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瘤型麻风误诊为梅毒1例

陈虎根;曹红亚;王建春;孙云如

关键词:瘤型麻风, 误诊, 皮疹, 梅毒血清试验, 静脉注射毒品, 患者, 生殖器溃疡, 苄星青霉素, TRUST, 临床资料, 肌肉注射, 性行为, 双下肢, 输血史, 重庆, 阳性, 相似, 停药, 上肢, 上臂
摘要:临床资料 患者男,21岁,重庆籍.2006年来我区上学.患者于2008年底右上臂伸侧出现暗红色丘疹,不痛不痒,后增多,左上肢、双下肢伸侧也出现相似皮疹,于2009年3月9日来我院就诊,当时询问病史患者半年前有过性行为史,无外生殖器溃疡史及输血史、静脉注射毒品史,梅毒血清试验TRUST、TPPA均阳性(TRUST未做出滴度),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用3周,皮疹部分消退,停药后皮疹又加重,于5月5日再次来我院就诊.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印戒细胞癌皮肤转移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49岁.因躯干、头面部散在黄豆粒至鸽卵大结节2个月,于2009年3月来我科就诊.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腹部出现黄豆粒大隆起的结节,呈淡红色,界限清楚,质软,无痛、痒,本人未在意.结节逐渐增多、增大,大者如鸽卵大,很快波及头面部及背部.发病以来无发热、恶心、呕吐,二便如常,体重无明显减轻.

    作者:牟妍;夏建新;梅向林;巫毅;刘卫卫;樊莎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白癜风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

    调查白癜风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分析与抑郁相关的危险因素.212例白癜风患者,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抑郁评分,标准分≥53诊断为抑郁.同时采集皮损分布、皮损面积、发病年龄、治疗方法、治疗次数、分型、婚姻、文化程度、家族史、病情稳定性等.计算抑郁的患病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筛选抑郁的危险因素. 212例白癜风患者中患抑郁者43例.白癜风抑郁的患病率为20.3%,性别、病程、病情稳定性、皮损分布是白癜风合并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皮损面积、治疗次数是次要危险因素.

    作者:赵颖;李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梅毒患者与HLA-DRB1等位基因相关性研究

    目的:检测山东汉族梅毒患者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PCR-SSP)对196例山东汉族梅毒患者与500例山东汉族正常对照的HLA-DRB1等位基因表现频率进行检测.结果: 患者组DRB1*14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DRB1*16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HLA-DRB1*14等位基因可能是梅毒的易感基因.

    作者:蒋红伟;田洪青;李中伟;李娜;赵毅;刘殿昌;刘兵;初同胜;侯建玲;郑荣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p65的表达和活化

    目的:确定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p65的表达量和活化量与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和评价糖皮质激素对NF-κBp65表达和活化的影响.方法: 分别从SLE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提取单个核细胞,利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NF-κBp65的表达量及活化量.结果:NF-κBp65在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浆和细胞核内均有表达,而在非活动期SLE病人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仅胞浆内少量表达,细胞核内不表达.NF-κBp65表达量和活化量与血清补体C3和C4水平呈负相关,与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阳性率及SLE病情分级呈正相关.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组NF-κBp65的表达量和活化量低于糖皮质激素抵抗组(P<0.05).结论: 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p65表达量和活化量均与病情分级呈正相关;糖皮质激素可以降低NF-κBp65的表达和活化.

    作者:卢静静;曹建银;刘贞富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围刺加闪罐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疗效观察

    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主要表现为大腿前外侧皮肤麻木、刺痛、板滞、蚁行感、发凉等感觉异常,行走或站立过久时加剧,该区域皮肤浅感觉减退或消失.笔者用围刺加闪罐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晓燕;郑雪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蜈黛软膏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疗效观察

    采用蜈黛软膏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并用冰黄肤乐软膏作为对照进行疗效比较.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病例来自门诊患者,年龄14~68岁,性别不限,病种包括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日光皮炎等.皮损面积≤10%体表面积,治疗前症状体征总积分≥6分.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98例.

    作者:胡晓军;王曙霞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银屑病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变化的研究

    观察银屑病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变化,探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选取进行期斑块状银屑病患者40例,口服测试液50 mL(含乳果糖10 g、甘露醇5 g),留取6 h全部尿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中乳果糖(L)与甘露醇(M)浓度,计算二者的比值(L/M),以2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结果:银屑病患者L/M比值为:0.070±0.026,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029±0.006)(P<0.05).结论:进行期斑块状银屑病患者肠黏膜通透性较正常人增高,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作者:苏湘川;赵治华;杜华;何晓英;王荣;鞠英;罗洋;张燕玲;赵秋玲;杨桂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疗效观察

    治疗第1、2、4周总有效率A组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我们于2008年7~11月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120例,并与酮康唑乳膏(南京白敬宇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作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曹玉平;赵文;王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国内二期梅毒皮疹的变迁:30年回顾性分析

    检索1979-2008年国内有关二期梅毒皮疹的文献;以1994年为界分为两组进行各种疹型发生率和总的构成比的分析比较.1979-1993年与1994-2008年二期梅毒各种类型皮疹中斑疹、丘疹、斑丘疹、黏膜疹、掌跖梅毒疹及扁平湿疣的发生率前者较后者高,而脓疱疹前者的发生率较后者低,两者间脱发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1979-1993年与1994-2008年皮疹类型构成比不同,但两者皮疹类型构成比由大到小的顺序相同,依次为丘疹、斑疹、扁平湿疣、斑丘疹、黏膜疹、脱发、脓疱疹. 近30年来国内二期显性梅毒各种类型皮疹的发生率和总的构成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

    作者:刘润秋;凌昕;施辛;季孙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分子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由于唑类抗真菌药物在临床的长期广泛应用,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发生耐药的现象逐渐增多,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综述了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分子耐药机制主要有编码药物靶酶基因的表达增强或突变、编码药物流出泵基因的过度表达、生物膜的形成等.

    作者:王惠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1家系6例

    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又称Hailey-Hailey病(Hailey-Hailey disease, HHD),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先证者,男,53岁.因腹股沟、肛周反复出现红斑20年、水疱11年,于2008年12月29日收入我科病房.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肛周出现黄豆至花生米大红斑,伴瘙痒,冬重夏轻,劳累后加重.

    作者:王莉;赵绘;岂红娇;赵俊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阿维A对寻常型银屑病皮肤组织中Th1、Th17细胞的影响

    采用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法检测健康对照、阿维A治疗前、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Th1细胞(CD3+IFN-γ+)和Th17细胞(CD3+IL-17+)的数量变化.阿维A治疗前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真皮浅层T细胞数量、Th1细胞数量、Th17细胞数量较健康对照组T细胞、Th1细胞、Th17细胞明显增多(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皮损真皮浅层T细胞、Th1细胞、Th17细胞数明显下降(P<0.01).阿维A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作用可能涉及到其对Th1和Th17细胞的影响;同Th1细胞一样,Th17细胞可能是寻常型银屑病病情演变过程中关键的T细胞亚群之一.

    作者:曹伟;牛新武;冯捷;马慧群;袁景奕;陈庆秀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胆碱能性荨麻疹74例临床分析

    为观察胆碱能性荨麻疹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现将2006-2009年于我科就诊且临床资料完整的74例病人进行整理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作者:印道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从3例患者谈麻风病诊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麻风病诊断和治疗有明确的标准和方案,但临床上仍会遇到一些特殊问题,现将我们遇到的3例讨论如下.

    作者:翁小满;石书舫;陈小华;温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生物共振治疗慢性荨麻疹及对血清IL-2、IL-4和IL-10的影响

    为进一步探讨生物共振治疗慢性荨麻疹(CU)的机制、疗效及安全性,我们于2007年2月至2008年6月对本院就诊的56例CU患者进行生物共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检测并分析治疗前后有关指标的变化及意义.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忠永;李侃;安荣真;张俊花;杨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特异性免疫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及血清IgE和HA变化

    I型变态反应是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主要发病机制之一,特异性免疫治疗广泛应用于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我们用该方法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并研究其分子机制,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洪波;鲁英;孟祖东;王雪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氨苯砜综合征1例

    患者男,29岁.因面部浸润性红斑、眉毛脱落、躯干部斑块就诊于市人民医院,怀疑麻风病而转诊到市皮防院确诊.皮肤组织液抗酸染色细菌指数4.0+,病理检查为BL型麻风.确诊后即给予MDT-MB方案治疗.服药21天后,患者出现高热、寒颤、皮肤瘙痒、四肢关节疼痛等症状,到当地卫生室就诊(具体用药不详),治疗效果欠佳,并出现全身皮肤水肿性红斑和黄染.

    作者:潘琼华;王曦;李黎娜;王兵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伐昔洛韦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我们观察了曼迪森(MDC-500)半导体激光辅助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中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有典型的带状疱疹的皮肤损害和神经痛,年龄在50岁以上,发病5天内就诊,发病部位以胸背部、腰腹部和四肢为主,无大疱、血疱,水疱无破溃、糜烂和感染,皮损面积<体表面积的10%,除外有严重的高血压、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和胰岛素依赖型重度糖尿病,除外严重心、肝、肾等慢性病史,除外1个月内系统用过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以及对伐昔洛韦过敏者.

    作者:戴迅毅;尹兴平;姜娟;杨莉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瘤型麻风误诊为梅毒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21岁,重庆籍.2006年来我区上学.患者于2008年底右上臂伸侧出现暗红色丘疹,不痛不痒,后增多,左上肢、双下肢伸侧也出现相似皮疹,于2009年3月9日来我院就诊,当时询问病史患者半年前有过性行为史,无外生殖器溃疡史及输血史、静脉注射毒品史,梅毒血清试验TRUST、TPPA均阳性(TRUST未做出滴度),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用3周,皮疹部分消退,停药后皮疹又加重,于5月5日再次来我院就诊.

    作者:陈虎根;曹红亚;王建春;孙云如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泛发性毛囊角化病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28岁.因全身角化性丘疹20年,于2008年7月5日来我科就诊.患者8岁时无明显诱因耳后出现细小坚实丘疹,无痛痒,皮疹逐渐泛发全身,并有部分融合,呈轻度的疣状增生,夏季加重.

    作者:陈梅;王飞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