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汪受传教授治疗厌食用药的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

谢辉辉;袁丹;祁波;戴启刚;徐珊;汪受传

关键词:汪受传, 小儿厌食, 相关分析, 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 数据挖掘
摘要:目的:利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挖掘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的用药规律。方法:以汪受传教授门诊治疗小儿厌食的208份病案为基础,通过对处方中28味核心中药进行相关系数运算及可视化处理、系统聚类及公因子提取发现其中用药规律。结果:汪受传教授治疗厌食以运脾消食为核心,配伍理气、化湿中药,辨证选用清热润下和补气固表中药。结论: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能够分析方剂中中药配伍规律,可用于名老中医处方经验的数据挖掘。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正交试验法优化威灵仙配方颗粒提取工艺及定性鉴别研究

    目的:优选威灵仙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并建立威灵仙配方颗粒的定性鉴别。方法:以齐墩果酸、常春藤皂苷元及出膏率为考核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威灵仙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采用薄层色谱法(TLC)进行定性鉴别。结果:威灵仙配方颗粒的佳提取工艺为加12倍量水,浸泡0.5 h,煎煮1 h,提取3次;TLC鉴别特征斑点清晰,专属性强。结论:该提取工艺方法合理、操作简单,有效成分提取效率高,为本品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周滢;周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蜈蚣蛋白水解产物ACE抑制活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对动物药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itilans L.Koch.)蛋白组分进行测定,并对各组分的酶解物进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体外活性评价。方法:采用顺序抽提法依次进行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提取,用Brandford和凯式定氮法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利用胃蛋白酶水解蜈蚣的4类蛋白及残渣,酶解液超滤冻干得到小分子量多肽(≤3 k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ACE抑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蜈蚣总蛋白质含量为(62.69±1.41)%。4大类蛋白及残渣中蛋白占总蛋白含量的百分比分别为:清蛋白(6.42±0.31)%;球蛋白(7.94±0.24)%;醇溶蛋白(4.31±0.34)%;谷蛋白(40.66±0.56)%;残渣(25.78±0.60)%。这4大类蛋白及残渣蛋白酶解物在1 mg·mL-1浓度下的体外ACE抑制率分别为:50.28%、57.37%、31.15%、58.99%、80.81%。结论:蜈蚣中蛋白质含量丰富,且蛋白水解产物均表现出一定的ACE抑制作用,其中残渣蛋白和谷蛋白的ACE抑制作用较强,为蜈蚣临床用药及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作者:谢柳倩;赵灵灵;袁建娜;郑虎占;王灵芝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冠心病辨体质与辨证相结合研究探讨

    通过阐述体质因素的内涵及其在中医辨证中的意义,提出冠心病辨体质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即促进和规范体质分类研究,改进体质辨证研究方法;挖掘体质与证候关系内涵,探究冠心病同病异证的实质;运用藏象理论及证素辨证理论将辨体质与辨病及辨证融为一体;利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为手段,揭示不同体质冠心病同病异证的病理基础,并积极开展冠心病中医体质理论与临床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冠心病的临床科研实践。

    作者:田松;祁若可;程月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体现中医病因病机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动物模型评价及筛选

    目的:梳理不同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动物模型的造模因素和评价指标,分析各种动物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筛选体现中医药病因病机的模型。方法:通过收集1979年以来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77篇,建立PCOS造模因素(动物种别及鼠龄、造模试剂及剂量等)和评价指标(卵巢形态学、激素水平)的数据库,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国内外建立的PCOS动物模型有雄激素造模法、雄激素联合HCG造模法、孕激素联合HCG造模法、雌激素造模法、芳香化酶抑制剂造模法、胰岛素联合HCG造模法、雄激素联合胰岛素造模法、胰岛素造模法等,常使用鼠龄在3-50天的SD、Wistar大鼠,应用脱氢表雄酮、丙酸睾丸酮、硫酸普拉睾酮钠、双氢睾酮、左旋18-甲基炔诺酮、戊酸雌二醇、来曲唑、胰岛素和HCG等化学试剂进行造模,评价指标为卵巢形态学、各级总卵泡数、性激素类(E2、P、T、FSH、LH)和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FINS、FPG、HOMA)等。结论:目前PCOS动物模型各有优缺点,尚不能完全模拟临床上PCOS患者发病过程,应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适宜的造模试剂和评价指标。脱氢表雄酮、双氢睾酮缓释、孕激素联合HCG造模的动物模型更适宜于研究胰岛素抵抗(IR)在PCOS发病中的作用。肾虚痰湿是肥胖型PCOS根本病因病机,脱氢表雄酮造模、左旋18-甲基炔诺酮联合HCG造模、芳香化酶抑制剂造模比较符合肥胖型PCOS动物模型,评价指标有体质量、血清性激素水平、胰岛素抵抗以及卵巢形态学等,临床常采用补肾化痰法治疗肥胖型PCOS。

    作者:姚莉娟;徐晓娟;王婧婧;王张;邓琳雯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针灸治未病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与研究

    目的:通过对针灸治未病文献进行分析,了解中国针灸治未病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和NoteExpress的统计功能,对1981-2013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针灸治未病相关文献进行年代分布、关键词、期刊分布、著者分布、基金分布等方面分析研究。结果:1981-2013年共有相关文献537篇,发文量大体上呈现增长趋势,“足三里”、“黄帝内经”、“亚健康”、“临床研究”等为高频关键词,期刊分布符合布拉德福定律,作者分布符合洛特卡定律,基金论文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结论:针灸治未病的研究尚处于快速发展期,未达到成熟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对其研究还需加强。

    作者:王斯琪;邓文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蒙成药孟根乌苏-18味丸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研究

    目的:观察孟根乌苏-18味丸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大允许浓度(0.4 g·mL-1)在6 h内灌胃给予小鼠孟根乌苏-18味丸混悬液两次(0.2 mL/10 g),观察14天,考察其急性毒性反应;大鼠每天分别灌胃给予孟根乌苏-18味丸高、中、低剂量(3.67 g·kg-1、1.84 g·kg-1、0.92 g·kg-1)1次,连续给药180天,停药观察60天。结果:孟根乌苏-18味丸大耐受量>16 g·kg-1(相当临床用量的436.36倍)。给药18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孟根乌苏-18味丸高剂量组ALB、UREA、AST、TBIL、CHOL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中剂量ALB、UREA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剂量组无显著性差异;高剂量组出现蛋白管型伴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停药60天后,与对照组比较,各组动物的一般状况、体质量、血液学指标、血清生化学指标、脏器系数等无显著性差异,高剂量组肾脏器质性病变出现了恢复趋势。结论:孟根乌苏-18味丸大鼠灌胃给药的基本安全剂量为0.92 g·kg-1(相当于临床拟用剂量的25倍)。

    作者:包勒朝鲁;乌日娜;红梅;佟海英;那生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加参方对大鼠心梗早期心功能及心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加参方对大鼠心梗早期梗死范围、心功能以及心肌中炎症因子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作急性心梗大鼠模型,将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加参方3 g(3 g·kg-1·day-1)组、加参方6 g(6 g·kg-1·day-1)组和氯沙坦(10 mg·kg-1·day-1)组。于心梗后第3天应用伊文氏蓝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双染色法测定大鼠心肌梗死范围,并于心梗后第7天应用超声心动图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观察和测定大鼠心脏结构和收缩功能,以及缺血心肌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含量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加参方6 g组梗死范围明显缩小(P<0.05),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直径(LVESD)明显减小(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明显增加(P<0.05),其结果与氯沙坦组相似。与模型组相比,加参方可明显降低心肌组织中TNF-α、IL-1β和MCP-1的产生(P<0.05),除TNF-α外,该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其中加参方6 g的作用与氯沙坦相似。结论:加参方可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改善心脏功能,同时降低缺血心肌中炎症介质的表达,该作用与氯沙坦相似,提示在心梗早期加参方具有保护心脏、抑制炎症的作用,其中保护心脏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对炎症反应的抑制来实现。

    作者:谢世阳;王幼平;李彬;刘卫红;王永霞;王贺;朱明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郁金微细粉碎工艺及其微细粉的粉体学性质研究

    目的:对郁金微细粉碎工艺及粉碎过后的郁金微细粉的粉体学性质进行研究分析,为郁金作为中药制剂原料药使用提供依据。方法:以d50为指标,运用正交设计优选郁金的微细粉碎工艺,并通过微细粉碎前后外观性状、红外光谱、流动性、吸湿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评价不同粒径郁金粉体的粉体学性质。结果:根据正交设计结果优选出了佳微细粉碎工艺,即投料量为1200 g、含水量为5.5%、粉碎时间为40 min;郁金超微前后粉末的粉体学性质对比结果显示,随粒径变小,郁金粉体逐渐出现团聚现象,颗粒感消失,颜色变浅,粉末细腻,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未发生改变,流动性降低,平衡吸湿量增加,吸湿初始速度增大,但吸湿加速度降低,吸湿性略增强。结论:郁金微细粉碎工艺简便,可靠,粒径小,可行性高,可用于郁金的微细粉碎,综合评价优选微细粉四为较优粉体。

    作者:郝月莆;秦春凤;向孙敏;杨安东;逯多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土家医“三元学说”探源

    土家族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元学说”是土家族医学的指导思想,但尚无文献对其由来进行系统阐述。本课题组根据数十年对土家医学的研究,认为“三元学说”可能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其形成与道教对土家族文化的影响及土家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就“三元学说”的渊源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文通过引用大量理论依据,系统阐述了土家族医学指导思想“三元学说”的起源与道家文化的联系。首先,土家医“三元”概念源于道教;其次,土家族医学关于太上老君及药王菩萨的传说与道教关系密切;再者,土家族医学与道教医学有着重要联系,如两者对脑都十分重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由于道教对土家族文化的渗透,道教文化对土家族文化影响十分深刻;二是土家医对人体生理与疾病的认识,多与“三”密切关联。因此,土家族医学将“三元学说”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研究土家族医学起源,对研究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和学术思想的继承有重要意义。

    作者:曾楚华;袁德培;胡玉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盐酸小檗碱脱苦三元复合物的制备及其表征

    目的:对制备的三元复合物脱苦效果进行评价,并对三元复合物进行红外光谱(IR)和差示扫描量热(DSC)表征分析。方法:采用共沉淀法,并利用富含β-乳球蛋白(β-LG)的乳清分离蛋白WPI90和盐酸小檗碱(BH)、β-环糊精(β-CD)制备β-CD/BH/WPI90三元复合物。结果:乳清分离蛋白(WPI90)、盐酸小檗碱和β-环糊精形成了三元复合物(β-CD/BH/WPI90),盐酸小檗碱三元复合物(β-CD/BH/WPI90)脱苦效果优于盐酸小檗碱二元复合物(BH/β-CD)。且三元复合物中的盐酸小檗碱含量为3.20%。结论:乳清分离蛋白WPI90和盐酸小檗碱(BH)、β-环糊精(β-CD)形成的三元复合物对BH的苦味具有明显的降低效果。β-CD/BH/WPI90三元复合物的红外光谱(IR)和差示扫描量热(DSC)表征不同于3种物质简单的物理混合。

    作者:张中义;张攀攀;张文杰;张品峰;刘瑞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国水蛭人工养殖的现行模式调研

    为明确我国水蛭现有的人工养殖模式,历时近3个月的时间,对搜集的业内信息和网络宣传的重庆、湖北等9个省市的34个水蛭人工养殖基地实地考察。结果表明,水蛭的人工养殖基地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江南水乡一带的江苏和安徽;以散户小面积养殖为主;养殖的品种以宽体金线蛭为主;养殖方式以“池塘+网箱”为主;“生产+收购+技术培训”是水蛭人工养殖基地的主要经营方式;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全国各地会涌现更多以个体户小面积养殖为主的宽体金线蛭养殖基地。市场上流通的宽体金线蛭成品以水货主,并主要销往国内相关药企。江苏、安徽和湖北部分水蛭养殖基地的设施设备体系完善,生产和研究实力相对强。

    作者:刘飞;杨大坚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变,西医治疗本病尚无好的疗效,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该病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主要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针灸治疗、名家经验及中西医结合疗法等方面进行论述,总结了近5年来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治疗本病上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维维;周晓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以药效为指导的大黄提取工艺质量控制策略研究

    慢性便秘是一种高发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大黄用于治疗便秘十分有效。其主要成分有大黄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大黄鞣质和大黄多糖,然而哪种成分才是大黄治疗便秘的有效成分却不清楚。本研究提出一种以疾病为基础、以药效为指导的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方法来进行中药质量控制。首先建立大鼠便秘模型,进行大黄药效成分筛选,进行不同产地药材质量考察,筛选适产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黄提取工艺优化。研究发现,大黄治疗便秘的有效成分是大黄结合蒽醌。与四川平武、北川大黄相比,凉山大黄质量较优。提取工艺为10.34倍乙醇,提取24.25 min,共4次。其大提取量为5.455 mg·g-1。本研究可为大黄提取工艺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李芸霞;龚小红;李燕;袁岸;张若琪;彭成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乌附麻辛桂姜汤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对照组则口服尼美舒利缓释片常规治疗,均以7天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在疗程前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腰痛均缓解,VA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急性腰痛患者的疼痛VAS评分改善比慢性腰痛患者更明显(P<0.05),对照组急慢性病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中急慢性腰痛患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治疗组中,慢性腰痛患者复发率更高(P<0.05),对照组中急慢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方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确切,尤其改善急性期腰痛效果明显,且无毒副作用,复发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李泰标;谢洪武;吴伟;刘福水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一测多评”法测定腰痹通胶囊中5种皂苷类成分的含量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测定腰痹通胶囊中皂苷类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以腰痹通胶囊为研究对象,建立参照物人参皂苷Rg1与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d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采用外标法和“一测多评”法测定腰痹通胶囊中5种皂苷类成分的含量,并将两种测定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重复性。结果:腰痹通胶囊中皂苷类成分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f 人参皂苷Rg1/三七皂苷R1=0.999、f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1.228、f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0.990、f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1.094。“一测多评”法的计算结果与外标法的实测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实验所得的相对校正因子可信。结论:本实验建立的“一测多评”法可行准确,可以更合理、快速地实现腰痹通胶囊中多种皂苷类成分的质量控制。

    作者:代百东;孙莉琼;李艳静;丁岗;李欣;王振中;毕宇安;萧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汪受传教授治疗厌食用药的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

    目的:利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挖掘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的用药规律。方法:以汪受传教授门诊治疗小儿厌食的208份病案为基础,通过对处方中28味核心中药进行相关系数运算及可视化处理、系统聚类及公因子提取发现其中用药规律。结果:汪受传教授治疗厌食以运脾消食为核心,配伍理气、化湿中药,辨证选用清热润下和补气固表中药。结论: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能够分析方剂中中药配伍规律,可用于名老中医处方经验的数据挖掘。

    作者:谢辉辉;袁丹;祁波;戴启刚;徐珊;汪受传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第十一届世界中医药大会及世界中联第三届第六次理事会与第五次监事会会议总结

    受到全球医学界关注的“第十一届世界中医药大会”于2014年10月1-2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波罗的海大酒店隆重举行。在“东方西方文化融合,共创未来医学模式”主题的凝聚下,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医药专家学者及企事业机构的近千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大会在民政部、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在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委员会、俄罗斯联邦卫生部、俄罗斯联邦圣彼得堡州政府、圣彼得堡卫生部、新西伯利亚国立医科大学等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作者: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针灸穴位的作用及功能机制探讨

    穴位是机体病理情况下体表反应点和治疗刺激部位的选择点,具有诊断与治疗两大功能。穴位的研究可从结构与功能两方面入手,两者相辅相成,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具体表现,因此研究穴位的结构与功能特性,不但对于揭示穴位的本质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指导针灸临床诊治疾病有重要价值。本文以穴位形态结构的常态性与穴位结构的功能变异性为切入点,探究穴位的实质,从而深入揭示针灸对穴位功能的有序调控规律及其生物学基础,为阐明针灸穴位的本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赵敬军;李少源;荣培晶;贲卉;朱兵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特发性肺纤维化在病证结合模式指导下的疗效评价体系框架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纤维化型间质性肺炎的特殊类型,目前尚缺乏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近年来,中医药手段治疗IPF的临床试验开展较多,但评价标准、指标的选取却各有不同,缺乏统一的、规范的认识。本文从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的角度,概括和整理目前广泛应用的评价手段,结合新诊疗规范的要求,提出了该病的疗效评价体系框架,并对框架内重要指标、方法进行阐述。以期由此完善临床试验设计,为今后的循证医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证据链”。

    作者:臧凝子;庞立健;刘创;吕晓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东方西方文化融合,共创未来医学模式--第十一届世界中医药大会开幕式致辞

    2014年10月1-2日,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简称:世界中联)主办的“第十一届世界中医药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隆重举行。在“东方西方文化融合,共创未来医学模式”主题的凝聚下,会议探讨了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快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诸多问题。本文是佘靖主席大会致辞,概况了11年来世界中医药大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总结,并展望了中医药未来发展之路,言简意赅。我刊在此全文发表,以飨广大读者。

    作者:佘靖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