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知识体系对诊法研究的重要影响

梁嵘;王召平;李菲

关键词:中医, 诊法, 灵敏度, 特异度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知识体系在现代诊法研究中的作用.方法:根据中医知识体系的结构和特点,对诊法研究的思路、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理解传统中医的诊法价值评价标准,提取四诊法中的核心知识,重视辨证论治体系的分层知识结构三点,是制定诊法研究的总体规划中需要重视的因素.结论:发掘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合理要素,对保证诊法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在中药材栽培中的应用

    本文介绍了目前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领域及其进展,包括化感物质的收集、分离和鉴定,化感物质作用机理以及影响化感作用的因素等方面,分析了药用植物化感作用较为严重的原因以及在栽培过程中追求药材质量的同时很可能会加剧其化感作用的特点,并且从栽培措施、化感育种以及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有效利用和克服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的措施,旨在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作者:周洁;郭兰萍;黄璐琦;曾燕;张永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北京工业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室团队简介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扶正消瘤颗粒对SKOV3荷瘤模型鼠的抑瘤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建立人卵巢癌SKOV3荷瘤鼠模型,通过检测扶正消瘤颗粒对SKOV3荷瘤鼠的抑瘤作用以及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来研究该药对卵巢癌的抗肿瘤作用.方法:人卵巢癌SKOV3细胞皮下接种于40只小鼠背部,3周后成荷瘤鼠模型.分组给药,各组分别灌胃给药(ig)0.25mL连续10天.用碳粒廓清法检测扶正消瘤颗粒对动物模型网织内皮细胞系统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模型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1)肿瘤细胞接种后1周即可触及肿瘤结节,3周后瘤体积达(107.7±20.1)mm3,给药后扶正消瘤颗粒3个剂量组的抑瘤率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2)给药10天后3个剂量组K值均有非常明显性提高,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NK细胞的标志分子在模型组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中剂量和大剂量组各标志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分别为P<0.05和P<0.01).结论:扶正消瘤颗粒对人卵巢癌SKOV3荷瘤鼠模型具有抑瘤作用,并可提高网织内皮细胞系统和NK细胞系统的活性.

    作者:张广美;周春娜;张献;杜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基于粗糙集与SVM概率输出的中医舌象特征融合方法研究

    本文探讨采用一种基于粗糙集与支撑向量机概率输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医舌象的多特征融合.通过粗糙集理论对舌象样本集进行二次整理,得到新的样本集(包括确定样本集和不确定样本集),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概率输出的SVM分类器.这样根据舌象的特征可以得出其属于融合目标的概率,为中医基于舌象的辅助诊断提供了量化依据,同时为中医四诊融合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新峰;沈兰荪;刘垚巍;蔡轶珩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中药醇沉工艺及装备研究进展与思考

    分析了目前中药生产中的主流分离精制技术-醇沉工艺的技术特点及装备技术现状,指出了这一传统技术存在的长期未解决的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有效成分包裹损失大、工艺参数控制水平低等难题,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加强醇沉过程微观机理和化学物质迁移规律的研究,提高醇沉工艺的控制水平,实现整个醇沉过程的精确控制和连续化操作;针对高能耗环节,采用先进工艺,提高效率,节约能源.

    作者:陈勇;李页瑞;金胤池;蔡圣;程翼宇;瞿海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从《温病条辨》看中医脉学的现状及未来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之所以被称为中医临床温病学的奠基之作,与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脉诊技术有着很大的关系.无论是对温病的定义,还是在辨证论治、预后判断过程中,脉象信息起着其他诊法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温病条辨》的学习与研究,偏重于证和方的内容较多,对其脉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却显得少了一些.目前中医临床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医师脉诊能力低下而造成的,误诊误治的结果必然导致临床疗效的下降.学习与研究《温病条辨》是提高中医脉诊水平的重要环节.中医脉诊的现代研究将是中医现代化的一个突破口.

    作者:闪增郁;陈燕萍;汪南玥;于友华;张智;向丽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小型猪脉涩教学模型的建立

    目的:基于小型猪的生理特点及循环系统与人类极为相似的特征,通过药物对其造模,建立一种新型的脉诊动物模型应用于脉诊教学中.方法:选用平均5个月龄,体重20±1.6kg,选取心率<100次/min小型猪6只,采用腹腔给予戊巴比妥钠进行麻醉,定位取脉位置,切脉后,用NX-8型脉诊仪同步采取正常脉图、二导心电图,耳大静脉心得安注射液及葡聚糖T-500静脉给药进行造模,观察造模后一般情况(心率、皮肤颜色)及指下脉型变化,同步描记脉图及二导心电图,涩变后记录数值:造模后3min、5min、10min、15min、20min、25min心率变化;主波高(HB)、升支斜率(Sup)、降支斜率(Sdown)、降中峡位置(即降中峡高/主波高HE/HB)、升支时间/脉波周期(TAB/TAG)、主波峰时间/脉波周期(TB/TAG).结果:6头小型猪均造模成功,指下感觉涩变明显;脉图变化显著;与造模前相比,HB、Sup、Sdown、HE/HB、TAB/TAG、TB/TAG均有显著性差异(除Sdown P<0.05外,其余均P<0.01).讨论:通过运用小型猪成功建立脉涩模型发现,小型猪应用于脉诊教学实验方法简便、损伤小、可重复运用,有充分的可行性,以此为基础可以建立多种脉诊模型,以补充脉诊实验教学中的空白.

    作者:董晓英;牛欣;杨学智;高蔚;李海燕;郭宙;张治国;陈冬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中医知识体系对诊法研究的重要影响

    目的:探讨中医知识体系在现代诊法研究中的作用.方法:根据中医知识体系的结构和特点,对诊法研究的思路、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理解传统中医的诊法价值评价标准,提取四诊法中的核心知识,重视辨证论治体系的分层知识结构三点,是制定诊法研究的总体规划中需要重视的因素.结论:发掘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合理要素,对保证诊法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嵘;王召平;李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便携式舌诊信息获取与分析设备

    应用数字摄像机、视频网络服务器、笔记本计算机构建便携式舌诊信息获取与分析装置,本装置便携、易用,可通过无线局域网及国际互联网进行视频数据传输,可应用于高危环境舌图采集及远程医疗舌图采集.采集的舌图基于HSV颜色空间进行舌体分割处理.

    作者:朱庆文;杨学智;司银楚;牛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基于有限维模型的舌图像颜色校正方法可行性研究

    在中医舌诊客观化的研究中,舌图像颜色数据的准确记录是后续计算机分析的基础.为消除光照环境和采集设备的变化对图像数据的影响,采集的图像必须进行颜色校正.在基于光谱反射率还原的颜色校正方法中,有限维模型是光谱反射率降维的有效方法.本文从光谱反射率复原角度,对舌色范围进行了有限维模型分析,并初步分析了有限维模型近似舌色光谱反射率的误差,结果表明前三个基函数的特征值能量高达99.13%,由其估计的光谱反射率曲线计算得到的颜色值与实际值比较接近,由此证实了基于有限维模型的舌图像颜色校正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作者:蔡轶珩;曹美玲;张新峰;沈兰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药关木通的肾毒性作用

    本文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方法研究了染中药关木通毒性大鼠尿液的代谢改变及其与靶器官毒性的相关性.分3个剂量组(36、32、28 g生药·kg-1·d-1)对雄性Wistar大鼠连续6 d灌胃给药,收集12 h的尿样,进行1H-NMR谱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染毒后的大鼠尿样中氧化三甲胺、牛磺酸迅速下降,而柠檬酸、肌酐、2-酮戊二酸等代谢物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乙酸、丙氨酸则显著上升.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给药组与对照组的代谢谱有明显差异,而造成组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乙酸、氧化三甲胺、丙氨酸和牛黄酸的变化.乙酸、丙氨酸的显著上升表明动物出现了肾小管坏死,与以前报道的肾脏病理和血浆生化改变相一致.关木通对动物的毒性作用有着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关木通能够对肾脏造成损害,且大鼠尿液的代谢物谱与关木通毒性作用强度密切相关,说明代谢组学方法在中药的毒性研究中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作者:赵剑宇;颜贤忠;彭双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CIEDE2000在中医舌象色差评价中的应用

    舌色是中医舌象的重要特征.然而舌象的采集、传输和显示过程,不可避免会造成颜色失真.对于中医舌象分析,颜色校正是一个必要的预处理步骤,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成像过程中对舌象颜色的影响.如何评判颜色校正后获得的舌象颜色是否真实、恒定,已成为中医舌象分析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RGB、XYZ、CIEL*a*b*等颜色空间,分析了△E*ab色差公式的不足;然后详细论述了CIEDE2000色差公式△E00;后利用舌象颜色数据对两个典型色差公式△E*ab、△E00进行色差评价.实验结果表明,△E00是目前和人眼视觉相匹配的色差公式,与△E*AB相比,△E00计算结果与实际视觉感觉较为一致.本文通过应用不同色差公式进行色差评价,论证了CIEDE2000色差公式应用到中医舌象色差评价的可行性.

    作者:徐晓昭;沈兰荪;刘长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中医方剂物质基础现代研究的策略

    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是中医理论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佳体现,在整个中医药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展方剂的现代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总结方剂物质基础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方剂物质基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对中医方剂现代化研究的策略.

    作者:唐于平;段金廒;丁安伟;尚尔鑫;陆茵;范欣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模式的识别分析与集成技术——中医智能系统发展的探讨

    现代模式识别分析与集成技术是建立智能信息系统的重要支撑,也是发展中医智能系统的重要支撑.前期医疗专家系统大多没得到临床应用的原因之一,是以逻辑为基础采用大量的规则来描述与实现专家系统难以奏效,虽然后来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但系统性能的改进不明显.近十几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进展以及所遇到的困难,以人为主、人机结合的智能系统得到发展,人的智慧和机器的高性能相结合这一理念成为国际共识.人们认识到,一条有效的途径是进一步把综合集成(metasynthesis)的构思用于智能系统的建立,把人的智慧多次地注入系统之中,充分发挥了模式识别分析与集成技术优势,使系统的识别及反映综合能力的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这将为建立新的中医专家系统提供有力的支持.

    作者:戴汝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技术分析

    介绍了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布局及温湿度设计、保温防潮结构的设计、设备的选择、控制系统要求、种子架及种子包装等技术设计,分析了整个资源库的运行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库的温湿度控制准确性较高,温度均匀度符合设计要求,运行平稳.

    作者:刘忠玲;魏建和;陈士林;张少发;于婧;李先恩;张本刚;刘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继承传统的现代化高等中医学府——北京中医大学国际学院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Hilbert-黄变换方法分析压力脉搏波信号

    目的:将Hilbert-黄变换方法用于压力脉搏波信号的分析,以获得脉搏波信号的时域特征和频率-能量分布.方法:通过经验模态分解(EMD)将脉搏波分解为一组内在模态函数(IMF),对每个IMF进行Hilbert变换,获得脉搏波信号幅度和频率的时间分布;由HH谱得到边际谱,反映信号的能量-频率分布;对典型正常个体的脉搏波信号和该个体脉滑变时的脉搏波信号进行处理,比较两种状态下脉搏波信号时-频分布情况.结果:用于实验的两例信号的分析结果显示,脉平信号的HH边际谱与脉滑信号的HH边际谱所表现的能量-频率分布有明显区别,这种区别能被脉平和脉滑变时的心血管活动状态所解释.结论:EMD算法和HHT能较好地用于脉搏波的分析,并且在医学信号处理领域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郭宙;牛欣;司银楚;杨学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药用植物的多倍体育种

    阐述了药用植物多倍体的特征,系统地介绍了药用植物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包括多倍体育种材料的选择方法,常用的多倍体诱导方法,多倍体材料的鉴定方法,指出了药用植物多倍体育种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药用植物多倍体材料的利用价值.

    作者:乔永刚;赵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大孔树脂联用分离大黄水提组分

    本文以大黄水提组分的系统制备为目标,研究了通过树脂联用进行预分离的方法,为在反相制备色谱上的纯化制备提供了简单、分离互补性较好的样品.在相同吸附洗脱条件下,系统地分析比较了D4020、NKA-2、X-5、AB-8、XAD1600、XAD1180、XAD4、XAD7HP及XAD16九种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大黄水提组分的总体情况.利用不同类型树脂之间分离选择性的差别,设计并实现了以树脂XAD7HP与树脂XAD16联用的方法分离大黄水提组分的实验,对其它中药水提组分的互补分离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石慧;金郁;肖远胜;薛兴亚;梁鑫淼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状态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为中药缓控释制剂研发提供思路.方法:系统检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注册和审批数据库、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和中文文献数据库,统计分析中药缓控释制剂新药注册、专利和文献,进行信息学统计;分析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若干关键技术领域的进展.结果:中药缓控释制剂论文、专利和药品注册等均呈上升趋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显著加强,针对成型技术、释放度、吸收动力学和体内药动学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进展,但在研究方法学上存在重要缺陷,多局限于单组分评价和套用化学药缓控释制剂评价方法,亟待建立符合中医药整体观的中药缓控释制剂体内外评价方法.结论: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取得明显进步,但需要加强新药研发和注册,其评价理论亟待创新和发展.

    作者:陈立兵;葛卫红;张继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