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NB-UVB治疗银屑病致红皮病1例

何弘;张晖;姚岚;徐晓迪

关键词:治疗, 银屑病, 关节肿胀疼痛, 手指关节, 皮疹, 临床资料, 活动受限, 红斑鳞屑, 关节肿痛, 反复发作, 四肢, 患者
摘要:临床资料 患者男,41岁.因全身红斑鳞屑性皮疹反复发作21年,伴四肢关节肿痛19年,活动受限2年,皮疹加重3月,双手指关节和右侧髋、膝关节肿胀疼痛导致生活不能自理而来我院治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他骨化醇软膏联合丙酸氯倍他索霜治疗30例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4年12月~2005年4月对门诊就诊的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用上海百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他骨化醇(Tacalcitol)软膏(2μg/10 g)和0.02%丙酸氯倍他索(恩肤霜)联合应用,与单用恩肤霜的临床疗效观察对比,总结如下.

    作者:张洁;梁成萍;刁庆春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NB-UVB联合派瑞松乳膏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派瑞松局部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性试验.67例掌跖脓疱病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予NB-UVB局部照射,1次/3 d,派瑞松涂患处2次/d;对照组分别单独给予NB-UVB(UVB组),或给予派瑞松(P组)用法同上.2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每2周评定患者的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结果:共有63例患者完成试验,治疗组2周、4周时SSRI显著高于UVB组(均P<0.05),与P组(均P<0.01);治疗组痊愈率2周时为28.0%,4周时为52.0%,均显著高于UVB组与P组(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在2周与4周时均为92.0%,与UVB组及P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NB-UVB联合派瑞松外用治疗掌跖脓疱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杨桂兰;杜华;赵治华;何晓英;杜养峰;杨晓芬;陈建民;何春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银屑病与Treg细胞的相关研究

    调节功能与效应功能的平衡对肌体维持有效免疫应答和避免自身免疫发生至关重要.银屑病是由致病性效应T细胞(Tresp细胞)持续活化引起.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功能障碍将导致其抑制功能降低,使银屑病Tresp细胞过度增殖,提示系统应用Treg细胞治疗银屑病的可行性.

    作者:吴学忠;田洪青;赵天恩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迟发性着色性干皮病1例

    着色性干皮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部分为性联遗传.本病多数在儿童期发病,少数病人在成年期才开始发病,称迟发性着色性干皮病,我科于2006年8月发现1例迟发性着色性干皮病,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强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派瑞松治疗小儿皮炎湿疹类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为观察派瑞松治疗小儿皮炎湿疹类疾病的疗效、耐受性及不良反应,我科于2005年8~11月,应用派瑞松治疗41例小儿皮炎湿疹,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总结如下.

    作者:苏海辉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组织蛋白酶D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脂溢性角化病的组织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D)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基底细胞癌(BCC)、脂溢性角化病(SK)的组织表达,分析其表达差异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CD在15例SCC、15例BCC、14例SK及10例正常对照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D在正常皮肤组织表达为阴性,在SK、BCC、SCC瘤组织中表达依次升高,在SCC、SK之间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CD在SK、BCC、SCC间质细胞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7%、66.7%、33.3%.结论:CD的表达水平可能与SCC侵袭和转移有关.

    作者:郑雪莲;李汉贤;黄雄辉;王淑华;贺晓辉;叶蓉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麻风下肢复杂性溃疡恶变截肢后转移2例

    麻风复杂性溃疡恶变,十多年前在国内时有报道.但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加大了对麻风防治的干预,麻风复杂性溃疡恶变的报道有所减少.我们见到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谭又吉;金永刚;王景权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35例扁平苔藓临床和组织病理分析

    回顾性分析35例扁平苔藓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点.结果:表皮层不规则增生,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和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是扁平苔藓的主要病理变化,但并未发现表皮层楔形增厚与基底细胞液化变性有显著的上下对应的位置关系,且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的严重程度与表皮层楔形增厚或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均未发现有明显的相关性,推测淋巴细胞的浸润可能并不是扁平苔藓发生的唯一因素.

    作者:李鑫;丁政云;刘丽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阿维A治疗病毒疣30例疗效观察

    人乳头瘤病毒在临床上可引起许多疾病,其中扁平疣、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多发性跖疣等,治疗手段较多,但疗效不一,近我们采用阿维A胶囊治疗30例疣病患者,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薛智安;李洁;杨和清;郝中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患者支原体感染分析及治疗

    我们于2005年5月~2006年5月,对435例疑似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药物对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静;温炬;林中方;阮一民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特应性皮炎患者血中结合珠蛋白含量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特应性皮炎(AD)患者血中结合珠蛋白(Hp)含量,并分析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后比色的方法检测124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其中轻度40例、中度44例、重度40例)和134例正常对照者血中Hp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患者组血中Hp含量明显增高(P<0.001),其中病情中度和重度患者组均显著增高(P<0.05),轻度组增高无统计学意义.Hp含量与AD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01).结论:Hp可能通过一种负反馈机制来抑制皮损局部的过度炎症反应,而参与了AD患者体内的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

    作者:李萍;刘启文;李建红;刘建中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慢性光化性皮炎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是一种光敏性皮肤病,好发于中老年白种人男性,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临床表现主要为暴露部位出现慢性苔藓样变,大部分对光敏感,治疗主要是避光、外用糖皮质激素、润滑剂及服用免疫抑制剂.

    作者:李润祥;朱慧兰;吴志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伊曲康唑治疗男性念珠菌性尿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近年男性念珠菌性尿道炎的发病率和严重度都在不断增加,部分病人顽固难治,为探索国产伊曲康唑(商品名:美扶,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男性念珠菌性尿道炎的合理用量和合理疗程,我们自2001年~2003年对121例男性念珠菌性尿道炎患者以相同剂量,不同疗程作了治疗比较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徐学武;古思嘉;喻中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NB-UVB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及其对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周期蛋白D1和E的影响

    目的:观察311nm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对银屑病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周期蛋白D1、E(cyclin D1、E)的表达.方法:以Cosmedico皮肤检测仪检测25例患者的小红斑量(MED),以PASI评价疗效,并以免疫组化法检测皮损部位cyclin D1、E的表达.结果:NB-UVB治疗银屑病的临床有效率为92%;光疗前绝大多数皮损可检测到两种蛋白,但分布于不同的表皮细胞层,光疗后皮损中cyclin D1、E的表达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cyclin D1、E表达情况与PASL值呈正相关.结论:NB-UVB治疗银屑病安全、有效;下调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cyclin D1、E的表达可能是NB-UVB治疗银屑病的机制之一.

    作者:于波;钟绮丽;张杰;邵勇;廖康煌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他扎罗汀凝胶与糠酸莫米松乳膏联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

    2004年2月~2005年3月我科应用0.05%他扎罗汀凝胶(商品名:炔维,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与糠酸莫米松乳膏(商品名:艾洛松,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联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黄小兵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阿达帕林凝胶联合米诺环素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4年1月~2005年10月应用0.1%阿达帕林凝胶联合米诺环素治疗120例中度寻常性痤疮,并进行了对照观察,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晓晶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5-氟脲嘧啶治疗皮肤淋巴管瘤4例

    自2000年1月~2003年12月,我们诊治先天性浅表型皮肤淋巴管瘤4例,并外用5-氟脲嘧啶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林萱;孟凡兴;林玫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电击伤后皮肤紫癜1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42岁.因面颈部瘀斑于2006年6月12日来诊.患者昨晚在家中使用电热水器淋浴,洗浴期间户外下雨,雷声、闪电频繁.患者自我意识到有电击,随即晕倒,右后枕部着地,于数分钟后自己清醒,自觉手、脚酸胀,有麻木感,头部触地部位出现小包块,颈部、耳后、面部皮疹,无疼痛及瘙痒.皮科检查:患者自面部、耳后、颈部散在或群集分布粟粒至针头大小淡红色瘀点或瘀斑,不高出皮面,压之不退色.部分皮损融合呈不规则的棕红色或紫红色斑片.

    作者:穆艳蕾;杨蓉娅;王文岭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278例荨麻疹患者过敏原检测

    我院于2004年3月~2006年3月对门诊278例荨麻疹患者进行了过敏原检测,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78例患者男114例,女164例.年龄4~69岁,病程1周~24年.所选病例均为临床症状典型的门诊病人.

    作者:陆振中;沈红明;陆建云;王忠明;吴瑞斌;陈凌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检测及其意义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42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IL-15的水平、活动期与非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IL-15的水平,按常规方法检测了血清补体,抗ds-DNA抗体,抗ENA抗体谱,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等指标.结果:与正常人相比,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增高(P<0.05);且活动期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期的水平;出现抗ds-DNA阳性、低补体C3血症、高IgG血症的IL-15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无上述表现者.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明显升高,且其血清水平与抗ds-DNA阳性、补体低下,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具有相关性,它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王红兵;何黎;曾卫玲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