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峰;沈兰荪;刘垚巍;蔡轶珩
新型舌象分析仪体积小可便携,解决了卧姿病人舌象采集的问题,对中医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采集的原始舌图像颜色存在较大失真,必须经过颜色重现以保证舌象特征分析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感兴趣色域的离线颜色重现算法,实验证明色彩的还原度有所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型舌象采集平台的性能,获取高质量的舌图像,改善颜色重现后的效果,本文对光源色温等重要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重新标定了照明环境的多项参数,希望为今后小型舌象采集平台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曹美玲;蔡轶珩;刘长江;沈兰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本文阐述将传统的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在建立中医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中建立指标体系的必要性.采用包括系统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研究在内的多门学科的概念和方法,采用中医理论的框架,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去反映中医诊断全过程及其特点.基于分析研究,提出了中医诊断专家系统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和设计原则,构建了指标体系的内容框架,指出依据此指标体系的内容框架建立了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诊断专家系统.
作者:江丹立;徐王权;周猛;丁晓;张恩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复方释药系统是当今医药界研究的热点.中药复方释药系统一般是以精制的提取物入药,设计成同步释放、均衡释放、两步定位释放或pH梯度释放,以期达到药物的协同配伍或延长效用等目的.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应从方剂中寻找设计依据,通过中药复方组分配伍的变化以适应不同征候、不同治疗时期的用药为目的.运用现代制剂手段使中药复方配伍理论和作用通过改变复方中效用组分的不同释药行为得到大限度的体现和发挥,充分表达原中药复方的组方意图和功效.
作者:杨明;郑琴;万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是中医理论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佳体现,在整个中医药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展方剂的现代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总结方剂物质基础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方剂物质基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对中医方剂现代化研究的策略.
作者:唐于平;段金廒;丁安伟;尚尔鑫;陆茵;范欣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应用HPLC-MS/MS法对蝮蛇肉中肌苷进行定性鉴别与含量测定.方法:通过HPLC-MS联用技术鉴定了蝮蛇肉中存在肌苷,同时用HPLC法测定了蝮蛇肉中肌苷的含量.结果:鉴定了蝮蛇肉中存在肌苷并测得其含量为0.5245mg/g.结论: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为蝮蛇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贵金;孙佳明;王丹;张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中医舌诊现代化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实现了舌象信息的获取,舌色、苔色、苔厚、腐腻、裂纹、润燥等舌象指标的自动分析.为了克服现有舌象采集平台体积大的缺点,我们研制了新型舌象采集装置;舌象特征分析方面,对舌动态特征以及舌脉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将现代信息融合技术应用于对中医舌象信息的融合上,进行了相关实验.本文简要阐述了这些舌象信息采集与分析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沈兰荪;蔡轶珩;刘长江;张新峰;徐晓昭;曹美玲;何岳;和海秀;刘晓民;刘垚威;马玫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舌色是中医舌象的重要特征.然而舌象的采集、传输和显示过程,不可避免会造成颜色失真.对于中医舌象分析,颜色校正是一个必要的预处理步骤,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成像过程中对舌象颜色的影响.如何评判颜色校正后获得的舌象颜色是否真实、恒定,已成为中医舌象分析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RGB、XYZ、CIEL*a*b*等颜色空间,分析了△E*ab色差公式的不足;然后详细论述了CIEDE2000色差公式△E00;后利用舌象颜色数据对两个典型色差公式△E*ab、△E00进行色差评价.实验结果表明,△E00是目前和人眼视觉相匹配的色差公式,与△E*AB相比,△E00计算结果与实际视觉感觉较为一致.本文通过应用不同色差公式进行色差评价,论证了CIEDE2000色差公式应用到中医舌象色差评价的可行性.
作者:徐晓昭;沈兰荪;刘长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建立人卵巢癌SKOV3荷瘤鼠模型,通过检测扶正消瘤颗粒对SKOV3荷瘤鼠的抑瘤作用以及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来研究该药对卵巢癌的抗肿瘤作用.方法:人卵巢癌SKOV3细胞皮下接种于40只小鼠背部,3周后成荷瘤鼠模型.分组给药,各组分别灌胃给药(ig)0.25mL连续10天.用碳粒廓清法检测扶正消瘤颗粒对动物模型网织内皮细胞系统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模型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1)肿瘤细胞接种后1周即可触及肿瘤结节,3周后瘤体积达(107.7±20.1)mm3,给药后扶正消瘤颗粒3个剂量组的抑瘤率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2)给药10天后3个剂量组K值均有非常明显性提高,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NK细胞的标志分子在模型组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中剂量和大剂量组各标志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分别为P<0.05和P<0.01).结论:扶正消瘤颗粒对人卵巢癌SKOV3荷瘤鼠模型具有抑瘤作用,并可提高网织内皮细胞系统和NK细胞系统的活性.
作者:张广美;周春娜;张献;杜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医学的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辨证论治,传统的辨证方法往往带有主观性和模糊性.由于证候的确定缺乏客观、定量的研究方法,以致许多诊治经验难以重复,因此,探索中医证候的客观化和量化研究方法是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在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和数据挖掘领域的研究中,因果推断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有若干种因果推断的模型,其中结构方程模型和贝叶斯网络模型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其可以客观、量化研究中医证候.本文主要介绍、分析这两种模型的原理、构建方法、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作者:宇文亚;谢雁鸣;耿直;翁维良;王永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通过对已建立的人工模拟实验模型、人体实验模型、动物实验模型三种脉诊教学模型的比较,得出结论:人工模拟实验模型为稳定,但其缺少指下的真实指感,学生也体察不到变化的脉象;人体实验模型尽管有真实的指感,但目前可复制的脉诊模型数量有限;动物实验模型存在着脉率快的缺点,但其指感优于人工模拟实验模型.通过建立动物实验模型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脉象产生机制的理解,同时还能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建立脉诊实验动物模型也为脉象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也可进一步完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客观化标准.三种脉诊实验教学模型目前可同时用于教学,合理设计,扬长避短.
作者:陈冬志;牛欣;杨学智;司银楚;董晓英;张治国;高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应用数字摄像机、视频网络服务器、笔记本计算机构建便携式舌诊信息获取与分析装置,本装置便携、易用,可通过无线局域网及国际互联网进行视频数据传输,可应用于高危环境舌图采集及远程医疗舌图采集.采集的舌图基于HSV颜色空间进行舌体分割处理.
作者:朱庆文;杨学智;司银楚;牛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医知识体系在现代诊法研究中的作用.方法:根据中医知识体系的结构和特点,对诊法研究的思路、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理解传统中医的诊法价值评价标准,提取四诊法中的核心知识,重视辨证论治体系的分层知识结构三点,是制定诊法研究的总体规划中需要重视的因素.结论:发掘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合理要素,对保证诊法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嵘;王召平;李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近年来,数码相机作为舌诊图像数字化的常用工具,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数码相机更新换代频繁,且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数码相机由于其内嵌的颜色校正算法不同,在成像色彩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给后期颜色校正算法的通用性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成像相对稳定且成像质量也令人满意的数字摄像机作为一种理想的成像设备,就有了应用的价值.本研究搭建了一个基于摄像机的舌象采集平台,并且根据舌象采集的需要,设计了高色温高显色性和低色温高显色两种光源,为后期研究的继续和深入,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作者:何岳;刘长江;沈兰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本文探讨采用一种基于粗糙集与支撑向量机概率输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医舌象的多特征融合.通过粗糙集理论对舌象样本集进行二次整理,得到新的样本集(包括确定样本集和不确定样本集),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概率输出的SVM分类器.这样根据舌象的特征可以得出其属于融合目标的概率,为中医基于舌象的辅助诊断提供了量化依据,同时为中医四诊融合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新峰;沈兰荪;刘垚巍;蔡轶珩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阐述了药用植物多倍体的特征,系统地介绍了药用植物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包括多倍体育种材料的选择方法,常用的多倍体诱导方法,多倍体材料的鉴定方法,指出了药用植物多倍体育种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药用植物多倍体材料的利用价值.
作者:乔永刚;赵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介绍了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布局及温湿度设计、保温防潮结构的设计、设备的选择、控制系统要求、种子架及种子包装等技术设计,分析了整个资源库的运行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库的温湿度控制准确性较高,温度均匀度符合设计要求,运行平稳.
作者:刘忠玲;魏建和;陈士林;张少发;于婧;李先恩;张本刚;刘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分析了目前中药生产中的主流分离精制技术-醇沉工艺的技术特点及装备技术现状,指出了这一传统技术存在的长期未解决的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有效成分包裹损失大、工艺参数控制水平低等难题,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加强醇沉过程微观机理和化学物质迁移规律的研究,提高醇沉工艺的控制水平,实现整个醇沉过程的精确控制和连续化操作;针对高能耗环节,采用先进工艺,提高效率,节约能源.
作者:陈勇;李页瑞;金胤池;蔡圣;程翼宇;瞿海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现代模式识别分析与集成技术是建立智能信息系统的重要支撑,也是发展中医智能系统的重要支撑.前期医疗专家系统大多没得到临床应用的原因之一,是以逻辑为基础采用大量的规则来描述与实现专家系统难以奏效,虽然后来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但系统性能的改进不明显.近十几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进展以及所遇到的困难,以人为主、人机结合的智能系统得到发展,人的智慧和机器的高性能相结合这一理念成为国际共识.人们认识到,一条有效的途径是进一步把综合集成(metasynthesis)的构思用于智能系统的建立,把人的智慧多次地注入系统之中,充分发挥了模式识别分析与集成技术优势,使系统的识别及反映综合能力的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这将为建立新的中医专家系统提供有力的支持.
作者:戴汝为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