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振峰;迟延芳;弓咏峰
花斑糠疹又名花斑癣,多发于成年人,而近几年婴儿的发病率似增多1,为了进一步了解婴儿花斑糠疹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本人对近2年就诊的比较典型的婴儿花斑糠疹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文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序贯冲击治疗甲真菌病,并与单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冲击疗法相比较,3组在临床疗效、真菌清除率、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上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序贯冲击组的医疗费用比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传统治疗方法的费用降低了.序贯冲击疗法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付洪军;郭长青;赵丰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临床资料 患者女,56岁.以左侧胸背部起红斑、水疱1周,发热2天,头痛,恶心、呕吐1天来诊.1周前无明显诱因左侧乳房下起红斑、水疱,自觉肋骨及胸壁阵发性针刺样痛,皮疹逐渐延及左侧背部、躯干右侧、四肢及头面部,未予治疗.2天前觉间歇性发热,伴有寒战.1天前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吐胃内容物.遂来我院诊治.病来无明显活动不便及肢体麻木,无抽搐及意识不清,无二便失禁.既往白癜风病史十余年,否认系统性、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病史.
作者:孙明强;王贺;尹淑红;林俊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银屑病是一种与遗传、免疫、环境因素有关的复杂疾病,尽管确切的致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但是T细胞和角质细胞的相互作用是发病的关键.白介素12(IL-12)是一种参与T细胞免疫关键过程细胞因子,在T细胞免疫关键过程中起调节免疫应答和维持免疫平衡的作用.目前的研究证实白介素12与银屑病的发病、治疗密切相关.
作者:张弛;张学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临床资料 患者女,52岁.周身皮疹伴痒2年余.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于肛周、外阴、腹股沟处出现红色皮疹,伴有瘙痒,未予诊治,皮疹渐加重,腹部、双侧腋窝渐出现类似皮疹.1年前头皮部出现类似皮疹并伴有脱发,指(趾)甲破坏.
作者:王晓阳;刘玲玲;李若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为了解青年学生对AIDS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对AIDS高危行为的态度及预防意识,为今后在该人群中开展AIDS行为干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现将龙岩市2007年10月对325名青年学生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郑禄祥;林梅艳;汤峥嵘;阎建平;阙金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宫颈炎及健康女性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感染及两种病原体耐药情况.结果:宫颈炎患者组UU感染率为61.18%(52/85),MH感染率为4.71%(4/85);健康女性UU感染率为54.67%(82/150),MH感染率为5.33%(8/150),两组UU、MH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UU对红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均不敏感,对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克拉霉素耐药性也较高;MH感染者对原始霉素敏感,其次是多西环素和交沙霉素.UU和MH可能不是宫颈炎的致病因素,可能仅在宫颈中定植.对UU和MH的治疗需结合情况而定.
作者:李玲芳;王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有15%~25%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1次.笔者所在科室于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采用德国默克allergopharma公司生产提供的阿罗格点刺液,以标准方法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对在本科门诊就诊的19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了30种变应原的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皎;袁定芬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为了解性病患者中阴道毛滴虫(TV)感染状况,我们在2008年1~10月期间对1281例性病门诊病人进行了TV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
作者:邱木雄;程力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P物质(substance P,SP)是一种主要的神经肽,同时也是一种免疫调节肽,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的生物物质.SP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能够影响淋巴细胞的增殖、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也能够调节辅佐细胞的活性和细胞因子的合成以及其他一些免疫细胞的活性,因而在许多皮肤病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就SP的生物学特性及与相关皮肤病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贺勤;刘业强;张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临床资料 患者男,27岁.右外踝周围疼痛、淤斑、溃疡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2月.1997年7月无明显诱因右外踝周围出现疼痛、淤斑,继而溃烂,可见分泌物.
作者:孙跃民;唐续莲;欧阳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临床资料 患者男,20岁.因大便带血、流脓6天治疗无效来诊.10天前患者曾与来历不明男性发生无保护被动肛交,以后每次大便均有里急后重感,结束时可有少量新鲜血液.8天前出现大便带脓血,6天前到某医院肛肠科就诊,因故意隐瞒不洁肛交史,诊断为内痔及肛裂,给予葵花痔灵栓等外用无效.
作者:王辉;马伟元;赵克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估麻风病人营养状况.方法:应用主观营养评价(SGA)和客观指标对62例长期住院晚期麻风病人进行营养状态的评估.结果:36.6%的病人有营养不良,体质指数(BMI),血红蛋白(Hb)、总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LB)、胆固醇(CHO)和甘油三酯营养不良危险的发生率分别是8.47%,16.67%,20%,3.33%,21.66%,18.33%和10%.结论:SGA可作为营养评估和营养不良指标.
作者:景志春;戴莎;王宏伟;张仁宝;方芳;秦家榕;陈家琨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临床资料 患者女,20岁.因躯干肿物1年,于2007年2月24日来本院就诊.患者出生时躯干、双腋窝、四肢即见米粒至钱币大咖啡色斑点及斑片,右侧腰腹部皮损密集,部分融合成大片,无任何自觉症状.1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发现右前胸出现两个蚕豆大皮疹,触之稍有波动感.随后的1年时间,患者先后于右上肢伸侧出现一黄豆大丘疹,质硬;右腰腹部及会阴右上方出现蚕豆大囊性结节,触之有波动感.患者均无自觉症状.患者父母及亲属均无相同皮损表现.
作者:潘钰蔚;姜群;张怀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临床资料 患者女,61岁.因额部孔状物10余年,无自觉症状.于2007年5月来诊.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上额部出现一米粒大肤色丘疹,表面有一黑孔,未予重视.3年后,丘疹逐渐增大为花生米大小,呈半球形,顶部中央黑孔增大至半个粟粒大小;并于额部正中及阴阜左侧各出现一米粒大肤色丘疹,伴中央黑点.现右上额皮疹增大至鹌鹑蛋大半球形结节,伴中央绿豆大孔状物;额部正中及阴阜左侧皮疹均增至黄豆大半球形结节,伴粟粒大孔状物.近5年来,每年夏季中央孔可挤出淡黄色豆渣样分泌物.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作者:朱斌;邬松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临床资料 患者男,45岁.因全身红斑、丘疹伴鳞屑,反复发作35年,散在褐色斑块伴阴囊溃疡4年,于2008年3月4日入院.35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小腿、双肘部出现黄豆大红色斑疹,表面覆有白色鳞屑,渐扩展至全身,伴瘙痒,诊断为银屑病.患者曾口服复方青黛丸、银屑灵及一些不明成分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反复发作.4年前左臀部出现深褐色丘疹,后逐渐形成斑块,增至鸡蛋大;1年前阴囊右侧以及会阴部出现红色丘疹,增大后出现破溃,形成溃疡,疼痛明显;此后前胸部又陆续出现数个暗褐色丘疹,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
作者:李莉敏;廖文俊;齐显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临床资料 患者男,75岁.以全身反复出疹伴痒30余年,加重1个月,于2008年5月13日收住我科.患者自诉30多年前不明原因全身出现米粒至蚕豆大红色斑丘疹,散在分布,瘙痒剧烈,自服扑尔敏,外用皮炎平等药物,瘙痒减轻,但皮损时好时坏,反复发作;
作者:张嫦娥;马树斌;李文竹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利用高效液相和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以离体大鼠皮肤为透皮屏障,通过体外透皮实验,观察0.5% PPT-SLN经皮渗透行为及皮内滞留药物量.结果:体外经皮渗透实验表明,0.5% PPT-SLN与0.5%的PPT酊剂溶液相比,前者透皮速率较慢,但皮肤中药物滞留量明显增加.固体脂质纳米粒为载体可对鬼臼毒素的经皮吸收起到较好的缓释作用,并有效提高其药物在皮肤中蓄积,持续平稳释药.
作者:周美凤;曾抗;李国峰;王琳;王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GF-β1、TGF-β2及TGF-β3在经NB-UVB治疗后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结果:TGF-β1 、TGF-β2 、TGF-β3在银屑病皮损表皮基底层及棘层表达明显减少;而经NB-UVB照射后其表达明显增强.NB-UVB照射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上调银屑病表皮中TGF-βs的表达有关.
作者:向芳;普雄明;靳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临床资料 患者女,20岁.因双手十指甲部分变白1年余,甲分离1月余就诊.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十指甲近端变白,随着指甲生长,白斑范围逐渐向远端扩大,无不适症状.近1个月双手十指甲远端分离,无不适.患者近2年每年冬季都有双手冻疮史,春季自愈,无遇冷变色及疼痛.患者2个月前在外做过美甲,后因效果不满意用药水(具体不详)浸泡洗甲并修甲.患者无挑食史,不做家务,无肝肾疾病史,无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作者:尹志强;张美华;毕志刚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