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先天性厚甲症1家系3例报道

斯琴

关键词:先天性厚甲症, 家系, 年龄增长, 临床资料, 患者
摘要:临床资料患者男,20岁.因指(趾)甲增厚近20年来诊.患者出生后不久指(趾)甲增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厚.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兰州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发病诱因的研究

    2006-2007年间,收集兰州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222例,同时收集163例非过敏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群进行性别、年龄、饮食习惯等比较,并对本次发病两周前的进食状况、用药情况、预防接种等信息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两组人群性别、年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例组在进食海鲜(P<0.001)、药物(P<0.002)、失眠(P<0.001)、遇冷(P<0.001)、热(P<0.036)、风(P<0.003)及摩擦(P<0.000)等因素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兰州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在发病两周前进食海鲜、药物、失眠、冷热变化、遇风、摩擦等因素是导致该病再次发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董永霞;石春蕊;石春波;李文竹;贾育蓉;涂晨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双手部分白甲合并甲分离1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20岁.因双手十指甲部分变白1年余,甲分离1月余就诊.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十指甲近端变白,随着指甲生长,白斑范围逐渐向远端扩大,无不适症状.近1个月双手十指甲远端分离,无不适.患者近2年每年冬季都有双手冻疮史,春季自愈,无遇冷变色及疼痛.患者2个月前在外做过美甲,后因效果不满意用药水(具体不详)浸泡洗甲并修甲.患者无挑食史,不做家务,无肝肾疾病史,无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作者:尹志强;张美华;毕志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直肠环状多发Kaposi肉瘤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27岁.因渐进性排便困难伴脓血便1个月入院.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排便费力且逐渐加重、伴里急后重及腹胀感,大便变细、变稀,黏液脓血样,无腥味,日便5~10次.

    作者:张晓露;赵建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药外洗治疗阴部瘙痒症69例疗效观察

    本院根据中医理论在对症治疗同时配以中草药外洗治疗阴部皮肤瘙痒症取得显著疗效,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作者:季江;施辛;苏玉华;刘秀丽;崔盘根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红斑型天疱疮长期误诊为银屑病2例

    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表皮内棘刺松解性大疱性皮肤病,其中红斑型天疱疮临床以红斑、痂屑为主,水疱少见.其好发于头面部,皮损类似盘状或系统性红斑狼疮、脂溢性皮炎,有时很像脓疱病,临床极易误诊1,现将我院收治的多次误诊为银屑病的2例红斑型天疱疮报道如下.

    作者:王广进;崔娟;颜潇潇;杨青;张迪展;张福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手部皮肤垢着病1例

    患者女,48岁.因左指部起褐色痂3年,加重6月来我院就诊.患者3年前左手接触水后有不适感,偶有疼痛,便尽量避免洗手.未进行诊治.患者一般情况可,无糖尿病及其它慢性病史,无家族遗传病史.体检:患者精神可,查体合作,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左手小指远端掌面可见黄褐色油腻性痂,部分融合成片,呈疣状增生,用水浸湿后可用棉球擦去,其下皮肤轻度潮红(图1).真菌学检查:镜下见少量厚壁孢子,未见菌丝.诊断:皮肤垢着病.

    作者:汪五清;顾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以外阴溃疡为首发症状的艾滋病1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29岁,民工.一年前出现外阴溃疡,伴有疼痛出血.数日后四肢臀部出现丘疹水疱,自觉瘙痒,在多家医院妇科及皮肤科就诊,先后诊断为:梅毒、生殖器疱疹、湿疹、皮炎.曾查RPR(+),HSV(+).予驱梅、抗病毒、抗过敏治疗无效.

    作者:郑文渊;张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鲁米那致药疹21例临床分析

    现将近5年来我科收治的21例鲁米那致药疹报道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21例患者均为我科近5年来收治的住院病人,男17例,女4例.年龄19~80岁,40岁以下5例;40~60岁13例;60岁以上3例,平均年龄47.6岁.用药原因:口服去痛片(成份中含鲁米那)8例,外科术前注射鲁米那10例,癫痫3例.有药物过敏史6例,其中2例磺胺药过敏,1例卡马西平过敏,2例青霉素过敏,1例去痛片过敏.潜伏期0.5 h~16天,平均13.2天.

    作者:孙卫国;薛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多发性扩张孔1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61岁.因额部孔状物10余年,无自觉症状.于2007年5月来诊.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上额部出现一米粒大肤色丘疹,表面有一黑孔,未予重视.3年后,丘疹逐渐增大为花生米大小,呈半球形,顶部中央黑孔增大至半个粟粒大小;并于额部正中及阴阜左侧各出现一米粒大肤色丘疹,伴中央黑点.现右上额皮疹增大至鹌鹑蛋大半球形结节,伴中央绿豆大孔状物;额部正中及阴阜左侧皮疹均增至黄豆大半球形结节,伴粟粒大孔状物.近5年来,每年夏季中央孔可挤出淡黄色豆渣样分泌物.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作者:朱斌;邬松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结核样型麻风误诊为末梢神经炎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75岁.以全身反复出疹伴痒30余年,加重1个月,于2008年5月13日收住我科.患者自诉30多年前不明原因全身出现米粒至蚕豆大红色斑丘疹,散在分布,瘙痒剧烈,自服扑尔敏,外用皮炎平等药物,瘙痒减轻,但皮损时好时坏,反复发作;

    作者:张嫦娥;马树斌;李文竹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播散型带状疱疹并发脑膜炎1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56岁.以左侧胸背部起红斑、水疱1周,发热2天,头痛,恶心、呕吐1天来诊.1周前无明显诱因左侧乳房下起红斑、水疱,自觉肋骨及胸壁阵发性针刺样痛,皮疹逐渐延及左侧背部、躯干右侧、四肢及头面部,未予治疗.2天前觉间歇性发热,伴有寒战.1天前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吐胃内容物.遂来我院诊治.病来无明显活动不便及肢体麻木,无抽搐及意识不清,无二便失禁.既往白癜风病史十余年,否认系统性、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病史.

    作者:孙明强;王贺;尹淑红;林俊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慢生型分枝杆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研究

    目的:测定临床慢生型分枝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M24-A液基微量稀释法,测定慢生型非结核分枝杆菌对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3株临床海鱼分枝杆菌的MIC值范围:阿米卡星均为1 μg/mL;多西环素1~8 μg/mL;克拉霉素0.5~2 μg/mL;利福平0.25~0.5 μg/mL;磺胺甲基异恶唑4~32 μg/mL.1株临床胞内分枝杆菌对克拉霉素敏感,MIC≤0.25 μg/mL.3株临床瘰疠分枝杆菌的MIC值:阿米卡星2~8 μg/mL;多西环素≥32 μg/mL;克拉霉素0.25~2 μg/mL;利福平0.25~4 μg/mL;磺胺甲基异恶唑≤1~4 μg/mL;乙胺丁醇2~32 μg/mL;异烟肼0.5~2 μg/mL;链霉素4~8 μg/mL.结论:临床慢生型非结核分枝杆菌对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作者:冯雨苗;王洪生;胡忠义;王洁;张彩萍;王淼淼;林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住院麻风病人营养状态分析

    目的:评估麻风病人营养状况.方法:应用主观营养评价(SGA)和客观指标对62例长期住院晚期麻风病人进行营养状态的评估.结果:36.6%的病人有营养不良,体质指数(BMI),血红蛋白(Hb)、总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LB)、胆固醇(CHO)和甘油三酯营养不良危险的发生率分别是8.47%,16.67%,20%,3.33%,21.66%,18.33%和10%.结论:SGA可作为营养评估和营养不良指标.

    作者:景志春;戴莎;王宏伟;张仁宝;方芳;秦家榕;陈家琨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别嘌醇致药疹37例临床分析

    别嘌醇是常用于治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药物.我科自1992年1月至2008年7月共收治别嘌醇所致药疹37例,现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作者:戚稼;陶诗沁;尹兴平;杨莉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抗敏止痒颗粒联合阿特拉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笔者自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采用抗敏止痒颗粒联合阿特拉治疗慢性荨麻疹,并与单纯西药治疗对比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

    作者:席建元;陈偶英;钱云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1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20岁.因躯干肿物1年,于2007年2月24日来本院就诊.患者出生时躯干、双腋窝、四肢即见米粒至钱币大咖啡色斑点及斑片,右侧腰腹部皮损密集,部分融合成大片,无任何自觉症状.1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发现右前胸出现两个蚕豆大皮疹,触之稍有波动感.随后的1年时间,患者先后于右上肢伸侧出现一黄豆大丘疹,质硬;右腰腹部及会阴右上方出现蚕豆大囊性结节,触之有波动感.患者均无自觉症状.患者父母及亲属均无相同皮损表现.

    作者:潘钰蔚;姜群;张怀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Th17细胞及其与银屑病关系的研究

    Th17细胞是近来发现的一类新的CD4+T细胞亚群,具有与Th1、Th2不同的分化途径,分泌IL-17A/F等细胞因子, 对于该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机体免疫调节规律,理解某些疾病发病机制,为寻找有效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Th17细胞及其与银屑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沈燕芸;徐金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直肠淋病、衣原体感染伴梅毒下疳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20岁.因大便带血、流脓6天治疗无效来诊.10天前患者曾与来历不明男性发生无保护被动肛交,以后每次大便均有里急后重感,结束时可有少量新鲜血液.8天前出现大便带脓血,6天前到某医院肛肠科就诊,因故意隐瞒不洁肛交史,诊断为内痔及肛裂,给予葵花痔灵栓等外用无效.

    作者:王辉;马伟元;赵克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苦豆子总碱治疗鼠模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苦豆子总碱(TASA)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抗炎效果.方法:用2,4-二硝基氟苯(2, 4-DNFB)对BALB/c小鼠进行皮肤致敏和激发,制成小鼠接触性皮炎模型,其中3组分别外用0.05%、0.1%和0.2%TASA治疗,连续3天,以非治疗组和哈西奈德溶液治疗组作对照,24 h后对小鼠耳肿胀度和质量进行测定,并对皮损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0.1%和0.2%治疗组小鼠的耳肿胀度及质量均显著下降;HE染色显示外用0.1%和0.2%治疗组皮肤组织的炎症程度明显减轻.结论:外用0.1%和0.2%的TASA对DNFB所致的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袁小英;郑伟;张萍;刘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IL-4和IFN-γ的测定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3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来自2004年6月至2006年3月本院皮肤科门诊.所有患者均有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发生风团,时多时少,病程长达数月或数年.

    作者:杨华;刘卫兵;解放军第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