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久咳方对小儿久咳炎症免疫的调节作用及疗效观察

马俊杰;周春祥

关键词:益气养阴, 清肺通腑法, 小儿久咳, 临床疗效, 免疫调节
摘要:目的:观察小儿久咳方对小儿久咳的作用。方法:将96例中医诊断为气阴两虚、肺热腑实之虚实错杂证,西医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感染后恢复期的久咳患儿,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中药组运用益气养阴、清肺通腑的小儿久咳方治疗,对照组运用顺尔宁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1日及治疗后30 d,观察临床疗效评分及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结果:两组经30 d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疗效评分皆有显著改善(P<0.01),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中药组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显著提高(P<0.05),而CD8+T淋巴细胞水平无改变,中药组对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水平的调节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儿久咳方能有效改善小儿久咳患儿临床症状并调节免疫功能。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脑泰方血清和血浆蛋白质(肽)组学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对脑泰方含药血清和含药血浆蛋白质(肽)组学的比较研究,发现脑泰方含药血清和含药血浆中的差异蛋白(肽);以质谱分析技术确定差异蛋白的特征。从而为探索脑泰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发展中药血浆药理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健康成年SD大鼠2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脑泰方给药组,每组10只,连续灌胃给药7天。手术前12 h禁食不禁水,末次给药后1 h,用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经颈总动脉插管取血。每只大鼠采血后分别制备血清和血浆。每组随机抽取5只大鼠的血清及血浆,采用2-DE技术进行蛋白质(肽)组学比较研究,运用300DPI扫描、PDQuest 7.3.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ESI-MS/MS对重要差异蛋白质点进行鉴定,筛选脑泰方血清和血浆差异蛋白的特征。结果:共获得20张胶图,各胶图分别得到664个蛋白位点。其中与空白血浆组比较,脑泰方血浆样品中共识别到20个差异蛋白点,其中15个差异点表达上调,5个差异点表达下调;与空白血清组比较,脑泰方血清样品中共识别到19个差异蛋白点,其中15个差异点表达上调,4个差异点表达下调;与脑泰方血浆组比较,脑泰方血清样品中共识别到24个差异蛋白点,其中9个差异点表达上调,15个差异点表达下调。选取在脑泰方血浆组和脑泰方血清组中高表达的10个差异蛋白质点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成功鉴定了6个蛋白,分别是:inter-alpha trypsin inhibitor, heavy chain 3、Group specific component、complement factor B、Receptor Complexed With A Heterodimeric Fc、complement factor B, isoform CRA-d、Transferrin。结论:脑泰方含药血浆、血清中明显变化的蛋白质可能与其抗凝血促纤溶作用机制相关,这些蛋白参与血管新生、炎症调控等病理生理过程,对研究脑泰方作用的可能有效靶点及其信号转导通路意义重大。

    作者:王国佐;朱惠斌;杨梅;周瑜;钱荣华;易亚乔;袁紫薇;葛金文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龙眼叶与其易淆品荔枝叶的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特征

    目的:建立龙眼叶与荔枝叶的鉴别方法。方法:采用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法(LMVP)和定量分析评价鉴别中药品种真伪方法的可靠性的方法(QAERM)。结果:龙眼的小叶脉序类型为真不达缘羽状脉序,二级脉在近叶缘处渐变细,少数结环,三级脉为贯串型或不规则结网型;荔枝的小叶脉序类型为不达缘环结羽状脉序,二级脉走向为急转曲行结环,呈波状或之字形,三级脉为不规则结网型。以上述3组区别点为指标,鉴别的正确性(Ac)=98.1%~100%;重复性为符合率(ARO)=98.5%~100%,一致性强度(Kappa)=0.97~1.00。结论:建立的“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法”可准确鉴别龙眼叶及易淆品荔枝叶,该法操作简便、快速、价廉且可靠性强。

    作者:曾静;韦郃;廖月葵;何报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自毒物质胁迫对人参根系分泌物组成的影响

    采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苯甲酸、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丁二酸二异丁酯、棕榈酸、2,2-二(4-羟基苯基)丙烷胁迫对人参根系分泌物组成的影响。GC-MS分析发现,包括对照在内的6个处理中分别检测到15~23种化合物,包括有机酸类、醇类、氨基酸酯类、酚酸类、胺类、稠环类、糖类等。与对照比较发现,胁迫处理后大部分人参根系分泌液中酚及酚酸类物质种类有不同程度增加。由此推测,释放到土壤中的自毒物质会刺激人参根向外界释放自毒物质,进而加剧对人参的毒害作用。

    作者:李勇;胡陈云;丁万隆;刘敏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基于正交试验优化微波技术提取桐桔梗多糖工艺

    目的:考察微波提取法提取桐桔梗多糖的佳工艺。方法:以多糖含量及多糖得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考察微波功率、微波时间、提取次数、料液比等因素对该工艺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选佳提取工艺。结果:正交试验表明,微波功率1800 W、微波时间8 min、提取3次、料液比1:15为桐桔梗多糖的佳工艺条件。结论:该工艺高效、稳定,为桐桔梗多糖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张超云;郝鹏飞;黄显章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HPLC法同时测定龙眼花中3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

    目的:建立HPLC测定广西不同产地龙眼花药材中槲皮素、木犀草素和山奈素含量的方法。方法:Hyper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47:53),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360 nm。结果:槲皮素、木犀草素和山柰素分别在0.18~2.88μg、0.059~0.944μg和0.024~0.384μg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06%、99.77%、98.67%, RSD分别为1.72%、1.18%、1.99%(n=9)。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快速,重复性好,可用于龙眼花药材的质量控制。

    作者:梁洁;余靓;柳贤福;孙正伊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多种方法造模动物模型证属性判定逻辑问题剖析

    采用中医的病因造模是目前为常用且容易判定模型动物证属性的方法。该法的根本问题是把大自然的风寒湿等与临床借助患者的异常表现抽象出风寒湿证混为一谈,常用风吹、低温冷冻、冷水浸泡和增加环境湿度等复制证的动物模型则是此类研究的典型代表。化学药品和器官切除等现代医学方法造模,则以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测指标评价造模动物证的属性,是学术界较早使用的造模方法之一,但该法建造的模型本身即是一种疾病模型,将其以某些客观检测指标的异常变化做出证属性的判定,缺乏充分的理论和临床依据,应当对此类动物模型的证属性重新评价。

    作者:初杰;梁茂新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平艾合剂治疗41例HIV/AIDS患者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平艾合剂干预对HIV/AIDS患者的临床疗效,阐明中药应用于艾滋病治疗的特点。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41例HIV/AIDS患者,给予相应的平艾合剂方治疗,3个月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HIV/AIDS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后总积分(主要、次要症状及主要体征积分之和)较疗前明显降低(P<0.01)。自汗、盗汗、脱发等症状的单独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其它症状、体征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Karnovsky Score在治疗6个月时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平艾合剂治疗艾滋病的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服用安全。

    作者:艾合买提·阿不都热依木;马建萍;马秀兰;张颖;李静茹;曾琳;曹琳;舒占钧;孙奇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系统生物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药研究的新途径

    系统生物学是系统论与生物学的结合。它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利用系统论的思维方法研究生命现象,从多学科、多视角认识中医证候和中医药疗效机制,为中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基础和技术条件;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系统观和整体观念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将系统生物学作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现代中医药研究平台和支点,必将加速中医药防治NAFLD的现代化研究,也为中医药研究NAFLD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

    作者:孟胜喜;胡义扬;冯琴;彭景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壮药白花九里明水煎液止血作用机制探讨

    目的:考察白花九里明水煎液的止血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并了解其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玻片法、毛细管法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断尾法测定小鼠出血时间(BT),测定大鼠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小板计数(PLC)、血浆复钙时间(PR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结果:以白花九里明水煎液6.7 g·kg-1、13.4 g·kg-1、26.8 g·kg-1灌胃给药,可不同程度地缩短小鼠CT和BT,分给以4.7 g·kg-1、9.4 g·kg-1、18.9 g·kg-1灌胃给以大鼠,可对其PT、APTT、TT、PRT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白花九里明水煎液一定剂量可降低肝脏功能指标ALT、AST。结论:白花九里明具有促凝血、止血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内、外源性凝血系统而止血;同时,对肝脏无明显损害。

    作者:黄艳;宁小清;原鲜玲;钟霞军;谈远锋;丘芬;林莹波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麻黄汤合方辨治杂病的思路与方法

    解读麻黄汤组成,诠释用药要点、剖析方药配伍、权衡用量比例,合方辨治太阳伤寒证(风寒表实证)与心热证、心阳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肝热证、肝寒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脾胃郁热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阴两虚证、肺热证、肺寒证、肺阴虚证、肺气阴两虚证、肾虚不固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阴阳俱虚证等相兼,重视临证合方运用麻黄汤则能取得佳治疗效果。

    作者:王付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多指标优化戊己胃内漂浮型缓释片制备工艺研究

    目的:优选戊己胃漂浮缓释片制剂的优处方配比。方法:以多个组分释放度为评价指标,选择辅料HPMC(K100M)、PEG 6000、NaHCO3、十六醇等4个因素,建立正交试验进行考察,干粉压片,优化制剂体外释药及漂浮性能。结果:选择以35%HPMC、5%PEG 6000、10%NaHCO3、15%十六醇、10%MCC及25%的主药,作为戊己胃漂浮缓释片处方的优制剂配方。结论:所制备的戊己胃内漂浮型缓释片具有缓释、漂浮时间长的优点,制备工艺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作者:王群;刘文;陈大业;杨颂;施晓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小儿久咳方对小儿久咳炎症免疫的调节作用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小儿久咳方对小儿久咳的作用。方法:将96例中医诊断为气阴两虚、肺热腑实之虚实错杂证,西医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感染后恢复期的久咳患儿,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中药组运用益气养阴、清肺通腑的小儿久咳方治疗,对照组运用顺尔宁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1日及治疗后30 d,观察临床疗效评分及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结果:两组经30 d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疗效评分皆有显著改善(P<0.01),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中药组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显著提高(P<0.05),而CD8+T淋巴细胞水平无改变,中药组对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水平的调节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儿久咳方能有效改善小儿久咳患儿临床症状并调节免疫功能。

    作者:马俊杰;周春祥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195首治疗乳腺增生中药专利复方的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中关联规则、聚类等方法分析乳腺增生中药专利复方配伍规律。方法:检索治疗乳腺增生中药专利复方,排除外用中药及中西药物合用的复方。对入选的中药专利复方进行术语规范化等处理,抽取信息、建立EXCEL表,应用数据分析软件包R2.15.2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网络分析软件Cytoscape2.8.3聚类分析组方配伍规律。结果:195首治疗乳腺增生的中药专利复方中,发现配伍频数较高的中药为柴胡、香附、当归、夏枯草、白芍、栝蒌等;而出现频数极低且不常用的中药为八角枫叶、白鹤草等;常用的药对为柴胡-当归、莪术-三棱、乳香-没药等;强关联规则提示以柴胡、当归等核心药物组成的逍遥散为治疗乳腺增生的基本方;聚类分析结果发现连翘-土茯苓-三桠苦-功劳木-鸡血藤等“中药社团”。结论:通过对药物频数、药对、强关联规则、药物聚类的分析,可以揭示乳腺增生组方的配伍规律,为临床优化处方、提高疗效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施学丽;邓家刚;蒋筱;范丽丽;赵晓芳;郭超峰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基于析因设计探讨附子与人参、黄芪、干姜的交互关系

    目的:考察中药附子、人参、黄芪、干姜干预阿霉素(ADR)心脏毒性损伤模型大鼠的效应机制,分析附子与人参、黄芪、干姜的交互关系。方法: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各组大鼠按2.5 mg·kg-1体重剂量腹腔注射阿霉素,每周1次,连续4周,累计10 mg·kg-1。附子、干姜组按1.75 g·kg-1,人参、黄芪组按0.875 g·kg-1,参附、芪附组按2.625 g·kg-1,姜附组按3.5 g·kg-1体重剂量灌胃水煎液,每日1次,连续4周。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肌钙蛋白(CTn)、细胞色素C(CytC),心肌线粒体Bax、Bcl2、Caspase-3、Caspase-9等指标,关联密切指标计算综合评分,对各项指标及综合指标进行药物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及药物间交互作用分析的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附子、人参、黄芪、干姜对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影响,附子与人参、黄芪、干姜的交互作用(除Bax外)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附子、人参、黄芪、干姜对ADR模型大鼠心脏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附子与人参、黄芪、干姜配伍均能提升单一用药的效果。

    作者:李新;范颖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缓释制剂处方质量预测研究

    缓释制剂的处方优化属于多因素、多水平的复杂优化问题,人工神经网络很适于处理这类复杂的多变量非线性关系。本文在对缓释制剂特性及影响其处方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应用BP人工神经网络建立缓释制剂处方质量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可以有效地进行缓释制剂处方质量预测,是缓释制剂处方优化的有力工具。

    作者:金玉琴;周金海;赵群;张兴德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肺间质纤维化凝血机制探讨

    肺纤维化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以凝血机制为切入点,探讨凝血-纤溶系统在肺纤维化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异常变化,并从中医角度观察活血化瘀药对肺间质纤维化有效治疗作用,认为针对凝血纤溶异常进行的抗凝治疗可能成为临床治疗间质性肺疾病新的靶标,为临床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提供新思路及理论支持。

    作者:郭俊美;朱雪;郑建;王丽芹;杨景青;李莹莹;张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人参皂苷Rb1、Rg3、Rh2抗肿瘤作用与机制概况

    人参皂苷是中药人参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成分,临床药理研究表明:人参皂苷Rb1可以通过抑制P-gp外排药物,增强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拮抗免疫功能的抑制和维持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功能;Rg3则主要通过影响肿瘤细胞蛋白质表达、作用于细胞分裂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能抑制肿瘤新血管生长;Rh2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控制肿瘤细胞转移来起到抗肿瘤作用,本文通过对人参皂苷Rb1、Rg3、Rh2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的阐述,为其临床应用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姜卫卫;刘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基于专家问卷调查建立艾滋病带状疱疹中医诊疗规程的研究

    目的:初步建立艾滋病带状疱疹中医诊疗规程,针对其关键问题开展专家问卷调查并修订该规程。方法:经过文献调研和专家论证,建立艾滋病带状疱疹中医诊疗规程草案。采用2轮问卷调查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艾滋病领域专家对诊断、治疗、调护等关键问题的接受程度及建议,并修订诊疗规程。结果:第1轮完整问卷回收率为96%,专家对概念、临床特征、病因病机、病史体检、诊断标准、肝经湿热辨证标准和辨证用药、皮肤、饮食和心理调护、疗程和疗效标准等条目的认可度较高;成方验药、艾灸推拿、辅助检查、脾虚湿蕴和气滞血瘀的辨证标准及辨证用药、西医治疗等条目变异系数(CV)较大。各条目权重在0.0436~0.0462之间。Cronbach系数α(CCA)=0.996,分半信度R=0.86。第2轮完整问卷回收率为100%,专家对概述、病因病机、病史及一般检查、诊断标准、3个证型的辨证标准和辨证用药、成方验药、皮肤、饮食和心理调护等条目的认可度较高,CV为0;辅助检查和艾灸推拿CV为0.0638,比第1轮小,专家意见的一致性有较大提高;各条目的权重系数在0.0582~0.0590之间;CCA=-0.041,分半信度R=0.79。通过2轮调查得到了该规程的修订版本。结论:2轮问卷调查专家积极性较好,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均较高。通过2轮问卷调查,对该规程的诊断、治疗、调护等关键问题基本达成了较好共识。

    作者:潘菊华;黄世敬;王阶;吴巍;薛柳华;陈宇霞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microRNA介导肿瘤多药耐药及中药的作用

    microRNA(简称miRNA)能通过诱导mRNA裂解或抑制mRNA翻译从而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参与细胞发育、增殖、分化、凋亡等一系列重要生物学进程。近期研究发现miRNA对靶基因的异常调控可能参与肿瘤耐药,有望成为重要的肿瘤耐药相关分子标记物及治疗靶点。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可影响miRNA进而调控相应靶蛋白和靶基因介导肿瘤多药耐药,为中药逆转多药耐药的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作者:张瑞娟;许建华;余文燕;王国娟;孙珏;范忠泽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电子舌用于药物掩味效果评价的研究

    药物掩味效果评价对药学工作者开展药物掩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电子舌用于药物掩味效果评价的可行性,本实验利用盐酸小檗碱作为苦味模型药物,选择醋酸钠、2,4-二羟基甲苯酸、甜蜜素等作为苦味掩味物质,通过电子舌进行测定,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及苦距、苦度降低距、抑制率等指标对比,判断各掩味剂对盐酸小檗碱的掩味效果是否和志愿者口尝药物评判方法所得结果一致;并将掩味效果好的甜蜜素配制成不同的浓度,对其用量进行优化。数据处理结果显示,在0.005 mg·mL-1的盐酸小檗碱溶液中,各掩味剂的掩味效果好坏依次为甜蜜素跃2,4-二羟基苯甲酸跃醋酸钠;随着甜蜜素用量的增加,其掩味效果越来越好,但0.2%以后的浓度掩味效果变化相对较小,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选择0.2%的浓度来掩味;本实验结果与口尝实验结果一致。本研究表明,在一定程度上,电子舌可作为评价药物掩味效果的一种有效的工具。

    作者:李学林;李慧玲;刘瑞新;张杏芬;仇继玺;吴子丹 刊期: 2013年第07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