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观察

李钧;郜英;韩斌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 免疫球蛋白, 联合免疫阻断, 母婴垂直传播, 新生儿, 双阳性, 母亲, 方法
摘要:我院从2002年起采用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采取不同方法,比较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差异,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隔日给药方法及疗程的探讨

    拉米夫定是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主要药物之一,其疗效肯定,对HBV DNA抑制率达80%以上,为临床广泛应用,但停药后HBV DNA阳转高达40%,而长期应用易产生YMDD耐药.为寻求有效的给药方法及疗程,减少用药剂量和费用,减少耐药的发生,达到长期抑制HBV DNA的目的,本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连续服用拉米夫定24周后,改为隔日给药,现报道如下.

    作者:简光富;朱传林;孙文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妊娠期肝功能异常疗效观察

    我们自2001年6月-2005年9月共收治10例妊娠期肝功能异常者,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美能注射液)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作者:李栓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肝纤维化基因治疗新策略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其特征性改变是肝内细胞外基质(ECM)过多沉积.近年来,随着对肝纤维化发生机制认识的深人及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针对肝纤维化发生的多个环节,应用核酶、反义核酸、小干扰RNA(siRNA)、转基因及基因敲除等技术在基因水平进行调控,将可能抑制肝纤维化发展.目前,肝纤维化基因治疗在细胞因子调控、联合基因治疗、siRNA技术运用及靶向载体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作者:胡平方;曾欣;林勇;谢渭芬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以肝损害为首要表现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五例

    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19岁,均是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于2000-2006年收住我院,肝功能异常5 d到10个月不等.追问病史1例5岁的患儿行走偶尔摔跤.1例4岁的患儿怕下楼梯,其外公患进行性下肢瘫痪.查体一般情况无异常,无慢性肝炎面容.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蜘蛛痣.肝脾无肿大.双侧腓肠肌轻到中度肥大,其他肌肉无肥大和萎缩.仅1例5岁患儿步行时稍有摇摆.5例患者在院外口服保肝药治疗后,肝功能均无明显好转.

    作者:蔡莉静;曹兴国;殷国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病毒性肝炎合并高免疫球蛋白E血症

    免疫球蛋白E(IgE)为人体血清中含量少的一种免疫球蛋白,是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重要检测指标之一,对诊断I型过敏性疾病以及与IgE有关的非过敏性疾病均具有一定临床意义,而IgE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鲜见报道.

    作者:刘锦华;高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同时进行HBV、HCV检测60-mer长链寡核苷酸芯片的研制

    基因芯片主要有cDNA芯片和寡核苷酸(Oligo)芯片两种.我们已经对cDNA芯片用于病毒性肝炎联合诊断进行了研究[1-3],而对于Oligo芯片,其探针的制备更为简化,直接通过分子生物学软件设计好探针序列后,人工合成相应的Oligo探针,调整浓度后,将其打印并固定在芯片上即可.本文研制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联合检测芯片,探讨其应用于临床检测的可能性.

    作者:孙朝晖;马文丽;危敏;王从容;王蜀燕;石玉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观察

    我院从2002年起采用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采取不同方法,比较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差异,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钧;郜英;韩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抗肝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目的 通过小鼠尾静脉高压注射的方法在肝细胞中建立持续、高效表达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体系,探讨其在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尾部静脉注射pCMV-HGF质粒,检测肝组织中HGF表达的高峰.实验动物分为模型组、pcDNA3保护组、pCMV-HGF质粒保护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Western blot检测tBid、细胞色素C在各组肝细胞质及线粒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小鼠尾静脉快速大量注射质粒4 h后肝脏中即有外源性HGF表达,8 h达高峰.D-GalN/LPS可诱导明显的细胞凋亡,pCMV-HGF保护组tBid及细胞色素C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通过小鼠尾静脉高压注射的方法在肝细胞中建立持续表达外源性HGF的体系,通过抑制Bid的活性片段tBid表达和细胞色素C释放来减轻凋亡蛋白的激活.

    作者:梁明;李峰;李静媛;赵永华;康鹏;李树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患者肝组织表面抗原和核心抗原的表达

    长期服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引起乙型肝炎病毒(HBV)YMDD变异.YMDD变异是指病毒聚合酶的活性区第552个或551个甲硫氨酸(M)发生突变,被缬氨酸或异亮氨酸取代,是导致HBV对拉米夫定耐药、治疗失败或者无应答的原因[1-3].本研究检测HBV YMDD变异患者肝组织中表面抗原(HBsAg)和核心抗原(HBcAg)的表达,以探讨YMDD变异引起拉米夫定治疗失败的细胞分子病理机制.

    作者:戴小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慢性乙型肝炎并发肝硬化的转归研究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远期并发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概率和预示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CHB肝脏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与发生肝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经临床病理确诊的382例CHB患者,包括HBeAg阳性者262例,HBeAg阴性者120例,随访肝硬化的发生率.采用Cox生存分析统计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平均随访88.64周后,75例(19.6%)发生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0.90%;32例(8.4%)进展为失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0.39%.262例HBeAg阳性CHB患者中48例(18.3%)发生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0.84%,18例(6.87%)进展为失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0.32%.120例HBeAg阴性CHB患者中27例(22.5%)发生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1.01%,14例(11.61%)进展为失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0.54%.HBeAg阴性CHB与HBeAg阳性CHB的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发生率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肝脏纤维化分期为CHB发生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的危险因素(P<0.01),纤维化每增加1期,发生代偿性肝硬化的危险度增加2.14倍(HR:2.14,95%C/:1.67~2.75),发生失代偿性肝硬化的危险度增加1.70倍(HR:1.70,95%CI:1.22~2.36);炎症分级不是其危险因素.结论 CHB患者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为0.90%,失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为0.39%,HBeAg阴性CHB和HBeAg阳性CHB肝硬化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脏纤维化分期的严重程度与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黄海;朱畴文;于晓峰;王根生;王吉耀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乙型肝炎病毒拉米夫定耐药株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及其包装细胞系的建立

    目的 构建1.3拷贝乙型肝炎病毒(HBV)拉米夫定耐药株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及其包装细胞系.方法 在野毒株1.3拷贝HBV载体的基础上采用定点突变的方法将rtL180M,rtM204V位点突变,构建拉米夫定耐药病毒株,并通过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别以正向和反向将野毒株和耐药株分别连接于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X2的相应酶切位点,构建成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经双酶切及PCR扩增鉴定.重组载体转染包装细胞,筛选培养细胞克隆并进行病毒滴定.结果 通过双酶切、PCR扩增、测序鉴定证实成功构建了1.3拷贝HBV拉米夫定耐药株的逆转录病毒载体.成功建立包装细胞系并测得病毒滴度均为1×105 cuf/ml.结论 含正向及反向1.3拷贝HBV拉米夫定耐药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及其包装细胞系构建成功,可以用于拉米夫定耐药细胞模型研究.

    作者:林占洲;王战会;周彬;杨富强;余治健;侯金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胶原沉积抑制因子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肝组织中胶原沉积抑制因子(decorin)的表达及其与肝纤维化发生的关系.方法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55例乙型肝炎患者石蜡包埋肝组织中decorin mRNA的分布和强度.结果 decorin mRNA主要分布于肝细胞和纤维细胞胞质.纤维细胞decorin表达阳性率和阳性强度S3期明显高于SO期(P<0.05).结论 decorin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纤维细胞decorin的高表达可成为肝纤维化是否可逆以及肝硬化是否发生的预后指标.

    作者:杨国嵘;薛永杰;贾兴民;何晓霞;贺雪姣;郁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酒精性肝病肝组织中的表达

    本研究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酒精性肝病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细胞炎症活动的关系,以探讨MIF在酒精性肝病中的作用.

    作者:于晓辉;张方信;孙一彬;钱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在肝脏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

    内皮细胞和肝星状细胞是调节肝脏微循环的主要功能细胞.星状细胞具有较强的收缩功能,内毒素、TNF-α、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Ⅱ、胰高血糖素、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碳(CO)等多种血管活性分子可调节肝星状细胞的收缩[1],其中ET-1诱导肝星状细胞收缩的作用为显著,NO、CO及肾上腺髓质激素等复合物均具有对抗ET-1刺激肝星状细胞收缩的作用,从而对肝脏微循环产生重要调控作用.

    作者:吕超;王俊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肝移植术后的长期内科处理

    原位肝移植(OLT)的10年生存率已达到60%,但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见表1),据统计OLT后生存5年以上者75%的死因是免疫抑制剂并发症和心脑血管疾病,只有25%与肝脏和移植技术有关.因此,OLT后的长期内科处理日显重要,本文对此作一介绍.

    作者:傅青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V基因分型及其对慢性肝病的影响,为制定针对不同HBV基因型抗病毒的个体化方案提供分子病毒学依据.方法 临床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314例,采用RDB法对HBV进行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山西地区的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感染的HBv均为B和C基因型,分别占56%、26%,并存在混合感染(17%);C与B基因型患者.相比,血清病毒载量高、肝脏损伤严重;混合感染的患者与单一基因型感染者相比病毒载量更高、肝损伤更严重;肝硬化患者感染的HBv主要为C基因型及B、C混合感染,且肝损害严重、病毒复制率高;肝癌患者中C基因型感染占42.19%,B、C混合感染占37.5%,B基因型感染可能与年轻患者肝癌的发生有关.结论 B基因型HBV感染与C基因型及混合感染相比,病毒载量低、肝损害轻,但年轻患者应监测肝癌的发生;C基因型及混合感染的患者预后较差,肝硬化、肝癌发生率高,应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防止严重肝病发生.

    作者:邓志华;王桂琴;曹燕;徐永群;王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研究进展

    1988年Okamoto等[1]通过对18株不同血清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进行全序列分析,将HBV分为A、B、C、D四种基因型.目前,根据HBv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差异≥8%或S基因序列差异≥4%,将HBV分为8个基因型,分别命名为A~H.每种基因型又可分为不同亚型,如A基因型可进一步分为A1(Aa)、A2(Ae)、A3(Ac)亚型;B基因型分为B1(Bj)、B2(Ba)、B3、B4和B5亚型;c基因型分为C1(cs)、C2(ce)、C3、C4和C5亚型;D基因型分为D1、D2、D3和D4亚型;F基因型分为F1和F2亚型等[2-6].

    作者:王杰;李杰;庄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整合素与肝星状细胞活化

    整合素(integrin)参与细胞和细胞外基质(ECM)、细胞和细胞间的黏附,介导与细胞活化、增殖、运动和凋亡等有关的信号,在免疫调节、肿瘤浸润、损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慢性肝损伤中静止的肝星状细胞(HSC)活化、增殖、表型转变,ECM异常沉积,星状细胞整合素表达水平和受体亲和力改变,并与生长因子协同作用参与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

    作者:宋正己;王吉耀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食管胃静脉曲张及其出血的预防与治疗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和美国胃肠病学院(ACG)诊治指南

    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和美国胃肠病学院(ACG)近批准食管静脉曲张及静脉曲张出血临床实践指南,刊登于Hepatology,2007,46:922-938,现将主要内容介绍如下.(文中斜体罗马数字表示循证医学证据级别.A为多中心临床试验或Meta分析,B为单个随机试验或非随机化研究,C为专家共识、病例报道或标准化治疗.)

    作者:顾而立;高建萍;王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拉米夫定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肾移植受者肝衰竭

    目的 探讨肾移植后肝衰竭的病因,观察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阳性者肾移植后肝衰竭的防治作用.方法 分析未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21例HBV感染肾移植受者和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18例HBV感染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肝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对照组21例,经保肝及降低基础免疫抑制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11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者5例.治疗组18例,应用拉米夫定后16例肝功能恢复正常,无一例发生肝功能衰竭和死亡.结论 肝炎病毒感染与肾移植后肝衰竭密切相关,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降低肾移植后肝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作者:陈小松;邱丰;张明;刘炜;应亮;周智华;夏强;张建军;凌建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