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华;李红;唐茂芹
目的了解海洛因成瘾者康复期心理渴求及其与血皮质醇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渴求量表对32例康复期海洛因成瘾者心理渴求水平进行测评,同时测定其血皮质醇水平.结果康复期患者均存在中度以上心理渴求程度(7z06±1.29)分.患者组血浆皮质醇水平(188.00±27.72)ng/ml高于正常对照组(168.20±20.7)ng/ml(t=2.88 P<0.01);其中强渴求组血浆皮质醇水平(196.70±25.63)ng/ml高于正常对照组(t=3.18 P<0.005)及中度渴求组(173.53±24.30)ng/ml(t=2.52 P<0.02);中度渴求组血浆皮质醇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t=0.62 P>0.05).渴求分值与血浆皮质醇水平无明显相关(r=0.147 P>0.05).结论康复期海洛因成瘾者均存在较高心理渴求水平及血浆皮质醇水平,高血浆皮质醇水平可能是预示康复期患者高复吸倾向的一种生物学状态标志.
作者:张文跃;朱岳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初中生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自拟儿童情况调查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本市随机抽取两所普通中学1585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对其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初中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9%.男孩的行为问题主要为不成熟、多动、攻击性、敌意等.女孩的行为问题主要为体诉多、焦虑强迫、抑郁退缩等.与初中生行为问题相关的因素有:父母对儿童管教态度是否一致、家居住地附近风气、与其他儿童关系、母孕期情绪及营养等.结论初中生行为问题的发生受多因素影响,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作者:李国红;翟静;刘金同;郭传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效果.方法对6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治疗组.治疗前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记忆量表(WMS)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等评定,然后经利培酮(2.7±0.8)mg/d治疗8周.研究组与利培酮治疗同步使用吡拉西坦1200mg/d治疗,治疗组仅用利培酮治疗.治疗后第8周末再次进行上述评定,将结果与正常人组成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研究组和治疗组的MMSE、WMS及WAIS-R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提示患者组的认知功能呈广泛性损害;研究组治疗后认知功能评定MMSE、MCST、WMS、WAIS-RC分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认知功能测定MCST、WMS、WAIS-RC分数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性(P>0.05).结论吡拉西坦对神经细胞有激活、保护和修复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疗效确切.
作者:许丕江;李作佳;王力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我们遇到1例口服氯氮平的患者同时出现流涎、心动过速、大汗淋漓、手足震颤、兔唇综合征.这些症状可能与氯氮平的拟胆碱效应有关,故暂称其为拟胆碱综合征,报告如下.
作者:郝增平;于君;于长本;王培磊;宋文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1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应付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评定,同全国常模进行对照和分析.结果调查组的躯体化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组;以SCLI-90总分160分为界将调查组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其中在EPQ的P分、N分及应付方式的退避分上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且与患者的个性特征、应付方式有关.
作者:贺朝晖;沙东想;钟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舒必利治疗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应与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舒必利血浓度;用BPRS、SANS总分与血浓度作指数和对数曲线拟合分析临床疗效的关系;将TESS总分与血药浓度作直线相关分析判断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的关系.结果未发现BPRS减分与血浓度相关(P>0.05);TESS加分值与血浓度直线相关(r=0.347,P<0.05).结论血药浓度高于或在6 mg/L时不良反应增加.
作者:柳福真;胡志芳;王继洪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回顾分析住院精神病人夜间猝倒的原因,并对其预防和处理进行简单的讨论.
作者:姚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家庭病床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有其特殊性,本文根据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家庭病床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家庭病床的护理应达到以下护理目标:保证患者的服药,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预防疾病的复发;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防止意外的发生.为此,必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开展行之有效的家庭干预,充分发挥患者家属的作用,针对患者的家庭背景和病情情况,制定合理的社会功能训练计划,以促进其社会功能的康复.家庭病床精神科护理这一护理模式符合生物-心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的发展方向,是精神疾病社区护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主要模式.
作者:许有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的述情障碍及严重程度.方法对82例确诊的脑血管病患者运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进行测试,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血管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TAS总分及各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女性高于男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诊断及严重程度与述情障碍无关.结论脑血管病患者存在较多的述情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而且可导致医源性疾病或延长住院时间,临床医师若能及时确切地了解患者有无述情障碍,可帮助选择心理治疗的种类指导康复期治疗.
作者:李作佳;周秋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维思通与氯氮平分别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将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60例躁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使用碳酸锂的基础上分别合并维思通或氯氮平进行为期6周的治疗.使用躁狂量表(BRMS)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定疗效,使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维思通组与氯氮平组疗效相当,总有效率分别为90%,93.3%,维思通组起效时间迟于氯氮平组,但副反应较轻,依从性好.结论维思通合并碳酸锂与氯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总体疗效相当,虽起效稍迟,但安全性高,患者易接受.
作者:王元秀;任泽华;宋磊;陈红生;伊茂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精神病人自杀的原因,找出规律,制定防范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例自杀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例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年龄以20~、30~年龄组多;自缢是自杀的常见方式.结论及早对病人实施护理干预,可将病人自杀率减少到低限度.
作者:李国红;邱焕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范某,男,34岁,汉族,已婚,工人.患者因少眠妄闻,行为异常10年,加重伴伤人一个月首次住院.家族史阴性,病前性格内向,无烟酒嗜好,无贪食习惯,无重大躯体病史.
作者:朱爱云;张敦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住院病人服用氯氮平与糖耐量异常(IG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精神分裂症病人294例,按所服用药物分为氯氮平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糖耐量异常发生率差异及氯氮平组中糖耐量异常患者与服药时间的相关性.结果氯氮平组中糖耐量异常发生率19.1%,对照组糖耐量异常发生率7.2%,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氯氮平组中的糖耐量异常患者,其服药时间明显长于非糖耐量异常患者,两者经t检验比较,t=3.14(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氯氮平与糖耐量异常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服用氯氮平时间越长,糖耐量异常(IGT)发生的可能性增高,终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奚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4%,约20%~40%的病人用一种抗抑郁药治疗无效.故难治性抑郁症是一重要的临床课题.本文拟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相关问题做一回顾.
作者:喻东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本文总结了精神科门诊分诊护士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强调加强岗位责任意识;仪表端庄,态度温和,主动热情服务;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要重视语言艺术及体态语言技巧;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要合理安排病人就诊;加强精神病人的病历管理;及时开展健康教育,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加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
作者:冯启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了解我院住院病人的病种来源,更好地为疾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现将我院1992~2001年10年间的住院病人疾病构成进行分析.
作者:毛爱萍;李作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儿,男,10岁,小学四年级.因发作性意识不清、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7天,于1999年8月30日首次入本院精神科.家族中其父亲患有高血压.既往无癫痫病史.个人史:母孕期健康,足月顺产,幼年生长发育良好,智力一般.人院前7天开始出现轻微头痛、头晕,发作性意识不清、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历时1~3分钟.3日来每日发作1~2次.
作者:邢玉芹;慈艳红;周德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奎的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患者按住院号的奇偶数分为两组,分别用奎的平或氯丙嗪治疗8周,用PANSS量表减分率评定疗效,用TESS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奎的平组有效率90%,奎的平组PANSS中的P分减分值大于氯丙嗪组.氯丙嗪组有效率为85.7%,二组无明显差异.奎的平组副反应少.结论奎的平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但对阳性症状的改善优于氯丙嗪,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刘振亮;田伟;安申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首诊门诊病人的诊断、治疗分析,了解首诊疾病分布特点.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3063例首诊病人的一般资料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轻型精神疾病,如神经症、心理障碍是首诊的主要疾病(占43.65%);农民是首诊病人主体,而农民中癔症的就诊人数明显高于其他各群体(P<0.0001).结论精神科门诊病人的疾病种类和分布特点已发生变化,健康教育应有针对性进行.
作者:周福华;李红;唐茂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男,48岁,既往体健.因精神失常二十余年,又兴奋话多、言语零乱二个月第二次入本院治疗,诊断躁狂症.
作者:郭季磊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