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轶;刘正金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发病机制复杂,病情进展迅速1,特别是进展到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阶段,体内大量炎性介质失控释放,会诱发多个胰外器官的损伤[2],肝脏是人体代谢旺盛的器官之一,参与多种细胞因子的灭活与产生,是多种细胞因子的靶器官,因此,肝脏也是急性胰腺炎患者较早发生损伤的胰外器官[3].异甘草酸镁是以天然植物甘草中的甘草酸为底物合成的18α异构体甘草酸,药理研究显示异甘草酸镁具有抗炎、抗氧化、保护肝细胞膜等多种功能4].王峰等5]的研究中显示,在大鼠急性胰腺炎的模型中异甘草酸镁起到保护肝功能损害的作用.本研究观察了异甘草酸镁对急性胰腺炎患者NF-κB通路的影响以及临床治疗作用,并探讨了其对患者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易文轶;刘正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不同周龄C57BL/6N-Tg(1.28 HBV)/Vst乙肝病毒转基因(HBV-Tg)小鼠肝脏炎症与纤维化病理特点.方法 采集1 2、24、36周龄HBV Tg小鼠血清和肝组织样本,并以36周龄野生型C57BL/6小鼠为对照.采用ELISA检测血清HBsAg、HBeAg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试剂盒检测血清ALT、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盐酸水解法检测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与网状纤维染色以观察肝组织病理及胶原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肝组织HBsAg、HBcAg、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结果 各周龄HBV-Tg小鼠血清HBsAg、HBeAg及肝组织HBsAg与HBcAg表达均呈阳性,血清HBV DNA载量均大于(1.0×107)IU/mL;血清ALT、AST水平及肝组织Hyp含量、炎症、胶原面积、α-SMA表达均随HBV-Tg小鼠周龄逐渐升高,12周龄时ALP活性高,36周龄时肝组织炎症损伤及胶原沉积为明显.结论 随着HBV-Tg小鼠周龄增加,肝脏逐渐呈现自发炎症和纤维化,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为探究其病理机制和药物研发提供基础.
作者:孙鑫;黄恺;赵志敏;吕靖;彭渊;陶艳艳;刘成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我国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中等流行区,现有的HBV感染者约9 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有2000万例.HBV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病原因素,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的根本[1].核苷(酸)类似物可以有效地抑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HBV的复制,从而抑制疾病进展,因此能改善预后,推迟或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肝有安全、有效、易行的优点,也有疗程长、易发生病毒耐药、停药后易复发等的缺点,尤以拉米夫定(LAM)突出.出现LAM耐药后,作为挽救治疗,以往采取加用阿德福韦(ADV)或改用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等手段,均不尽人意.本研究选择对ETV联合ADV治疗LAM耐药的慢性乙肝的疗效进行观察,希望为LAM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提供优化的长期治疗方案.
作者:孔洪彬;宁振海;赵斗贵;刘丽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1995年新提出的肝衰竭中的一个综合征,通常发生于肝硬化患者中,具有病情严重、病情进展迅速、短期死亡率高的特点.亚太肝病研究学会(APASL)和美国肝病学会(AASLD)及欧洲肝病学会(EASL)先后对ACLF进行了不同的定义.2011年EASL慢性肝衰竭学组(EASL-CLIF)为明确ACLF的定义开展了一项涵盖欧洲8个国家29所医疗中心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CANIONIC)[1],共纳入1343例患者,结果显示ACLF短期死亡率高(28 d死亡率>1 5%),研究人员基于ACLF器官衰竭的特征提出新的慢性肝衰竭-序贯器官衰竭评分系统(CLIF-SOFA)以用于ACLF的诊断;且由于ACLF患者的中短期预后与器官衰竭的数目密切相关,依据器官衰竭个数将ACLF分为3级,其中ACLF 3级为六大器官中衰竭器官数量等于或大于3个.
作者:张艳;李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胆宁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血脂等指标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2016年收治的5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控制饮食、适度运动、禁烟酒等常规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辛伐他汀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胆宁片联合辛伐他汀口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血脂水平等实验室指标,不良反应风险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达到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68.%%.观察组达到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5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宁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患者肝功能、血脂水平,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陶英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为了提高临床对肝泡型包虫病的检出率,分析采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从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就诊的肝占位性病变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常规接受普通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记录入组患者病灶的大小以及弹性评分,比较诊断结果与手术或病理结果的差异.结果 研究表明,入组的80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中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以及肝泡型包虫病分别为28例、22例、20例和10例,与普通超声检测相比超声弹性成像检测的肝泡型包虫病、原发性肝癌的病灶面积、周长以及体积明显增加,且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泡型包虫病与原发性肝癌的超声弹性成像评分相比明显降低,与肝血管瘤相比则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可疑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查,有助于明确病灶硬度,提高检出准确性,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邓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估损伤控制性手术在治疗肝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2011至2015年普外科收治的100例肝破裂出血患者,所有患者根据美国创伤学会器官损伤量表(AAST OIS)均等于或大于Ⅲ级.根据采用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58)与观察组(n=42).对照组患者采用一期确定性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在100例肝破裂出血患者中,20例(20%)被列为AAST-OISⅢ级,24例(24%)被列为AAST OISⅣ级,56例(56%)被列为AAST-OIS V级.在对照组58例患者中,28例患者存活,30例患者死亡,死亡率51.72%.在观察组42例患者中,37例患者存活,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11.90%.在对照组58例患者中,30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51.72%.在观察组42例患者中,16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38.10%.观察组的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的预测因素分别为AAST OIS级别(P=0.019),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P=0.004),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P<0.0001),及血小板减少(P值=0.005).结论 即使采用一期确定性手术,肝破裂出血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损伤控制性手术对肝破裂出血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刘虎;郑建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HBsAg与HBcAg定量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5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HBsAg与HBeAg定量,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抗病毒时间0.5年,1年,1.5年,2年,2.5年,3年,3.5年,4年以上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0(0/9),16.6% (6/36),17.4%(4/23),43.7%(14/32),6.9%(2/29),35.3%(18/51),50%(12/24),44.2%(23/52);各组治疗后HBsAg阴转分别0,0,1,3,0,1,4,10例,其中2例HBsAg低水平复阳.各组抗病毒治疗前后HBsAg分别为9422.8(151.8~55450)和8328.9(192~46266.9) 、16908.5(0.8~90000)和12159.7(0.5~90000) 、15697.8(10~89900)和8667(0.8~56988.8)、10357.3(1.5~90000)和7785.5(0.05~90000) 、15323.7(50~75900)和8401.6(22.3~49831.1)、11897.6(0.5~90000)和6392.5 (0.05~90000)、11736.1(0.5~90000)和2732.6(0.05~25668.4) 、7077.8(0.5~74750)和3505.2(0.05~57050) IU/mL. HBsAg 下降幅度分别为0.1039(0.6~0.92) 、0.2648(0.84~0.98) 、0.3924(0.34~0.99) 、0.4012(0.85~1) 、0.3397(-0.67~0.85) 、0.3975(-3.66~1)、0.6428(-0.51~1) 、0.6026(-0.68~1).抗病毒治疗后HBeAg下降幅度分别为0.368(0.05~0.73),0.491(0.07~0.98),0.564(-0.03~1),0.685(0.28~1),0.741 (0.41~1),0.758(0.51~1),0.775(0.37~1),0.829 (0.57~1).抗病毒治疗后HBsAg反弹率分别为31.8%(7/22),18.6%(11/59),17.4%(8/46),19.4%(12/62),17.7%(11/62),15.9%(21/132),5.8% (4/69),9.6% (13/135),抗病毒治疗后HBcAg阳性肝炎发生HBeAg反弹率分别为11.1%(1/9),5.6%(2/36),13%(3/23),12.5%(4/32),0%(0/29),5.9%(3/51),4.2%(1/24),7.7%(4/52).26例因自行停药或耐药变异发生HBV DNA明显复制,肝炎发作伴随HBsAg与HBeAg定量的超高水平反弹.结论 抗病毒治疗时间与HBsAg下降幅度及HBeAg阴转率显著正相关.抗病毒治疗前中后都要加强医患沟通,做好慢病随访,确保患者依从性.
作者:顾生旺;李健峰;刘欢;姬腾飞;江海洋;蒋兆荣;吴刚;汪春晖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ACG)在新发布的异常肝脏生化实验评估临床指南中就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检测结果推荐了统一“正常”范围(成年男性29~33 U/L、女性19~25 U/L),建议对结果超出该范围的“异常”者采取进一步评估干预措施.目前我国各临床医学实验室之间在ALT检测方法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无法完全确保检验方法的标准化与检测结果的一致性.ACG指南所推荐的ALT统一“正常”范围主要基于国外部分研究结论,可能并不适用于我国人群,参考上/下限亦不宜简单地等同于临床决策阈值.由于上述医学检验相关概念的应用不当,简单推荐统一ALT参考范围可能导致对受检者的过度诊断和非必要的后续检查.
作者:虞倩;潘柏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复方甘草酸苷在重型肝炎恢复期抗纤维化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恢复期重型肝炎患者5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给予复方甘草酸苷100 mL+10%葡萄糖200 mL静滴1次/d,两个月后改为复方甘草酸苷片3片口服3次/d.4个月后重复上述方案,12个月为1疗程.对照组(27例)给予甘草酸二铵注射液40 mL+ 10%0葡萄糖200 mL静滴1次/d,两个月后改为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150 mg,口服3次/d,4个月后重复上述方案,12个月为1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进行肝穿刺了解肝组织炎症反应活动度、纤维化程度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患者HA、PCⅢ、ⅣC、LN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活检结果提示两组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抗肝纤维化的总体有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焦栓林;赵晓蕊;欧阳洪;杜世奇;秦建增;王全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术的风险预测模型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行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术患者126例,采用改良POSSUM评分系统预测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术的风险,分析其预测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的能力.结果 改良POSSUM评分系统预测并发症发生率为14.46%~20.87%,平均为(17.11±2.65)%.改良POSSUM预测术后并发症21例,预测30 d内病死率为7.14%,预测病死数为9例.1 26例患者实际术后并发症1 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实际死亡6例,实际病死率4.76%.改良POSSUM预测并发症发生率(x2=0.273,P=0.601)、死亡率(x2=0.638,P=0.594)与实际值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SSUM评分分成四层分析,预测并发症发生率与实际并发症发生率符合率比较,均P>0.05,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41%~60%评分预测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与实际值接近.实际发生并发症组与未发生并发症组生理评分(t=6.254)、手术评分(t=2.472)及POSSUM评分(t=6.184)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际存活组与死亡组生理评分(t=4.189)、手术评分(t=2.286)及POSSUM评分(t=2.614)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SSUM评分预测低危者并发症发生数与实际值符合率为100%,预测高危者病死数与实际病死数符合率为100%.结论 改良的POSSUM系统可直接应用于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术,通过患者个体的生理指标和术前、术中评分可较准确地预测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且该模型中的参数是患者术前需评估的内容而易获得,因此将该模型应用到临床术中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马镇;苏彧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慢性肝病(CLD)很常见,全球约有1.6亿人患有慢性丙型肝炎(CHC)1],2.4亿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CHB)[2],约25%的普通人群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3].CLD可导致肝脏纤维化逐渐积累,随着肝纤维化的积累导致慢性肝病病理学的进展,逐渐发展为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如肝细胞癌、肝衰竭、静脉曲张出血或肾功能不全.一、金标准目前仍以肝穿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是不充足的肝活检样本可低估纤维化分期阶段.美国肝脏疾病研究协会(AASLD)提出肝穿样本的长度至少2厘米,16G口径大小,含有至少11个完整的门静脉管,用于可靠的分期,而目前大部分的研究几乎没有达到该标准,因此“金标准”本身存在误差.
作者:王晶晶;陈国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1,25(OH)2D3是否能通过调节肝脏内miR-146a的表达阻碍肝纤维化的进展.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药物对照组、药物治疗组,采用皮下肌注CCl4方式建立肝纤维化模型,药物治疗组同时给予同剂量的CCl4皮下肌注及3 mL/kg的1,25 (OH)2D3灌胃,药物对照组给予同剂量的CCl4皮下肌注及3 mL/kg的橄榄油灌胃.于第8周处死大鼠,采用心脏取血法行肝纤维化四项的检测,留取肝脏相同部位行石蜡切片HE染色,qreal-time PCR法检测比较各组肝组织内miR-146a的表达差异.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SD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加,即肝纤维化四项中ColⅣ、PⅢNP、HA、LN明显上升(P<0.05),病理切片示模型组肝组织周围血管炎症细胞浸润,肝组织中可见大量的脂滴空泡,而药物治疗组两者程度均有明显减轻.结论 1,25(OH)2D3可明显减轻肝损伤,可能通过调节肝组织内miR-146a的表达量从而达到改善肝功能、阻碍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目的.
作者:周丽云;李校天;李丽;尹燕;杨俊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肝衰竭是严重肝病的终末期表现,急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死率为50%~90%[1-2].肝衰竭后患者肝脏合成、代谢和解毒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大量有毒物质在体内蓄积,引起凝血功能障碍、高胆红素血症、肝性脑病和腹腔积液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肝炎大国,每年肝衰竭给我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3].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肝移植是治疗肝衰竭唯一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是肝移植因费用昂贵、供体缺乏以及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严重等问题而难以广泛开展,大部分急性肝衰竭的患者在等待肝移植的过程中死亡[4].人工肝可以辅助清除患者体内毒素、减轻肝脏负担、补充必需物质、稳定生理生化指标,是患者自体恢复肝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法,同时也是帮助过渡到肝移植的桥梁.目前人工肝可分为物理人工肝和生物人工肝.物理人工肝采用物理吸附或血浆置换的方法去除部分毒素,但这并未能明显降低死亡率且成本高昂.生物人工肝是指装载有体外培养肝细胞反应器的人工肝支持系统,可以对肝衰竭患者血浆进行物质交换、解毒并合成相关物质进入体内发挥作用[5].经过数十年的研究表明装载有活性肝细胞的生物人工肝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是目前有希望帮助肝衰竭患者脱离危险的治疗技术.本文就肝细胞源和生物人工肝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李伟建;杨秋蕊;王振宇;张源;鄢和新;翟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急性肝卟啉病(AHPs)是一种遗传性血色素合成障碍性疾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急性间歇性卟啉症(AIP)、遗传性粪卟啉症(HCP)和多变性卟啉症(VP),以及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5-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缺陷型卟啉症(ADP)这四类.这组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神经系统症状而临床上不易鉴别,HCP和VP患者可有阳光暴露区皮肤的慢性光过敏.AHPs整体的发病率大约5/10万人,AIP、HCP和VP的遗传外显率很低,约90%以上携带致病性突变的杂合子可无症状生存.AHPs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累及神经、皮肤、肝脏和肾脏.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该病常被误诊而延误治疗.专家们针对肝卟啉病的不同亚型AIP、HCP和VP制定了优化的临床随访管理指南,将患者分为四个亚群:(1)无症状且生化指标正常的潜在基因突变携带者(ALA、PBG均在正常范围内);(2)无症状的高分泌者(ASHE)伴有生化指标升高(尿ALA、PBG≥4 ULN);(3)偶然发作者(<4次/年);(4)反复发作者(≥4次/年).
作者:吴惠敏;华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精细介入联合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HBV相关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搜集55例在我院治疗且失去手术机会的HBV相关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27例接受精细介入治疗,观察组28例在精细介入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通过分析患者的AFP、肝功能、KPS评分及生存率等指标,评估患者术后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FP及肝功能(ALT、TBil)均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术后患者KPS评分均升高,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6个月、1年及2年存活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 精细介入联合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精细介入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苏玲;张耀纲;朱国华;张旭;冯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肝性脑病(HE)是以严重肝脏疾病和/或门体分流所致的代谢紊乱为基础,排除其他已知脑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多数HE发病有明确诱因.治疗HE第一步就是纠正或去除诱因,部分患者仅通过去除诱因,病情便可改善或逆转[1].国内学者对HE常见感染部位仍有一定争议,国外对感染部位研究较少.本文重点研究肝硬化合并HE的感染诱因,寻找常见感染部位,对早期预防、诊断及治疗HE提供依据,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预后.
作者:张鸣;杨柳青;陈建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美国医学界一直重视降低器官移植等待者的死亡率,在制定器官共享分配原则方面做得很出色[1].基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器官分配方式不仅强调“重的患者”优先(而不是“合适的患者”优先)原则,美国大约每10名等待肝移植的儿童中就有1名未得到肝源而死亡.需要肝移植的儿童病情加重速度较成人更为迅速,儿童早期肝移植不仅可以避免生长发育落后及因病辍学,而且有利于长远的个人及社会发展.近Hsu等[2]分析了5年期间等待移植的儿童获得的肝源.结果显示,儿童肝移植在全美肝移植所占比例小于10%.儿童及成人为肝源的竞争之所以不对称是因为肝移植对儿童的影响大于成人.粗略计算,获得肝源的儿童比例增加20%仅减少2%的成人肝源.
作者:库尔班江·阿布都西库尔;王建设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损伤后的一种损伤修复反应,是所有慢性肝脏疾病的长期临床过程,是正常肝组织纤维化转换并组建异常结构结节的过程.传统的肝活检术仍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指标,新型分子标志物及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出现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效的诊断依据,可减少甚至替代肝活检术在临床上的运用.肝脏纤维化是慢性肝损伤后的修复反应,是肝脏内的细胞外基质累积的结果.肝纤维化的精确诊断是慢性肝病至关重要的过程,而传统的肝活检术一直是诊断肝脏炎症及肝纤维化程度分级的金指标,然而肝活检术因具备侵入性,包含死亡的并发症等限制,缺乏临床重复性评估能力[1-2].血清学标志物及瞬时弹性成像技术的出现使肝纤维化诊断进入非侵入性时代,它们在预测肝纤维化均存在较高准确度,减少了肝纤维化诊断对肝活检术的依赖[3].本文就非侵入性诊断肝纤维化模型,查阅国内外文献,并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甘龙禹;李治国;郝文成;姚慧;蒋坤松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CR7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测定65对肝细胞癌组织及配对正常组织中CCR7的表达情况,分析CCR7表达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CCR7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配对正常组织(P<0.05).CCR7的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HBsAg感染等无关(P>0.05),而与AFP水平、包膜完整有关(P<0.05).CCR7低表达组相较于高表达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及无复发率均有显著升高(P<0.05).结论 CCR7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增高,且与AFP水平、包膜完整及患者预后有关,有望成为预测肝细胞癌预后和靶向治疗的指标.
作者:沈利;李红霞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