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渊;张艳
目的:分析职业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OACD)患者临床特征和致敏变应原.方法:对可疑患者进行标准系列变应原斑贴试验.结果:共诊断7例OACD.6例患者怀疑皮炎可能与工作环境有关.常见职业致敏变应原为镍、秋兰姆混合物、环氧树脂和对苯二胺.结论:标准系列变应原斑贴试验可以确定常见职业变应原.
作者:王文慧;李邻峰;刘广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利用高效液相和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以离体大鼠皮肤为透皮屏障,通过体外透皮实验,观察0.5% PPT-SLN经皮渗透行为及皮内滞留药物量.结果:体外经皮渗透实验表明,0.5% PPT-SLN与0.5%的PPT酊剂溶液相比,前者透皮速率较慢,但皮肤中药物滞留量明显增加.固体脂质纳米粒为载体可对鬼臼毒素的经皮吸收起到较好的缓释作用,并有效提高其药物在皮肤中蓄积,持续平稳释药.
作者:周美凤;曾抗;李国峰;王琳;王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临床资料 患者男,45岁.因全身红斑、丘疹伴鳞屑,反复发作35年,散在褐色斑块伴阴囊溃疡4年,于2008年3月4日入院.35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小腿、双肘部出现黄豆大红色斑疹,表面覆有白色鳞屑,渐扩展至全身,伴瘙痒,诊断为银屑病.患者曾口服复方青黛丸、银屑灵及一些不明成分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反复发作.4年前左臀部出现深褐色丘疹,后逐渐形成斑块,增至鸡蛋大;1年前阴囊右侧以及会阴部出现红色丘疹,增大后出现破溃,形成溃疡,疼痛明显;此后前胸部又陆续出现数个暗褐色丘疹,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
作者:李莉敏;廖文俊;齐显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本院根据中医理论在对症治疗同时配以中草药外洗治疗阴部皮肤瘙痒症取得显著疗效,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作者:季江;施辛;苏玉华;刘秀丽;崔盘根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别嘌醇是常用于治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药物.我科自1992年1月至2008年7月共收治别嘌醇所致药疹37例,现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作者:戚稼;陶诗沁;尹兴平;杨莉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估麻风病人营养状况.方法:应用主观营养评价(SGA)和客观指标对62例长期住院晚期麻风病人进行营养状态的评估.结果:36.6%的病人有营养不良,体质指数(BMI),血红蛋白(Hb)、总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LB)、胆固醇(CHO)和甘油三酯营养不良危险的发生率分别是8.47%,16.67%,20%,3.33%,21.66%,18.33%和10%.结论:SGA可作为营养评估和营养不良指标.
作者:景志春;戴莎;王宏伟;张仁宝;方芳;秦家榕;陈家琨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笔者运用中药方剂治疗成人水痘取得良好效果,并观察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赵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阴囊paget病临床较少见.自1997年3月至今,我科共收治7例该病病人,均经组织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作者:盖俊勇;王秀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自1986年Hildedrand首次报道硬皮病发生恶性肿瘤至今,国外已有几百例硬皮病与恶性肿瘤共存的病例报道,但国内报道较少.近期我科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作者:李轶楠;晋红中;李军;方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P物质(substance P,SP)是一种主要的神经肽,同时也是一种免疫调节肽,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的生物物质.SP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能够影响淋巴细胞的增殖、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也能够调节辅佐细胞的活性和细胞因子的合成以及其他一些免疫细胞的活性,因而在许多皮肤病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就SP的生物学特性及与相关皮肤病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贺勤;刘业强;张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苦豆子总碱(TASA)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抗炎效果.方法:用2,4-二硝基氟苯(2, 4-DNFB)对BALB/c小鼠进行皮肤致敏和激发,制成小鼠接触性皮炎模型,其中3组分别外用0.05%、0.1%和0.2%TASA治疗,连续3天,以非治疗组和哈西奈德溶液治疗组作对照,24 h后对小鼠耳肿胀度和质量进行测定,并对皮损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0.1%和0.2%治疗组小鼠的耳肿胀度及质量均显著下降;HE染色显示外用0.1%和0.2%治疗组皮肤组织的炎症程度明显减轻.结论:外用0.1%和0.2%的TASA对DNFB所致的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袁小英;郑伟;张萍;刘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将75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其中对照组仅外用他卡西醇软膏(商品名:萌尔夫);中药组内服藜红白癜康丸,外用药同对照组;联合组内服藜红白癜康丸、同时局部照射NB-UVB,外用药同对照组.3个月为一疗程,研究结束后根据靶皮损的复色率进行疗效判定.结果:中药组3个月后疗效显著(靶皮损痊愈率32%、有效率70.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联合组有效率明显高于中药组(P<0.001).三组患者均未出现全身性不良反应.藜红白癜康丸为一种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好的治疗药物;NB-UVB与藜红白癜康丸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刘国艳;周江峰;张洁;魏淑湘;牟华光;李金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我院皮肤科于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采用利福平联合氦氖激光治疗117例丘疹脓疱型痤疮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振峰;迟延芳;弓咏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为了解青年学生对AIDS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对AIDS高危行为的态度及预防意识,为今后在该人群中开展AIDS行为干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现将龙岩市2007年10月对325名青年学生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郑禄祥;林梅艳;汤峥嵘;阎建平;阙金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将464例妊娠梅毒按孕28周前、28周后治疗和未治疗分为A、B、C组.研究3组间先天梅毒发病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结果:3组间先天梅毒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6.83,P<0.01).A组先天梅毒发病率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A+B组先天梅毒发病率与未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0.14,P<0.05).A+B组足月产率、早产率与未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0.89,P<0.01).A+B组的正常新生儿率高于未治疗组,先天梅毒发病率、低体重儿率、新生儿死亡率均低于未治疗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8周前治疗比28周后治疗的效果更好.大多数妊娠梅毒患者为不明病期或晚期潜伏梅毒.
作者:黄志明;周佳慧;罗荣华;陈艳;邓宝清;梁瑞;张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毛囊性蕈样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属蕈样肉芽肿的特殊类型,国内外报道较少1.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春霞;尉莉;曲才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20岁.因指(趾)甲增厚近20年来诊.患者出生后不久指(趾)甲增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厚.
作者:斯琴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表皮内棘刺松解性大疱性皮肤病,其中红斑型天疱疮临床以红斑、痂屑为主,水疱少见.其好发于头面部,皮损类似盘状或系统性红斑狼疮、脂溢性皮炎,有时很像脓疱病,临床极易误诊1,现将我院收治的多次误诊为银屑病的2例红斑型天疱疮报道如下.
作者:王广进;崔娟;颜潇潇;杨青;张迪展;张福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重叠性血管炎合并克罗恩病临床上罕见1,我院收治1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作者:郑明英;郑岚岚;陈浩莉;林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2006-2007年间,收集兰州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222例,同时收集163例非过敏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群进行性别、年龄、饮食习惯等比较,并对本次发病两周前的进食状况、用药情况、预防接种等信息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两组人群性别、年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例组在进食海鲜(P<0.001)、药物(P<0.002)、失眠(P<0.001)、遇冷(P<0.001)、热(P<0.036)、风(P<0.003)及摩擦(P<0.000)等因素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兰州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在发病两周前进食海鲜、药物、失眠、冷热变化、遇风、摩擦等因素是导致该病再次发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董永霞;石春蕊;石春波;李文竹;贾育蓉;涂晨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