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药对的系统研究(Ⅵ)——黄芪当归药对研究

胡杨洋;陈锐娥;王胜鹏;陈美婉;王一涛

关键词:黄芪当归药对, 中医理论, 物质基础, 药理作用, 应用进展
摘要:黄芪当归是经典的补气生血药对,具有独特的配伍意义,故历久不衰,沿用至今.传统中医认为黄芪当归药对具有益气生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劳倦内伤、气血两虚、阳浮于外的热证等症状.现代研究发现,该药对具有调节免疫系统、保护心脑血管、促进造血以及抑制肿瘤增殖等药理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肿瘤患者因放化疗引起的免疫力低下或白细胞减少症,以及因雌激素水平波动而引起的更年期综合症.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黄芪当归药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应用研究等新研究成果,对黄芪当归药对的研究概况进行全面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指导.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HPLC法测定银杏内酯滴丸中银杏内酯A及银杏内酯B总量

    目的:建立银杏内酯滴丸中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正丙醇-四氢呋喃-水(1:27∶72)为流动相,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220 nm.结果:建立了银杏内酯滴丸中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含量测定方法,且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的RSD分别为1.39%,2.16%.结论:本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银杏内酯滴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吴云;颜丙鹏;毕宇安;仲艳;萧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脾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脾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选用6周龄SPF级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除正常对照组大鼠外,采用腹腔注射利血平的方法制作脾虚动物模型,然后采用尾根部皮下注射Ⅱ型胶原与不完全弗氏佐剂混合物的方法诱导出关节炎模型,观察脾虚证RA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发病情况,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等方法对其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与CIA对照组大鼠相比,采用腹腔注射利血平的方法制作的脾虚证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关节红肿程度和关节损伤程度明显加重,并且脾虚证CIA组大鼠出现精神萎靡,眯眼,被毛枯疏无光泽,弓背蜷缩,踝关节红肿,倦怠、懒动,喜聚堆,饮食减少,体重下降,稀便等与临床脾虚证相似的症状;与CIA对照组大鼠相比,脾虚证小肠黏膜功能受损:绒毛排列紊乱,数量减少,长短、宽窄不一,被覆上皮可见有多量杯状细胞,肠腔内可见多量剥脱、退变、坏死的绒毛碎片;与CIA对照组大鼠相比,脾虚证CIA大鼠抗Ⅱ型胶原抗体明显升高,且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及干扰素γ水平明显升高.结论:脾虚在RA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利血平方法制作的脾虚证RA动物模型,既有明显的脾虚症状,又有明显的RA特征,说明这种脾虚证RA病证结合模型,能够部份反映脾虚证RA病人的发病特点,具有可行性.利血平法制作的脾虚证CIA大鼠模型可以为RA脾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作者:杜中平;赵宏艳;肖诚;刘梅洁;王燕;吕诚;吕爱平;王少君;滕静如;鞠大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快速制备液相色谱制备管花肉苁蓉中的松果菊苷

    目的:建立从管花肉苁蓉中快速制备松果菊苷对照品的工艺.方法:运用快速制备液相色谱对管花肉苁蓉浸膏进行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的松果菊苷.结果: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经UV、IR、MS和NMR鉴定为松果菊苷,HPLC测定其纯度为98.38%.结论:本文方法简便、快速,所得产物纯度高,可用于松果菊苷对照品的制备.

    作者:谢春燕;徐新军;谢鸷生;杨梅;黄洁云;杨得坡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论《素问》病机十九条对中药归经学说的奠基作用

    《内经》确立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不是专属的,存在极大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借助五行推导中药归经不属于临床经验的理论升华,故其不可能是归经学说唯一或主流的理论渊源.研究认为,《素问》病机十九条阐述病机,揭示疾病本质,直接或间接明确了疾病的五脏病位,进而为基于临床疗效反证药物归经提供理论支撑.通过药物传统功能主治、归经与病机十九条的对比分析,以及明清医家运用病机十九条阐述药物归经的考察,本文确认《素问》病机十九条对归经学说的建立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作者:王瑾;梁茂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嵌段共聚物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介观模拟研究进展

    嵌段共聚物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因具有低刺激、低毒的性质,在药剂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表面活性剂研究通常采用实验方法,但对其内在机理研究存在一定难度.介观模拟以其周期短、成本低、利于对机理问题研究、能够指导实验及应用等优点深受研究者青睐.近年来,研究人员针对嵌段共聚物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嵌段共聚物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介观模拟研究进展,以期为嵌段共聚物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及科学应用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王宇光;丁海欧;戴幸星;史新元;乔延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胡黄连规范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研究

    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实施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有关要求和内容,规范胡黄连的生产以保证产品的质量.从种质、产地环境要求、生产管理和加工、质量要求以及包装、储存、运输等多方面对胡黄连的整个生产过程做出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以适应云南西北高寒山区该药材品种生产时的要求.

    作者:陈翠;郭承刚;徐中志;康平德;杨少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以效证因”消痈溃得康治疗胃溃疡胃毒热证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目的:明确消痈溃得康颗粒对胃溃疡活动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效证因”反证“毒热”为胃溃疡活动期的病因;阐明“毒热”的辨证求因要点.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方法,选取胃溃疡活动期符合中医胃毒热证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50例,对照组150例;试验药为具有清热解毒、消痈生肌功效的中药新药消痈溃得康颗粒,对照药选用溃疡胶囊.双盲、双模拟方法给药6周,观察主次要症状,并进行量化评分综合疗效判定,进而采用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临床痊愈率为45.1%(64/142),总有效率为99.3%(141/142);对照组临床痊愈率为6.9%(10/144),总有效率为91.0%(131/144).两组比较,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单项症状疗效评价: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单项症状与基线差值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胃脘灼痛症状改善:试验组用药14 d末优于对照组(P<0.01).泛酸症状改善:试验组用药14d末优于对照组(P<0.01).急躁易怒症状改善:试验组用药28 d末优于对照组(P<0.05).嘈杂症状改善:试验组用药28 d末优于对照组(P<0.05).口干症状改善:试验组用药28 d末优于对照组(P<0.01).口苦症状改善:试验组用药28 d末优于对照组(P<0.01).舌苔改善:试验组用药42 d末优于试验组(P<0.05).单项症状分值变化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脉象变化:试验组在治疗前、用药14 d末、28 d末和治疗后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消痈溃得康颗粒治疗胃溃疡活动期胃毒热证可显著改善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以效证因”反证了“毒热”确为胃溃疡活动期的重要病因.胃毒热证的辨证要点为胃脘灼痛,痛势较剧,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或腐或腻,治法为清热解毒、消痈生肌.

    作者:刘林;王垂杰;郑洪新;周学文;李慧臻;时昭红;董爱民;于庆功;黄煜;姜巍;白光;李玉锋;汤立东;李岩;王辉;马乾章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地黄饮子UPLC-MS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建立地黄饮子的UPLC-MS指纹图谱,为科学客观地评价其质量提供可靠的方法.方法:采用UPLC-MS联用技术对自制10批地黄饮子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建立其指纹图谱,确定共有色谱峰并对其进行归属认定.结果:10批自制地黄饮子UPLC-MS指纹图谱中共标定了30个共有色谱峰,通过与对照品的保留时间及一级质谱信息的比对,确定2号、5号、14号、15号、17号、26号和27号峰分别为马钱苷、松果菊苷、乌头碱、新乌头碱、五味子醇甲、五味子乙素和茯苓酸.结论:地黄饮子的指纹图谱特征性及专属性强,可结合含量测定用于全面控制地黄饮子的质量.

    作者:张宁;郭司群;王发善;姜媛媛;谢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同配伍下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同配伍情况下黄芩有效成分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在大鼠血浆中的药动学差异.方法:大鼠灌服以黄芩、大黄黄芩、黄连黄芩、大黄黄连黄芩的不同配伍浸溃提取液,于不同时间点采血,经处理后测定血浆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含量,计算在不同配伍情况下的药动学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不同配伍中,黄芩配伍大黄后,黄芩主要成分原有的药时曲线双峰现象消失,Cmax及AUC均明显下降,消除过程加快;在配伍黄连后,黄芩主要成分的体内过程与单味黄芩相似,只是第2吸收峰有增高的趋势;大黄、黄连和黄苓3味药配伍时,黄芩主要成分的达峰浓度Cmax及AUC均明显下降,消除减慢.结论:在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不同配伍中,大黄、黄连的加入使得黄芩中的主要成分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药动学特征发生显著改变,大黄可减少黄芩苷、汉黄芩苷的吸收,加快其消除,而黄连则削弱了大黄的作用.

    作者:黄萍;高静雯;邹佳丽;Francis C.P. Law;袁月梅;姚美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复杂系统熵网络方法及其在中医肿瘤临床数据挖掘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中医治疗肿瘤复杂临床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方法:采用基于随机置换检验的互信息方法进行多维的相关性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复杂网络,通过计算网络的各种统计信息对复杂中医肿瘤临床数据进行挖掘,并对龙华医院718例肺癌数据进行了挖掘分析.结果:中医治疗肿瘤临床数据中的多因素混杂交互效应,对718例数据分析结果得到116对有协同效应的属性,82对有拮抗效应的属性,14个核心协同效应子群属性集,7个核心拮抗效应子群属性集,分析结果基本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结论:复杂系统熵网络方法能够对复杂中医临床数据进行挖掘,是进行多因素交互效应分析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杨铭;焦丽静;陈佩奇;王珏;许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不同状态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血脑屏障特征性酶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状态下大鼠星形胶质细胞(AS)条件培养液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活性和血脑屏障特征性酶的影响,以及通络救脑注射液对此过程的干预作用.方法:收集正常、激活、激活合并通络救脑注射液处理、损伤、损伤合并通络救脑注射液处理5种不同状态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分别作用于拟缺血损伤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微量酶标仪法和上机比色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胺转肽酶(γ-GT)的活性.结果:正常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能明显提高受损内皮细胞活性,诱导AKP、γ-GT活性增强,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上述作用下降,而损伤后的星胶条件培养液对受损内皮细胞几乎无作用.通络救脑注射液作用于激活和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后,其条件培养液提高内皮细胞活性和AKP、γ-GT活性的作用显著增强.结论:正常AS的分泌产物对提高BMEC的活性和维持血脑屏障特性具有重要意义,AS受损后,该作用减弱或消失,通络救脑注射液可显著提高AS对受损BMEC活性和功能的保护作用,这可能是该药物发挥脑缺血性损伤后血脑屏障稳定作用的内在机制之一.

    作者:朱元;李澎涛;李卫红;贾静;盖聪;刘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基于多种动物模型防治老年性痴呆的中药小复方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医认为,AD发病的关键是肾精虚损为本,导致痰瘀闭窍,临床上以补肾益气、活血解毒中药组成小复方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以多种动物模型观察防治老年性痴呆(AD)中药小复方的药理作用,并以药物工艺制备与药效评价相结合,确定中药小复方的组成与制备工艺.其中基础研究根据AD复杂的发病机制,应用体现AD病理生理特点的现代医学指标,以不同工艺制备的中药小复方,应用多种AD动物模型对其药效学作用进行评价,以期形成一个基于多种动物模型且能较全面反映AD特点及病理机制安全有效的中药小复方.

    作者:刘美霞;刘剑刚;李浩;刘龙涛;周文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正交试验优选胆木中异长春花苷内酰胺提取工艺

    目的:优选胆木心材中异长春花苷内酰胺的提取工艺.方法:以异长春花苷内酰胺提取得率为评价指标,以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通过正交试验选取佳提取工艺.结果: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所用乙醇浓度为70%,乙醇加入量为药材的22倍,提取时间为4h,提取次数为3次.结论:该工艺稳定、合理、可行,可为工业化提取胆木中异长春花苷内酰胺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潘桂玲;孟兆青;刘文君;丁岗;原少伟;苗宏伟;萧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止痛消肿散对兔膝骨关节模型血清中IL-13、TNF-α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外治方止痛消肿散对兔膝骨关节炎模型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的影响,明确药物改善兔膝骨关节炎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兔随机分为6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膝关节制动法建立兔膝骨关节炎的动物模型,以止痛消肿散外洗兔膝关节2周,处死动物,取血液分离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ELSIA)检测各组动物血清中IL-1β、TNF-0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正常对照组IL-1β、TNF-α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药物组无差异(P>0.05);模型组与其他各治疗组1L-1β、TNF-α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止痛消肿散低、中、高组与骨友灵搽剂组比较,无差异(P>0.05);止痛消肿散低、中、高组之间比较,其中IL-1β含量无差异(P>0.05),TNF-α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止痛消肿散能够降低兔膝骨关节模型兔血清中IL-1β、TNF-α的含量,表明药物具有减轻骨关节炎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为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及药物研发提供了客观依据.

    作者:杨会杰;董秋梅;李波;屈爱桃;沈敬华;刘春慧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正交试验优选人参多糖除蛋白工艺

    目的:优选人参多糖的佳除蛋白工艺.方法:以蛋白清除率、多糖保留率和糖醛酸保留率为指标,比较了两种不同除蛋白方法(Sevag法和TCA法)的效果,并采用正交试验优选佳除蛋白工艺.结果:Sevag法的除蛋白效果优于TCA法,人参多糖的佳除蛋白工艺为5%人参多糖溶液中加入1/3倍体积的Sevag试剂,V氯仿∶V正丁醇为4∶1,共除6次.结论:该工艺除蛋白效率较高,可用于人参多糖的分离精制.

    作者:宋利华;萧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药药对的系统研究(Ⅵ)——黄芪当归药对研究

    黄芪当归是经典的补气生血药对,具有独特的配伍意义,故历久不衰,沿用至今.传统中医认为黄芪当归药对具有益气生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劳倦内伤、气血两虚、阳浮于外的热证等症状.现代研究发现,该药对具有调节免疫系统、保护心脑血管、促进造血以及抑制肿瘤增殖等药理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肿瘤患者因放化疗引起的免疫力低下或白细胞减少症,以及因雌激素水平波动而引起的更年期综合症.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黄芪当归药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应用研究等新研究成果,对黄芪当归药对的研究概况进行全面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指导.

    作者:胡杨洋;陈锐娥;王胜鹏;陈美婉;王一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不同中药复方对拟老年痴呆症小鼠的治疗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功效中药复方对SAM小鼠的治疗差异,为中药复方评价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选用8月龄SAMP8小鼠,分为模型(P)组、六味地黄颗粒(PL组)和通络救脑滴丸(PT组)治疗组.同月龄SAMR1小鼠为对照(N)组.通过水迷宫、避暗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改变,IH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WB检测脑组织APP表达差异.结果:与N组比较,P组及PT组行为学、IH、WB检测指标均出现统计学差异.与P组相比,PL组水迷宫潜伏期缩短,避暗潜伏期延长,海马APP表达减少.结论:六味地黄颗粒可以减少SAMP8小鼠海马APP表达,改善其学习记忆障碍,起到治疗痴呆症的作用,但通络救脑滴丸的疗效不佳.此外,不同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有差异,应选择适合的动物模型进行药效评价研究.

    作者:狄波;李澎涛;常铖;都文渊;贾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药DNA条形码鉴定中的DNA提取方法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直接从药材中提取DNA的方法以满足中药材DNA条形码研究的需要.方法:以麦冬药材为实验对象,对比5种常用植物DNA提取方法,筛选出优方法后,对不同部位入药的10种中药材进行DNA提取,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及PCR扩增效果进行检测.结果:改良的CTAB法较适合药材DNA提取,虽然所有样品DNA都出现降解,但基于ITS2序列引物PCR扩增成功率为90%.结论:通过增加药材的预处理、核分离液等步骤,并改良CTAB浓度等措施,CTAB法能够用于上述不同药用部位入药的9种药材DNA提取,可以为中药DNA条形码鉴定中的DNA提取提供参考.

    作者:罗焜;马培;姚辉;宋经元;陈科力;刘义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药“宏观药性”假说与组分药性数字模拟研究

    中药“宏观药性假说”认为:寒热药性是中药物质的宏观属性,中药的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皆有药性.中药寒热药性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药性是中药整体的寒热属性:而微观药性是中药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的寒热之性,且同一中药普遍存在寒热药性相反的物质成分.中药的宏观药性是其各物质成分之间微观药性交互作用而综合“呈现”的结果,宏观药性值取决于所含各种药性成分的微观药性贡献力.基于中药宏观药性假说,将中药“系统分离”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物质单元,以各“物质单元”的“微观药性贡献力”作为矩阵元素,构建寒热药性判别矩阵,可以实现对中药“物质单元”药性的预先理论判别,进而探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与中药组分配伍新药发现相偶联的研发模式.

    作者:王厚伟;窦彦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基于临床用药的中成药分类探究

    中成药以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使用和携带方便的特点而广泛应用于我国各级医院的临床实践当中.当前的中成药品种繁多,每一种药不论是单味或者多味,不论是单方或者复方都是依据中医理、法、方、药规则而制成,其适应证应体现辨证施治原则.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规范和管理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尝试从新的中成药分类法来探究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作者:赵文光;詹若挺;杨昱;陈蔚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