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孙彦素
目的 探讨磁共振全身类PET技术在肿瘤普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056例无明确肿瘤病史,做磁共振常规部位检查的患者,在常规部位检查同时加扫全身弥散加权成像.结果 发现35例42个病灶,DWI图像上均呈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每个病灶ADC值均与正常区域比较明显降低,降低幅度大于50%.上述病灶均经临床证实为恶性病变或转移瘤.结论 磁共振全身类PET技术可以发现肿瘤原发灶及转移灶,具有无辐射、无需注射造影剂、检查简便快捷的优势,适合于健康人群肿瘤筛选.
作者:夏黎明;杨秀军;王明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其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及高血压,死亡率居第三位,仅次于肿瘤及心肌梗死.但长期以来由于对该病的防治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基层医院经常漏诊、误诊.探索适合基层医院评估诊治APE的方法是降低APE病死率的重要途径.
作者:冯静波;詹毅;李琳;赵培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破裂出血动脉瘤患者改良Fisher分级与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关系.方法 按改良Fisher分级评价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216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并经颅多普勒检查证实.结果 216例患者中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79例(36.6%),按照改良Fisher分级评价,术前不同级别的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作者:常谦;刘俊;岑键昌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肺部炎性假瘤的X 线平片的表现.方法 搜集9例经临床证实为肺部炎性假瘤患者的X线平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炎性假瘤的主要X线平片显示为单个类球形致密影,大小2~8cm不等,多介于2~4cm,6例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匀,示有小蜂窝状透亮影;1例见有支气管充气征;7例边缘部分清晰整齐;2例边缘模糊似粗长毛刺.结论 胸部X线平片动态观察炎性假瘤,应结合临床及X线表现予以鉴别.X线平片对肺部炎性假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张兰珍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将100 例小儿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 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有效地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小儿肺炎患者实施有效地护理干预,提高了疗效,改善了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丽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肛周脓肿是肛肠科常见病,是被公认的三大难治肛肠病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20~40岁发病率高.肛周脓肿又称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在临床起病较急,由多种细菌混合感染肛管直肠周围间隙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感染若未能控制、病情进展,终大多形成肛周脓肿,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需要用手术来处理的急症疾病[1],临床上有分期根治和一期根治这两种手术方式.
作者:黄慧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全静脉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腹腔镜手术中应激反应抑制作用的差异.方法 选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应用全静脉麻醉,B组应用硬膜外麻醉.术中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比较两组应激反应发生程度的差异.结果 气腹1min后,B组HR高于A组(P<0.05).气腹后A组MAP有所下降,至术毕均低于麻醉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MAP在气腹后至术毕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1min时两组的Co较麻醉前降低(P<0.05).气腹后30min至术毕,B组ACTH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麻醉前无统计学意义,气腹后至术毕ACTH、Co比较,A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全静脉麻醉对腹腔镜手术中应激反应的抑制作用较硬膜外麻醉强.
作者:郑国胜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比较微创穿刺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探讨微创穿刺术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经济实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7-2011年符合手术条件的8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治疗过程.其中48例患者接受微创穿刺术治疗,38例接受钻孔引流术治疗.结果 微创穿刺组平均手术时间(21.2±7.3)min 显著低于钻孔引流组(50.3±11.4)min;同时,在术后残余微创穿刺组术后残余液量(19.2±7.4)ml,钻孔引流组术后残余液量(25.6±10.3)ml.两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与传统钻孔引流术相比,微创穿刺术具有恢复快、操作简单、损伤小等优点,可作为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袁丁;王亮;陈治强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早期拔除尿管降低重症昏迷男性患者尿路感染的指征.方法 以因颅脑创伤入住我院同时需持续导尿的110例男性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格拉斯戈昏迷评分(GCS)4~8分.按收住入院的时间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54例,采用定时放尿法训练膀胱功能,定时(3~4h)夹闭尿管后拔管,改用尿套接尿.对照组56例,当GCS评分>8分时,采用按需放尿法训练膀胱功能,根据患者夹管后反应及时拔管,改用尿套接尿.观察两组留置导尿的时间及拔管后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留置导尿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拔管后两组尿潴留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男性昏迷患者GCS评分4~8分时,早期拔除尿管可明显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降低导尿管使用率,进而减少重症监护室患者院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贾灵芝;商丽;商全梅;韩海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倍他乐克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倍他乐克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照组采用硝酸酯类、阿司匹林以及他汀类调脂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倍他乐克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著,并且该药口服方便,用药安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郭红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及护理策略.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及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根据机械通气治疗特点采用个性化护理.分析两组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 经治疗和护理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6%,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机械通气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个性化的护理策略,在加强营养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及治疗中对症护理,取得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付利萍 刊期: 2012年第07期
近年来,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当孕妇在怀孕中晚期因胎儿死亡而实施终止妊娠后往往会有很大的情绪波动,时而悲伤抑郁,时而烦躁不安,如果本身疾病危重需要在ICU监护治疗,ICU的特殊环境和管理制度又可导致她们异常情绪的产生.为了大限度的减轻她们的伤痛,恢复她们的正常情绪,促进疾病的恢复.本文现就此类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及心理护理进行探讨.
作者:胡爱贤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液报废原因,发现影响本地区血液报废因素,采取有效改进防范措施减少血液报废,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方法 收集本站2009-2011年所有血液报废资料,按报废原因,品种,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9-2011年共报废血液4 118袋,年平均报废率为11.42%,其中脂血报废率为4.66%,居血液报废原因首位,其次为ALT升高报废(1.60%),第三为不足量血液报废(0.74%),再次为RPR阳性(0.62%),HbsAg阳性(0.44%),抗-HCV、抗-HIV报废所占比例较小,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从血液报废品种分析,以血浆和悬浮红细胞为主,占报废血液总数的85.23 %.结论 献血前征询和初筛是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血液报废的重要措施,同时建立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加强献血前的宣传教育并对采供血全过程质量控制和有效监督,可以减少血液报废.
作者:罗昭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致心血管并发症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9年7月-2011年6月35例血液透析出现的心血管并发症患者的特点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 35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共计出现心血管并发症24例,占69%,经对症护理后69%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顺利完成血液透析.结论 观察患者血液透析中的表现及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高发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血液透析顺利完成.
作者:龙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25,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闭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无创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1年10月收治的6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无创正压通气,对照组使用鼻导管吸氧.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变及血气变化、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PaO2的升高和PaCO2下降幅度都较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能有效改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指标,提高生存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熊小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其中58例行IABP循环支持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和50例未经急诊IABP循环支持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后的血浆B型尿钠肽前体(PRO-BNP)、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浆PRO-BNP水平、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PRO-BNP水平、、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 IABP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降低住院期间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莫文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辅助治疗风湿性瓣膜病(气虚血瘀型)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4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治疗的风湿性瓣膜病(气虚血瘀型)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术前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100ml,1次/d)辅助治疗,连用1周.对照组仅用同剂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给予同样时间的治疗,待两组患者均符合手术适应证后择期行瓣膜置换术.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住院后1周、出院时的观察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NT-proBNP值,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h),ICU监护时间(h)及总住院天数等.结果 辅助治疗1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LVEF分别是(0.49±0.04)%和(0.47±0.02)%,观察组与对照组的NT-proBNP分别是(2256.9±951.8)pg/mL和(3039.3±929.1)pg/mL,观察组与对照组的NT-proBNP降低率分别是(47.9±24.9)%和(19.4±2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呼吸机辅助时间分别是(46.7±31.7)h和(72.5±46.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U监护时间及患者总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虽然观察组平均数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花黄色素辅助治疗气虚血瘀型风湿性瓣膜病有确切疗效,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患者围术期的心脏功能.
作者:李志文;李新民;祝岩;尹宗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瑞替普酶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及出血率.结果 观察组的血管再通率为100.0%(30/30),对照组的血管再通率为66.7%(20/3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出血率为10.0%,对照组的出血率为3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通率高,可降低出血率,给药简便,不良反应小,用于溶栓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诊断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60例肝癌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25、CA153、CA199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观察组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25、CA153、CA19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肿瘤标记物在肝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增加其准确性.
作者:陶立玉 刊期: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