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丽
1 病例患者1,男,70岁,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因反复心前区疼痛1年加重1周为主诉而入院.入院后心前区疼痛反复发作,以活动后加重,休息时减轻.入院后给予硝酸甘油持续静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心绞痛症状缓解不明显.查体:P70次/分,BP110/70mmhg,神志清,呼吸平稳,口唇轻度发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罗音.
作者:张丽红;申慧明;王冬元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脑出血是世界人口三大死亡疾病之一,尤其是脑出血后血肿破入脑室,其预后差,死亡率高.我科对血肿破入脑室的15例患者行血肿碎吸加侧脑室引流,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冬梅;温塘芳;何进香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具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脑电图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脑电图检测中48例具有中央颞区放电且具有相应临床特征的儿童良性癫痫.结果 48例患儿清醒状态下描记脑电图背景活动基本正常,在中央和(或)颞区出现尖和(或)棘波36例,正常12例,正常者再行睡眠脑电图描记,尖和(或)棘波出现在NREMⅠ-Ⅱ期.尖棘波位于中央颞区一侧或双侧38例,合并其他部位散在性尖棘波发放的有10例,额区有棘波发放1例,一侧或双侧枕区明显者4例,一侧和(或)双侧顶枕区明显5例.有1例在清醒描记时有典型的中央颞区棘慢综合波发放,过度换气后各导同步出现3.5Hz棘慢综合波发放.结论 绝大部分BECT患儿具有典型的脑电图表现,有少数患儿可出现其他部位异常放电,应注意加以鉴别.
作者:刘玲;蒋晓宏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阿魏酸钠与氧载体透射疗法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患者10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阿魏酸钠与氧载体透射疗法联合治疗14天,并与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并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浆内皮素(ET-1),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75%.治疗后ET-1水平明显下降,PT和FIB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阿魏酸钠与氧载体透射疗法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通过拮抗内皮素,清除自由基,使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提高了治愈率.
作者:王红燕;何新霞;高松;韩卫红;薛燕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持续性ST段压低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具有心电图持续性ST段压低并伴有相应临床症状,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87例,与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评价其在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意义.结果 心电图ST段持续性压低患者87例中,冠脉造影显示29例存在冠状动脉狭窄(33.3%),其中单支病变12例,多支病变17例,58例冠脉正常或狭窄<50%(66.67%).结论 持续性ST段压低并不是冠状动脉病变的特异性表现,对于持续性ST-T压低的患者,不能简单定论为冠心病心肌缺血,只有存在确定冠状动脉病变证据,临床又能除外其他病因时,才考虑诊断缺血性心肌病.
作者:季英敏;季文慧;王悦喜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我院于2001年至2005年收治因心脏疾病所致缺血性卒中37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37例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42岁~83岁,其中42岁~49岁5例,50岁~59岁13例,60岁~69岁13例,70岁~83岁6例.37例分为3组:第1组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第2组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第3组为风湿性心脏病所引起的缺血性卒中.
作者:高义;崔卫华;王成章;李凡;魏士贤;王雪丽 刊期: 2007年第08期
随着经济发展,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房颤的发生率呈增高趋势.房颤有较高的血栓栓塞发生率,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如何规范房颤患者华发林抗凝治疗,减少血栓栓塞危险,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观察2年~4年期间98例患者服用华发林结果,旨在探讨该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张春;安秋香;王海平;王墨茹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评估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33例患儿术前经心超等检查证实为PDA,方法是将封堵器经股静脉途径沿输送鞘管送至降主动脉,再回撤将封堵器腰部卡在PDA窄处.33例均采用国产封堵器.结果 33例介入治疗成功.27例术后无分流,6例术后存在极少量分流.随访1~12 个月所有患儿无PDA再通、装置移位或肺动脉狭窄.结论 在熟练操作技巧的条件下,PDA封堵术安全、创伤小、成功率高、疗效可靠、价格适中,是目前我国导管治疗PDA的较为理想方法.
作者:汤银江;张春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心肌持久严重缺血、缺氧而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绝大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逐渐加剧,冠脉由狭窄到闭塞,合并血栓形成,使管腔发生急性梗死.急性心梗是我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病情危重、变化快、猝死率高,并发症多、其预后很大程度取决于及时正确的诊断、治疗和护理.
作者:赵亚丽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本文简要回顾有关代谢综合征诊断与治疗.
作者:王丽;张军惠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经桡动脉途径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2004年12月至2006年8月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和PCI的疑诊和确诊冠心病患者509例,其中疑诊心绞痛患者439例需择期做CAG和PCI、急性心肌梗死70例行急诊CAG和PCI.CAG和PCI后均立即拔除动脉鞘管.观察经桡动脉途径的成功率和并发症.患者出院随访1月,评估术侧桡动脉波动情况.结果 入选患者年龄(56.9±10.1)岁,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8.2%(500/509例),CAG和PCI成功率均为100%.冠造正常140例,冠造异常360例,行PCI患者184例,行CABG患者20例,药物治疗患者156例.术后并发症:皮下淤斑面积大于5cm×5cm的发生率0.2%,迷走反射4例(0.80%),桡动脉痉挛8例,未见其他不良合并症.1月后术侧桡动脉波动减弱2例(0.40%),100%患者愿意选择桡动脉穿刺途径.冠造正常患者中130例患者住院1天~2天出院. 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对患者行CAG和PCI是可行和安全的.在临床和门诊应大力推广这一技术.
作者:张国平;范书平;张宏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冠心病(CHD)患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近十年来,冠脉介入治疗(PCI)临床应用及监护,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我科对9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全面有效的临床监护,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白玲;马淑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CT或超声引导下胸部实质性病变经皮穿刺检查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胸部实质性病变CT或超声引导下采用美国的BARD弹簧式自动活检枪及其配套穿刺针经皮穿刺活检病理终诊断.结果 穿刺成功率100%,活检诊断阳性率为92%.1例发生气胸(肺压缩20%),2例穿刺后咯血痰.结论 CT或超声引导下胸部实质性病变经皮穿刺检查的成功率高,而且安全,并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操作医生须具有熟练的技术.
作者:曹坤跃;高开亮;施学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术后患者留置尿管后容易出现尿痛、排尿困难、尿潴留,甚至需要再行导尿.2006年4月~12月,我们对20例术后留置尿管患者的拔管方法加以改进,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拔管方法与传统的拔管方法临床效果比较,前者首次排尿成功率明显优于后者.
作者:张倩 刊期: 2007年第08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人,也可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作者:胡茂林;堵伟林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冠心宁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并肺癌(IPF-Ca)的疗效.方法 42例IPF-Ca患者,给予吸氧、抗感染、化痰止咳、平喘、卧床休息等综合治疗.另6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冠心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 结果加用冠心宁治疗组其临床、放射、生理(肺功能)三方面疗效判定均较一般治疗组明显改善.结论 冠心宁注射液治疗IPF-Ca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张向民;刘晓军;张贵军;李俊峰;刘邯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1 病例患者,男,59岁.因反复心前区疼痛、胸闷3年余加重伴大汗4小时于2007年4月25日住院.平时有典型劳累型心绞症状,坚持服用扩冠、抗凝药.近期症状时重时轻,发作频繁,持续时间延长.
作者:沐贤友;韩刚;徐鲁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我科自2006年4月~2007年4月共收治护理了50例长期卧床患者,卧床时间2~13 个月,平均卧床时间5个月,50例患者在长期卧床的情况下经过精心护理、治疗,均未发生褥疮、肺部及泌尿系统感染等护理并发症.针对长期卧床患者我们着重抓好皮肤、呼吸、口腔、泌尿系的护理,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实践证明此措施是正确有效的.
作者:葛蕾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1 病例患者,男,59岁,主因头晕2小时入院.患者于工作中突然出现头晕伴大汗,无耳鸣视物不清,无胸闷胸痛,当时测血压180/110mmHg,入院后呕吐一次.既往高血压病史十余年.查体:T35.8℃P80次/分R18次/分BP180/90mmHg.
作者:王晓莉 刊期: 2007年第08期
随着冠心病患病率的逐年上升,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多,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近年来ACS治疗中,针对不同时期所采取的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作者:李文宇;丛洪良 刊期: 200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