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感染病学角度谈传染病教学内容整合

丁国锋;李云华;刘宁

关键词:感染病学, 教学内容整合
摘要:目的:依据传染病学课程自身特点及疾病谱的演变,探讨传染病学教学内容整合改革思路。方法通过学生临床所见病种与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分析感染科疾病谱与教学内容脱节问题。结果提出从感染病学角度整合传染病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结论顺应时代发展和学科变革,传染病学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建立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加强学科间横向联系。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他汀类药物与新发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善及人口老龄化,患病人数逐年增加。糖尿病病人常伴有脂代谢紊乱,它通过产生脂毒性加重对胰岛细胞的损害;同时血脂紊乱还容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调脂治疗显得尤其重要。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常用的调脂类药物,它是一种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减少胆固醇合成,已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1],但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现为指导临床用药就相关临床研究及潜在机制做一综述。

    作者:宋玉玲(综述);刘长梅(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多层次联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影响评价

    脑卒中的世界平均发病率约为200/10万人口·年,我国平均发病率与国外资料相比偏高,属于脑卒中高发地区之一[1]。脑卒中后70%的生存者有程度不同的残疾存在,存在运动感觉障碍,或意识、语言、吞咽、认知,以及精神心理障碍,降低了患者生存质量。2012年11月至2014年5月,我们对152例脑卒中患者采取医院、家庭、社区多层次联合护理干预,提高其生存质量,达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秀芳;陈步凤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大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成功抢救外伤所致主动脉夹层1例

    患者,男,41岁,既往饮酒致肝损伤病史1.5年,右侧小腿伤史6年,无高血压病史。因摔伤头面部、胸部及下肢等处后4h入院,胸痛、胸闷,以左侧为著,无意识丧失。入院后行胸部CT 检查结果提示:创伤性湿肺,左侧气胸,纵膈血管旁高密度影,考虑纵膈内血肿,主动脉管壁欠光整,可疑附壁血肿,双侧胸膜局限性增厚,左侧第4肋骨折;行主动脉CTA结果提示:主动脉峡部造影剂凸出管腔,考虑主动脉夹层或假性动脉瘤可能,周围有血肿,较前有所增加;心脏彩超提示心脏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主动脉夹层(III型)可能性大。病人有继续出血表现,不积极治疗死亡率极高,考虑病变距左侧锁骨下动脉距离可满足置入覆膜支架要求,遂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在全麻下行主动脉内覆膜支架植入术,主动脉造影结果示:主动脉夹层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侧2 cm 处,于病变部位成功植入REL A Y支架1枚,再次造影示支架贴壁良好,无残余狭窄,夹层破口消失。术后5 d复查胸部CT 结果提示:主动脉覆膜支架贴壁良好,未见夹层影像。术前影像学检查见图1。

    作者:王东;王娟;李小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品管圈管理在降低经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引发静脉炎发生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经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引发静脉炎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活动主题,随机对活动前后两组共80例经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引发静脉炎的要因,针对性地拟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经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引发静脉炎发生率从85%降低至3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00)。结论应用品管圈管理能有效降低经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宁丽娜;潘丽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食管癌脑转移6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食管癌脑转移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与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6例食管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相关因素,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发生脑转移的6例食管癌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分期均为III‐IV期。单发脑转移者2例,多发脑转移者4例。6例患者均接受颅脑放疗或放化疗治疗。全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6个月,2例单纯脑转移不伴有其他脏器远处转移的患者生存期17.5个月,颅内多发转移瘤的患者生存期7-18个月。结论食管癌脑转移以男性多见,与分期及H ER‐2过表达相关,治疗上应采用以手术切除联合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远处淋巴结转移、颅外转移及患者年龄可能为预后相关因素。

    作者:韩霞;于泽顺;李绵利;宁方玲;王峰;兰卫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腰椎关节突关节区域静脉临床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关节突关节(zygapophyseal joints ,ZJ)区域的静脉走行,以期了解腰椎ZJ区域静脉分布特点,为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20具成人灌注尸体标本,显露腰椎侧方、后方及横突前方静脉,解剖显微镜下观测腰椎后方椎外后静脉丛、由椎管内穿出的椎间静脉、来自腰椎侧方的横突前静脉,以及注入的1‐4腰静脉(Lumbar Vein ,LV)和腰升静脉(Ascending Lumbar Vein ,ALV),获得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V常出现单侧LV缺如,总出现率为69.38%(111/160)。椎外后静脉丛由后向前走行并分为内、外丛,在峡部中份表面的外径:L1(0.93±0.13)㎜< L2(1.01±0.21)㎜<L3(1.20±0.12)㎜<L4(1.24±0.16)㎜;椎旁静脉丛由外向内走行并汇合至横突前静脉,其外径对比:L1(1.06±0.24)㎜<L2(1.11±0.32)㎜<L3(1.17±0.24)㎜<L4(1.20±0.15)㎜;部分椎管内静脉行至椎间孔下缘时汇合形成椎间静脉,其外径对比L1(0.88±0.16)㎜<L2(0.90±0.10)㎜<L3(0.94±0.30)㎜< L4(0.95±0.31)㎜。两侧观察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ZJ区域静脉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了解其分布特点,可方便术中操作,减少术中出血,避免重要组织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孙兆忠;李瑞;房清敏;王光林;张汉立;邢建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可溶性上皮钙粘蛋白在结肠癌中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意义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血清中sE‐CAD浓度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93例根治性手术治疗结肠癌患者术前血清标本,应用ELISA方法检测其sE‐CAD浓度,并分析结肠癌患者血清sE‐CAD浓度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93例结肠癌患者血清sE‐CAD浓度平均为5307ng/ml ,脉管受侵、淋巴结转移阳性及分期晚结肠癌患者血清中sE‐CAD浓度高,血清sE‐CAD浓度大于5307 ng/ml患者4年PFS明显低于此阈值者(60.3% VS 81.0%)。结论血清sE‐CAD浓度与结肠癌脉管受侵、淋巴结转移、分期及预后相关,血清sE‐CAD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结肠癌肿瘤标记物。

    作者:王振波;刘越;于泽顺;王峰;刘长民;王晓乐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双源 CT 大螺距扫描模式在儿童胸部低剂量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双源C T 大螺距扫描模式在儿童胸部成像中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行双源C T胸部检查的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40例,行大螺距模式扫描,螺距3.0;B组40例,行常规模式扫描,螺距1.2。对A、B两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值、剂量长度乘积DLP值及有效剂量 E)及扫描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两组均获得了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5,P=0.08);A、B两组患儿的CTDIvol值分别平均为1.82 mGy、4.50 mGy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50,P=0.00),A组患儿较B组患儿下降59.56%。A、B两组患儿的DLP值分别平均为38.41 mGy/cm、82.74 mGy/c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94,P=0.00), A组患儿的DLP值较B组患儿下降53.58%。A组患儿的平均扫描时间(0.27 s)明显短于B组患儿(2.60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1,P=0.00),A组扫描时间仅为B组的10.38%。结论双源CT 大螺距扫描模式具有扫描速度快、辐射剂量低等优点,在儿童胸部低剂量扫描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翟峰;李泉;许昌;王萍;张成周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探视走廊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利用探视走廊开展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 )家属探视的效果。方法利用探视走廊对 NICU患儿家属进行探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行设计的家长满意度调查表分析探视前后家属心理变化及其满意程度;采用前瞻性目标检测的方法分析N IC U医院感染情况。结果入院24 h内两组患儿母亲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第1、第2次探视后实验组患儿母亲焦虑心理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母亲对医护工作满意度100%,其中很满意达到97.5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年连续性检测中N IC U共出院4396例患儿,其中85人、89例次发生医院感染,感染发病率为1.93%,例次发病率2.02%。感染发生部位中下呼吸道高,占26.97%;其次为胃肠道(24.72%)和败菌血症(24.72%);上呼吸道发病率低(3.37%)。结论探视走廊探视能有效地减轻患儿家属心理压力、提高其满意度、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张晓丽;王晖;王海迪;徐娟;马敏敏;罗倩倩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作者书写统计学符号须知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手背静脉逆行穿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脑卒中是我国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均位于各项疾病的前列。大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抑郁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需长期住院输液治疗。偏瘫患者多选择健侧肢体输液,由于血管选择的局限性、反复静脉穿刺和药物刺激使患者易穿刺固定部位静脉硬化、萎缩,甚至堵塞,更加大了穿刺难度。如何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其痛苦,对脑卒中偏瘫输液病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护理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内容。为了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自2013年5月至12月,我们对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手背静脉逆行穿刺,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于爱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并发脑卒中25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以脑卒中为首发表现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我院1995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收治PV并发脑卒中患者25例,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头胀头晕无力健忘,以及皮肤黏膜红紫,同时伴有肢体麻木,皮肤瘙痒,脾肿大,高血压。脑卒中包括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表现为头晕、头痛、肢体运动障碍、面瘫、意识障碍等。血液检查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慢性升高。骨髓检查显示各系造血细胞显著增生,红系明显,粒红比例下降。头颅CT或M RI检查提示丘脑梗死、基底节区脑梗死、脑叶梗死、脑干梗死、小脑梗死、脑出血。对于脑梗死给予抑制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他汀类药物、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对于PV的治疗:静脉放血,羟基脲治疗,干扰素治疗。结果25例患者经治疗,其中22例神经功能均获不同程度改善,达到临床缓解,2例病情加重,1例死亡。结论 PV并发脑卒中治疗困难,虽然有缓解的情况,但致残率高,预防非常重要。

    作者:董新军;凤志慧;刘飞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腰背部脂肪瘤和脂肪疝的手术治疗

    目的:通过腰背部肿块的手术治疗,研究腰背部脂肪疝的鉴别方法、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发病率。方法分析163例腰背部肿块病人临床表现、影像检查、手术所见和病理结果,研究腰背部脂肪疝与脂肪瘤的有效鉴别方法,并根据发病机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并进行随诊。结果腰背部脂肪疝占腰背部肿块的5.52%,脂肪瘤占87.12%。脂肪瘤只需肿块单纯切除,而脂肪疝却还需要腰背筋膜修复,手术复杂,容易漏诊。结论只有正确鉴别脂肪瘤与脂肪疝,正确手术处理,疗效才会满意。

    作者:崔光怀;满玉清;孙凤英;魏传梅;高行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牛磺酸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牛磺酸对同型半胱氨酸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组(0.5 mmol/L、1.0 mmol/L、1.5 mmol/L )及牛磺酸+同型半胱氨酸组(牛磺酸20 mmol/L+同型半胱氨酸1.0 mmol/L),48 h后以TUNEL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同型半胱氨酸明显增加内皮细胞的凋亡率,而牛磺酸能拮抗同型半胱氨酸引起内皮细胞的凋亡作用。结论牛磺酸对同型半胱氨酸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有拮抗作用。

    作者:宓宝斌;安可英;闫晓红;崔建国;马慧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627例放疗科消化道肿瘤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分析

    目的:调查山东省肿瘤医院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胆管癌、胰腺癌)放疗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探讨营养风险筛查结果与肿瘤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627例消化道肿瘤放疗患者用改良版N 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比较肿瘤的原发部位和临床分期对营养风险的影响,研究营养风险筛查和客观营养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肿瘤的发生部位和临床分期对营养风险评估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风险评估结果与营养指标中的体重减轻呈明显的负相关( P<0.01)。结论 N RS2002筛查表能正确反映消化道肿瘤患者营养功能状态,对于后续放疗中的营养支持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马燕;侯文红;孙永敏;葛洪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华蟾素注射液配伍复方斑蝥胶囊对膀胱癌荷瘤小鼠瘤体的生长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华蟾素注射液配伍复方斑蝥胶囊对膀胱癌荷瘤小鼠瘤体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建立膀胱癌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及实验组,肿瘤生长1周时开始给药,实验组给予华蟾素注射液及复方斑蝥胶囊,对照组给予注射用吡柔比星,并设空白对照(仅用生理盐水),给药量均以临床常用量为标准,给药4周后处死裸鼠,分别测量、记录瘤体重量。结果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实验组的平均瘤重(6.82±1.034 g、4.79±0.973 g、3.08±1.129 g ),对照组、实验组抑制率分别为31.89%、50.47%,对照组、实验组抑制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照组、实验组对膀胱癌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实验组较对照组对膀胱癌荷瘤小鼠瘤体生长抑制作用更明显。

    作者:孙荣生;邢惠芝;逄建议;郑兰凤;李祖广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互助合作学习模式在纤维支气管镜技术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应用于临床是肺部疾病诊疗技术的一项重大革命,它在肺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纤维支气管镜各种相关介入、诊疗技术的不断涌现,该技术目前已成为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呼吸内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其实,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操作并不是复杂的高难度技术,但因其所实施部位的特殊性,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对操作者提出了较其他内镜检查更高的要求。不熟练的操作,常引起患者剧烈呛咳,严重者可导致心律失常、呼吸道大出血甚至窒息、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1]。因此,各级内镜室一般都要求只有经过正规培训的主治医师或高年资住院医师才可独立进行纤支镜操作。“如何教,如何学”一直是我们面临的课题,互助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2],通过手把手的带教,同时系统地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医师与医师、医师与护士、医师与患者)之间的互动,促进年轻医师的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这种形式强调医师之间、医护之间的多边互动,提高年轻医师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作者:翟乃亮;高福泉;王晓芝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从感染病学角度谈传染病教学内容整合

    目的:依据传染病学课程自身特点及疾病谱的演变,探讨传染病学教学内容整合改革思路。方法通过学生临床所见病种与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分析感染科疾病谱与教学内容脱节问题。结果提出从感染病学角度整合传染病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结论顺应时代发展和学科变革,传染病学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建立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加强学科间横向联系。

    作者:丁国锋;李云华;刘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床旁超声心动图协助诊断术中急性肺动脉栓塞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年龄57岁,身高170 cm ,体重75 kg ,既往体健,左胫骨平台骨折10 d ,拟在腰硬联合阻滞下行左胫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前查血红蛋白(Hb)148 g/L ,红细胞比容(Hct)41.6%,血小板(Plt )计数143×109/L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 T )10.7 s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3.77 g/L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 T T )29.8 s ,血浆凝血酶时间(T T )15.1 s。

    作者:卜祥梅;王波;刘强;刘小滨;王耀岐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选取6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清洁中段晨尿,经培养、分离、鉴定等处理,通过K‐B法检测药敏试验。结果6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150例并发尿路感染(22.7%),检出137株病原菌(91.3%),其中革兰阴性菌63株(构成比为46.0%,其中包括46株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34株(24.8%,其中包括14株粪肠球菌)、真菌40株(29.2%,其中包括29株白色假丝酵母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白色假丝酵母菌对制菌霉素、两性霉素B敏感,粪肠球菌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耐药率为100%,病原菌呈多重耐药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呈多样性,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并且存在多重耐药现象,应积极做好尿液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同时,有效控制高血糖水平,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赵敏;李炯;张立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滨州医学院