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学框架

王鹏;王振国;欧阳兵

关键词:中药, 功效, 寒热药性, 现代研究, 方法学
摘要:本研究对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学框架进行了分析,认为寒热中药对寒热体质和寒热证候的干预作用是不同的,开展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应以采取证模型的研究方法为主.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控研要点包括基于证候模型的寒热中药功效-药性关系研究、基于证候模型的寒热物质成分组群与寒热中药作用相关性研究、基于正常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特征及其规律性研究、基于寒体热体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特征及其规律性研究、基于不同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机制对比研究等.同时,分别从模型制备、指标观察和对照设计3个方面,对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总结.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寻求中医治疗的问卷调查

    目的:了解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及西医治疗完成后仍坚持中医治疗的目的,以及对中医药治疗的态度和满意度.方法:选取2009年3月1日-2009年6月30日期间来西苑医院肿瘤科门诊就诊的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病理分期为Ⅱ,Ⅲ期的患者,在复诊时口头征得患者的同意后发给自拟的结构式调查问卷.结果:在128例符合条件的患者中,107份问卷纳入统计.在手术以后,有70%的患者选择了在术后1年内开始中医药治疗;经等级相关分析,寻求中医治疗的目的与开始中医治疗距手术的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0);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治疗后,约90%的受访者对治疗表示满意.结论:患者看中医的目的随术后时间不同而变化,术后1年内多是为了减轻放化疗副作用,术后1年以后开始中医治疗的较多的目的是防复发转移.绝大多数患者对近期中医药治疗的疗效都表示满意,对远期的抗复发转移充满信心.

    作者:王建彬;杨宇飞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均匀设计优化桦褐孔菌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目的:优化桦褐孔菌多糖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均匀设计分别对影响提取和醉沉的因素进行优化.结果:佳提取工艺为固液比1:15,提取时间90min,提取次数2次.佳醇沉工艺为生药浓度1.0g·mL-1,乙醇终浓度65%.结论:优化的桦褐孔菌多糖提取工艺和醇沉工艺经济、稳定、合理可行.

    作者:孙海峰;孙慧峰;郭冷秋;郭雪莹;曹玲;李建武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中药炮制学科的发展与创新

    本文从转化医学的角度,探讨了中药炮制学科的主要任务、研究方向,以及炮制学科创新和发展过程中所要解决的关健问题;以继承与创新并重为原则,推动基础科研创新与产业创新共同发展,保证饮片临床合理应用,促进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是推动炮制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张村;李丽;肖永庆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传统中药集散地到现代中药产业集群进路

    基于自组织理论比较传统中药集散地和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结构、功能特征,指出传统中药集散地是前自组织系统,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是自组织系统,由此阐述从传统中药集散地生成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路径及策略.

    作者:刘霁堂;贺莲;黄松;陈建南;赖小平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基于TCMGIS-I的金莲花数值区划研究

    目的:分析金莲花的适宜产地.方法:以河北省围场县为点县,运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I)分析了金莲花的全国适宜产地.结果:按金莲花生长所需要的气候、土壤条件分析,其主要适宜产区集中分布在河北北部及与其接壤的内蒙古南部地区,华东、华南地区没有适宜区.结论:系统分析结果对合理发展金莲花生产,认识金莲花道地产地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索风梅;丁万隆;陈士林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转化医学与中药资源研究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的源头和基础,在中药资源研究领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概念,它在研究策略、研究方向、研究手段等方面与中药资源研究具有相似的特征.本文对中药资源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转化医学理念、技术、方法提出有望取得突破的研究领域.

    作者:袁媛;黄璐琦;陈畅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基于药效物质基础的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中药药动学)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中药研究的新领域,研究了一些中药和复方,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理论假说,但总体上尚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需进一步地深入研究.本文总结与评述了中药药动学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中药药动学的概念、中药药动学研究的特点与难点,从而提出了基于药效物质基础的中药药动学研究模式的设想.

    作者:陈修平;钟章锋;徐曾涛;燕茹;李澎涛;王一涛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代谢指纹谱用于丹参活性成分的分析与筛选

    建立了以SD大鼠肝匀浆作为体外代谢方法,并结合HPLC-DAD-MS分析手段作为代谢指纹谱平台,在此基础上,对单味中药丹参进行体外代谢,采用HPLC-DAD-MS辅以MALDI-TOF-MS 对代谢前后的指纹语差异与相似性进行比较,结合抑菌、血凝体外药理实验测定丹参提取物及其代谢物、3种主要成分的活性.抑制大肠杆菌活性和血凝活性药理实验结果表明,丹参代谢物活性均高于其提取物.通过考察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ⅡA的抑菌活性与血凝活性,并结合体外肝匀浆代谢实验,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丹参抑制大肠杆菌活性增高是因为隐丹参酮代谢转化为抑制率高的丹参酮ⅡA引起的;丹参提取物血凝活性在代谢后升高的原因是由于隐丹参酮谢转化为血凝活性更高的丹参酮ⅡA引起的.

    作者:吴曦;罗碧容;袁文杰;于凤娇;孔亮;李伟;李微;雷小元;邹汉法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以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为靶标的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天然产物及衍生物的筛选与机制研究

    脑内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贯穿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全过程.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已经成为防治此类疾病的重要策略.本文对近年来本课题组在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姜黄素及其衍生物、人参皂苷等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杨静玉;陈国良;吴春福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基于药理作用的中药组分功效预测研究

    目的:应用贝叶斯网络研究中药药理作用与其功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贝叶斯网络研究中药补肾、活血等功效与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建立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对中药组分进行了功效预测.结果:建立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合理地表达了药理作用与功效关系,并且中药组分的预测结果与原饮片功效基本一致.结论:利用贝叶斯网络建立的功效与药理作用关系模型可用于中药组分功效的预测,对中药及中药组分功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梅;张培;王耘;郑虎占;乔延江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关国授权的全球传统医药专利分析

    目的:了解世界传统医药专利的分布,加强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法:以ISTIC-美国专利分析数据库的授权专利为数据源,利用专利计量方法,研究全球传统医药的授权专利情况.结果:共检索到授权专利5335件.1976-1990年为专利授权的萌芽阶段,1991-1996年为缓慢增长阶段,1997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并在2002年达到峰值446件后呈现下降趋势.美国、日本、法国、印度和德国获得了较多专利授权,中国排名第10位.印度的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是获得多专利授权的机构.美国的传统医药专利发明人多,而中国香港的Cheung,Ling Yuk发明的专利数居世界第5位.传统医药相关专利具体涉及含有植物材料的生物杀灭剂、害虫驱避剂或引诱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作为活性组分的未明成分植物材料或植物提取物.结论: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医药历史,并有系统的中医药现代教育、临床和科研体系,但其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途径亟待加强.

    作者:傅俊英;曹燕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SM-1A中医四脉脉诊仪脉象诊断准确性的评价

    目的:评价SM-I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脉象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应用诊断性试验设计,评价SM-I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对120例受试者溢脉、聚脉、韧脉、紊脉4种基本脉象与中医专家脉诊结果对照的一致性及其自身重复性.结果:与中医专家脉诊结果对照,SM-1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对溢脉、聚脉、韧脉、紊脉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0.859,0.945,0.957和0.898;特异度分别为0.875,0.8,0.907和0.833; Kappa值分别为0.733,0.631,0.763和0.549;正确率为0.867,0.933,0.917和0.892;Youden指数分别为0.734,0.745,0.864和0.731.其自身两次重复诊断的完全符合率为81.7%.结论:SM-I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可以较为准确地进行四脉诊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作者:胡镜清;赵婷;徐贵成;吴烈;寇秋爱;庄红;李振华;宿明良;张广福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基于工艺改进的痛经宝颗粒处方精简研究

    目的:在工艺改进的基础上精简痛经宝颗粒处方.方法:按痛经宝颗粒组成药物的功效对原处方进行拆方,并对原方中部分药物提取工艺进行改进,以小鼠镇痛模型和出凝血模型为评价指标进行各拆方与原制剂药效的比较.结果:痛经宝颗粒处方精简为4味药,由当归、延胡索、肉桂和木香组成.结论:痛经宝精简方保持了原制剂的镇痛作用,降低了原制剂出血多的副作用,处方精简后有利于对其进行深度的二次开发.

    作者:陈彦;张振海;王丽静;王绪颖;贾晓斌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考察超微粉碎过程对细辛挥发油的影响

    目的:通过确定细辛超微粉体制备工艺,探讨了粉碎过程对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以细辛粉末粒径分布D90及D50值为指标,初步筛选出细辛超微粉碎工艺佳时间;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细辛细粉和不同粒径超微粉中甲基丁香酚及黄樟醚的含量.采用红外光谱法观测超微粉碎前后细辛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振动磨粉碎可实现细辛药材的细胞破壁;于低温下粉碎未造成细辛中挥发性成分的损失,振动粉碎6min时甲基丁香酚含量高,振动粉碎12min时黄樟醚含量高,细辛经超微粉碎后其成分未发生变化.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超微粉碎工艺适用于细辛粉末的制备.

    作者:朱盈;王玉蓉;杨玉芬;盖国胜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健康及体质辨识的四诊合参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医学界逐渐由关注人的疾病转向关注人的健康.因此,如何客观、准确的评鉴健康及其相关评价指标的确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医独特的四诊合参、辫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体系注重人体由阴阳、气血津液的盛衰虚实变化导致的个体差异.其差异性与其体质密切相关,是健康评价的途径之一.在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及患者中进行健康状态评枯及体质辫识,可使受试者全面、清楚的了解自身体质特征,对其日常养生保健及疾病预防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以其数字化、客观化的独特优势,准确高效的获取受试者信息,并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评估时诊断信息进行自动提取与识别.该系统将成为中医诊断及健康评估的重要环节.

    作者:王晶;杨学智;朱庆文;董晓英;李海燕;郭宙;牛欣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戊己丸不同配伍组方体内对CYP1A2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戊己丸不同配比方对大鼠体内CYPIA2酶活性的影响,从药动学角度探讨戊己丸配伍机理,为临床优化给药提供借鉴.方法:以非那西丁为CYP1A2酶活性研究探针药,HPLC测定大鼠体内非那西丁及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的血药浓度变化,间接反映CYPIA2酶活性的大小;以正交法设计戊己丸3因素3水平交互的9个实验点,考察所选取实验点对应的9种戊己九配比方对CYPIA2酶活性的不同影响.结果:9种戊己丸配比复方,组成戊己丸的黄连、吴茱萸、白芍3单味药及对照组动物中,CYPIA2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8#方、白芍、9#方、7#方、6#方、1#方、2#方、4#方、对照组、3#方、黄连、吴茱萸,5#方;随着复方中黄连剂量水平的增大,酶活性呈增高趋势,复方中引入小、中剂量水平的吴茱艾或白芍可以增高CYPIA2酶活性,但高剂量吴助于或白芍对CYPIA2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结论:戊己丸各因素水平变化均可能对CYP1A2酶活性造成影响,此种影响有可能是戊己丸药效学差异的原因之一;根据本实验结果可以优化戊己丸的临床应用.

    作者:翁小刚;李玉洁;杨庆;梁日欣;王怡薇;刘晓霓;韩晓;隋峰;陈颖;朱晓新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学框架

    本研究对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学框架进行了分析,认为寒热中药对寒热体质和寒热证候的干预作用是不同的,开展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应以采取证模型的研究方法为主.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控研要点包括基于证候模型的寒热中药功效-药性关系研究、基于证候模型的寒热物质成分组群与寒热中药作用相关性研究、基于正常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特征及其规律性研究、基于寒体热体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特征及其规律性研究、基于不同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机制对比研究等.同时,分别从模型制备、指标观察和对照设计3个方面,对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总结.

    作者:王鹏;王振国;欧阳兵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转化医学与创新中药研究

    转化医学是将墓础生物医药的成果和技术快速转化并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基础与临床双向互动(BtoB)的一门新学科.中药是我国的特色、优势产业,正处于从传统中药经过中药现代化到创新中药的发展阶段,继承与创新、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是创新中药的核心思想.这与转化医学BtoB的研究模式关系十分密切.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医药理论指导的优势和中药整体调节的特色,探求还原与整合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中药新药创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肖红斌;刘艳秋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研究

    概述了广东省中医研究所从事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研究10余年来的主要成果,包括对中药配方颗粒原料药材、中间品和成品的质量控制研究,以及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情况.

    作者:涂瑶生;毕晓黎;罗文汇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转化理念指导下的芍药甘草汤抗炎止痛实验研究

    目的:揭示芍药与甘草的配伍机理,评价芍药、甘草以及芍甘1:1组对佐剂性关节炎的疗效和药效学特征.方法:采用完全佛氏佐剂复制大鼠关节炎模型,分别给予芍药、甘草以及芍药甘草汤灌胃治疗,观察并分析大鼠的行为学、足温、痛阈以及关节肿胀度的变化.结果:大鼠注射完全佛氏佐剂后,体重明显减轻,足温升高,痛阈降低,关节肿胀明显;各给药组对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逆转作用,尤以芍甘1:1组为明显.结论:芍药、甘草以及芍药甘草汤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且以芍药和甘草配伍组效果佳.

    作者:隋峰;李兰芳;李珊;郭淑英;霍海如;姜廷良 刊期: 2011年第01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