应物质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血小板生物亲和萃取-HPLC分析法分析栀子提取物中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成分,并对活性成分进行药理实验,以验证血小板生物亲和萃取-HPLC分析法在栀子提取物抗血小板聚集效应物质分析中的可行性。方法:将栀子提取物在生理条件下与洗涤血小板相互作用,洗去非结合成分,调节pH破坏血小板结构后洗脱结合成分,将各洗脱液用已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进行HPLC分析,找出准活性成分,并进一步对活性成分进行药理实验。结果:可检测到栀子提取物中的主要与血小板结合成分为栀子苷,药理实验也进一步证实一定剂量范围栀子苷对由ADP、鼠尾胶原及凝血酶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血小板生物亲和萃取-HPLC分析法可以用于分析栀子提取物与血小板膜受体的相互作用,所筛选的活性成分与其药理作用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郭青丽;杜守颖;陆洋;李鹏跃;徐攀;王振;郭懿望;尚可心;程艳珂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不同体质类型CHD心血瘀阻证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体质类型冠心病(CHD)心血瘀阻证患者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运用全序列基因测序法对556例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进行ApoE基因分型,分析ApoE基因多态性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水平的关系。结果:各体质组的E3/3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健康组,E3/4频率明显高于健康组。另外气虚质E3/3高于血瘀质和阳虚质,而血瘀质和阳虚质的E3/4高于气虚质;血瘀、阳虚和气虚体质CHD心血瘀阻证患者各基因型组ET和ET/NO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5),血瘀体质心血瘀阻证患者基因型组内,E3/4+E4/4基因型ET高于其它基因型(P<0.01),阳虚和气虚体质CHD心血瘀阻证患者各基因型组内ET、NO、ET/NO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E3/4、E3/3ApoE基因型可能为CHD心血瘀阻证的易感基因型,在不同体质之间有一定差异;血瘀质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携带E4等位基因的ApoE基因多态性可能具有“升高ET水平”的作用。

    作者:田松;祁若可;武小雪;何茜;程月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纽甜对5种苦味中药的掩味效果

    目的:考察纽甜对苦味中药的掩味效果。方法:以盐酸小檗碱水溶液和黄芩、黄柏、黄连、龙胆、穿心莲5种代表性苦味中药的水煎液为苦味药物研究载体,以苦度降低值为指标,运用经典人群口尝评价法比较纽甜的掩味效果,并选取不同的浓度,考察加入掩味剂后溶液的苦度变化。结果:纽甜在其浓度为0.0125‰-0.4‰的范围内,其掩味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加随之增强。加入0.4‰的纽甜后,属于苦类的黄芩和黄柏药液的苦度降低值(△I)分别为1.22和1.77,均降至几乎没有苦味的范围,掩盖了原液70.11%和71.88%的苦味;属于极苦类的黄连、龙胆和穿心莲的苦度降低值(△I)分别为1.78、2.02和1.43,均降至略有苦味的范围,掩盖了原液49.12%、50.87%和38.39%的苦味。结论:纽甜对5种不同类型不同苦度的中药均有掩味效果。

    作者:张璐;施钧瀚;康冰亚;高晓洁;李学林;刘瑞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实验技术介入后中医论治“肝硬化”的变迁

    中医学辨证论治的过程即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其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程序运作。拟定治疗决策前,须对患者的疾病体征进行认识与判断,然而这一认知过程深受学识与阅历的影响。现代实验室技术的介入,使得现今中医学家看到或知道了古代医家不可能知道的现象,而这些古代医家不可能知道的检测指标,为现代中医学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层面,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本文以中医论治肝硬化为例,探寻现代实验室技术的介入对现代中医学家论治肝硬化的影响,其中发现古今中医学家对肝硬化是什么、为什么肝硬化、肝硬化怎么办等问题的认识上皆有一定差异。当人们的认识越能逼近肝硬化“是什么、为什么”本来面目时,相信就越能解决好“怎么办”的问题。

    作者:庄享静;贾春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象思维在肝藏象理论形成中的应用

    象思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主要思维方式,包括象和思维两个部分。在中医藏象理论形成中,象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一直贯穿其中,并对藏象理论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以五脏中肝脏为例,肝藏象的形成即通过对肝脏直观的形态和结构物象的描述,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的思维提取和总结规律的过程。本文以肝藏象理论的形成为例浅议象思维在其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应用。

    作者:白晓晖;陈家旭;李晓娟;刘玥芸;刘群;赵歆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