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强;夏敏;纪璘;姚选军;杨树东;郭继中
目前,大多数肿瘤组织的恶性表型与特殊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密切相关.近期研究表明,脂肪酸合酶( fatty acid synthase,FASN)介导的代谢异常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同时,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也与细胞代谢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将一种新型的PI3K抑制剂ZSTK474作用于结肠癌细胞株Caco-2,以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Caco-2细胞FASN表达的作用及其对Caco-2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李楠;吴平平;卜晓东;龙启强;黄培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人食管癌细胞TE1、TE13中应用wortmannin阻断PI3K/AKT通路对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抑制效果及对糖酵解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析PI3K/AKT-HIF-1α途径对食管癌细胞糖酵解通路之间的关系.方法 wortmannin(2μmol/L)预处理食管癌细胞TE1、TE13后常氧和缺氧培养,分为①常氧组(N);②缺氧组(H);③常氧处理组(N+W);④缺氧处理组(H+W).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中HIF-1α蛋白及己糖激酶(HK)-Ⅱ、葡萄糖载体蛋白(GLUT)-1、乳酸脱氢酶(LDH )-A等糖酵解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HIF-1α及HK-Ⅱ、GLUT-1、LDH-A等糖酵解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分光光度法测定胞液中LDH、HK-Ⅱ活性和培养上清液中乳酸浓度.结果 常氧状态下,在TE1细胞中存在HIF-1α蛋白的表达,wortmannin(2 μmol/L)能抑制HIF-1α蛋白表达,12 h后抑制效应明显,故选取12 h为后续实验的缺氧时间.TE1、TE13细胞经wortmannin预处理后HIF-1α、HK-Ⅱ、GLUT-1、LDHA蛋白表达较未加药细胞明显减弱(P<0.05);HIF-1α、HK-ⅡmRNA表达较未加药细胞明显减弱(P<0.05).常氧和缺氧条件下加用wortmannin的TE1,TE13组食管癌细胞胞液LDH、HK-Ⅱ活性均较未加药细胞组明显减弱(P<0.05),未加药细胞缺氧后酶活性增强(P<0.05).常氧和缺氧条件下加用wortmannin组较未加药组细胞上清液乳酸浓度明显减低(P<0.05),加wortmannin组细胞缺氧后表达增强(P<0.05).结论 常氧及缺氧条件下,wortmannin能通过抑制食管癌细胞HIF-1α和糖酵解相关基因的表达导致乳酸水平降低,表明PI3K/AKT- HIF-1α途径与食管癌细胞糖酵解通路密切相关.
作者:何桂钧;朱宏;唐娜娜;丁宗励;郝波;施瑞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器官纤维化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据报道,在工业化国家,45%的死亡病例与纤维化有关[1].因此,开展抗纤维化的研究十分必要.在各种器官纤维化中,肝纤维化的研究可能相对较易,可望获得突破性成果.其理由如下.①病例多.在肝病领域,各种慢性肝病都可伴有肝纤维化.我国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就有2000万左右,大多伴有肝纤维化.有12%~25%的患者5年内将进展为肝硬化[2],因此临床研究不乏病源.②病程长.有别于肺、心纤维化,肝纤维化发展到肝硬化,短则数年,长则数十年,适合抗肝纤维化需要的长期治疗.③较易获得病理样本.组织学病理检查目前仍是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和疗效评价指标之一,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已在国内广泛开展,较其他纤维化器官的组织标本容易获取,临床试验需要的治疗前后2次肝穿刺也可以实现.④肝纤维化可以逆转.已有报道,长期抗病毒治疗可以逆转肝纤维化[3],中医药逆转肝纤维化疗效得到证实[4].
作者:徐列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慢性HBV感染是导致肝癌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的前期研究已应用寡核苷酸芯片筛选出肝硬化及HCC差异基因表达谱,发现ICBP90在HCC组织中呈明显高表达[1].ICBP90是法国学者Hopfner等通过单杂交系统( one-hybrid system,OHS)发现的一种CCAAT结合蛋白,为TopoⅡα转录调控因子的一种新的核蛋白,已在人体许多肿瘤和肿瘤细胞株中发现有ICBP90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异常,但尚无ICBP90与HCC关系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ICBP90在HCC中的变化,并分析其表达强度与HCC转移范围的关系.
作者:徐晨;杨玉秀;白阳秋;张立达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死亡率高,器官衰竭和感染性胰腺坏死是其主要死因[1-3].重视SAP早期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现简述SAP早期治疗的要点.一、早期去除SAP病因SAP的常见病因有胆石症、乙醇、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少见病因有药物、感染等.在我国,胆道疾病是其主要病因,其次是乙醇,两者合计约占80%[2].
作者:王崇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患者男,56岁,因反复上腹部胀痛2个月就诊.患者2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上腹部胀痛,有时较剧,伴恶心感,无其他明显症状,未扪及明显肿块.行口服声学造影剂超声检查见:胃壁弥漫性增厚,累及全胃,胃体部增厚为明显,厚处约14 mm,黏膜皱襞增厚、光整,未见明显溃疡和胃壁缺损,胃壁5层结构不可分辨,呈低回声,血流不丰富,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尚清,探头加压胃壁僵硬,未见明显蠕动波,肠系膜根部见多个肿大淋巴结,腹腔内可探及液性暗区(图1).
作者:何本振;夏国园;江珍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常规内镜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对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EN)患者病灶行再次检查,从中鉴别浸润性胃癌.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82例胃镜活检病理检查为HGIEN者,男性61例,女性21例,其中38例行普通胃镜检查,44例除普通胃镜检查外还接受了CLE检查.对比内镜活检病理诊断,符合指征者行手术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82例患者中经复查证实,良性溃疡或炎性反应8例(24.4%),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2例(14.6%),HGIEN 10例(12.2%),浸润性胃癌52例(63.4%).浸润性胃癌患者中分化型癌36例,未分化型癌16例.CLE诊断为浸润性胃癌的21例中,17例(81.0%)与病理学诊断一致,CLE诊断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参数κ值=0.7250.结论 从内镜活检病理诊断胃黏膜HGIEN患者中鉴别浸润性胃癌是必要的.
作者:綦盛健;吴巍;朱燕华;李晨;郭滟;吴云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由突变的kit[1]和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2]基因驱动的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kit和PDGFRA突变的确定不仅可以评价原发疾病的预后[3],而且可以判断靶向治疗的获益情况[4].本研究对106例GIST标本行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检测,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关系.
作者:闫栋;梁小波;郗彦凤;王立平;侯生槐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反复发作的慢性肠道炎性反应疾病.关于其发病已形成基本共识,即在一定环境因素下,由共生菌及其所产生的致炎因子作用于免疫缺陷的个体,诱发异常免疫反应而导致发病.维生素D可调节钙磷代谢已广为人知,近年又发现其有重要的抗细菌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某些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系统性硬化病及IBD有关[1].目前,国内对IBD患者维生素D状况的研究鲜见.本研究通过检测IBD患者血浆维生素D浓度,探讨其在IBD发病中的可能作用.
作者:张惠霞;李蔚;牛正先;徐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患者女,48岁,因“下腹痛伴血便3d”入院.患者于约3d前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下腹部阵发性疼痛,后解鲜红色稀血便,量约20 ml左右,无明显黏液,排便后腹痛可稍有缓解,每日达10次左右.同时伴纳差、恶心,无呕吐,无明显腹胀,无黄疸,无畏寒、发热,至外院就诊,以“便血待查”予以对症“止血、抗炎、支持”(具体不详)治疗,期间曾出现高热,体温39℃,效果不佳,遂至我院急诊就诊后以不全性肠梗阻收入外科.
作者:曹俊;刘文佳;臧彦玉;于成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分析《中华消化杂志》1989年(第9卷)的论文参考文献,得出1989年论文参考文献语种以英文为主、参考文献类型以期刊为主、1979年至1989年的10年内发表的专业文献为主要引用对象等结论,并推荐34种期刊作为消化专业的核心期刊[1].20年过去,再次对《中华消化杂志》2010年(第30卷)论文参考文献进行分析,试比较《中华消化杂志》1989年与2010年两卷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语种、参考文献类型、论文参考文献量及原推荐的核心期刊变化情况.
作者:张东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系统评价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OVID、维普咨询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应用国际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21个试验(1666例),治疗组为莫沙必利加质子泵抑制剂(PPI)、对照组为单用PPI或PPI联合安慰剂.Meta分析显示,对于非糜烂性反流病,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莫沙必利5 mg治疗糜烂性食管炎,治疗组和对照组间的4周食管炎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治疗组的4周症状缓解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6周食管炎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6周症状缓解率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8周食管炎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8周症状缓解率优于对照组(P<0.01).莫沙必利10 mg治疗糜烂性食管炎,治疗组的8周症状缓解率优于对照组(P=0.02).结论 就此21个试验行Meta分析,莫沙必利在治疗GERD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和安全性,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应谨慎对待上述结论.
作者:刘宗亮;陈胜良;吴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患者男,64岁,因“腹胀、发热、消瘦1周”入院.体检:体温37.6℃,无贫血貌,左颈部扪及6枚肿大淋巴结,大约1.2×1.0 cm,质硬,活动度差,无触痛,两肺呼吸音粗,心率82次/min,腹平坦,全腹软,左中下腹压痛,无肌卫及反跳痛,肠鸣音亢进,双下肢水肿.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8×109/L,血红蛋白133 g/L,血小板321×109/L,白蛋白24.9 g/L,ALT 23 U/L,TBil 19.6 μmol/L,LDH 430U/L,血肌酐69.8μmol/L,CA 125 350.1 U/ml,CA 19-915.8 U/ml,CEA 2.19 ng/ml,AFP 1.95 ng/ml.
作者:张国强;夏敏;纪璘;姚选军;杨树东;郭继中 刊期: 2012年第03期
2010年发表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NVUGIB)国际共识明确指出了患者止血成功后如何使用阿司匹林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亚洲人群与西方人群在质子泵抑制剂(PPI)与抗血小板药物共同使用时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因此亚太地区NVUGIB专家共识意见(以下简称亚太共识)提出的各种策略更适合亚洲人群.现就亚太共识中涉及的阿司匹林与NSAID的使用等作一解读.
作者:周丽雅;张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胰高血糖素样肽(glucagon-like peptide,GLP)-1是一种主要由肠道L细胞分泌的胃肠肽类激素,在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均有发现.GLP-1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并发挥多种功能,包括刺激胰岛素的生物合成和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GLP-1还可作用于下丘脑和胃肠道,发挥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及抑制肠道运动等作用.
作者:陈燕;李正阳;张红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患者男,47岁,因发现肝脓肿3个月余于2011年3月5日入院.患者2010年5月起感右上腹部不适伴乏力.在当地医院就诊后B超提示:右肝前叶见大小约14 mm×14 mm稍高回声团,界清,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当时未处理.2010年11月份症状加重,当地医院B超提示:右肝前叶见54 mm×49 mm较高回声团,考虑为肝脓肿.当地医院行经皮肝穿刺引流,自行描述抽出脓性液体约20 ml.术后1周引流管无明显引流后拔除引流管,并给予抗感染等治疗,患者右上腹疼痛好转.2011年2月底患者因右上腹部再次隐痛不适,来我院就诊.入院外科查体: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叩击痛阳性,移动性浊音阴性.
作者:周萍;朱正龙;刘静;李霞;戴黄琼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和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等8家医院从1997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经病理检查确诊的直肠类癌病例69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69例直肠类癌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49.3岁,常见症状为便血、腹痛、便秘、腹泻、腹胀.病变距肛门8cm及以内者55例,其余患者病变距肛门8 cm以上.典型类癌66例,非典型类癌3例.有40例患者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指标为突触素(Syn)、嗜铬素A(Cg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其阳性率分别为90%(36/40)、75%(30/40)、82.5%(33/40).24例患者行单纯内镜治疗,44例行手术治疗,1例因患者拒绝手术而行相关支持对症治疗.结论 直肠类癌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以典型类癌多见,对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者可考虑行内镜下治疗.
作者:杨浩;朱良如;夏冰;谭诗云;李钢琴;郑丽端;侯晓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粘蛋白1 (MUC1)基因的反义肽核酸(PNA),观察对胃癌细胞MKN-45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根据MUC1基因的序列设计反义PNA序列,经脂质体介导转染胃癌细胞MKN45,并设空载体组(随机对照)和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运用荧光定量PCR检测MUC1的表达,并观察E-粘附素的表达变化;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对胃癌细胞侵袭力的影响.结果 构建的3个MUC1基因的反义PNA均能有效抑制该基因表达,其表达水平分别为0.62±0.18,0.49±0.12和0.60±0.21,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1.18±0.03,P<0.01).阴性对照组与随机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04,P=0.657).取抑制效率高的PNA进行后续研究转染MUC1 PNA后的胃癌细胞侵袭能力显著下降(t=2.09,P=0.005),并伴有E-粘附素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上调.结论 胃癌细胞MKN-45中MUC1基因与E-粘附素的表达存在负相关,抑制MUC1基因的表达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
作者:陶春华;陈腾飞;Praveen K.Yadav;邬瑞金;邱骅婧;吴维;刘占举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乙醇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AS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o steatohepatitis,NASH)、脂肪性肝纤维化.NAFL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瘦素( leptin,LEP)、肿瘤坏死因子(TNF)-α、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及其相关代谢紊乱在NAFL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玉浔;安雅臣;陈志全;马艳荣;赵晓晶;张江;陈乃耀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化疗在晚期胰腺癌治疗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目前,胰腺癌患者较为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吉西他滨、5-氟尿嘧啶(5-FU)、紫杉醇类等[1].82个研究中心的3023例晚期胰腺癌患者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吉西他滨较5-FU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预后[2].但是,目前现有的胰腺癌相关标志物,如血清CA19-9、CEA水平及影像手段如CT、MRI等对胰腺癌化疗效果的评估及监测效力却依然低下.因此,建立一种高敏感、高特异的,对化疗效果及预后有着监测能力的新型的评估方法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及指导治疗有着极大的意义.
作者:曹利平;刘达人;余捷凯;汪亮;王贵峰;周凡;阙日升;丁国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